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农村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很多农村地区开始实施生态农业系统技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使生态环境得到维护。不过从目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上看,整体规模小,且效益低,农村农业发展满足产业化与现代化需求。相关部门必须重视这一问题,明确生态农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实施途径;农业生产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66-01
近几年,我国生态农业管理与系统技术在农村逐渐得到推广,从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上看,与过去相较均取得了明显进步,不过同时也发现,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并未取得明显成就,主要呈现为低循环、低效益、小规模等特征,无法满足农村现代化、产业规模化的需求。
一、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构建的原因
因传统农业模式对现阶段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太深,我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通常更加注重短暂的眼前利益,从而忽略了长远利益,没有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农业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这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长期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获取长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必须注重保护环境与农业资源,对两者关系进行协调。
早在1998年,我国就对农业结构进行了新的调整,农业结构模式产生了较大变化,农产品竞争力也相应得到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也取得了很大提高,这位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也颁布了相应政策,鼓励与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进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竞争愈发激烈,国外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必须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从目前农业发展状况上看,农业因受到农业资源紧缺的影响,发展面临一定阻碍,为此,必须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有效的农业资源,获取最大化的农业生产效益。
二、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
从我国以往的农业试点工程上看,农业发展中应用了科学的方法与系统的原理,将传统农业发展优势与现阶段的科技成果相互结合,构建了新型的农业体系,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为使农业结构更加优势,便于充分利用生物作用,提升外部投入效率;其二为农业技术体系变得更加高效、经济,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提升土囊肥力。
在试点地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过就我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而言,仍然相对比较落后,系统结构相对比较单一,且难以联合市场。在一定阶段,生产体系内部可以取得高效益,但是会受到各种矛盾的冲击与影响,生态农业功能无法充分展现出来。
生产农业的实施保留了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同时也应用了现代化农业工具,使农业结构体系得以完善,坚持生产为基础,生态化为前提的原则,将主要发展核心放在主导产品上,把市场化、工业化、生产化过程集于一体,实现农业产品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全面协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农业生态模式的实施途径
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质就是将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农业结合,这种结合并非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需要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将系统基本要素整合优化,促进高级系统的构建。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下,系统要素主要包含农业产业链、农业组织经营手段、主导产品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要素间相互作用,便可以促进基础框架的形成。
(一)种植结构与农业结构的调整
首先需要调整种植结构,在传统农业生产基础上,将蔬菜等作物引入其中,便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将不合理生产结构打破。在这其间,从系统基本要素上看,与之前并没有产生较大差距,只不过缺乏明显的主导产品。其次,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在这一阶段,系统多元化特征表现得非常明显,种植业也取得了较大扩展,支柱产业开始逐渐被培养起来。
除此之外,还需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必须要变得更加规模化,促进农产品的加工,无论是种植结构、农业结构还是产业结构,都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促进良性循环系统的建立。
(二)选择合理的种植范围
农业生产可以选择在城市近郊区进行,城市近郊区通常拥有比较优越的地理优势,有着良好的经济条件,便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另外,近郊区有着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优势,便于城乡之间的有效沟通。因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城市与郊区间难免会产生人地矛盾、资源破坏等问题,因此,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点。
(三)生态农业实施方案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实施生态农业的前提条件,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对农业发展中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的结构进行组合与优化,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生产环节作为中心,并坚持将农业发展市场作为导向,使农产品销售量得以延伸,促进产业间的相互进步与协调发展,使系统结构不断完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建立需要以市场动向为依据,对各种要素的结构与组合进行调整,便于制定综合发展策略。另外,还需综合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实现种养结构的优化,玉米、小麦的种植可以适度减少,牧草规模适当扩大,有利于使生态环境得以优化。
(四)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诊断
在生态农业实施过程中,需了解农业发展的阻碍因素,并采取合理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针对社会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可以适度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的生态环境与基础条件需要不断改善,将绿色农产品建设规模扩大,实现生产与加工的规范化,最大限度提高我国农产品经济效益,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
四、结束语
现阶段,在国际环境产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生态农业模式的实施内容非常多,其中包括对农业资源进行优化与组合、保护农业资源、优化农业发展结构等,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上看,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可以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产品加工、生产的规范化,提高农产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德鸿,余德贵,白银凤等.“六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实施途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12):122-126.
[2]张明林,喻林,刘克春.实施生态品牌战略 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J].求实,2012(01):52-54.
[3]吴文良,王静慧.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三生共赢”[A]. 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三生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三生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009:10.
[4].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阳市关于坚持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J].贵阳市人民政府公报,2012(11):14-19.
[5]弓建华,张宝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持续收入——关于志丹县推进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制度建设试验的调查与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3,04:26-27.
