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当代诗歌主要是指从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起到现在为止的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其间的创作流派众多,体裁多有尝试和突破,胡适、郭沫若、徐志摩等诗歌大家丰富了诗歌的精彩舞台。对于现当代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从审美这个角度切入,可以更好地领会诗歌的韵美,感受时代的脉搏。那么,应该把握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哪些审美特征呢?
一、把握诗歌强烈的抒情性
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有更强烈的抒情性。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诗人面对生活接触外物并受到刺激的时候,情感会发生变化。古代诗歌强调情,现当代诗歌也强调情。抒情性是诗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都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都是诗人在生活中情感积累的宣泄,所以,诗歌必然带有强烈的抒情性特点。比如,郭沫若的《炉中煤》,诗人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把五四以后新生的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把“年青的女郎”视作自己热烈爱恋和追求的对象,象征着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的祖国生机蓬勃、青春焕发,表现了作者真挚的爱国热情。
二、注意诗歌语言的精美性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当代诗歌,其语言都是很精美的。艾青的《诗论》中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诗歌是诗人用精炼的语言和富有韵律美的语言来承载思想和感情的艺术。
在鉴赏现当代诗歌时,只有把握好诗歌语言的精美性和韵律美,才能领略到诗歌的妙处。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无论哪一段语言都很精炼,看似寻常口语,但都经过了洗练磨砺,是随着诗人的情感律动自然抒发出来的。“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诗句中,“揉碎”、“沉淀”这样的词,不经过锤炼是无法得到的,诗中的旋律和节奏也是很分明的。正是这种语言的精炼和韵律美,才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柔情,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对旧情的眷恋和无比的珍视,以及再次到康桥来寻梦的惆怅、苦闷和寂寞。
三、探寻诗歌的意蕴美
中国现当代诗人都善于借歌咏某一景、某一物,运用某一种表现方法来寄托某种意蕴。比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的地图时的想象和联想作为全诗的抒情线索,通过抚摸,逐一再现了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和他从来没有到过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而正是借助于这“残损的手掌”的逐一抚摸,炽热情感的不断喷涌,诗中寄予的意蕴也就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所以,阅读现当代诗歌时,不能满足于理解诗歌的表层意思,一定要仔细琢磨诗歌的内容及其深层的意蕴,只有挖掘到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的底蕴,鉴赏到诗人深蕴于字里行间的情感、精神、风骨时,才能领略到诗人的匠心独运,才能领略到诗歌的意蕴美。
四、捕捉诗歌意象美和形象美
现当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都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意象和形象,并刻画它们,赋予其美感。诗中的意象、形象可能是一件物,也可能是一幅画。在诗中,无论是什么意象、形象,诗人必然赋予其一定的思想意义,赋予其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意象、形象有的诉诸视觉,有的诉诸听觉,它们都能诱发鉴赏者去自由地想象和联想。所以,在鉴赏诗歌时,鉴赏者应该抓住生动具体的意象、形象和画面去分析诗歌的意境。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人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市镇寂寥悠长的小巷的阴沉图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中,诗人抓住“雨巷”、“丁香”两个意象和“姑娘”的形象,运用象征、暗示的手法来抒情,使得这首诗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了一种幽微精妙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是耐人寻味的。如果我们把诗人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思考,就可看到《雨巷》深层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悲剧主题。
总之,鉴赏现当代诗歌要“先钻进去,然后再跳出来”。我们在“钻进去”领略诗歌的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之后,也应“跳出来”,站在宏观的角度,站在时代的角度,审美化地去领略现当代诗坛里那些永远不灭的童心梦幻!
一、把握诗歌强烈的抒情性
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有更强烈的抒情性。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诗人面对生活接触外物并受到刺激的时候,情感会发生变化。古代诗歌强调情,现当代诗歌也强调情。抒情性是诗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都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都是诗人在生活中情感积累的宣泄,所以,诗歌必然带有强烈的抒情性特点。比如,郭沫若的《炉中煤》,诗人把自己比作熊熊燃烧的“炉中煤”,把五四以后新生的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把“年青的女郎”视作自己热烈爱恋和追求的对象,象征着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的祖国生机蓬勃、青春焕发,表现了作者真挚的爱国热情。
二、注意诗歌语言的精美性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当代诗歌,其语言都是很精美的。艾青的《诗论》中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诗歌是诗人用精炼的语言和富有韵律美的语言来承载思想和感情的艺术。
在鉴赏现当代诗歌时,只有把握好诗歌语言的精美性和韵律美,才能领略到诗歌的妙处。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无论哪一段语言都很精炼,看似寻常口语,但都经过了洗练磨砺,是随着诗人的情感律动自然抒发出来的。“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诗句中,“揉碎”、“沉淀”这样的词,不经过锤炼是无法得到的,诗中的旋律和节奏也是很分明的。正是这种语言的精炼和韵律美,才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柔情,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对旧情的眷恋和无比的珍视,以及再次到康桥来寻梦的惆怅、苦闷和寂寞。
三、探寻诗歌的意蕴美
中国现当代诗人都善于借歌咏某一景、某一物,运用某一种表现方法来寄托某种意蕴。比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的地图时的想象和联想作为全诗的抒情线索,通过抚摸,逐一再现了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和他从来没有到过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而正是借助于这“残损的手掌”的逐一抚摸,炽热情感的不断喷涌,诗中寄予的意蕴也就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所以,阅读现当代诗歌时,不能满足于理解诗歌的表层意思,一定要仔细琢磨诗歌的内容及其深层的意蕴,只有挖掘到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的底蕴,鉴赏到诗人深蕴于字里行间的情感、精神、风骨时,才能领略到诗人的匠心独运,才能领略到诗歌的意蕴美。
四、捕捉诗歌意象美和形象美
现当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都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意象和形象,并刻画它们,赋予其美感。诗中的意象、形象可能是一件物,也可能是一幅画。在诗中,无论是什么意象、形象,诗人必然赋予其一定的思想意义,赋予其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意象、形象有的诉诸视觉,有的诉诸听觉,它们都能诱发鉴赏者去自由地想象和联想。所以,在鉴赏诗歌时,鉴赏者应该抓住生动具体的意象、形象和画面去分析诗歌的意境。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人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市镇寂寥悠长的小巷的阴沉图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中,诗人抓住“雨巷”、“丁香”两个意象和“姑娘”的形象,运用象征、暗示的手法来抒情,使得这首诗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了一种幽微精妙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是耐人寻味的。如果我们把诗人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思考,就可看到《雨巷》深层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悲剧主题。
总之,鉴赏现当代诗歌要“先钻进去,然后再跳出来”。我们在“钻进去”领略诗歌的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之后,也应“跳出来”,站在宏观的角度,站在时代的角度,审美化地去领略现当代诗坛里那些永远不灭的童心梦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