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阅读之城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5616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纽约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常驻人口约840万人,由来自世界97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组成。除了金融之外,纽约在文化、音乐、艺术、科技、交通、医疗以及教育在全球也都处于领先的位置。纽约的百老汇有上百家小剧场,各式各样的小剧场每天都有各种音乐剧在演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每年有约5500万名游客来纽约旅游。纽约的文化生活是非常丰富的,纽约每年都会举办图书展,展会上可以见到来自世界的最新图书。
  因工作需要,我有幸在纽约工作生活了几年。刚到纽约的时候最感兴趣的是自由女神像、曼哈顿摩天大楼、华尔街的纽交所、联合国总部大楼、帝国大厦和闻名世界的大都会博物馆等。随着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展开,要深入了解纽约还需要通过阅读相关的材料、书籍,于是,图书馆和书店成为我特别感兴趣的地方。
  纽约的圖书馆为市民养成阅读习惯提供了便利
  纽约拥有上千所不同规模的图书馆,而且整座城市的几百所大学,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纽约除了官办图书馆之外还有许多私人图书馆,大小不一,风格各异,吸引了许多热爱阅读的人前去读书。离我最近、最方便的是皇后区图书馆,在那里只需要身份证明和住址证明就可以办理借书卡。纽约皇后区面积与中国北京市的海淀区差不多大,人口约230万人。皇后区图书馆包括中央图书馆和68个分馆分散在该区不同的位置。皇后区图书馆面向所有年龄段的读者。读者可以在图书馆网站查阅图书,如果读者需要借阅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图书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读者办理借阅手续,十分方便。图书馆还可以安排快递送到读者指定(离居住地最近的)图书馆。在这里,还书更是方便,24小时随时可以到距离居住地最近的图书馆还书,即便是想续借某些图书也可以直接通过网上完成。在这里我能借到最新出版的英文书和中文书,极大地满足了我在海外的阅读的各种需求。
  据官方数据统计,2017财年皇后区图书馆资料流通总量为1270万人次,1120万人次使用图书馆,140万人次参加了8万个免费的项目,馆藏超过840万册。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美国一个区就有这么多的人借助图书馆阅读、学习,让我感到惊叹与佩服。同时,我也开始格外关注身边的美国人是如何养成阅读习惯的。
  美国注重儿童阅读习惯的培养
  美国教育专家认为,从孩子出生起,就应当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并且阅读量需要逐步增加。在美国,普遍认为儿童阅读能力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孩子的阅读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美国早期阅读委员会将儿童早期阅读分为:0—3岁、3—4岁和5—6岁三个阶段,该委员会根据不同的年龄分层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并应加以贯彻实施。同时,该委员会注重在阅读过程中累积适合孩子的阅读经验,从而最终实现儿童自主阅读的目的。
  在美国图书馆或书店中都有按照早期阅读委员会标准分类的图书:0—3岁的读物主要是以可爱的认知图片为主,再配上简单的文字,让婴幼儿们从有趣的卡通图片开始认知世界,学习知识;3—4岁的读物中扩大了认知图片的范围,图片说明的文字多一些,还会出现一些简单的句子和小故事;5—6岁的读物一般都是图文并茂的一个小故事,还有更大范围的认知图片等。
  纽约市对4—18岁的市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同事5岁的小孩子在公立学校的大班读书,每周课后要读5—10本书,6岁的孩子在小学1年级课后每周要完成5本书的阅读任务。在美国的家庭里,每天放学以后,家长会陪小朋友阅读老师布置的阅读材料,学校会不定期地检查孩子的阅读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阅读材料进行更新与调整。对进步快、表现好的同学学校会给予表彰,以此促进和提升孩子的阅读欲望。
  孩子在学前班的阅读是按照难度分级,随着孩子所掌握词汇量的增加和理解力的提高,老师留给孩子的阅读材料和书籍的难度也会不断增加,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阅读水平,又能合理保护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让孩子在阅读中充分体会到快乐。到了小学阶段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有课外阅读,学校会通过测试了解孩子的阅读水平,然后量体裁衣制订阅读水平提升计划。进入高年级后,学校的作业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互联网独立完成,大部分的作业和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逻辑判断得出结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时,到公共图书馆查阅资料就成为满足学生们学习和阅读需求的根本方式。
  今年8月16日,皇后图书馆与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联手,推出“文化通行证”项目,向纽约三大公共图书馆每个13岁及以上持卡人提供免费访问所有五个行政区的30多个博物馆和文化机构的机会。图书馆持卡人可以登录“文化通行证”官网并使用自己的图书卡卡号和密码,选择想要参观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预约时间,预订免费入场券。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市民文化消费的需求,从而也构建了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感受纽约城市的阅读氛围
  在美国,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不管是学理科还是人文专业,学校都会鼓励学生学习一些人文专业的课程。在学习人文专业方面的课程时,要求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学校会开出相关书单,每一门课除了教材之外至少要读4—5本相关书籍。对于普通的文科学生来说,如果一学期上5门课,那么一周至少要读300—400页书,还要写阅读作业或者阅读摘要。如此一来,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便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也为今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基础。
  纸质书自然是纽约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电子阅读方式在纽约也是十分流行。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智能化手机终端、全媒体的表现形式冲击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电子阅读器的普及为读者阅读提供了更多更便捷的选择,比如,便于携带,快速查阅等。在纽约工作期间,我除了阅读专业书籍之外,人文方面的知识通常通过网络多媒体便可以快捷、高效地满足我的阅读需求,同时,在纽约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视频讲座大部分是免费的。在纽约,信息获取的渠道还有很多,比如,关于时政、政经方面的书有英国的《财经时报》、有书评栏目可供参考,还有《纽约时报》有畅销书排行,也为我读书提供了很好的选择。通常情况下,我会根据书名再通过图书馆网站查找并借阅,以便深入了解相关信息。
