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名漫谈(四):马(鱼友)、马鲅、马鲛与马鲅

来源 :中国科技术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马 (鱼友)(yǒu)
  
  中国古文献内无(鱼友)字,也无马(鱼友)鱼名。初见于《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1955),成庆泰先生记有马(鱼友)目(Polynemiformes),马(鱼友)科(Polyne- midae),四指马(鱼友)属(Eleutheronema)及四指马(鱼友)(E.tetradactylum)。据笔者所知,此鱼形体和善,且颈下在胸鳍前下缘有数条粗丝状的游离胸鳍条,似马颈下的饰丝状而得名(图1)。但在此书后部尚记有鲭亚目(Scombroidei),(鱼友)科(Cy- biidae),(鱼友)属(Sawara),蓝点(鱼友)(S. niphonia)及朝鲜(鱼友)(S. koreana)。(鱼友)科等这几个(鱼友)字笔者认为是笔误。因为在黄渤海沿岸渔民俗称后类鱼为鲅鱼或燕鱼,与鲐在一起称为鲐鲅鱼,是快速围网捕鱼的主要捕捞对象。
  故在1955年9月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脊椎动物名称》中马(鱼友)目无变动且增有马(鱼友)属(Polynemus)、马(鱼友)(P. sextarius)(现名六指马(鱼友))。将鲭亚目的Cybiidae改为科(鲅科),列有(鱼春)属(Cybium)、(鱼友)(C. commersoni),马鲛属(Scomberomorus)、马鲛(S. sinensis),鲅属(Sa- wara)、鲅(S. guttata),(鱼友)改为鲅。王以康先生在《鱼类分类学》(1958)正文中的马(鱼友)目及鲈形目、鲭亚目的鲅科(Cybiidae)中的科、属、种名称与笔者观点相符,但在目录内却印为马鲅目(Polynemiformes),马鲅科(Polynemidae),四指马鲅属(Eleutheronema)及马鲅属(Poly- nemus),可能是校对时的疏忽。《南海鱼类志》(1962)与《东海鱼类志》(1963)对于马(鱼友)目中的科、属、种名称无大矛盾,仅目录中仍将马(鱼友)目印为马鲅目。
  在《中国鱼类系统检索》(1987)中马(鱼友)亚目中的字却全被改为鲅字,成为马鲅亚目、马鲅科、四指马鲅属、四指马鲅、马鲅属、五指马鲅及六指马鲅;与鲅科(Cybiidae)形成了很大的混乱。因鲅科是我国重要的食用海鱼类,故甚需正名。笔者认为马(鱼友)目鱼类的独有特征是其胸鳍基4个辐鳍骨分为2组。上部2个骨小,骨形正常、支持着上部的正常胸鳍条;下部2个骨很长大,且向前下方远离,支持着胸鳍前下方3~16条游离的粗丝状鳍条,因似马颈下的饰而得名,这些种类的腹鳍始点位于胸鳍基后端的后方,为亚腹位,其鳍基间距不小于眼直径,且前翼骨等有齿,
  


  地方名:鲅鱼、燕鱼、马鲅(黄渤海沿岸)或马鲛(东海及南海)
  形体较厚上下颌齿弱小,这些特点及习性均与鲅科不同,较鲅科原始。故马(鱼友)科Polynemidae不能与鲅科Cybiidae相混。
  
  二 马 鲅(bà)
  
  在《脊椎动物名称》(1955)中记有,鲭亚目,(鱼春)科(鲅科,Cybiidae),属(Cybium),(鱼春)(C. co- mmersoni);马鲛属有马鲛;鲅属有鲅(Sawara guttata) 。显然是依黄渤海渔民对蓝点马鲛(Sco- mberomorus niphonius)及朝鲜马鲛(S. koreanus)的通称,简称鲅鱼,与鲐亦合称鲐鲅鱼。如王以康先生在《鱼类分类学》(1958)的正文内即称鲅科、有沙氏刺鲅(Acanthocybium solandri),中华鲐鲅(Scomberomorus chinensis),康氏鲅(Cybium commersoni),蓝点无鳔鲅(Sawara niphonia),斑无鳔鲅(S. guttata)及朝鲜无鳔鲅(S. koreana)。鲅字应限于鲅科。
  
  三 马 鲛(jiāo)
  
  鲛在中文内见于《荀子》《山海经》等。古时多指海中鲨鱼。如《说文》称“海鱼,皮可饰刀”,与蛟字通用。李时珍称“鲛,皮有沙,其文交错鹊,故有诸名”。鲛与蛟通用(见于《荀子》及《史记》),以形容其体常较大、凶猛,牙齿强锐且游动迅速。在明朝屠本畯著的《闽中海错疏》(1596)鳞部已有“马鲛”“青鲛”之名。迄今在浙闽沿海仍通用。如《东海鱼类志》记有蓝点马鲛(图2)、斑点马鲛、朝鲜马鲛;《福建鱼类志·下卷》(1985)还增有康氏马鲛、中华马鲛。其上下颌牙齿大,锐利,为掠食性凶猛鱼类。
  
  四 马 鱼(发)(bō)
  
