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任务如何呈现才利于学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neru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评价任务如何呈现才利于学”为主题,观察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一课教学,研究评价任务如何呈现更利于学生真实学习的发生。观察发现,评价任务的呈现需要有合理的评价任务,整体呈现评价任务更利于学生创造信息,评价任务的呈现也应关注学习兴趣。
  关键词:评价任务;观察报告;《认识面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们希望学生的学习能真实地发生,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甚至有所突破。经过多次实践和研究发现,围绕评价任务展开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开展。同样的评价任务,教师呈现的方式不同,学生的理解不同,情绪投入也不同,学习的效果就会不同。那么,在设计好评价任务后,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内嵌评价任务,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呢?
  本报告试图以邱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一课为例,研究评价任务如何呈现更利于学生真实学习的发生。
  一、观察背景与方法
  2021年3月23日,学校数学课程研究中心的教师对邱老师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进行了课堂观察,观察的主题是“评价任务如何呈现才利于学”。整个研究过程包括量表开发、观察与记录、教学思考等。
  评价任务呈现的方式有很多种,本次课堂观察主要从“呈现内容的清晰度” “呈现方式的整体性”“学生的参与度”三个视角,围绕主题进行观察并填写观察量表。
  二、观察结果与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非常清晰,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围绕认识面积、探索方法设计相应的评价任务。
  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并理解面积的含义,能准确描述;通过从具体事物中找到面积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掌握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评价任务如下:
  1.看、说、找、摸生活中物体的面,并说出感受。(对应学习目标1)
  2.找出哪些平面图形有面积,并涂色表示它的面积。(对应学习目标1)
  3.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对应学习目标2)
  评价任务简约而不简单,从实物到图形,从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我们观察的主要内容就是这3项评价任务是如何呈现的:(1)评价任务内容表达清晰吗?(2)评价任务的呈现是整体的还是碎片化的?(3)学生的参与度高吗?
  (一)关于第一个评价任务呈现的观察与分析
  评价任务的呈现比较清晰:教师通过提一个个小问题,连成一个任务串,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面积的含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片段如下:
  师在教室里,两个同学用同样的速度擦黑板和课桌的桌面,谁先完成?为什么?
  生擦桌面的先完成。
  师为什么?
  生因为桌子比较小,黑板比较大。
  师桌子的什么比较小?
  生(齐)面(积)。
  师桌子的面比较小,黑板的面比较大。是的,物体都有面,它们的面有的大、有的小。在你的周围,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面呢?它们的大小又是怎样的?
  生数学书。
  师你找的是数学书的哪个面?
  (学生拿起书,用手比画。)
  师也就是数学书的正面。那数学书的正面和这本数学书是同一个概念吗?
  (学生陷入思考。)
  生不是,这个只是数学书的正面。
  師也就是说,数学书的正面只是数学书的——
  生一个面。
  师那我们一起来摸一摸?摸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摸它的正面。
  师然后呢?
  生要有顺序地摸。
  师你来示范给我们看看。
  (学生示范。)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教学。学生的主观代入感强,学习兴趣浓厚。举手的学生很多,有两个学生甚至站起来,眼睛紧紧盯着老师,好像在说“我来,我来”。教师从看一看、找一找到摸一摸,分步引导学生做些什么、怎么做、做到怎样。一次次的实践操作,给学生提供多次体验机会。从学生的反应看,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听得明白,能很轻松地完成评价,对“面”的理解比较深刻。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做了两次引导:第一次,让学生说完整桌子的什么比较小;第二次,询问学生找的是数学书的哪个面。教师及时引导,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还对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严谨性、规范性有深远的意义。
  (二)关于第二个评价任务呈现的观察与分析
  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学习单的方式整体呈现评价任务,分两步进行:(1)判断是否有面积;(2)涂色表示面积。任务要求简单、清晰。出示要求后,学生均能沉下心来完成,判断、涂色用了2分钟。
  从观察到的学习单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找出封闭图形的面积并涂色,正确率达到93.75%;只有2位学生把所有的图形都涂了色,可惜教师没有发现。
  (三)关于第三个评价任务呈现的观察与分析
  教师在出示第三个评价任务(见下页图1)后,请一位学生声音响亮地读题。小部分学生开始交流,大部分学生在学具盒中寻找辅助工具。学生没有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他们对任务的要求应该是清楚的。
  你能比较下面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吗?
