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整本书是统编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整本书阅读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探索小学高年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流程,从导读、促读、交流、展示四个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教学流程;教学策略;阅读方法
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建构、文化建构和精神建构,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精神成长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整本书是统编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整本书阅读教学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教学要经历哪些流程呢?在实践中,笔者将整本书阅读教学流程提炼为四个步骤:导读—促读—交流—展示。“导读”是为了激发兴趣,指导阅读方法。“促读”是为了维持兴趣,让学生通读完毕。“交流”是为了分享阅读感受,促进思维发展,助力精神成长。而“展示”是为了展现阅读成果,促进能力提升。那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各教学流程又有哪些实施策略呢?
一、导读: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
导读即引领指导阅读。教师要成功“导读”一本书,应做到两方面:一是要让学生喜欢读,二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读。也就是说,导读不但激发阅读兴趣,还要让学生知道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去阅读。因此,导读有两个层次:内容导读,和策略导读。
(一)内容导读: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最大的动力,是对阅读材料的兴趣。以了解作品内容和作品相关信息为主的导读,笔者称之为“内容导读”。内容导读除作品内容外,还包括作品相关信息,即作者信息、媒体评价、教师阅读体验等。内容导读的目的,是为了激发阅读兴趣。那要怎样进行内容导读,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来源于认知、需要、好奇心。内容导读可从这三方面切入:
1.从“认知联结”角度激趣
兴趣产生于认知。认知是兴趣的媒介,当人对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就算在最奇特的现象面前,他都熟视无睹。相反,如果对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他就想知道关于这一事物的其他信息。所以,导读时可从学生已有认知入手,联结导读内容。联结策略,是指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利用学生已有认知,进行联结,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基于认知的联结,就像一张网,牵引着学生的视野向四面延伸。在这过程中,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能上一级台阶看到更宽广的世界,自然兴味盎然。在导读中,可以进行多方面的认知联结:从作家联结到作品;从影视作品联结到纸质阅读;从作家的一部作品联结到其他作品;从写作特点和风格联结到其他风格相似的作品;从课内阅读联结到课外阅读等。
如导读《西游记》,教师了解到大多数学生看过电视剧、连环画等,对故事情节有所了解。可在学生认知基础上设计导读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情节图片,如“自封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猪八戒取媳妇”“三借芭蕉扇”“真假美猴王”等,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學生没细读小说,完成排列有难度。为了进一步弄清故事情节,学生迫切需要在阅读中寻找答案。
2.从“需要”角度激趣
兴趣产生于需要。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当学生认识到这本书很重要的时候,阅读就变成他自身的需要,阅读动力大大增强。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作品的重要性呢?可从作家的知名度及成就入手,也可从作品的荣誉及媒体评价入手。当充分了解作家作品的地位和荣誉时,阅读就成了学生的迫切需要。
3.从“好奇心”角度激趣
兴趣来源于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当学生对书籍产生好奇,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主动探索。
(1)精彩片段切入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导读时,教师可从精彩片段切入。通过阅读精彩片段,在关键处停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导读《草房子》时,可出示桑桑调皮捣蛋的事例:桑桑把家里的碗柜锯了,改造成他想象中的高级鸽子笼,被妈妈揍一顿。桑桑看到渔船用网打鱼,他又把家里的蚊帐改造成渔网去打鱼。这些事例把学生逗得捧腹大笑。“桑桑还做了什么调皮捣蛋的事呢?桑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当学生追着问的时候,导读就成功了。
(2)教师分享阅读体验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对教师的喜好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老师的探索是学生经久不衰的兴趣。教师的阅读体验是一个火种,可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平时可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阅读感受,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老师正在读什么书?老师觉得这本书怎样?老师喜欢书中的什么人物?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教师的这些分享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学生会自觉地寻找相关书籍来阅读,以印证教师的说法。
(二)策略导读:指导阅读方法
策略导读是指在阅读开始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或策略指导。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阅读经验,不再是只关注故事情节的趣味性,而是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使阅读增效。导读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某种阅读策略,然后用这种阅读策略去读。慢慢地,学生就会感受到这种阅读策略在实践运用中的好处和优势,认识到它可以帮助阅读和理解,进而在阅读实践中自觉使用并逐渐掌握这种阅读策略,阅读能力也会逐渐形成和提高。有些阅读策略是共性的,阅读一般名著都可以运用;有些阅读策略是作品独有的,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
1.共性策略
