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变学习方式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tc5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在我县的实行,教师角色需要转变,师生关系需要转变,教学过程需要转变,教学方式需要转变……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转变学习方式,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愿与同行共勉。
  一、转变学习方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场“学习的革命”正在全球兴起。这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要求教学不但要“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意味着学习方式必须予以转变,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已有知识的识记、掌握上,而要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创新精神的形成。传统的学方式以过分注重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为主要特征,这种学习方式反映的是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其终极目标是知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的是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这充分体了时代的要求。21世纪是高扬人的主体性的时代,主体性的最突出表现是自我意识。21世纪又是一个信息时代,这就要求人必须具有合作意识。学生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新课改下,一定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由被动变主动
  以往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灌输一一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一背诵一练习一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认认真真地记,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注意听”,家长嘱咐学生“上课认真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需要。新课改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由原来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在以往的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自己阅读,自己分析,自己总结,学生一味地听,基本上没有发言的机会。新课改实行以后,我改变了阅读课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先让他们自读,或找学生接力阅读,阅读之后发表他们自己的见解,结果是学冰畅所欲言,积极性特别高。例如在阅读《蜘蛛是怎样结网的》这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方式。学生经过发言、互相提问,探索等方法,不仅获得了课内的基本知识一一“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的蜘蛛怎样结网,而且向课外延伸:诸葛亮,八卦阵,三顾茅庐等有关知识也被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通过自学,讨论,学生个体和集体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由个体到合作
  合作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始终向班级全体授课的形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关注自己所教的知识能否被学生掌握,目标非常单一。新课改下,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减少学生学习中的焦虑因素,使学劲身心健康成长;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我在讲《明天不封阳台》这一课时,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问题:第一,杜家起先决定要封阳台的态度坚决吗?谈谈你的理由。第二,在你身边有没有封阳台和不封阳台的情况,谈谈你的观点。问题一出,各小组讨论激烈,学生的“表现欲”得到释放,学耻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经过不同想法的碰撞后,思想的火花得以产生,新的知识得到了构建。
  四、由接受变探究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学习中,教师的工作是指导学生的学习,把注意力集中于学生的学习,激发和鼓励他们。我曾做过这样一次尝试,那是一堂作文课,要求学习写一篇有关制作方面的作文。我就到街上买来了一小袋橘子(基本上全班学生人手一个),上课时我先把橘子发给学生,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让他们想出自己想要制作的“作品”,并根据制作过程作文。结果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有的制作成小橘灯,有的制作成菊花形,有的制作成树叶形等等。这一堂课学生们兴趣极高,“成果”突出,作文也非常成功。
  综上所述,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转变,这也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
其他文献
语文教育是心灵感化心灵、生命唤醒生命的过程,语文教育的“特质”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期待,那么,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如何拓展,才能成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心灵的教育者。  一、语文教师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要突出“自我发展”意识。  有些语文老师坦言: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的教学,蓦然回首,自己面对的依然是相似的学生、相似的教学,自己的工作好象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于是,有的老师一本书教几年,一个教
期刊
文学的本质,是要表现人的内心,绝不是要表现客观世界。文学中的客观,一定是浸透了作者生命体验之后的客观,或者说只是客观在人心中的映像。教材里所选的文言文是祖国古典文化的精髓,真正的好文章,是从作者的生命中喷薄出来的。作为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决不能起于翻译,止于背诵。而“蜻蜓点水式”的点评,无非是隔岸看花,会让学生陷入文言文仅仅是“背背实词,记住翻译”这样的泥沼。因此学习文言文,必须树立这是文本,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不断的更新完备、实验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活动深入开展、促进了教育理念更新,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实验教学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以其生动直观的教学特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创新意识等。  (一)实验教学分类  中学的实验教学通常有物理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教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教师们陈旧的作文评改方法越来越显示出他的腐朽,当老师们挑灯夜战,逐篇批阅,写满评语的作文被学生看也不看就扔到了一边,下一次作文大家又重复上一次的错误时,正应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教师们心痛了,痛定思痛,换来了对作文评改方法的思考。新的作文评改方法一定要做有用功,那就要打破常规,提高评改的有效性。  步骤一:学生
期刊
教育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作为一位教师应积极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幸福,在奋斗中追求幸福。  1.营造幸福氛围,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语文学科内容丰富,蕴藏幸福感的认知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实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
期刊
虽然教学理念强调要将学生放到主体位置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什么都可以不做,事实上,更需要教师来发挥其引导作用才能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教师引导作用的效果主要是通过教学信息的获得、反馈和调节来体现的。  第一步,教师将信息反馈给学生。  首先,教师要确立好,对于一篇课文,教师要将什么信息反馈给学生。以《哈姆雷特》这篇课文教学为例。莎士比亚的生平、生长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哈姆雷特》的创作缘由等,这些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他们的工作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方向。作为班主任,对于该如何管理好班级这个问题,经过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后,我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探讨。  一、认真负责,腿勤手勤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做好班级工作,最主要的是了解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特点,这样,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何、学习态度怎样、能否遵纪守法、有什么个性特点和兴趣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辛勤耕耘,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去浇灌语文教学艺术之花,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如何让学生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都得到思想上的振动,语言上的启迪,情操上的陶冶?本人仅以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多文质兼美,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包含着
期刊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教学中若不注重过程与方法,学生就学不到知识,能力也无法提高,没有相关的知识,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表达,不注重价值观的无关培养,学生表达自然比较肤浅,其结果只是流于形势。这三个目标关系密切,可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况且,在“总目标”中特别提出了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能主动进行探究
期刊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有效手段,逐渐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力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也会出现弊端存在问题,影响到语文教学。应该注意什么才能让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发挥最佳优势呢?我认为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