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促使儿童能够进行自我适应和自我调节。如何将幼儿在学前阶段所出现的好动、焦虑、攻击以及不良的人际关系等心理问题所引发的行为进行教育改善就是重中之重,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依附性特点,决定了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根据活动性质可划分为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等四大类,安排好这四大类活动,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所有活动中,在活动中完成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幼儿 活动 教育 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活动中
心理健康问题集中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与老师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同学的交往,所有的行为和表现都是由心理活动所引起,入园的时候幼儿的表现;早操的时候幼儿的表现;进餐的时候幼儿的表现;入厕的时候幼儿的表现;排队的时候幼儿的表现;洗手的时候幼儿的表现;饮水的时候幼儿的表现,午睡的时候幼儿的表现以及离园的时候幼儿的表现,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最能够体现幼儿心理健康的行为表现。学前阶段的幼儿尚处于心理成长发展阶段,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只是因为他们心理极不成熟,所以会出现自我调节水平低,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现象,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的观察、了解、分析、引导幼儿,针對每个幼儿的心理状态去引导他们往良好的方面去发展,在幼儿入园的时候对胆怯,腼腆的幼儿要更加热情的问好,引导他们放开心理防线,培养开朗的性格;在幼儿早操的时候对积极参与的幼儿要进行鼓励和表扬,激励他们更加踊跃的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培养集体意识;在幼儿进餐的时候对厌食挑食的幼儿进行营养教育;在幼儿排队的时候对推搡插队的幼儿进行陪伴教育,培养秩序意识等等。以及一些很细小的幼儿行为,都是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契机,挖掘幼儿的潜力,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清楚自己的言语是否合适,行为是否得当。从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各种细节抓手,为他们初步建立是非观,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
二、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运动活动中
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为幼儿提供宽阔的活动空间,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玩具设施,满足了幼儿爱操作、爱探索、求知、好奇的心理需要。从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心理健康的部分反馈是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运动是激发幼儿活泼好动的最有利途径。在运动中锻炼身体,在运动中锤炼意志,在运动中完成心理建设。幼儿的运动偏向于带有身体负荷的游戏活动,往往都是伴随着音乐和舞蹈,完成节奏和律动。通过各种因素的组合形成运动活动的整体,能够激发幼儿的热情与兴趣,增强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感情,满足审美需要,能让他们的心灵净化,让他们自觉的去追求真,善,美。可见,通过整合了音乐,律动和运动的活动能够提升幼儿的素养,起到陶冶情操的独特作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精神世界的体现,幼儿用来表现自己的,也是教师用来了解幼儿的最有效的途径,幼儿在游戏环节中,摆脱所有束缚,展现真我,在活动过程中尽情的展现自己,教师很容易在过程中了解到幼儿,观察到幼儿最真实的一面,从而因材施教,有的幼儿平时很腼腆,很羞涩,但在玩游戏的时候却很兴奋,很活泼,这就是他最真实的精神世界,而有的孩子平时很积极,很踊跃,但在玩游戏的时候却又很消极,很拘束,这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全面的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完善的制定教育策略,是有效的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所以在了解了幼儿的心理状态的前提下,针对性的创设游戏项目,营造开放,自由的游戏氛围,对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让幼儿感受到自由,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幼儿才会打开心扉,教师才能完成心理教育,营造心理氛围是无形的,主要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带给幼儿的情感体验,心理健康需要的积极、轻松、自主、愉悦、宽松的环境。在游戏中制定规则,对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完成对幼儿塑造行为规范和自我控制的认知目标,在游戏中创设情景,完成对幼儿塑造角色定位和情感延伸的情感目标。
四、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习活动中
作为幼儿园活动的主体结构,学习活动是最直接,最全面的教育环节。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幼儿事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找到幼儿园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的结合点,在完成幼儿园教学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穿插进去,充分发挥幼儿的心理潜能,发展幼儿的个性,达到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同时,也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这双重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断反思,不断吸取经验,争取完成这双重目标,而不出现头重脚轻或者头轻脚重的情况,在不断探索中发现,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并围绕教学需要安排一定的心理素质训练,并把心理知识的学习与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幼儿的表现,帮助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果,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集体意识,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健康人格,培养自动自主参与活动的能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幼儿园学习活动中。而伴随在幼儿园学习活动始末的是教师,教师的行为,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态度,教师营造的氛围,每一点都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性和有效性。教师的行为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幼儿最大的能力是模仿,模仿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的亲和力,既要旗帜鲜明地欣赏每一个幼儿的积极表现,对于那些比较缺乏自信的幼儿,教师不仅要用言语,更要用行为来暗示,增强自信。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为幼儿创造成功的机会,保护自信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管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把合作学习和讨论引入课堂,使幼儿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尝试到合作的乐趣。