共性的阅读策略有:预测策略、批注策略、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和情节策略等。预测和批注,可结合语文统编教材的学习,从课内迁移到课外,鼓励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
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对于阅读长篇小说尤为重要。对于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的小说,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可帮助学生快速读懂小说内容,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如《水浒传》《城南旧事》《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此外,长篇小说一般情节跌宕复杂,运用思维导图也可帮助学生梳理纷繁的故事情节,认识作者的布局谋篇。将思维导图和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思维导图的助力作用,使整本书阅读更轻松。 2.个性策略
除共性策略之外,有些作品有着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叙述方式,需要学生在阅读中加以关注。个性阅读策略因作品而异,教师首先要深度研读作品,把个性阅读策略提炼出来,才能教给学生。如:《小狐狸阿权》这本书是由53个故事组成的,岳乃红老师关注的是作者“讲故事策略”。导读时老师和学生共读第一个故事《小狐狸买手套》。除分析作品内容之外,还在文学形式上进行探讨,发现作者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讲故事的策略。然后让学生读其他故事验证它。
王林博士曾强调:“阅读策略是带得走的能力;阅读策略能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自信,并能挑战有难度的阅读”。掌握并运用阅读策略来阅读,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阅读素养与表达能力的共生长。
二、促读:维持阅读兴趣,推进阅读
整本书一般篇幅较长、内容范围广、思想意蕴深刻,加上学习任务冲突,学生不可能一下子读完,且容易出现懈怠。因此,需要促读,才能完成整本书阅读。这里的“促读”,是驱动学生读完整本书。促读又有哪些策略呢?
1.制定阅读计划
阅读兴趣的维持需要有合理的计划支持。在学生开始阅读时,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可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读整本书。例如阅读《草房子》,全书共有9章,每章有30-40页,教师可和学生共同商定,每天阅读一章,分9天完成。此外,还可借助《阅读存折》,每天记录阅读页数。通过检查,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
2.课前故事接龙
导读后,学生开始阅读。这时可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故事接龙。由老师开始,学生接龙,轮流讲述书中故事。课前故事接龙活动的好处:一是可通过讲故事的任务驱动学生阅读;二是通过听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学生自主阅读;三是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每个孩子都是故事的热爱者,在听故事过程中,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的情节。于是不经意间促成了全书通读和共读。
3.“内容知多少”抢答活动
在阅读推进过程中,根据阅读计划,每隔一段时间可开展“内容知多少”抢答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比赛,题型主要以选擇、判断、问答题为主。抢答活动有几个功能:一是能导向,二是能摸底,三是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可激发学生更专注地阅读,更关注基本信息和重要情节,更自觉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三、交流:分享阅读感悟,助力思维发展
读后交流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促进学生对作品内涵、表达方式的理解,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那么读书交流会应如何开展呢?
吴欣歆教授指出:“指导阅读,教师首先得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对象有自己的思考。”因此,教师首先是作品的阅读者和研究者,除了读懂作品的内涵,还要具有研究者意识:“能借助理性的反思研读出作品的关键点,能针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找到理解作品内容的途径和方法,从而确定教学的依据。”设计读书交流活动,教师应选定交流主题,然后用问题推进,逐渐达成教学目标。
1.选择适宜的主题
阅读交流不能是没有方向、没有焦点的。有方向、有聚焦的交流才能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清晰和精确。因此,读后交流需要有确定的主题。教师可在深度研读的基础上,从作品的内涵、情感、人物形象、表达风格、文学形式等方面去提炼主题。整本书内涵丰富,一般能提取不同的主题。
(1)人文类主题:主要促进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拓展文化视野,促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人文主题的选择和确立,一是根据作品的主旨,二是根据学生文化发展和精神成长的需要。如《鲁滨孙漂流记》主题可定为“学会生存”。为什么要选这个主题?一是基于作品,因为作品讲述了鲁滨孙在孤岛上生存了28年的经历。二是基于学生,从儿童成长需要出发。高年段学生在自我意识觉醒之后,想挣脱父母的庇护,开始对冒险和独立生存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学会生存”这个主题比较契合高年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2)表达类主题:主要促进学生对作品表达方式的理解,从而构建阅读与表达的桥梁。有些家长提出:孩子读了很多书,作文却写不好。这就需要发现文本表达和形式的秘密。高年段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但大多数学生在习作中却不善于表达真情实感,在联想和想象方面表现也不理想。《绿山墙的安妮》中,安妮的语言却很有特点: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联想和想象非常丰富和自由。读后交流可抓住安妮的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或“如何表达感受”等专题研讨。
2.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主题决定探究的目标和方向,而问题则是通向主题的台阶。教师要围绕主题,设计若干个具体的、有层次性、有梯度的问题。用问题推进,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到达主题这个顶点。确立了方向,借助问题,阅读过程就转化成思考的过程,发现的过程,建构的过程。
那么,问题如何设计呢?问题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问题的层级应该与认知规律相匹配。问题设计还可以参照PIRLS的四个层级:直接提取、直接推论、诠释整合、检验评估来进行。如《柳林风声》读书交流会,围绕“友谊”这个主题,岳乃红老师设计了3个问题:
1.聊一聊哪些故事情节中能感受到动物们的友谊?
