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介形态的普遍应用,顺应数字信息时代发展所需,媒介融合的趋势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闻传播类新专业。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于2013年开始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方向,是教育部首次批复招生的28所高校之一,并于2013年秋季开始招收本科专业学生。随着网络与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尤其在当今全媒体信息时代,如何培养符合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本专业设置之初学校就积极探索与思考的议题。学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多次与互联网企业、传统媒体单位(电视、广播、报纸)和新兴媒体(网络电视、网络广播、IPTV)等单位进行实地考察。而近年来,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及《关于实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专业社会人才需求充分发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优势,秉承“文化为要,技能为用,艺术为辅,面向大众,自主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学科竞赛为载体,并设定了大学四年阶梯式学科竞赛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大力推动课程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阶梯式学科竞赛
一、阶梯式学科竞赛的内涵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和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用实战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学科竞赛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教学行为, 将课堂教学中的专业知识创造性的应用,能培养学生对创新创意的浓厚兴趣, 使其具备发展型的知识结构、开拓探究型的学习方法、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不同学科竞赛类别对学生技术能力、知识结构等也都有不同的要求,指导教师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技能水平,选择合适的学科竞赛及类别进行参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大学四年学习中不间断的参加一些高水平学科竞赛,促进学生整体专业素养得到良好提升,专业技能全面发展,
1、在学科竞赛赛程设置上的阶梯式上升渠道
阶梯式学科竞赛的设置意在用发展的眼光,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和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参加竞赛的人数和团队纵向由校级竞赛、北京市级竞赛、全国竞赛成阶梯式上升渠道。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重要学科竞赛的选拔中,在校内积极推广,面向校内各个二级学院和专业的同学进行开放式的竞赛初选阶段,鼓励各专业同学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学科竞赛首先参加校内竞赛选拔,这样保证了学科竞赛不是仅仅面向某一专一或某个学院的特区,所有有兴趣有技能的同学均可以参赛。通过校内基础层面的竞赛推广,不仅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和作品参加更高阶段的竞赛,而且在学校层面可以打破各学院之间的专业壁垒,使专业指导教师、优秀学生可以通过学科竞赛为纽带,进行自由组合,发挥创造性的作用,创造校园充满活力、和谐的文化环境。
通过校级选拔出的团队和作品将被推荐向上参加更高级别北京市学科竞赛,这就会有更高的创新创意、技能实现、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要求,而经选拔脱颖而出的团队和个人也在校级参赛中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在向上更高一级的竞赛中会和除指导教师以外的校外专家、行业经理等更进一步的接触,从而将学科竞赛的作品完成思路和理念与企业、社会需求相结合。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北京市竞赛的过程中往往也是分不同的竞赛方向带队走出校园,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和市场进行调研,如北京市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每年的参赛命题单位就有十多家,均来自企业第一线,在参加北京市的竞赛中,实现了教、学、做相统一, 使教师和学生由校园走向实际、走向广告活动第一线,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更高级别的全国竞赛中,各个市级竞赛选拔出来的优秀队伍有机会和业界专家面对面进行项目展示,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队伍进行交流。每年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人文知识竞赛、数字编辑大赛、新媒体设计大赛等的全国总决赛都是一场创意的绽放,全国决赛的现场也往往被各个媒体争相报道的,不仅参赛的同学倍感骄傲,如有本校的团队能进入决赛取得好成绩,对学校或学院其他的同学也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如我校的机器人团队每年在机器人世界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各个学院的同学也会纷纷转发机器人团队获奖的信息,并将这种激励转化为动力和热情,投入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竞赛中来。
2、在学科竞赛参赛项目上的阶梯式循序渐进
对学科竞赛的选择也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去恰当选择,时下进行的各种竞赛层出不穷,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但不加筛选盲目参加竞赛也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厌倦等情绪。根据专业实践要求对学生在本专业应具备的能力划分模块与课程群的学习,选择与之能力相适应的学科竞赛去进行参赛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教师及时修订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以网络新媒体专业为例,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是大学四年不间断的,在大一完成数字构成应用、平面设计基础、数字创意图文制作、纪实摄影等专业课程,在参加学科竞赛时教师会有针对性的选择平面设计、摄影等类别进行参赛实践。主要从图片编辑,创意制作,文字策划等方面的内容实践。