【关键词】幼儿 活动 教育 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活动中
心理健康问题集中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与老师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同学的交往,所有的行为和表现都是由心理活动所引起,入园的时候幼儿的表现;早操的时候幼儿的表现;进餐的时候幼儿的表现;入厕的时候幼儿的表现;排队的时候幼儿的表现;洗手的时候幼儿的表现;饮水的时候幼儿的表现,午睡的时候幼儿的表现以及离园的时候幼儿的表现,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最能够体现幼儿心理健康的行为表现。学前阶段的幼儿尚处于心理成长发展阶段,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只是因为他们心理极不成熟,所以会出现自我调节水平低,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现象,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的观察、了解、分析、引导幼儿,针對每个幼儿的心理状态去引导他们往良好的方面去发展,在幼儿入园的时候对胆怯,腼腆的幼儿要更加热情的问好,引导他们放开心理防线,培养开朗的性格;在幼儿早操的时候对积极参与的幼儿要进行鼓励和表扬,激励他们更加踊跃的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培养集体意识;在幼儿进餐的时候对厌食挑食的幼儿进行营养教育;在幼儿排队的时候对推搡插队的幼儿进行陪伴教育,培养秩序意识等等。以及一些很细小的幼儿行为,都是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契机,挖掘幼儿的潜力,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清楚自己的言语是否合适,行为是否得当。从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各种细节抓手,为他们初步建立是非观,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
二、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运动活动中
幼儿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为幼儿提供宽阔的活动空间,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玩具设施,满足了幼儿爱操作、爱探索、求知、好奇的心理需要。从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心理健康的部分反馈是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运动是激发幼儿活泼好动的最有利途径。在运动中锻炼身体,在运动中锤炼意志,在运动中完成心理建设。幼儿的运动偏向于带有身体负荷的游戏活动,往往都是伴随着音乐和舞蹈,完成节奏和律动。通过各种因素的组合形成运动活动的整体,能够激发幼儿的热情与兴趣,增强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感情,满足审美需要,能让他们的心灵净化,让他们自觉的去追求真,善,美。可见,通过整合了音乐,律动和运动的活动能够提升幼儿的素养,起到陶冶情操的独特作用。
三、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精神世界的体现,幼儿用来表现自己的,也是教师用来了解幼儿的最有效的途径,幼儿在游戏环节中,摆脱所有束缚,展现真我,在活动过程中尽情的展现自己,教师很容易在过程中了解到幼儿,观察到幼儿最真实的一面,从而因材施教,有的幼儿平时很腼腆,很羞涩,但在玩游戏的时候却很兴奋,很活泼,这就是他最真实的精神世界,而有的孩子平时很积极,很踊跃,但在玩游戏的时候却又很消极,很拘束,这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全面的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完善的制定教育策略,是有效的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所以在了解了幼儿的心理状态的前提下,针对性的创设游戏项目,营造开放,自由的游戏氛围,对于幼儿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必须让幼儿感受到自由,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幼儿才会打开心扉,教师才能完成心理教育,营造心理氛围是无形的,主要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带给幼儿的情感体验,心理健康需要的积极、轻松、自主、愉悦、宽松的环境。在游戏中制定规则,对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制,完成对幼儿塑造行为规范和自我控制的认知目标,在游戏中创设情景,完成对幼儿塑造角色定位和情感延伸的情感目标。
四、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习活动中
作为幼儿园活动的主体结构,学习活动是最直接,最全面的教育环节。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幼儿事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找到幼儿园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的结合点,在完成幼儿园教学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穿插进去,充分发挥幼儿的心理潜能,发展幼儿的个性,达到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同时,也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这双重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断反思,不断吸取经验,争取完成这双重目标,而不出现头重脚轻或者头轻脚重的情况,在不断探索中发现,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并围绕教学需要安排一定的心理素质训练,并把心理知识的学习与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幼儿的表现,帮助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果,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集体意识,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健康人格,培养自动自主参与活动的能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幼儿园学习活动中。而伴随在幼儿园学习活动始末的是教师,教师的行为,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态度,教师营造的氛围,每一点都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性和有效性。教师的行为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幼儿最大的能力是模仿,模仿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的亲和力,既要旗帜鲜明地欣赏每一个幼儿的积极表现,对于那些比较缺乏自信的幼儿,教师不仅要用言语,更要用行为来暗示,增强自信。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为幼儿创造成功的机会,保护自信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管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把合作学习和讨论引入课堂,使幼儿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尝试到合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