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女生曹青莞克服听力障碍与全国最会说话的人过招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erd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超级演说家》的舞台上,22岁女孩曹青莞伸出右手,在空中画出一条弧线,用拳头拍打在左手掌上。她的嘴巴张得大大的,舞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如果没有看到她藏在耳朵后面的塑料管,不会有人怀疑她患有耳聋。获得亚军后,她一如既往地平淡,“这只是一次比赛而已,只要快乐就行”。
  4岁时,她就开始学习与耳朵中间插着的这根粗粗的导管相处,这让她很不舒服。终于有一天早晨,她把助听器扔在一边,偷偷溜出家门,她使劲往前跑,妈妈在后面追。做主持人的妈妈很坚定:女儿聋了,但一定不能让她哑。
  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等待。妈妈强迫曹青莞每天必须佩戴助听器,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发音。为了感受振动,妈妈摸着曹青莞的喉咙,“啊——”振动的时候,就是发声了。现实中,“ji”、“qi”、“xi”比较难发清楚,妈妈会用手势把这些音外化地表达出来。比如,发“xi”的时候,手放在两边,往旁边走;发“ji”的时候是脑门正中间这儿有振动;发“qi”的时候是鼻子这儿振动。妈妈经常会一上午反反复复地纠正某一个字的发音。有一回,她夸妈妈的汤做得特好喝,“特”字还没说完,妈妈说你给我发“特”,曹青莞的情绪一下子就被破坏了。“妈妈没有商量的余地,只要你哪个字发得不对,接下来就要一直练这个字。”
  从小曹青莞就十分喜欢表演,经常会模仿《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把两只小手放在眼睛上,奶声奶气地学“师父的眼睛圆又圆”。除了小燕子,她还经常模仿动画片里的人物。小学是曹青莞回忆里最快乐的时光,即使有同学说她大舌头,说她很难看。她喜欢跟同学一起创建小团队演课本剧,经常中午不休息排练。她也喜欢跳舞,每当跳舞时,曹青莞觉得在尽情释放自己,“我会感到莫名的自信,不用在意别人的目光。”她喜欢舒缓的音乐,不由自主想怎样用肢体表现,她说喜欢这种无限延伸的感觉。
  如果不是听力障碍,曹青莞可能会成为一名专业演员。妈妈说演员首先要台词过关。从高二开始,她每个周末,从洛阳坐火车到北京,学习播音。教她播音的是一位比妈妈还严厉的老师。“你练了没,拿着你的录音笔到那个小屋练好了再出来”,这样的训斥是家常便饭。每次去老师家要经历这样的“折磨”,到最后,连她自己也没想到竟然坚持了下来。
  让曹青莞意识到自己真的和别人不一样的是高考,她在报考北电等艺术院校时遇到了拦路虎,“报考各专业的考生均要求听力正常”。这句话当时让她蒙了,“我确实和别人不一样,也没有办法学表演。”
  贝多芬26岁失聪的遭遇和奋斗的故事一直鼓舞着她。曹青莞认为“热爱是一切行动的大前提”,身体有障碍的人,就好像是一个剧组少了一个摄像师,“但只要剧组还在,片子总能够有办法完成,所以没必要夸大这个因素。”
  她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的影视策划与制片专业,开始学做幕后。大一时,曹青莞在学校担任记者和幕后剪辑,还和朋友一起举办阅读沙龙。课余时间她爱练瑜伽,看悬疑电影。她喜欢海边,最喜欢“听”波涛声,曾一个人坐在青海湖边,“那是离心最近的声音”。
  不戴助听器时,她依旧生活在一个无声世界里,那才是真正属于她的世界。比如,每次洗澡时,她并不知道水流“哗啦哗啦”的声音到底是怎样的。她将热水器花洒对着地面,对着身体,对着头发,努力去感受水流穿透发丝与身体碰撞的声音。
  尽管每天晚上睡觉,要摘去助听器,但她都会上好手机闹钟。“因为室友会听到闹钟,然后把我摇醒。”她咧着嘴一笑。她觉得大学里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同学们一块拍片子,“虽然经常会熬夜,但每一个过程都很好玩”。
  2012年,曹青莞接到《超级演说家》的海选邀请。她要与全国最会说话的人“过招”。让她觉得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写稿。总决赛阶段,稿子磨到凌晨三四点都没有完,熬得她大把大把地掉头发。
  听到她在舞台上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称赞“万物皆有阳光,你就是从缝隙中洒落下来的一缕阳光”。这个“阳光女生”在校园里开始引起注意,成为校园里的“励志名片”。她也正努力成为李咏所说的那一缕阳光,希望自己能制作一部反映聋哑人群体生活状态的作品。
  “我想化作一株蒲公英,一株执着的蒲公英。即使在不显眼的土地上成长,我也要比任何植物都出落得端庄。”
  索洁据《中国青年报》整理
其他文献
以海选新人为标志的《中国好声音》第四季首播,居然办成了“周杰伦粉丝见面会”,对创新乏术的节目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嘲讽,好在收视率飙升的结果让利益相关方好歹又混过了一年。  自新世纪以来,周杰伦几乎通吃了80、90、00后三代人,其率性的说话、做事方式,以及多种音乐类型的大混搭,创造了很多第一,几乎成为未成年人通往成年世界的一道音乐魔咒,当然成年人也可借此回到“哼哼哈兮”的混沌美好状态。周杰伦以
期刊