[6]祖艳群,李元.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人民政府.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4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人民政府:,2014:5.
【关键词】生态农业;实施途径;农业生产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66-01
近几年,我国生态农业管理与系统技术在农村逐渐得到推广,从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上看,与过去相较均取得了明显进步,不过同时也发现,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并未取得明显成就,主要呈现为低循环、低效益、小规模等特征,无法满足农村现代化、产业规模化的需求。
一、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构建的原因
因传统农业模式对现阶段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太深,我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通常更加注重短暂的眼前利益,从而忽略了长远利益,没有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农业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这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长期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获取长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必须注重保护环境与农业资源,对两者关系进行协调。
早在1998年,我国就对农业结构进行了新的调整,农业结构模式产生了较大变化,农产品竞争力也相应得到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也取得了很大提高,这位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也颁布了相应政策,鼓励与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
进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竞争愈发激烈,国外农业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必须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从目前农业发展状况上看,农业因受到农业资源紧缺的影响,发展面临一定阻碍,为此,必须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有效的农业资源,获取最大化的农业生产效益。
二、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
从我国以往的农业试点工程上看,农业发展中应用了科学的方法与系统的原理,将传统农业发展优势与现阶段的科技成果相互结合,构建了新型的农业体系,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为使农业结构更加优势,便于充分利用生物作用,提升外部投入效率;其二为农业技术体系变得更加高效、经济,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提升土囊肥力。
在试点地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过就我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而言,仍然相对比较落后,系统结构相对比较单一,且难以联合市场。在一定阶段,生产体系内部可以取得高效益,但是会受到各种矛盾的冲击与影响,生态农业功能无法充分展现出来。
生产农业的实施保留了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同时也应用了现代化农业工具,使农业结构体系得以完善,坚持生产为基础,生态化为前提的原则,将主要发展核心放在主导产品上,把市场化、工业化、生产化过程集于一体,实现农业产品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全面协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农业生态模式的实施途径
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质就是将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农业结合,这种结合并非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需要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将系统基本要素整合优化,促进高级系统的构建。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下,系统要素主要包含农业产业链、农业组织经营手段、主导产品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要素间相互作用,便可以促进基础框架的形成。
(一)种植结构与农业结构的调整
首先需要调整种植结构,在传统农业生产基础上,将蔬菜等作物引入其中,便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将不合理生产结构打破。在这其间,从系统基本要素上看,与之前并没有产生较大差距,只不过缺乏明显的主导产品。其次,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在这一阶段,系统多元化特征表现得非常明显,种植业也取得了较大扩展,支柱产业开始逐渐被培养起来。
除此之外,还需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必须要变得更加规模化,促进农产品的加工,无论是种植结构、农业结构还是产业结构,都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促进良性循环系统的建立。
(二)选择合理的种植范围
农业生产可以选择在城市近郊区进行,城市近郊区通常拥有比较优越的地理优势,有着良好的经济条件,便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另外,近郊区有着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优势,便于城乡之间的有效沟通。因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城市与郊区间难免会产生人地矛盾、资源破坏等问题,因此,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点。
(三)生态农业实施方案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实施生态农业的前提条件,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对农业发展中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的结构进行组合与优化,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生产环节作为中心,并坚持将农业发展市场作为导向,使农产品销售量得以延伸,促进产业间的相互进步与协调发展,使系统结构不断完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建立需要以市场动向为依据,对各种要素的结构与组合进行调整,便于制定综合发展策略。另外,还需综合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实现种养结构的优化,玉米、小麦的种植可以适度减少,牧草规模适当扩大,有利于使生态环境得以优化。
(四)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诊断
在生态农业实施过程中,需了解农业发展的阻碍因素,并采取合理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针对社会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可以适度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的生态环境与基础条件需要不断改善,将绿色农产品建设规模扩大,实现生产与加工的规范化,最大限度提高我国农产品经济效益,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
四、结束语
现阶段,在国际环境产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生态农业模式的实施内容非常多,其中包括对农业资源进行优化与组合、保护农业资源、优化农业发展结构等,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上看,其中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可以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产品加工、生产的规范化,提高农产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德鸿,余德贵,白银凤等.“六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实施途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12):122-126.
[2]张明林,喻林,刘克春.实施生态品牌战略 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J].求实,2012(01):52-54.
[3]吴文良,王静慧.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三生共赢”[A]. 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三生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厅、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三生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009:10.
[4].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阳市关于坚持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J].贵阳市人民政府公报,2012(11):14-19.
[5]弓建华,张宝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持续收入——关于志丹县推进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化制度建设试验的调查与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3,04:26-27.
[6]祖艳群,李元.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人民政府.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4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人民政府:,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