网络新媒体专业大学二年级进入全面的专业课程深化学习,包括新媒体广告策划与创意、数字影像拍摄技巧、数字媒体艺术等理论课程和数字录音技术、数字短片摄制等实践课程环节,这个时期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广播类、视频类作品的竞赛,这个阶段强调创意的多元化表达,和对视听元素、画面效果、色彩心理等的综合运用能力。
大学三年级强调整合运用能力,学校开设了数字动画设计与制作、网络节目策划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等理论课程和数字演播室节目制作、网络综艺节目创作与实践等实践课程环节,可以通过参加动画类、品牌策划类学科竞赛和数字编辑大赛锻炼学生整体多余多媒体元素的应用和创意能力。 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实习、毕业论文、考研、就业等的关键时期,此时在大学前三年积累的课程知识要面临走向社会的一个检验,而在三年的学科竞赛中相当于已经提前模拟了市场的实战,同学们可以获得一个较好的实践经验。在我校首届2013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共一个教学班,在大學四年期间,共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每人3门次,并在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人文知识大赛、数字编辑大赛中取得良好成绩。
二、符合网络新媒体专业培养目标的阶梯式能力培养目标
网络新媒体专业学生在大学的整个学习期间要求能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能力:
1.专业知识:能够将新闻学、传播学、影视学、广告学、营销学、信息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网络与新媒体实践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专业技能:具备平面、多媒体、视音频、动画等媒体作品的创意设计与制作能力,具备进行网络与新媒体内容方面的采写编评能力,具备一定的数字营销、媒体运营和经营管理能力。
3.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合作精神,具备在网络与新媒体产业实践领域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
4.问题分析能力:能够应用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的媒体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5.研究能力:能够基于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理论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网络与新媒体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研究思路、分析与解释媒体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6.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网络与新媒体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传播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最新的科技成果
7.职业规范: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和传媒业务能力,能够在网络与新媒体实践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国家法律法规、党政宣传纪律,履行媒体责任。
8.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沟通能力:具备运用新媒体进行展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演讲表达能力;并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与交流
10.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最前沿媒体技术和提升职业技能的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
而阶梯式学科竞赛从时间维度和专业维度都满足了以上几方面对网络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学生创新创意能力在阶梯式学科竞赛中的锻炼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通过参赛,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创新,从原先的课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被动的接受教师课堂知识的灌输到现在主动地去学习,并且要改变原先的思考模式,跳出思维定势,大胆的去突破,产生优秀创意。因为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所有的竞赛项目均来自企业实战题目,就要求学生在完成创意的过程中去充分的考察市场进行调研,避免创意的雷同。而且竞赛在评审中也是优先去关注一个作品的原创性,创新作为评审的一个重要评价。 这就使同学在竞赛中完全避免了在平时完成作业中出现的抄袭问题,作品最终都是要呈现在公共媒体中去被大众点评的。这也促使学生在完成作品时有强烈的创作意识,完成的作品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作业,而是一件面向公众的作品。
针对竞赛品牌现有市场的推广方案及策略的调研,也使得同学们在制作完成的过程中对相近的产品和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在对参赛同学的访谈中了解到,通过参赛前后的比较,很多同学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创新。以前考虑问题很简单,只会简单地利用课本知识,而通过竞赛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且对现有的模式进行创新和突破。
四、有利于良好的人才团队建设
