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流程与实施策略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x781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整本书是统编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整本书阅读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探索小学高年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流程,从导读、促读、交流、展示四个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教学流程;教学策略;阅读方法
   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建构、文化建构和精神建构,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精神成长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整本书是统编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整本书阅读教学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读整本书?整本书阅读教学要经历哪些流程呢?在实践中,笔者将整本书阅读教学流程提炼为四个步骤:导读—促读—交流—展示。“导读”是为了激发兴趣,指导阅读方法。“促读”是为了维持兴趣,让学生通读完毕。“交流”是为了分享阅读感受,促进思维发展,助力精神成长。而“展示”是为了展现阅读成果,促进能力提升。那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各教学流程又有哪些实施策略呢?
   一、导读: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
   导读即引领指导阅读。教师要成功“导读”一本书,应做到两方面:一是要让学生喜欢读,二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读。也就是说,导读不但激发阅读兴趣,还要让学生知道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去阅读。因此,导读有两个层次:内容导读,和策略导读。
   (一)内容导读: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最大的动力,是对阅读材料的兴趣。以了解作品内容和作品相关信息为主的导读,笔者称之为“内容导读”。内容导读除作品内容外,还包括作品相关信息,即作者信息、媒体评价、教师阅读体验等。内容导读的目的,是为了激发阅读兴趣。那要怎样进行内容导读,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来源于认知、需要、好奇心。内容导读可从这三方面切入:
   1.从“认知联结”角度激趣
   兴趣产生于认知。认知是兴趣的媒介,当人对事物一无所知的时候,就算在最奇特的现象面前,他都熟视无睹。相反,如果对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他就想知道关于这一事物的其他信息。所以,导读时可从学生已有认知入手,联结导读内容。联结策略,是指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利用学生已有认知,进行联结,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欲望。基于认知的联结,就像一张网,牵引着学生的视野向四面延伸。在这过程中,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能上一级台阶看到更宽广的世界,自然兴味盎然。在导读中,可以进行多方面的认知联结:从作家联结到作品;从影视作品联结到纸质阅读;从作家的一部作品联结到其他作品;从写作特点和风格联结到其他风格相似的作品;从课内阅读联结到课外阅读等。
   如导读《西游记》,教师了解到大多数学生看过电视剧、连环画等,对故事情节有所了解。可在学生认知基础上设计导读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情节图片,如“自封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猪八戒取媳妇”“三借芭蕉扇”“真假美猴王”等,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學生没细读小说,完成排列有难度。为了进一步弄清故事情节,学生迫切需要在阅读中寻找答案。
   2.从“需要”角度激趣
   兴趣产生于需要。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当学生认识到这本书很重要的时候,阅读就变成他自身的需要,阅读动力大大增强。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作品的重要性呢?可从作家的知名度及成就入手,也可从作品的荣誉及媒体评价入手。当充分了解作家作品的地位和荣誉时,阅读就成了学生的迫切需要。
   3.从“好奇心”角度激趣
   兴趣来源于好奇心。好奇心是兴趣的起点。当学生对书籍产生好奇,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主动探索。
   (1)精彩片段切入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导读时,教师可从精彩片段切入。通过阅读精彩片段,在关键处停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导读《草房子》时,可出示桑桑调皮捣蛋的事例:桑桑把家里的碗柜锯了,改造成他想象中的高级鸽子笼,被妈妈揍一顿。桑桑看到渔船用网打鱼,他又把家里的蚊帐改造成渔网去打鱼。这些事例把学生逗得捧腹大笑。“桑桑还做了什么调皮捣蛋的事呢?桑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当学生追着问的时候,导读就成功了。
   (2)教师分享阅读体验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对教师的喜好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老师的探索是学生经久不衰的兴趣。教师的阅读体验是一个火种,可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平时可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阅读感受,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老师正在读什么书?老师觉得这本书怎样?老师喜欢书中的什么人物?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教师的这些分享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学生会自觉地寻找相关书籍来阅读,以印证教师的说法。
   (二)策略导读:指导阅读方法
   策略导读是指在阅读开始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或策略指导。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阅读经验,不再是只关注故事情节的趣味性,而是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使阅读增效。导读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某种阅读策略,然后用这种阅读策略去读。慢慢地,学生就会感受到这种阅读策略在实践运用中的好处和优势,认识到它可以帮助阅读和理解,进而在阅读实践中自觉使用并逐渐掌握这种阅读策略,阅读能力也会逐渐形成和提高。有些阅读策略是共性的,阅读一般名著都可以运用;有些阅读策略是作品独有的,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
   1.共性策略