2.在鼹鼠、河鼠、老獾、蟾蜍的友谊中,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说说每个动物的什么特点进一步巩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3.读了这本书,你对友谊有什么新的认识?
问题1是“直接提取”,学生在书中找到体现友谊的情节即可,通过朗读来体会动物间的友谊。这是探究的基础,激活对文本的感知。问题2包含了两个小问题,“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直接推论”,联系书中信息推论事件的原因。这需要在问题1的基础上,分析推论得出解释。“说说每个动物的什么特点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友谊”,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归纳整合每个动物的特点,进而诠释友谊得以巩固的原因,是“诠释整合”环节。问题3是“检验评估”,评论书的主旨,找出作者的观点,提升对友谊的认识。有梯度的问题,能引领学生思维不断走向深入,促进学生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展示:展现阅读成果,促进能力提升
整本书阅读教学经历导读、促读、交流等环节,学生对作品应该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那么教师应设计“成果展示”环节,让学生提炼阅读所得所获。通过演绎、创造等方式,做一点阅读文化产品。阅读成果的形式可多样化。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成果:基础级别有优美句段摘抄、朗读再现精彩情节等。中级难度有“读写转换”,如:以第一人称给人物写自传,把优美片段改成小诗并朗诵,仿写精彩句段等。高级难度有:写读后感、写书评、写剧本等。跨学科融合方面成果:给故事画插图、制作海报、情景剧表演等。阅读结果的多元化使学生的阅读充满个性的色彩,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教师应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在导读、促读、交流、展示四个环节中,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学生发展语言、锻炼思维、丰富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本文系广州市南沙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高年段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NSKY201701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6.
[2]余党绪.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6.
【关键词】教学流程;教学策略;阅读方法
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建构、文化建构和精神建构,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精神成长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整本书是统编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整本书阅读教学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教学要经历哪些流程呢?在实践中,笔者将整本书阅读教学流程提炼为四个步骤:导读—促读—交流—展示。“导读”是为了激发兴趣,指导阅读方法。“促读”是为了维持兴趣,让学生通读完毕。“交流”是为了分享阅读感受,促进思维发展,助力精神成长。而“展示”是为了展现阅读成果,促进能力提升。那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各教学流程又有哪些实施策略呢?
一、导读: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
导读即引领指导阅读。教师要成功“导读”一本书,应做到两方面:一是要让学生喜欢读,二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读。也就是说,导读不但激发阅读兴趣,还要让学生知道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去阅读。因此,导读有两个层次:内容导读,和策略导读。
(一)内容导读: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最大的动力,是对阅读材料的兴趣。以了解作品内容和作品相关信息为主的导读,笔者称之为“内容导读”。内容导读除作品内容外,还包括作品相关信息,即作者信息、媒体评价、教师阅读体验等。内容导读的目的,是为了激发阅读兴趣。那要怎样进行内容导读,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来源于认知、需要、好奇心。内容导读可从这三方面切入:
1.从“认知联结”角度激趣
兴趣产生于认知。认知是兴趣的媒介,当人对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就算在最奇特的现象面前,他都熟视无睹。相反,如果对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他就想知道关于这一事物的其他信息。所以,导读时可从学生已有认知入手,联结导读内容。联结策略,是指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利用学生已有认知,进行联结,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基于认知的联结,就像一张网,牵引着学生的视野向四面延伸。在这过程中,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能上一级台阶看到更宽广的世界,自然兴味盎然。在导读中,可以进行多方面的认知联结:从作家联结到作品;从影视作品联结到纸质阅读;从作家的一部作品联结到其他作品;从写作特点和风格联结到其他风格相似的作品;从课内阅读联结到课外阅读等。
如导读《西游记》,教师了解到大多数学生看过电视剧、连环画等,对故事情节有所了解。可在学生认知基础上设计导读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情节图片,如“自封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猪八戒取媳妇”“三借芭蕉扇”“真假美猴王”等,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學生没细读小说,完成排列有难度。为了进一步弄清故事情节,学生迫切需要在阅读中寻找答案。
2.从“需要”角度激趣
兴趣产生于需要。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当学生认识到这本书很重要的时候,阅读就变成他自身的需要,阅读动力大大增强。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作品的重要性呢?可从作家的知名度及成就入手,也可从作品的荣誉及媒体评价入手。当充分了解作家作品的地位和荣誉时,阅读就成了学生的迫切需要。
3.从“好奇心”角度激趣
兴趣来源于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当学生对书籍产生好奇,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主动探索。