学科竞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教师指导水平的比拼,是否有一支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是提高竞赛活动质量的必要保障。要提高学生参赛的水平,离不开指导教师在知识上所提供的支持。一套良好的指导方法重在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为开阔、知识更为系统,也更能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为此,学校在进行校级竞赛时就成立了竞赛指导委员会,每个竞赛方向落实几位教师成立一个竞赛指导小组,明确职责,建立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念。并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把课堂教学和学科竞赛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推动了教学改革的稳步发展。此外,鼓励教师开设与竞赛有关的全校性选修课,给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更多机会了解竞赛并激发参赛的热情。在学生层面的人才队伍建设中,通过竞赛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学生俱乐部等形式扩大学科竞赛的影响。并通过高年级参赛同学带动低年级同学参赛的模式,使校内参赛队伍也分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进行了资源的整合。促进专业发展和人才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阶梯式学科竞赛
一、阶梯式学科竞赛的内涵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和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用实战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学科竞赛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教学行为, 将课堂教学中的专业知识创造性的应用,能培养学生对创新创意的浓厚兴趣, 使其具备发展型的知识结构、开拓探究型的学习方法、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不同学科竞赛类别对学生技术能力、知识结构等也都有不同的要求,指导教师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和专业技能水平,选择合适的学科竞赛及类别进行参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大学四年学习中不间断的参加一些高水平学科竞赛,促进学生整体专业素养得到良好提升,专业技能全面发展,
1、在学科竞赛赛程设置上的阶梯式上升渠道
阶梯式学科竞赛的设置意在用发展的眼光,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和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参加竞赛的人数和团队纵向由校级竞赛、北京市级竞赛、全国竞赛成阶梯式上升渠道。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重要学科竞赛的选拔中,在校内积极推广,面向校内各个二级学院和专业的同学进行开放式的竞赛初选阶段,鼓励各专业同学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学科竞赛首先参加校内竞赛选拔,这样保证了学科竞赛不是仅仅面向某一专一或某个学院的特区,所有有兴趣有技能的同学均可以参赛。通过校内基础层面的竞赛推广,不仅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和作品参加更高阶段的竞赛,而且在学校层面可以打破各学院之间的专业壁垒,使专业指导教师、优秀学生可以通过学科竞赛为纽带,进行自由组合,发挥创造性的作用,创造校园充满活力、和谐的文化环境。
通过校级选拔出的团队和作品将被推荐向上参加更高级别北京市学科竞赛,这就会有更高的创新创意、技能实现、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要求,而经选拔脱颖而出的团队和个人也在校级参赛中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在向上更高一级的竞赛中会和除指导教师以外的校外专家、行业经理等更进一步的接触,从而将学科竞赛的作品完成思路和理念与企业、社会需求相结合。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北京市竞赛的过程中往往也是分不同的竞赛方向带队走出校园,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和市场进行调研,如北京市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每年的参赛命题单位就有十多家,均来自企业第一线,在参加北京市的竞赛中,实现了教、学、做相统一, 使教师和学生由校园走向实际、走向广告活动第一线, 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更高级别的全国竞赛中,各个市级竞赛选拔出来的优秀队伍有机会和业界专家面对面进行项目展示,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队伍进行交流。每年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人文知识竞赛、数字编辑大赛、新媒体设计大赛等的全国总决赛都是一场创意的绽放,全国决赛的现场也往往被各个媒体争相报道的,不仅参赛的同学倍感骄傲,如有本校的团队能进入决赛取得好成绩,对学校或学院其他的同学也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如我校的机器人团队每年在机器人世界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各个学院的同学也会纷纷转发机器人团队获奖的信息,并将这种激励转化为动力和热情,投入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竞赛中来。
2、在学科竞赛参赛项目上的阶梯式循序渐进
对学科竞赛的选择也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去恰当选择,时下进行的各种竞赛层出不穷,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但不加筛选盲目参加竞赛也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厌倦等情绪。根据专业实践要求对学生在本专业应具备的能力划分模块与课程群的学习,选择与之能力相适应的学科竞赛去进行参赛可以促进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教师及时修订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以网络新媒体专业为例,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是大学四年不间断的,在大一完成数字构成应用、平面设计基础、数字创意图文制作、纪实摄影等专业课程,在参加学科竞赛时教师会有针对性的选择平面设计、摄影等类别进行参赛实践。主要从图片编辑,创意制作,文字策划等方面的内容实践。
网络新媒体专业大学二年级进入全面的专业课程深化学习,包括新媒体广告策划与创意、数字影像拍摄技巧、数字媒体艺术等理论课程和数字录音技术、数字短片摄制等实践课程环节,这个时期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广播类、视频类作品的竞赛,这个阶段强调创意的多元化表达,和对视听元素、画面效果、色彩心理等的综合运用能力。