  台湾大学沈世杰先生在《台湾近海鱼类图鉴》(1984)及《台湾鱼类检索》(1984)名Polynemo- idei为马鱼亚目,有马(鱼发)科(Polynemidae)、四丝马(鱼发)(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小口马(鱼发)(Polynemus microstoma)、六丝马(鱼发)(P. sexfilis),五丝马(鱼发)(P. plebeius)及印度马(鱼发)(P. indicus)。字在中文内早见于《广韵》《集韵》《康熙字典》,音钵。“(鱼发)(鱼发)”同“发发”,来源于《诗经·卫风·硕人》篇的“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中的“发发”。“发发”是象声词,形容捕到大鱼鳣鲔时,鱼的急速跳碰响声,并非鱼名。事实上公元前480年以前,在卫国都城——今河南省北部汲县(清朝的卫辉府)附近的黄河中是见不到四指马(鱼友)的,因为中国北部的马(鱼友)科鱼类都是海鱼类。
  
  五 结 论
  
  为避免混乱和以讹传讹,建议马(鱼友)鱼名仅限于马(鱼友)亚目、马(鱼友)科;鲅、马鲅及马鲛仅限于鲅科或鲭科的马鲛类群(Scomberomorini)。“马(鱼发)”似废弃为宜,因“发发”“(鱼发)(鱼发)”为象声词,在《诗经》中是用来描写鳣、鲔这些大鱼在卫国都城附近黄河中,初被捕到时逃跳的击碰声,并非鱼名。敬请有关专家指正。
  
  李思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00080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国内将贝克的geographical history一词译为“地理学史”或“地理史”的问题,结合他的新作对geographical history这一术语的论述及学科合法地位的诉求,认为应译为“地理历史学”。同时结合国内学者对“地理历史学”的术语混乱和学科诉求做了论述,分析了“地理历史学”术语混乱的部分原因。认为对国内外“地理历史学”思想应给予注意,给予“地理历史学”一个合法的学科地位。
期刊
摘 要:desert主要指“沙漠”;desertion主要指“沙漠化”;desertification主要指“土地退化”。“荒漠化”是“沙漠化”的通俗说法。土地退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以及亚湿润地区,由于土地利用,或者由于某一种因素变化或多种因素变化的综合影响,包括各种人类活动和居住方式引起的各种变化的影响,而导致那些依靠天然降水的农田、人工灌溉农田,或者草地、牧场、林地以及森林的生物生产力、经济价
期刊
摘 要:habitus是皮埃尔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运用布迪厄理论对翻译社会维度探讨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该词的理解和翻译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文章考察了该词在西方文化中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同时参考了维基百科和专业人士的解释,比较了该词不同的译法;在此基础上,强调了术语使用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尤其是在翻译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关键词:habitus,布迪厄,翻译,规范  Abs
期刊
prion一词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斯坦利·布鲁西纳(Stanley B.Prusiner) 教授于1982年提出的一个新名词,用来表示引起人和动物神经组织退化疾病的病原因子—— 蛋白质传染因子(proteina- 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并指出这是一种不同于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致病蛋白质因子。布鲁西纳也因发现prion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期刊
prion是1982年Prusiner(布鲁西纳)创造的一个字头组合词。自从此词产生,就存在诸多的争议,即使是1997年Prusiner因发现了prion而得到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国际上有些争议仍在继续:关于prion是否为一些脑病变的真正感染源。国内除了上述争议,对prion的中文译名争论得也较多。笔者认为,除译名外,prion的定义也比较模糊,为此,本文从prion一词的定名和定义两个方面
期刊
prion的中文译名有十几种之多,然而国外对prion的命名,并没有这么大的分歧。[1]中文译名众多是对prion原意的理解不同所致。把其音译为“普里昂”实在是下策;称为朊蛋白,则逻辑不通,“朊”就是蛋白质的旧称,朊蛋白不就成了“蛋白质蛋 白”吗?  1982年Prusiner(布鲁西纳)从仓鼠中分离出了一种蛋白质因子,它具有感染性,是绵羊瘙痒病和库鲁症等致命疾病的致病因子,故将其命名为prote
期刊
一缩写词的定名    近四分之一世纪,为了促进科学的交流和发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出现大量(大概以万计)的缩写词或缩略语。缩写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缩写词只是一个符号。如:AAPK(abscisic acid-activated protein kinase,脱落酸活化蛋白激酶)、BPAG(bullous pemphigoid antigen,大天疱疮抗原)、DNFB(dinitrof
期刊
摘要:vasculogenesis和angiogenesis是血管发育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但在中文翻译时出现了意思重叠和相近、不便于区别的问题,本文建议在把vasculogenesis和angiogenesis翻译成中文时将区别重点放在前缀“vasculo-”和“angio-”,分别翻译为“血小管”等和“血管”,从而达到区别的目的。同时,对英语(外语)专业术语的及时汉语规范化提出建议:(1)以词根、
期刊
外来的科学技术名词总要有一个对应的中文名词,这就遇到了怎么翻译的问题。翻译的方式包括意译和音译等。意译最主要的是要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名词本身的科学内涵。音译则是径直地按普通话发音的汉字标明外来名词的音节。一个名词究竟应该音译还是意译,难免会有争议。比如,“激光”和“镭射”就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个例子。  这里讨论的是生物科学中prion的译名。prion的英文全名称是proteinaceous in
期刊
2007年8月17日,是值得中国科学史界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在北京举行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建所50周年庆祝会暨“席泽宗星”命名仪式。  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晓群在命名仪式上宣读了命名证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7年6月9日发现的小行星1997 LF4,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第85472号,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通报》第5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