  操作要求:
  1.先自己试着比一比。
  2.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和同桌商量。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工具,请自行选用。
  3.比较完成后,给自己的方法取个名字。
  此项任务,邱老师给了学生整块学习时间(8:40—8:50,共10分钟)来探索、交流、反馈。前4分钟,80%的学生找到了一种方法;8分钟过后,超过半数的学生有了两种方法。我们观察到一对同桌:先是独立完成,一位用“把透明方格纸覆盖在长方形上”的方法(数方格法1)来解决,另一位用“把一个个小方格贴在长方形上”的方法(数方格法2)来解决;之后,他们展开交流,尝试对方的方法;当操作中碰到困难时,他们寻找原因,主动帮助对方。课堂调查发现:这题有26位学生用了“数方格法1”,18位学生用了“数方格法2”。   三、思考与建议
  (一)评价任务的呈现需要有合理的评价任务
  如果评价任务的设计没有考虑到内容的清晰度、方式的整体性、学生的参与度,那么评价任务的呈现就没有办法做到清晰、整体和有体验感。有时,教师认为表达得很清晰,但是学生却听不懂。那是因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代入了相关知识,而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我们称这样的清晰为“伪清晰”。教师在设计评价任务时,应该设计符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的任务,这些任务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引入面积的概念后,邱老师让学生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时,如果再添加一个任务,一边说并一遍摸物体的面,那么,学生在描述什么是面时,就知道摸着课桌面、直尺面,体验感和可操作性就更强了。告知式的呈现,学生看似懂了,实际上并没有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知识,对概念还是模糊不清。
  (二)整体呈现评价任务更利于学生创造信息
  评价任务的整体呈现,能够将“目标、任务、活动”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大事件”,有利于学生创造信息。但是,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对学生来说会有难度。这时,我们可以分步实施。如在第三个评价任务中,教师给了提示:先自己试着比一比;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商量,或者借助老师准备的学具。这样,不仅维持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帮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循序渐进。跟上一个评价任务相比,学生的思维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最后,教师追问:不借助工具,你是怎么试的?尝试穷尽学生的思维可能。
  评价任务整体呈现,让学生有了整块的学习时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在第三个评价任务中,学生从“独学”到“同学”,找到了4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了高质量的、有深度的学习。
  (三)评价任务的呈现也应关注学习兴趣
  学生感兴趣,才会愿意学,学习才是有效的。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课末。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使课堂变得生动高效,评价任务呈现的方式至关重要。
  如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出示图2后,提问:(1)两位同学扫地,一位扫A区,一位扫B区,公平吗?(2)两位同学跑步,一位绕A区跑一圈,一位绕B区跑一圈,公平吗?
  这公平吗?