大学三年级强调整合运用能力,学校开设了数字动画设计与制作、网络节目策划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等理论课程和数字演播室节目制作、网络综艺节目创作与实践等实践课程环节,可以通过参加动画类、品牌策划类学科竞赛和数字编辑大赛锻炼学生整体多余多媒体元素的应用和创意能力。 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实习、毕业论文、考研、就业等的关键时期,此时在大学前三年积累的课程知识要面临走向社会的一个检验,而在三年的学科竞赛中相当于已经提前模拟了市场的实战,同学们可以获得一个较好的实践经验。在我校首届2013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共一个教学班,在大學四年期间,共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每人3门次,并在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学生人文知识大赛、数字编辑大赛中取得良好成绩。
二、符合网络新媒体专业培养目标的阶梯式能力培养目标
网络新媒体专业学生在大学的整个学习期间要求能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能力:
1.专业知识:能够将新闻学、传播学、影视学、广告学、营销学、信息管理学等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网络与新媒体实践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专业技能:具备平面、多媒体、视音频、动画等媒体作品的创意设计与制作能力,具备进行网络与新媒体内容方面的采写编评能力,具备一定的数字营销、媒体运营和经营管理能力。
3.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合作精神,具备在网络与新媒体产业实践领域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
4.问题分析能力:能够应用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的媒体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5.研究能力:能够基于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理论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网络与新媒体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研究思路、分析与解释媒体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6.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网络与新媒体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传播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最新的科技成果
7.职业规范: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和传媒业务能力,能够在网络与新媒体实践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国家法律法规、党政宣传纪律,履行媒体责任。
8.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沟通能力:具备运用新媒体进行展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演讲表达能力;并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与交流
10.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最前沿媒体技术和提升职业技能的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
而阶梯式学科竞赛从时间维度和专业维度都满足了以上几方面对网络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学生创新创意能力在阶梯式学科竞赛中的锻炼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通过参赛,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创新,从原先的课堂教师满堂灌的教学,被动的接受教师课堂知识的灌输到现在主动地去学习,并且要改变原先的思考模式,跳出思维定势,大胆的去突破,产生优秀创意。因为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所有的竞赛项目均来自企业实战题目,就要求学生在完成创意的过程中去充分的考察市场进行调研,避免创意的雷同。而且竞赛在评审中也是优先去关注一个作品的原创性,创新作为评审的一个重要评价。 这就使同学在竞赛中完全避免了在平时完成作业中出现的抄袭问题,作品最终都是要呈现在公共媒体中去被大众点评的。这也促使学生在完成作品时有强烈的创作意识,完成的作品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作业,而是一件面向公众的作品。
针对竞赛品牌现有市场的推广方案及策略的调研,也使得同学们在制作完成的过程中对相近的产品和企业进行深入调查,在对参赛同学的访谈中了解到,通过参赛前后的比较,很多同学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创新。以前考虑问题很简单,只会简单地利用课本知识,而通过竞赛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且对现有的模式进行创新和突破。
四、有利于良好的人才团队建设
学科竞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教师指导水平的比拼,是否有一支科研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是提高竞赛活动质量的必要保障。要提高学生参赛的水平,离不开指导教师在知识上所提供的支持。一套良好的指导方法重在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为开阔、知识更为系统,也更能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为此,学校在进行校级竞赛时就成立了竞赛指导委员会,每个竞赛方向落实几位教师成立一个竞赛指导小组,明确职责,建立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念。并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把课堂教学和学科竞赛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推动了教学改革的稳步发展。此外,鼓励教师开设与竞赛有关的全校性选修课,给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更多机会了解竞赛并激发参赛的热情。在学生层面的人才队伍建设中,通过竞赛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学生俱乐部等形式扩大学科竞赛的影响。并通过高年级参赛同学带动低年级同学参赛的模式,使校内参赛队伍也分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进行了资源的整合。促进专业发展和人才建设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