   共性的阅读策略有:预测策略、批注策略、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和情节策略等。预测和批注,可结合语文统编教材的学习,从课内迁移到课外,鼓励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
   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对于阅读长篇小说尤为重要。对于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的小说,利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可帮助学生快速读懂小说内容,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如《水浒传》《城南旧事》《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此外,长篇小说一般情节跌宕复杂,运用思维导图也可帮助学生梳理纷繁的故事情节,认识作者的布局谋篇。将思维导图和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思维导图的助力作用,使整本书阅读更轻松。    2.个性策略
   除共性策略之外,有些作品有着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叙述方式,需要学生在阅读中加以关注。个性阅读策略因作品而异,教师首先要深度研读作品,把个性阅读策略提炼出来,才能教给学生。如:《小狐狸阿权》这本书是由53个故事组成的,岳乃红老师关注的是作者“讲故事策略”。导读时老师和学生共读第一个故事《小狐狸买手套》。除分析作品内容之外,还在文学形式上进行探讨,发现作者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讲故事的策略。然后让学生读其他故事验证它。
   王林博士曾强调:“阅读策略是带得走的能力;阅读策略能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自信,并能挑战有难度的阅读”。掌握并运用阅读策略来阅读,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精彩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阅读素养与表达能力的共生长。
   二、促读:维持阅读兴趣,推进阅读
   整本书一般篇幅较长、内容范围广、思想意蕴深刻,加上学习任务冲突,学生不可能一下子读完,且容易出现懈怠。因此,需要促读,才能完成整本书阅读。这里的“促读”,是驱动学生读完整本书。促读又有哪些策略呢?
   1.制定阅读计划
   阅读兴趣的维持需要有合理的计划支持。在学生开始阅读时,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可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读整本书。例如阅读《草房子》,全书共有9章,每章有30-40页,教师可和学生共同商定,每天阅读一章,分9天完成。此外,还可借助《阅读存折》,每天记录阅读页数。通过检查,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
   2.课前故事接龙
   导读后,学生开始阅读。这时可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故事接龙。由老师开始,学生接龙,轮流讲述书中故事。课前故事接龙活动的好处:一是可通过讲故事的任务驱动学生阅读;二是通过听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学生自主阅读;三是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每个孩子都是故事的热爱者,在听故事过程中,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面的情节。于是不经意间促成了全书通读和共读。
   3.“内容知多少”抢答活动
   在阅读推进过程中,根据阅读计划,每隔一段时间可开展“内容知多少”抢答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比赛,题型主要以选擇、判断、问答题为主。抢答活动有几个功能:一是能导向,二是能摸底,三是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可激发学生更专注地阅读,更关注基本信息和重要情节,更自觉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三、交流:分享阅读感悟,助力思维发展
   读后交流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促进学生对作品内涵、表达方式的理解,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那么读书交流会应如何开展呢?
   吴欣歆教授指出:“指导阅读,教师首先得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对象有自己的思考。”因此,教师首先是作品的阅读者和研究者,除了读懂作品的内涵,还要具有研究者意识:“能借助理性的反思研读出作品的关键点,能针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找到理解作品内容的途径和方法,从而确定教学的依据。”设计读书交流活动,教师应选定交流主题,然后用问题推进,逐渐达成教学目标。
   1.选择适宜的主题
   阅读交流不能是没有方向、没有焦点的。有方向、有聚焦的交流才能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清晰和精确。因此,读后交流需要有确定的主题。教师可在深度研读的基础上,从作品的内涵、情感、人物形象、表达风格、文学形式等方面去提炼主题。整本书内涵丰富,一般能提取不同的主题。
   (1)人文类主题:主要促进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拓展文化视野,促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人文主题的选择和确立,一是根据作品的主旨,二是根据学生文化发展和精神成长的需要。如《鲁滨孙漂流记》主题可定为“学会生存”。为什么要选这个主题?一是基于作品,因为作品讲述了鲁滨孙在孤岛上生存了28年的经历。二是基于学生,从儿童成长需要出发。高年段学生在自我意识觉醒之后,想挣脱父母的庇护,开始对冒险和独立生存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学会生存”这个主题比较契合高年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2)表达类主题:主要促进学生对作品表达方式的理解,从而构建阅读与表达的桥梁。有些家长提出:孩子读了很多书,作文却写不好。这就需要发现文本表达和形式的秘密。高年段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但大多数学生在习作中却不善于表达真情实感,在联想和想象方面表现也不理想。《绿山墙的安妮》中,安妮的语言却很有特点: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联想和想象非常丰富和自由。读后交流可抓住安妮的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或“如何表达感受”等专题研讨。
   2.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主题决定探究的目标和方向,而问题则是通向主题的台阶。教师要围绕主题,设计若干个具体的、有层次性、有梯度的问题。用问题推进,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到达主题这个顶点。确立了方向,借助问题,阅读过程就转化成思考的过程,发现的过程,建构的过程。
   那么,问题如何设计呢?问题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问题的层级应该与认知规律相匹配。问题设计还可以参照PIRLS的四个层级:直接提取、直接推论、诠释整合、检验评估来进行。如《柳林风声》读书交流会,围绕“友谊”这个主题,岳乃红老师设计了3个问题:
   1.聊一聊哪些故事情节中能感受到动物们的友谊?