  总之,在驻纽约工作这几年当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热爱阅读塑造出来的人与城市的魅力,我自己也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养成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为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在纽约的中央公园还是在街心公园,亦或是街边的咖啡店。随处可见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认真地读书,养成良好科学的阅读习惯是我们精彩人生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为我们探索世界追求梦想的旅途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希望每个人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来阅读,让阅读温润更多人的心,滋养更多高贵的灵魂。
  (作者单位:新华社总社)
其他文献
2014年以来,由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组委会、北京蔚蓝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承办的“勉学书屋”公益项目,已在湖北省红安县、襄阳市和宜昌市革命老区的中小学校、图书馆里建立了27所“勉学书屋”阅览室,捐赠图书、期刊及电子出版物共380万元码洋。这个项目不仅为革命老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书籍和场地,也为关注老区发展的组织和各界爱心人士搭起了一个公益平台。为了解老区少
期刊
天津的问津书院,初创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由长芦盐运使卢见曾倡建,报直隶总督方观承、长芦盐政高恒批准,盐商查为义捐旧宅助成。卢见曾取“汛海问津”之义为书院命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书院毁于八国联军炮火。问津书院是古代天津建筑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社会影响最广的教育机构。  今天重建的天津问津书院在探索实践中成为“民办公助”性质的公共文化机构,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天津问津书院和河北区
期刊
不知不觉中,天津问津书院已走过了第五个年头。至今,天津问津书院揭牌剪彩仪式的场景,仍深存于我脑海之中。当我从问津学人侯福志先生的博客里知道著名学者冯骥才先生应邀为书院揭牌时,我的心为一个文化载体的诞生欢呼雀跃;当看到天津问津书院学者云集,理事长王振良先生气宇轩昂、信心满怀的样子时,我心里又浮过一丝忧虑:从古至今,受传统私塾文化的影响,华夏大地的书院多如牛毛,多数书院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天津问津
期刊
地域文化研究和文化机制的关系是个大题目,是理论文章喜欢涉及的话题,但地域文化理论并没有催生有效的文化机制,而实践中产生的文化机制又不能被理论研究者所关注,因此地域文化的实践和研究基本是脱节的。脱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落后于理论,二是实践超越了理论。这里只谈后者。  地域文化需要传承,但传承必须要建立在有效的研究之上,而有效的研究又必须依托一个学术平台来展示和传播。以往的地域文化理论,多着重于研
期刊
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区的天津问津书院,如今已成为天津市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2018年4月,天津问津书院被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评为全国“全民阅读优秀推广机构”。国内学人先后撰文近300篇,对天津问津书院的运作模式和活动实绩进行评介、推广与研究。  天津的问津书院,初创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最初由长芦盐运使卢见曾(号雅雨)倡建,报直隶总督方观承、长芦盐政高恒批准,盐商查为义捐旧宅助成。卢见曾取“汛海
期刊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自1978年成立至今40周年了。它是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而生,40年来,也是围绕着《中国大百科全书》而发展,而繁荣。2011年,国务院立项,实施《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回忆《中国大百科全书》发展的历史,我还是缘分不浅。第二版立项前,我作为新闻出版署分管出版的图书司司长,曾和百科社的同志一起去国务院秘书局说明工程的意义和我们的要
期刊
近年,陆续收到天津问津书院理事长王振良先生寄赠的《问津文库》和《问津》杂志,如果没有记错,文库已出了将近60种,而杂志也已编印至50期了。每次收到沉甸甸的邮件,心中总不免由衷地赞叹,还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像天津这样,依托民间的力量,通过系统地编印系列著述,将其城市的传统文化立体式地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扎根于津沽大地,致力于城市文脉的追寻与弘扬。如果留意会发现,在每一本“问津”系列图书的封底都写着一句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图片独特属性的考察,论述阅读推广中应该特别注意对图片阅读的推广。阅读图片是人类最早的阅读行为,早期人类的文字几乎都是图片,后来才提炼为抽象的字符。阅读图片尤其是阅读图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艺术在素质的提高,决定一个人的雅与俗,也关系到国家的产业转型。同时,图片是人类记载、传输信息的工具,图中有万物,读图容易上瘾。  关键词:出版 阅读 图片  图书、图书,图和书是天然的联系在一起的,是
期刊
最近,一则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沪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把课文《打碗碗花》中的“外婆”改成“姥姥”,在网络和微信里引起了轩然大波。据说,教材修改者的理由是:“外婆”是方言,而“姥姥”是普通话。姑且不说,这篇经过修改过的《打碗碗花》是不是一篇优质的课文,也不论“外婆”和“姥姥”谁是方言,谁是普通话。先来看看,上海教育出版社对社会作出的回应。  在沪教版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既有“外婆”的称谓,也有“姥姥
期刊
时间是一种节奏,尽管日子有时是粗犷的,然而若是赶上大时代的脉动,执着追求的脚步依然可以留下时代印记。没有凌厉的棱角,也无须越陌度阡,五年前,天津问津书院在几位“文化志愿者”浅吟低唱的努力下,诞生在清雅绰约的巷肆创意产业园。  这是一个传承历史的纯民间学术机构。唯其没有强力的背景,也就没有宏大的目标,更不会去追求宏阔的命题。只能通过个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用苦度长夜的智识与坚韧,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乡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