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点”悟文,文意藏字里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sslight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的本质,是要表现人的内心,绝不是要表现客观世界。文学中的客观,一定是浸透了作者生命体验之后的客观,或者说只是客观在人心中的映像。教材里所选的文言文是祖国古典文化的精髓,真正的好文章,是从作者的生命中喷薄出来的。作为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决不能起于翻译,止于背诵。而“蜻蜓点水式”的点评,无非是隔岸看花,会让学生陷入文言文仅仅是“背背实词,记住翻译”这样的泥沼。因此学习文言文,必须树立这是文本,而非仅仅是文字材料的意识。
  1.把盲点点亮,点亮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所谓核心价值,是指文本中能够给予学生的对他们的成长最有益处的东西,它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就是一堂课的灵魂。语文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从“发现”文本教学价值到“呈现”课堂教学价值的过程。
  文言文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实词意义、虚词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的落实,忽略了文言文本身独有的文字魅力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学、文化的本质,层次显然是不够高的,因为文本整体对学生而言仍然是朦胧或者是模糊的,犹如看似明白的“盲点”。更高层次的享受,应该是让学生是能从文本当中感受到作者的灵魂精神,体会作者的灵魂的呐喊。。现如今,不少学生不爱读内蕴丰富的作品,很少感动。这很大原因是教学这些作品时滑入理性分析的误区。比如陶渊明作品,应该多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中触及陶渊明的生命意识。
  2.把小点放大,放大文本的“意义和情感场”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文本通过语言建立了一个“意义和情感场”,不同的人在这个“意义和情感场”里会引发出各自相通或相异的体验。这一点初看起来不太起眼,其实很实用。
  课堂上抓住这个“意义情感场”极其见效果。如何放大这个“小点”?首先引导学生还原作者所处的情境,提供关乎此“点”的资料,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建立与文本本身相通的情感场,引导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文学形象之美就没了距离。
  放大诗歌的“意义和情感场”,看似是小点,实则是真正达到了使情感灌注在语流里,消融在思想中,实现学生与文本间通其情、识其理的大点。
  3.把弱点做强,知人论世感受情感
  “知人论世”是文言文教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文言文欣赏中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孟子曾说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老师对此重视不够,常见文言文教学的流程是:解题,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之后按部就班地译文,分析;这样孤立“知人论世”形同虚设。而学生对于年代久远的古代文学作品又缺乏理解,课堂上的“知人论世”又是必须的,它是文本意蕴之门的钥匙。如何将学生的这个知识储备上的弱点做强,需要教学上的智慧。
  如《小石潭记》一文寄寓了柳宗元的怀才不遇的情感,如何将这层意蕴投射到学生的认知世界并达到心领神会呢?首先抓住文中描写“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以及“源头活水”,这些语句无不展现“小石潭”之美,而如此幽深美丽的景色却让作者柳宗元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个中缘由是什么?在此际,介入柳氏写作此文的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50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后,“小石潭”其实就是作者自己的自喻,那么小石潭“怀美不遇”与作者“怀才不遇”是相通的。
其他文献
借景(物)抒情和托物言志是文学创作中的两种表现手法,它们看似没什么区别,都是托其他之物表达某种情绪或思想,也因此很多学生在课文学习和写作中常将这两个概念混淆。其实这两种手法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首先是概念上的差异。借景(物)抒情是指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而托物言志是作者表述自己的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义务教育实施水平的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日趋完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已成为广大教师应该掌握的主要技术之一。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认识。  一、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美育作用  语文教材中,诗歌、散文、小说、寓言、童话等不同文体,都蕴含美的因素,而录像、录音、幻灯等等信息技术手段,则以直观、形象、色彩
期刊
教师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是用语言讲授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枯燥乏味,千课一律,教学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学生听讲昏昏欲睡或厌恶于表,那教师就应扪心自问:是否使用了笨涩的语言来施教了名家名篇?是否自己的语言有悖于语文学科的特点?  众所周知,方言土语之所以不许袭入课堂,因为它对汉语的规范化有很大的破坏性;满口之乎者也之所以不
期刊
一节好的语文课,常常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场白,也就是要有一个精彩的导语。导语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重要教学步骤。作为一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就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胡适的《我的母亲》、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茨威格的《托尔斯泰》这些课文时,因为开场精彩,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起了他们
期刊
阅读是人类的基本技能之一。这种技能不是先天的,学习者要经历一系列过程才能获得。在这些过程钟,学习者慢慢地对印刷符号熟悉起来,并最终能熟练地使用它们。因此,读是帮助学习者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过程。让我们一步一步地读:  一、读出准声之音  细节决定成败,学语文也该从细节做起,要从学生读准音,把握节奏开始,到读出语调语气,从而理解情意,让学生从课内到课外,由学校到家庭,在任何场合能操作自如,随心所欲,从
期刊
什么是幸福感呢?所谓幸福感,就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肯定性的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幸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社会环境,它有着不同的含义;幸福具有个体性的特点,个人对幸福的直接的、个体的感受与领悟就是幸福的个体性。所以,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是不一致的,幸福感也是不同的。没有对幸福的追求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初中语文教材,有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厚实的底蕴,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在课题研究和教学中做了些尝试。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现在的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都比较欠缺,而初中语文课本介绍了许多高深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我在课堂
期刊
[考点诠释]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
期刊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努力更新理念,合理转变角色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
期刊
语文教育是心灵感化心灵、生命唤醒生命的过程,语文教育的“特质”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更高的期待,那么,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如何拓展,才能成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心灵的教育者。  一、语文教师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要突出“自我发展”意识。  有些语文老师坦言: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的教学,蓦然回首,自己面对的依然是相似的学生、相似的教学,自己的工作好象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于是,有的老师一本书教几年,一个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