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钟先生是一位肿瘤患者,一直在当地一家医院接受放疗和化疗等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反而承受了很多放化疗的副作用。后来,他转院到上海的一家大医院治疗。在医生建议下,他接受了PET/CT监测。结果,监测结果显示,钟先生属于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的肿瘤患者。据此,医生调整了钟先生的治疗方案,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化疗的副作用也不再严重影响他的生活质量了。
治疗肿瘤:越来越讲究“个体化”
时至今日,虽然肿瘤仍然未能被“攻克”,但伴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希望在控制肿瘤的前提下,能让肿瘤患者尽可能正常地生活、生存,能享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目前,化学治疗已经发展成治疗肿瘤较为成熟的疗法。此外,现在还新涌现出许多针对肿瘤进行靶向治疗的药物,并已经成功用于临床。这些疗法的应用,对治疗肿瘤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其中的困惑也不少。例如,临床上经常会发现:患同种类型肿瘤的不同患者,对同一化疗药物敏感度常不相同(疗效不一);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阶段,化疗效果差别都很大。显然,如果能在化疗效果好的时候及时给予治疗,而在效果不佳时停止或替换此治疗,会更有针对性。不但能让患者少一些痛苦(因为化疗毕竟有副作用),生活质量更高一些,而且还能提升总体的疗效。这也正是目前受到关注的肿瘤个体化治疗,就是完全根据患者个人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
不过,要做到“个体化”治疗并非易事。比如,化疗效果的好与坏怎么判断?如何才能及时判断以至预测化疗的效果呢?
PET/CT的出现:肿瘤诊治的得力助手
PET/CT全称为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仪/X线断层显像仪,是在2001年新推出的先进影像设备。很多人听说过CT检查和PET检查,而PET/CT综合了这两种影像学检查的优势,功能非常强大。PET/CT的出现,革新和推动了肿瘤的诊断、治疗等多方面。
用PET/CT做检查时,需要借助显像剂。目前使用的显像剂主要是18F-FDG(18-氟脱氧葡萄糖)。因此PET/CT也被称作18F-FDG PET/CT。患者在检查前,需要静脉注射这种显像剂,然后医生就能通过PET/CT观察到局部的情况。
恶性肿瘤细胞会异常增殖,葡萄糖利用增加,而PET/CT借助18F-FDG显像剂,就能“看到”糖代谢的情况,从而让医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肿瘤的变化情况。比如,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后,可通过PET/CT观察和判断化疗的效果(对放化疗有反应的肿瘤组织对18F-FDG的摄取明显减少)。根据PET/CT的监测结果,判断出化疗对肿瘤是否有效,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就是“个体化治疗肿瘤”,即要借助各种手段,筛选出对肿瘤组织具有高度敏感性、对正常组织损伤最小的治疗方案。
事实上,PET/CT用途很广,已成为肿瘤早期诊断、临床分期、监测预后及治疗疗效评估的重要手段。国内很多医院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仁济医院核医学科自2003年第一批引进PET/CT后,一直致力于18F-FDG PET/CT早期监测肿瘤治疗疗效的研究,获得了大量临床经验。我们的临床实践和动物研究证明,可以利用18F-FDG PET/CT在早期甚至是化疗后24小时内,就筛选出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的肿瘤患者,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浪费,真正达到肿瘤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设立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核医学研究所)是国家核医学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重点学科。医疗特色包括: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SPECT/CT显像等先进诊断技术、核素治疗甲亢、125碘粒子组织内介入治疗、肿瘤骨转移核素治疗等以肿瘤治疗为主的专科特色治疗。
刘建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工作秘书、全国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定期考核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重点研究方向为PET/CT分子影像与分子机制。
专家门诊:周三下午(东院)
钟先生是一位肿瘤患者,一直在当地一家医院接受放疗和化疗等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反而承受了很多放化疗的副作用。后来,他转院到上海的一家大医院治疗。在医生建议下,他接受了PET/CT监测。结果,监测结果显示,钟先生属于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的肿瘤患者。据此,医生调整了钟先生的治疗方案,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化疗的副作用也不再严重影响他的生活质量了。
治疗肿瘤:越来越讲究“个体化”
时至今日,虽然肿瘤仍然未能被“攻克”,但伴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希望在控制肿瘤的前提下,能让肿瘤患者尽可能正常地生活、生存,能享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目前,化学治疗已经发展成治疗肿瘤较为成熟的疗法。此外,现在还新涌现出许多针对肿瘤进行靶向治疗的药物,并已经成功用于临床。这些疗法的应用,对治疗肿瘤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其中的困惑也不少。例如,临床上经常会发现:患同种类型肿瘤的不同患者,对同一化疗药物敏感度常不相同(疗效不一);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阶段,化疗效果差别都很大。显然,如果能在化疗效果好的时候及时给予治疗,而在效果不佳时停止或替换此治疗,会更有针对性。不但能让患者少一些痛苦(因为化疗毕竟有副作用),生活质量更高一些,而且还能提升总体的疗效。这也正是目前受到关注的肿瘤个体化治疗,就是完全根据患者个人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
不过,要做到“个体化”治疗并非易事。比如,化疗效果的好与坏怎么判断?如何才能及时判断以至预测化疗的效果呢?
PET/CT的出现:肿瘤诊治的得力助手
PET/CT全称为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仪/X线断层显像仪,是在2001年新推出的先进影像设备。很多人听说过CT检查和PET检查,而PET/CT综合了这两种影像学检查的优势,功能非常强大。PET/CT的出现,革新和推动了肿瘤的诊断、治疗等多方面。
用PET/CT做检查时,需要借助显像剂。目前使用的显像剂主要是18F-FDG(18-氟脱氧葡萄糖)。因此PET/CT也被称作18F-FDG PET/CT。患者在检查前,需要静脉注射这种显像剂,然后医生就能通过PET/CT观察到局部的情况。
恶性肿瘤细胞会异常增殖,葡萄糖利用增加,而PET/CT借助18F-FDG显像剂,就能“看到”糖代谢的情况,从而让医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肿瘤的变化情况。比如,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后,可通过PET/CT观察和判断化疗的效果(对放化疗有反应的肿瘤组织对18F-FDG的摄取明显减少)。根据PET/CT的监测结果,判断出化疗对肿瘤是否有效,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就是“个体化治疗肿瘤”,即要借助各种手段,筛选出对肿瘤组织具有高度敏感性、对正常组织损伤最小的治疗方案。
事实上,PET/CT用途很广,已成为肿瘤早期诊断、临床分期、监测预后及治疗疗效评估的重要手段。国内很多医院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仁济医院核医学科自2003年第一批引进PET/CT后,一直致力于18F-FDG PET/CT早期监测肿瘤治疗疗效的研究,获得了大量临床经验。我们的临床实践和动物研究证明,可以利用18F-FDG PET/CT在早期甚至是化疗后24小时内,就筛选出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的肿瘤患者,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浪费,真正达到肿瘤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设立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核医学研究所)是国家核医学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重点学科。医疗特色包括: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SPECT/CT显像等先进诊断技术、核素治疗甲亢、125碘粒子组织内介入治疗、肿瘤骨转移核素治疗等以肿瘤治疗为主的专科特色治疗。
刘建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工作秘书、全国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定期考核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重点研究方向为PET/CT分子影像与分子机制。
专家门诊:周三下午(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