  从现实情境中学生感受到面积和周长的区别,产生内需:为什么要学习面积?面积和周长有什么不同?学习面积对我今后有什么帮助?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更好地激励他们主动学习、爱上学习。
其他文献
岁月,真有如此动人心魄的力量?  然而,当我静神提笔,任往事一件件漫上心头,如同那些泛黄的老照片一张张再次浮现在自己眼前时,我才发现,尚未落笔的自己,已是泪流满面。  终于明白,过去的生活,因为师父,以及情同手足、同出师门的兄弟姐妹们,早已浸润了一份亲情般的温暖和感动。  一  1997年5月,南通师范学校。  行将毕业的我,迎来了迈上工作岗位前最为重要的一天: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之前,指导老师李庆
期刊
摘要: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5章第2节《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安排了3课时,分别引导学生学习形如y=ax2,y=ax2+k、y=a(x+h)2,y=a(x+h)2+k、y=ax2+bx+c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有必要“放眼全局”“瞻前顾后”,对这一单元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具体地,可以引导学生类比迁移研究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的经验,抓住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路径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二
期刊
摘要:从一次《间隔排列》教学点线结构的学习活动设计出发,探索块状结构和立体结构的优化设计。教师不应零敲碎打,让学生“小步走”,分散地开展一个接一个的小活动,而应融通多个活动的关联,通过大活动的设计和大问题的引领,让学生“大步走”甚至“一步走”,在更大的开放空间中实现动态、立体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学习活动;结构化处理;点线结构;块状结构;立体结构  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观察了一位教师执教的苏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十多篇短小的文言文,可谓“大手笔”,让许多教师有了某种新鲜感,纷纷以此上公开课。我把听过的名师课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几乎所有的小学文言文都被名师研究过,设计过,执教过。  为了能教好这些文言文,我从网上搜课来看,在杂志上找文章来读,只要有机会就到现场听。有什么感受呢?答案是:文言文,还是那个文言文;教师的“教”,还是那般教——让学生读,再读,反复读,讲大意,背诵。怎么读的呢?把文言
期刊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單元主题是“逻辑的力量”,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认识逻辑,运用逻辑。鉴于学生在学习本专题之前没有接触过较为系统的“逻辑”,而且教学时间和课堂容量有限,教师应精选逻辑知识,提炼逻辑专题,适度组织逻辑训练,从识到用,引领学生经历一场“逻辑之旅”,初步感受“逻辑之力”。教学设计主要安排知识“小引”、问题“小议”、方法“小结”和牛刀“小试”四个环节。  关键词:逻
期刊
【编者按】在评价驱动的课堂上,“呈现评价任务”是教学的开始。“如何呈现评价任务”这一素来少有教师关注的问题,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本期《本刊特稿》栏目的3篇文章,从不同方面解读如何呈现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的呈现:以“学生明白”为原则》通过观察一位语文教师的“同课异上”,阐明如何以“学生明白”为原则有效呈现评价任务;《评价任务如何精准呈现》梳理了10节英语课评价任务的呈现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建议;
期刊
摘要:单元复习教学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大概念”(主题或线索)组织、串联因分课时学习而显得零散、无序、碎片化的单元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单元知识结构,获得深度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单元复习课的教学,尝试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在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解法,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产生与运用,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这节课更深的教学立意有:追求
期刊
摘要:多元解读在一定意义上成就了《溪鳗》的经典性。从文本的叙事策略角度展开分析:空白策略,叙述空白然而并不空洞,折射无限的可能;闲笔策略,闲笔频出却又不觉琐碎,彰显无尽的意蕴;纵横策略,线索纵横实则裹藏历史,容纳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溪鳗》;叙事策略;空白策略;闲笔策略;纵横策略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现当代文坛,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创作空间大大扩展。与广大创作者关注主题新颖不同,重返文坛的
期刊
摘要:问题设计是影响英语语篇教学的重要因素。以问题为抓手,设计Gulliver in Lilliput一课教学,安排了如下环节:课堂导入,以问温故;读前预测,以问激趣;略读文本,以问促读;精读体验,以问引思;读后总结,以问升华;拓展探究,以问领写。  关键词:问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Gulliver in Lilliput  疑为思之始。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继而驱动学生积极思考,在探索中解决问
期刊
我家的客厅没有电视机,左右两边都是书架,贴壁而立。其中一边的书架是定制的,深达三十厘米,里外可以放两排书,里层的书立在一个隐藏的小木架上,比外层高出七八厘米,不至于被挡住看不见。这样,书架的存书量就增加了一倍。家里的藏书不算多,大约八千册左右吧,随着新书的购入,有些用不着的旧书就清理出去了。以下一些,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书。  《365夜故事》  在童年记忆中,激发我阅读热情的第一本书,是《365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