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号的无孔不入,中国社会迅速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但我们教师普遍感受到的不是那标准的概念,我们对信息化的认识是从一个个身边实例开始的,也只能对一点点事实做反思的。所以,我认为,现在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有一种不好的倾向需要克服,那就是信息化手段的滥用,导致了领导、老师、学生,差不多都对电脑、手机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所以为了纠偏,应该提倡三个原则,即:必要性原则、有益性原则、有效性原则。但毕竟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做老师的,还应该加强三方面的修养,即:要有善于辨识的眼光、要有不随波逐流的定力、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
关键词:依赖性 必要性 有益性 有效性 眼光 定力 勇气
一、现状
想当年,信息被人弄得很玄虚,什么输入、输出、存储、黑客……神秘兮兮的,高不可攀。没成想世界变化快,让你没法不变坏啊。转眼间,电脑、手机、网络、wifi、云、大数据……通通“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也顺理成章地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带入了迅猛发展的快车道,短短几年间,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节奏、教学效率等都有所改观了。
十多年前,为了推行“多媒体教学”,像我们这样的边远中学,使用了录音机、电视机、vcd碟、电脑动画……才能被评为优质课,否则,就一票否决了。如果不是年轻有为的精英骨干,还真伺候不了那些“洋玩意儿”。就是在2007年到葫芦岛市参加市级公开课大赛时,还有一参赛的美女老师把U 盘插进高台上的那台电脑后,竟然死活找不出来自己的文件,耗时二三十分钟也不行,如果不是台下一位电脑高手拔刀相助的话,还不知道要尴尬到几时呢。可现在呢?一些山村小学都配齐了电脑,人手一个智能手机、教室前多安装了大屏幕、网线路由器一应俱全,信息化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了。
那么现在到底如何呢?
人们正在信息化的泡沫里浮沉飘荡。
看:某些学校领导,整天守着电脑,眼睛不离手机,其讲话是电脑下载的、其计划是电脑复制的、其总结是电脑粘贴的、就连课程表都是在网上找来的现成的,还美其名曰“咱今年用最标准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的教师也跟着如法炮制起来。计划、总结、班会发言稿、教案、反思、论文、征文启事……都可以舶来,有的连数据、时间、地点都不与时俱进地变通一下!
久而久之,耳闻目染,一些学生也见样学样、快捷高效了。题不会了,搜题;作文难写,上网;什么老师讲课讲题讲卷的,不听,等以后有空了自己上网……
总之,一句话,领导、老师、学生,差不多都对电脑手机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导致了很多人越来越懒惰、越来越形式主义、越来越背离本真……
二、原则
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导致了人类天性的更大一次退化。信息化的巨大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无比快捷方便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更进一步地走向了自我毁灭。
所以,作为教师,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所提供给我们的各种高科技手段辅助我们的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遵循几个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最优秀课也是最能在通常情况下凭着老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课。多媒体可用,也有用,但不应该到处都用,更不能无限制地滥用。有的人什么都用幻灯片,什么都来课件,一节课下来,几乎一个字都没写,全都是呼呼啦啦的幻灯片,让人应接不暇、眼痛脖酸苦不堪言。这就有点过了限度了。要用之于当用、止于其不可不止,在量上、在时机的选择上、在图像声音文字视频等形式的安排上,都应该按照是否必要的标准衡量一下再确定是用还是不用。在这一段上官方的要求“电子产品的使用不能超过一节课的三分之一”的规定还是可取的。
(二)有益性原则
这种有益,一方面是指对老师有利,网络资源的选用,方便了老师学习备课、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授课速度、增强了教学效果……还有一方面是指有利于学生,看学生是不是学起来更有趣、看起来更直观、听起来更合理、想起来更科学……并且更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有无,而不仅仅是教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预想需求。毕竟我们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我们的所有努力都需要通过学生的映照才有意义。
(三)有效性原则
结果好一切好,没有良好的结果,你当初的愿景无论怎样的美丽动人都将成为讽刺和笑话。没有人凭着初心和动机就判定事业的是非成败。光有想法,没有实际的收获,那就是近乎欺骗的谎言。所以,你的一切教育形式、一切的教学手段都得用实践的标准来最后衡量,所以切实有效,是我们选用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时不可忽视的一条原则。
三、出路
在战争中,决定战争胜利的是人,而不是一两件先进的武器。在信息化战争中,人仍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武器再好,不会用、不想用、不用,也是白搭。同样,人再优秀,拿棍子也肯定不如拿火箭筒。
所以,对信息化,我们做老师的,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不能神话得无所不能、须臾不可离,也不能故步自封、捧着金饭碗要饭。
但有一点,定位必须不错乱。信息化,他本质上也仍然是一种工具,只能为我所用,而绝不能被他利用。不能为用它而用它、更不能出来它就寸步难行。
怎样用好它呢?