(1)精彩片段切入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导读时,教师可从精彩片段切入。通过阅读精彩片段,在关键处停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导读《草房子》时,可出示桑桑调皮捣蛋的事例:桑桑把家里的碗柜锯了,改造成他想象中的高级鸽子笼,被妈妈揍一顿。桑桑看到渔船用网打鱼,他又把家里的蚊帐改造成渔网去打鱼。这些事例把学生逗得捧腹大笑。“桑桑还做了什么调皮捣蛋的事呢?桑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当学生追着问的时候,导读就成功了。
(2)教师分享阅读体验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对教师的喜好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老师的探索是学生经久不衰的兴趣。教师的阅读体验是一个火种,可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平时可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阅读感受,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老师正在读什么书?老师觉得这本书怎样?老师喜欢书中的什么人物?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教师的这些分享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学生会自觉地寻找相关书籍来阅读,以印证教师的说法。
(二)策略导读:指导阅读方法
策略导读是指在阅读开始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或策略指导。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阅读经验,不再是只关注故事情节的趣味性,而是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使阅读增效。导读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某种阅读策略,然后用这种阅读策略去读。慢慢地,学生就会感受到这种阅读策略在实践运用中的好处和优势,认识到它可以帮助阅读和理解,进而在阅读实践中自觉使用并逐渐掌握这种阅读策略,阅读能力也会逐渐形成和提高。有些阅读策略是共性的,阅读一般名著都可以运用;有些阅读策略是作品独有的,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
1.共性策略
共性的阅读策略有:预测策略、批注策略、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和情节策略等。预测和批注,可结合语文统编教材的学习,从课内迁移到课外,鼓励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
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对于阅读长篇小说尤为重要。对于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的小说,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可帮助学生快速读懂小说内容,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如《水浒传》《城南旧事》《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此外,长篇小说一般情节跌宕复杂,运用思维导图也可帮助学生梳理纷繁的故事情节,认识作者的布局谋篇。将思维导图和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思维导图的助力作用,使整本书阅读更轻松。 2.个性策略
除共性策略之外,有些作品有着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叙述方式,需要学生在阅读中加以关注。个性阅读策略因作品而异,教师首先要深度研读作品,把个性阅读策略提炼出来,才能教给学生。如:《小狐狸阿权》这本书是由53个故事组成的,岳乃红老师关注的是作者“讲故事策略”。导读时老师和学生共读第一个故事《小狐狸买手套》。除分析作品内容之外,还在文学形式上进行探讨,发现作者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讲故事的策略。然后让学生读其他故事验证它。
王林博士曾强调:“阅读策略是带得走的能力;阅读策略能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自信,并能挑战有难度的阅读”。掌握并运用阅读策略来阅读,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阅读素养与表达能力的共生长。
二、促读:维持阅读兴趣,推进阅读
整本书一般篇幅较长、内容范围广、思想意蕴深刻,加上学习任务冲突,学生不可能一下子读完,且容易出现懈怠。因此,需要促读,才能完成整本书阅读。这里的“促读”,是驱动学生读完整本书。促读又有哪些策略呢?
1.制定阅读计划
阅读兴趣的维持需要有合理的计划支持。在学生开始阅读时,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可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读整本书。例如阅读《草房子》,全书共有9章,每章有30-40页,教师可和学生共同商定,每天阅读一章,分9天完成。此外,还可借助《阅读存折》,每天记录阅读页数。通过检查,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
2.课前故事接龙
导读后,学生开始阅读。这时可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故事接龙。由老师开始,学生接龙,轮流讲述书中故事。课前故事接龙活动的好处:一是可通过讲故事的任务驱动学生阅读;二是通过听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学生自主阅读;三是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每个孩子都是故事的热爱者,在听故事过程中,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的情节。于是不经意间促成了全书通读和共读。
3.“内容知多少”抢答活动
在阅读推进过程中,根据阅读计划,每隔一段时间可开展“内容知多少”抢答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比赛,题型主要以选擇、判断、问答题为主。抢答活动有几个功能:一是能导向,二是能摸底,三是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可激发学生更专注地阅读,更关注基本信息和重要情节,更自觉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三、交流:分享阅读感悟,助力思维发展
读后交流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促进学生对作品内涵、表达方式的理解,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那么读书交流会应如何开展呢?
