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r168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习语既是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语言文化的镜子。这些习语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英语中丰富的习语表现了语言所蕴涵的多姿多彩的西方文化。为再现原文的表现力,在翻译中,除了力求忠实原文之外,还应根据目的语的文化特点,对不同的源语言作相应的艺术加工,以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共性和差异,探讨如何翻译英语习语。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英语习语 翻译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里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背景,对于文化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指出,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正由于这样,它们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和社会机制。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它反映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文化烙印到语言上。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文化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中国属于典型的大陆环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气氛比较浓厚的国家,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至关重要,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和土地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成语。如“挥金如土”“面如土色”“瓜田李下”等。西方受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为了生存发展,航海业和渔业十分发达,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船和水的成语,如plains ailing(一帆风顺),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s weak as water(弱不禁风),drink like a fish(豪饮),to miss the boat(错失良机),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summer’s day·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二)风俗习惯文化
  风俗习惯的差异是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在成语当中有较多反映,特别是在动物形象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却是一种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西方人视龙为凶残肆虐之物,应该消灭。另外,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三)宗教信仰文化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大量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缘木求鱼”、“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有神话的“龙王”,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欧美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办的。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be with you.(上帝与你同在),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语。
  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时应特别留神,否则就会出现失当现象。如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把它译成Man proposes,God disposes,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语似乎形神兼备。但由于两者存在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层的文化差异,译文就有使刘姥姥由信佛变成西方基督教徒之嫌了。因为严格地说,在此例中的“天”与“God”并不完全对应,若译成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则似更忠实于原文。
  (四)历史文化
  从一定角度上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沉淀,汉语中大量的习语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赔了夫人又折兵”“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也有其特定内涵,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e Trojanhorse(特洛伊木马,出自希腊神话),arrow of Cupid(丘比特之箭,出自罗马神话)。   二、习语翻译的方法和例析
  我们可以把文化对比的结果归为三类:完全一致、部分一致,以及文化冲突和文化空缺。
  (一)文化完全一致的情况
  习语一般都运用恰当的比喻,并能引起联想,但这种联想是由民族的现实环境和生活经验决定的。世界各地的人都同住一个地球,有些经历和意识是相似的。例如,中英两个民族的人民在古代因缺乏科学知识,都把人的“心脏(heart)”当做灵魂、思维、感情的中枢,因而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部出现了大批围绕“心脏”的习语。如:
  with a heavy heart心情沉重
  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
  heart to heart心心相印
  另外,中国人和英国人共同的劳动经历也使这两个民族产生一些相同的人生经验。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more haste less speed欲速不达
  to pass fish eyes for pearls鱼目混珠转贴于中国论
  (二)文化部分一致的情况
  当习语涉及的中英文化部分一致时,可以抓住一致的部分,利用意译或直译加注等方法把不一致的化为一致,如下英语习语及其译文:
  hot potatoes烫手的山芋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drink like a fish牛饮
  根据英美语言文化,“hot potatoes”是指棘手的问题,在汉语里有一个与其相类似的俗语:“烫手的山芋”;“love me,love my dog”表示喜欢我就喜欢我身边的人,在汉语里有一个与其相类似的成语:“爱屋及乌”;“drink like a fish”表示像鱼一样喝水,这充分体现了英国的地理特征。英语中与海洋有关的习语也就特别多,其实这是一个不合逻辑的比喻,鱼在水中张口呼吸而并非喝水,中文翻译为“牛饮”。
  (三)文化冲突和文化空缺的情况
  当习语涉及的中英文化出现冲突时一定要特别谨慎,可以采取意译或意译加解释的方法解决,切不可字字对译,误导读者。对于文化空缺可以有三种处理方法:直译、意译、直译加注或意译加注。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应以读者的需要为准。一般而言,原文对译文读者来说清楚易懂的可以直译,反之则用意译,有必要时加以说明,如下英语习语及其译文: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毫米之错仍为错,死里逃生总是生
  gliding the lily画蛇添足
  Love is blind情人眼里出西施
  英语中的“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看起来很像汉语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汉语的寓意为小错误不及时纠正,最后会出现大错,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英语谚语则说明“小失误也是失误,差一毫米和差一公里一样”,因此该英语谚语应译为“毫米之错仍为错,死里逃生总是生”。
  “Gliding the lily”似乎与“锦上添花”的意思相近,其实相差很远。此英文谚语指对很完美的东西作不恰当而且过分的修饰,表示不赞成这种弄巧成拙的做法,应该译为“画蛇添足”。
  英语谚语“Love is blind”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别称the bond god),其对应的汉语谚语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烙印。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2]朱耀先.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4).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阐述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基本素质 培养途径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适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它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
摘要: 现阶段,许多职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及实践经验。教育行政部门、职校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高度重视这一现象,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素养。  关键词: 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 必要性 基本情况 主要原因 解决方法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是当前职校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
摘要: 《涉江》通过对放逐途中艰难而曲折的描写和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情抒发,表现了动人的悲剧美。全篇悲在先以浪漫脱俗的笔调绘出高驰云天的壮美,而后触发由所经实地的凄楚幽深而引发的无限哀情。这样描写与作者当时满怀壮志凌云的理想、所遭流放的残酷现实正一脉相承,情致一起一落,交叠映衬,撞击出了撼人的悲剧力量,从而产生了很高的美学价值。悲剧美是一种崇高的美,是悲剧主人公内外因矛盾的产物。《涉江》的崇高美具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报纸、电视、杂志等传媒业已从单纯的文化型转向文化经济型,传媒经济和创意产业的概念应运而生,呈现出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
周宁县委党史办在继续征集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史资科的同时,已着手进行建国后党史资料的征集工作。三月三十日至三十一日召开周宁解放初期剿匪反特斗争史料征集座谈会。当年亲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铁路运输业发展,接触网是维护高速铁路安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向机车提供持久的电力。但是接触网没有后备设施,一旦出现损坏问题,会直接影响铁路线
摘要: 威廉·福克纳与沈从文是中国和美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在他们的代表作品中,景物描写常常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各自迥然不同的风格。本文从分析其作品中对于水的描写入手,论述了他们对于水的描写的不同的特色,并且探讨了他们对于水的描写及特征的问题。  关键词: 沈从文 福克纳 描写水 特征  沈从文与福克纳都是以描写南方风土人情见长的作家。前者以湘西为背景描写出了中国湘西的特色,包括
摘要: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传世之作,她成功塑造了斯佳丽这个与众不同的南方女性形象:突破传统追求爱情,为生活和事业奋斗,是新女性的代表。  关键词: 斯佳丽 女性主义 《飘》  《飘》1936年出版,于1937年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至今在全球的发行量已逾三千万册,被译成几十种语言,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飘》以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为背景,通过女主角斯佳丽从无
摘要: 《大清律例》是鸦片战争前夕,英属东印度公司赞助斯当东从男爵翻译的中国法典,其目的之一即洞悉清政府的统治理念与方式,从而为发动殖民战争作准备。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该译介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异质因素,展现其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博弈。  关键词: 《大清律例》 多元系统 权力博弈 意识形态  乔治·汤姆司·斯当东从男爵(Sir George Thomas Staun
如皋将依托现有农业资源、产业基础和品牌优势,以地方特色特色品种黑塌菜为突破口,强化技术支撑,推行产业化标准;实行政策引导,打造产业化链条;注重挖掘延伸,丰富产业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