6月18日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幕的“大美无界·中法美术家交流对话展”是一次隶属于中国国家画院的中国美术家的重要展览。展览的意义非常明确,通过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前院长和一级美术师与法国艺术家沙龙主席和前吉美博物馆馆长两位在法国有相当话语权和决策经验的艺坛精英的联展,通过法国艺术家行政和社保机构“艺术家之家”主席及法兰西美术院院士的捧场,把中国高级别的知名画家与新丝绸之路上的重地法国的部分文化界领袖,
期刊
由华录百纳出品的42集抗日传奇剧《秀才遇到兵》将于8月5日登陆北京卫视红星剧场,并同步优酷、土豆首播。7月23日,曾经执导过《永不磨灭的番号》的著名导演徐纪周第三次挑战抗日题材,携剧中主演李晨、沙溢、李倩一同亮相北京卫视《秀才遇到兵》全国首播新闻发布会现场,为大家解读戏里戏外的精彩故事。  发布会一开始,李晨、沙溢就分别带着一个骰子和一对牌九登台,原来,在剧中两人正是通过“赌”认识的,马三炮平时嗜
期刊
双料博士后、85后副教授、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博导……面对众多大学生网友的关注,今年29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方璐,保持着超出其年龄的从容与淡然:“我从不在意外界给我的这些‘标签’。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带好学生,做好科研。”  走近方璐,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知性的微笑、秀丽的面容、飘逸的长发——有着85后年轻人特有的青春朝气,足以颠覆人们脑海中对女性科研工作者的传统印象。曾两度想放弃却
期刊
对周杰伦,观众的评价褒贬不一。如果以吐字清晰、归韵到住、快而不乱、慢而不断作为说唱艺术的审美标准之一的话,周杰伦绝对不能达标。估计就算是最喜欢、最熟悉他的歌迷,如果拿他的一首新歌来,不看着歌词或字幕的话,恐怕也不会知道他具体唱的是什么。  就算你一定要说这样的标准“落伍”、“老套”,一定要“颠覆”,一定要“创新”,但是确保让欣赏者听得清楚,是说唱表演艺术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毕竟,艺术是一种表现、
期刊
梁实秋与冰心的友谊,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当时,冰心的《繁星》与《春水》在《晨报副刊》上陆续发表,引起了梁实秋的注意。梁还写了一篇评论文章《繁星与春水》,认为冰心是一个理智多于情感的女诗人。不过那个时候,两人还不认识。  事有凑巧.1923年暑期,刚从燕京大学毕业的冰心与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梁实秋同乘“杰克逊总统”号赴美留学,就在船甲板上认识了。在海上的十几天里,他们还兴致勃勃地办了一份文学壁报,
期刊
他与潘光旦、陈寅恪、梅贻琦被称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  他,培育了李政道、杨振宁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王淦昌、钱三强等十多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数十位院士,被后人誉为“大师们的大师”。  他的名字叫叶企孙。关于他的故事,如同他所经历的那个时代一样,简单而复杂。  科学少年  叶企孙,1898年7月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叶景沄曾任上海教育会会长,他思想开放,非常推崇两方近代科学。受
期刊
世界首位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同时也是中国首位登上珠峰的登山运动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登山协会顾问、前中国登山协会主席王富洲7月18日因病去世。享年80岁。7月24日。王富洲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王富洲的一生,创造了世界登山界的里程碑,留下太多印记。  1960年北坡登顶珠蜂创人类历史登山精神超越体育本身  王富洲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
期刊
著名作家徐光耀日记整理出版工程日前告竣,400多万字的《徐光耀日记》7月26日正式面世,该日记也成了为徐光耀庆贺90岁大寿的特殊“生日礼物”。  徐光耀生于1925年,被称为“小兵张嘎之父”。他创作的以抗日小英雄为典型人物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成为影响几代人的文学经典,古稀之年创作的纪实文学《昨夜西风凋碧树》曾获鲁迅文学奖。今年6月,他的《平原烈火》和《小兵张嘎》被列入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
期刊
42年前的第一张工作照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3年的初春,我从事的工作是当时被称做“做大员”的服务行业。  我工作的这家国宾馆座落在东交民巷内,那时是“文革”期间,被更名为“反帝路”,这里解放前是德国驻华大使馆所在地,解放后国务院将其改造成了宾馆。厨房的炉灶是西式设计,适合做“铁板”菜肴,方便用煎锅烹调。如果镜头回放到当年那个旧时代,这个设计相当先进了,虽说是用烧煤来导热。再看用来装油、装调料的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