吴欣歆教授指出:“指导阅读,教师首先得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对象有自己的思考。”因此,教师首先是作品的阅读者和研究者,除了读懂作品的内涵,还要具有研究者意识:“能借助理性的反思研读出作品的关键点,能针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找到理解作品内容的途径和方法,从而确定教学的依据。”设计读书交流活动,教师应选定交流主题,然后用问题推进,逐渐达成教学目标。
1.选择适宜的主题
阅读交流不能是没有方向、没有焦点的。有方向、有聚焦的交流才能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清晰和精确。因此,读后交流需要有确定的主题。教师可在深度研读的基础上,从作品的内涵、情感、人物形象、表达风格、文学形式等方面去提炼主题。整本书内涵丰富,一般能提取不同的主题。
(1)人文类主题:主要促进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拓展文化视野,促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人文主题的选择和确立,一是根据作品的主旨,二是根据学生文化发展和精神成长的需要。如《鲁滨孙漂流记》主题可定为“学会生存”。为什么要选这个主题?一是基于作品,因为作品讲述了鲁滨孙在孤岛上生存了28年的经历。二是基于学生,从儿童成长需要出发。高年段学生在自我意识觉醒之后,想挣脱父母的庇护,开始对冒险和独立生存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学会生存”这个主题比较契合高年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2)表达类主题:主要促进学生对作品表达方式的理解,从而构建阅读与表达的桥梁。有些家长提出:孩子读了很多书,作文却写不好。这就需要发现文本表达和形式的秘密。高年段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但大多数学生在习作中却不善于表达真情实感,在联想和想象方面表现也不理想。《绿山墙的安妮》中,安妮的语言却很有特点: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联想和想象非常丰富和自由。读后交流可抓住安妮的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或“如何表达感受”等专题研讨。
2.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主题决定探究的目标和方向,而问题则是通向主题的台阶。教师要围绕主题,设计若干个具体的、有层次性、有梯度的问题。用问题推进,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到达主题这个顶点。确立了方向,借助问题,阅读过程就转化成思考的过程,发现的过程,建构的过程。
那么,问题如何设计呢?问题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问题的层级应该与认知规律相匹配。问题设计还可以参照PIRLS的四个层级:直接提取、直接推论、诠释整合、检验评估来进行。如《柳林风声》读书交流会,围绕“友谊”这个主题,岳乃红老师设计了3个问题:
1.聊一聊哪些故事情节中能感受到动物们的友谊?
2.在鼹鼠、河鼠、老獾、蟾蜍的友谊中,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说说每个动物的什么特点进一步巩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3.读了这本书,你对友谊有什么新的认识?
问题1是“直接提取”,学生在书中找到体现友谊的情节即可,通过朗读来体会动物间的友谊。这是探究的基础,激活对文本的感知。问题2包含了两个小问题,“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直接推论”,联系书中信息推论事件的原因。这需要在问题1的基础上,分析推论得出解释。“说说每个动物的什么特点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友谊”,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归纳整合每个动物的特点,进而诠释友谊得以巩固的原因,是“诠释整合”环节。问题3是“检验评估”,评论书的主旨,找出作者的观点,提升对友谊的认识。有梯度的问题,能引领学生思维不断走向深入,促进学生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展示:展现阅读成果,促进能力提升
整本书阅读教学经历导读、促读、交流等环节,学生对作品应该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那么教师应设计“成果展示”环节,让学生提炼阅读所得所获。通过演绎、创造等方式,做一点阅读文化产品。阅读成果的形式可多样化。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成果:基础级别有优美句段摘抄、朗读再现精彩情节等。中级难度有“读写转换”,如:以第一人称给人物写自传,把优美片段改成小诗并朗诵,仿写精彩句段等。高级难度有:写读后感、写书评、写剧本等。跨学科融合方面成果:给故事画插图、制作海报、情景剧表演等。阅读结果的多元化使学生的阅读充满个性的色彩,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教师应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在导读、促读、交流、展示四个环节中,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学生发展语言、锻炼思维、丰富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本文系广州市南沙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高年段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NSKY201701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6.
[2]余党绪.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