   2.在鼹鼠、河鼠、老獾、蟾蜍的友谊中,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说说每个动物的什么特点进一步巩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3.读了这本书,你对友谊有什么新的认识?
   问题1是“直接提取”,学生在书中找到体现友谊的情节即可,通过朗读来体会动物间的友谊。这是探究的基础,激活对文本的感知。问题2包含了两个小问题,“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直接推论”,联系书中信息推论事件的原因。这需要在问题1的基础上,分析推论得出解释。“说说每个动物的什么特点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友谊”,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归纳整合每个动物的特点,进而诠释友谊得以巩固的原因,是“诠释整合”环节。问题3是“检验评估”,评论书的主旨,找出作者的观点,提升对友谊的认识。有梯度的问题,能引领学生思维不断走向深入,促进学生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展示:展现阅读成果,促进能力提升
   整本书阅读教学经历导读、促读、交流等环节,学生对作品应该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那么教师应设计“成果展示”环节,让学生提炼阅读所得所获。通过演绎、创造等方式,做一点阅读文化产品。阅读成果的形式可多样化。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成果:基础级别有优美句段摘抄、朗读再现精彩情节等。中级难度有“读写转换”,如:以第一人称给人物写自传,把优美片段改成小诗并朗诵,仿写精彩句段等。高级难度有:写读后感、写书评、写剧本等。跨学科融合方面成果:给故事画插图、制作海报、情景剧表演等。阅读结果的多元化使学生的阅读充满个性的色彩,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教师应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在导读、促读、交流、展示四个环节中,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学生发展语言、锻炼思维、丰富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本文系广州市南沙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高年段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NSKY201701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6.
   [2]余党绪.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6.
其他文献
散文是指作者用一定的表达技巧、生动的语言而形象地描摹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等,挖掘出蕴含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一种对社会、人生、自然等感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一种以阐释性笔调为本的无韵体文章,形式上较为自由,但内在又有清晰的线索和聚合的个人主观情感,体现出“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高中现当代散文阅读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对发展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力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面对21世纪的挑战,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级走向高级,由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主要是讲述人、生活、社会三者的关系,让人了解生活和社会,明确到在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中,社会中,每个人应怎么做才符合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懂得人与人之间、社会和生活的规则。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小学德育的主阵地,不仅仅承载着传播知识的要求,更关键的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评价促发展。有效的评价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作用,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作业评价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及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评价的形式、评价的内容、评价主体都应该不断优化,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有效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式作业;有效性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不同的数学思想,将为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道路上奠定基石,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思想、技能既可以夯实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又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数学思想渗透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素养;效率;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一直有两条线贯穿始终:一是显现的就是数学知识,二是隐藏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渗透的载体,相辅
一、案例背景  几年前,我新接手一个赫赫有名的“差”班,这个不省心的班级,让我一开学就陷入极度忙碌之中,每天听到最多的就是告状:“老师,陈xx和张xx打架了”“老师,王xx敲诈我”……我像旋转的陀螺一样忙着收拾烂摊子,我声嘶力竭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怒斥着那些“闹塘鱼”,并三令五申,“不准”这个,“不能”那个,可是,我每天还是重复着相同的“故事”,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班上这么乱,可怎么办?  二、案
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和主管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管理者,我常常思考:如何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何向国家输送合格的接班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身的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没有品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歹越大。”这点明了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历史上有许多正面的和反面的例子也说明思想品德
在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诸多因素中,学習兴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学生对学习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巧设导语,诱发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
【摘要】“政治认同”居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地位,深度学习是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本文尝试以执教的《中国共产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为例,通过深度学习构建学科核心能力,达成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  【关键词】政治认同;深度学习;教学实践  政治认同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居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六课第一框,根据新时
本报讯 广东教育学会秘書长莫宝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月21日不幸去逝。莫宝光同志的离去,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同志。他走了,留下我们对他的深深悼念和缅怀。  从1980年到2010年,莫宝光同志一直在广东省教育厅工作,历任教育厅办公室副主任、外事办公室主任、外事处副处长、体卫艺处处长。他政治优秀,品行兼优,热爱教育事业,工作业绩突出,专业研究成果颇丰,是我省教育领域一位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