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成为“动感地带”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kiq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新的教育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话运用到课堂中,就应该是“为了一切师生,为了师生的一切”。数学课堂应该是师生展开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彼此舒展灵思的空间,是师生共同探索世界的窗口。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把数学课堂变成“动感地带”。
  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敢”动
  陶行知先生强调,每个教员都要做“民主的教师”,“与学生共甘苦”,“跟小孩子学习”,“充分相信尊重学生”。为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启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真诚合作者。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才能让学生敢说话,敢动手,敢实践。
  例如,“口+口=9你能写几道就写几道”,这样一题所有学生都会做,但有的学生只能零碎地写出一两道,而有的学生能有序地写出所有符合要求的十个算式。为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渗透函数思想,笔者进一步引导这些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既关注了全体学生,又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符合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避免了作业一刀切。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学生在体验到信任、友善和鼓励的同时,点燃了智慧的火花,有了学习的动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如果教师对新授内容做了巧妙导入,就会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与冲动。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环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片段,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更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产生和情感的投入。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这一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难点。如何突破难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提问:“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呢?”学生们纷纷回答,有的认为面积不变,有的认为面积变小了。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些答案,而可以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缘由。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学习效果比教师硬塞公式要好得多。
  三、小组合作。师生参与——让学生“联”动
  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小组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全员参与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体现。通过学习积极优秀的学生,来带动消极被动的学生。小组合作能够提升思维的深度,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价值。把这个理念运用到数学课堂中,课堂顿时气氛活跃,精彩纷呈。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时,过去笔者把求周长的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直接把已知信息带入公式,认为他们能很容易地迅速求出周长。但课后练习的反馈让笔者很吃惊,竟有很多学生不会做,总结出的关键是他们没有搞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求,所以不会运用公式。现在笔者改进了教学方法,先给出长方形长和宽的长度,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求周长。结果学生们找出了6种不同的方法,都求出了准确的周长。最后笔者加以总结,教学公式,学生们也就理解了公式推导的过程。放开孩子的手,让孩子们提前预习,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让他们的思想产生共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能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四、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让学生“行”动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是培养运用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的面积,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中去。这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确有好处,同时又能让学生感到身边还有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探索更加丰富的知识,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材是死的,学生是活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引导学生,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让课堂成为真正的“动感地带”!
其他文献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用英语进行交际,然而他们缺乏真正的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场景,缺乏语言环境。而多媒体资源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创设多种情景,沟通师生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能为学生创造一种逼真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丰富学生的感
期刊
“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高度发展,国际竞争十分激烈。其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开展素质教育,而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谓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寻找新颖独创答案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有一套引导学生创新的方式方法。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进
期刊
镇原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甘肃中东部干旱县之一。全县总人口51.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39万人,是一个人口大县、传统农业大县、文化教育大县、财政收入穷县。但在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老百姓崇文重教的传统底蕴深厚,深入人心,远近闻名。当一批批莘莘学子走出贫困大山,开始步入富丽堂皇的大都市校园时,我们不能回避事实的另一面——一大批原本就不景气的农村家庭开始因孩
期刊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以人为本,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初中数学教学可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运用激励法,激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发掘其潜能,提高教学成绩。  激励即激发和鼓励,所谓激励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借助一定方式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诱发学习行为,并朝着期望的目标努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英语教师开始用新理念新方法,去面对新课改的挑战。我们英语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胜任新的教学任务,顺利地完成新课程的实施,贴近学生生活,让英语课堂更精彩,使英语教学充满更多生机和活力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感触颇深,现谈几点体会。  一、变教师讲台为扮演舞台  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师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只有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
期刊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采取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实际上,教师应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应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期刊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一、利用课堂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
期刊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式,使他们成为学习主体,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运用多媒体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情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情感因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精神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营造气氛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有和谐、活泼的气氛,使其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主动性,
期刊
《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落实这一数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