还得从我们自身来寻求出路。
首先,我们要有善于辨识的眼光。其次,要有不随波逐流的定力。第三、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
总而言之,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号的无孔不入,中国社会迅速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但我们教师普遍感受到的不是那標准的概念,什么“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已经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以及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之类的话我们是半懂不懂的。我们的认识是从一个个身边实例开始的,也是只能对一点点事实做反思的。所以,我认为,现在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有一种不好的倾向需要克服,那就是信息化手段的滥用,导致了领导、老师、学生,差不多都对电脑、手机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所以应该提倡三个原则,即:必要性原则、有益性原则、有效性原则。但毕竟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做老师的,还应该加强三方面的修养,即:要有善于辨识的眼光、要有不随波逐流的定力、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
关键词:依赖性 必要性 有益性 有效性 眼光 定力 勇气
一、现状
想当年,信息被人弄得很玄虚,什么输入、输出、存储、黑客……神秘兮兮的,高不可攀。没成想世界变化快,让你没法不变坏啊。转眼间,电脑、手机、网络、wifi、云、大数据……通通“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也顺理成章地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带入了迅猛发展的快车道,短短几年间,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节奏、教学效率等都有所改观了。
十多年前,为了推行“多媒体教学”,像我们这样的边远中学,使用了录音机、电视机、vcd碟、电脑动画……才能被评为优质课,否则,就一票否决了。如果不是年轻有为的精英骨干,还真伺候不了那些“洋玩意儿”。就是在2007年到葫芦岛市参加市级公开课大赛时,还有一参赛的美女老师把U 盘插进高台上的那台电脑后,竟然死活找不出来自己的文件,耗时二三十分钟也不行,如果不是台下一位电脑高手拔刀相助的话,还不知道要尴尬到几时呢。可现在呢?一些山村小学都配齐了电脑,人手一个智能手机、教室前多安装了大屏幕、网线路由器一应俱全,信息化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了。
那么现在到底如何呢?
人们正在信息化的泡沫里浮沉飘荡。
看:某些学校领导,整天守着电脑,眼睛不离手机,其讲话是电脑下载的、其计划是电脑复制的、其总结是电脑粘贴的、就连课程表都是在网上找来的现成的,还美其名曰“咱今年用最标准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的教师也跟着如法炮制起来。计划、总结、班会发言稿、教案、反思、论文、征文启事……都可以舶来,有的连数据、时间、地点都不与时俱进地变通一下!
久而久之,耳闻目染,一些学生也见样学样、快捷高效了。题不会了,搜题;作文难写,上网;什么老师讲课讲题讲卷的,不听,等以后有空了自己上网……
总之,一句话,领导、老师、学生,差不多都对电脑手机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导致了很多人越来越懒惰、越来越形式主义、越来越背离本真……
二、原则
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导致了人类天性的更大一次退化。信息化的巨大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无比快捷方便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更进一步地走向了自我毁灭。
所以,作为教师,在充分利用信息化所提供给我们的各种高科技手段辅助我们的教学的时候,我们应该遵循几个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最优秀课也是最能在通常情况下凭着老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课。多媒体可用,也有用,但不应该到处都用,更不能无限制地滥用。有的人什么都用幻灯片,什么都来课件,一节课下来,几乎一个字都没写,全都是呼呼啦啦的幻灯片,让人应接不暇、眼痛脖酸苦不堪言。这就有点过了限度了。要用之于当用、止于其不可不止,在量上、在时机的选择上、在图像声音文字视频等形式的安排上,都应该按照是否必要的标准衡量一下再确定是用还是不用。在这一段上官方的要求“电子产品的使用不能超过一节课的三分之一”的规定还是可取的。
(二)有益性原则
这种有益,一方面是指对老师有利,网络资源的选用,方便了老师学习备课、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授课速度、增强了教学效果……还有一方面是指有利于学生,看学生是不是学起来更有趣、看起来更直观、听起来更合理、想起来更科学……并且更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有无,而不仅仅是教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预想需求。毕竟我们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我们的所有努力都需要通过学生的映照才有意义。
(三)有效性原则
结果好一切好,没有良好的结果,你当初的愿景无论怎样的美丽动人都将成为讽刺和笑话。没有人凭着初心和动机就判定事业的是非成败。光有想法,没有实际的收获,那就是近乎欺骗的谎言。所以,你的一切教育形式、一切的教学手段都得用实践的标准来最后衡量,所以切实有效,是我们选用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时不可忽视的一条原则。
三、出路
在战争中,决定战争胜利的是人,而不是一两件先进的武器。在信息化战争中,人仍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武器再好,不会用、不想用、不用,也是白搭。同样,人再优秀,拿棍子也肯定不如拿火箭筒。
所以,对信息化,我们做老师的,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不能神话得无所不能、须臾不可离,也不能故步自封、捧着金饭碗要饭。
但有一点,定位必须不错乱。信息化,他本质上也仍然是一种工具,只能为我所用,而绝不能被他利用。不能为用它而用它、更不能出来它就寸步难行。
怎样用好它呢?
还得从我们自身来寻求出路。
首先,我们要有善于辨识的眼光。其次,要有不随波逐流的定力。第三、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
总而言之,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号的无孔不入,中国社会迅速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但我们教师普遍感受到的不是那標准的概念,什么“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已经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以及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之类的话我们是半懂不懂的。我们的认识是从一个个身边实例开始的,也是只能对一点点事实做反思的。所以,我认为,现在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有一种不好的倾向需要克服,那就是信息化手段的滥用,导致了领导、老师、学生,差不多都对电脑、手机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所以应该提倡三个原则,即:必要性原则、有益性原则、有效性原则。但毕竟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做老师的,还应该加强三方面的修养,即:要有善于辨识的眼光、要有不随波逐流的定力、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