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的虚词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全”和“都”在语义和语用上有很多相同点,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依然有细微的差别。正是由于这些细微的区别,会造成留学生在这两个词的使用上出现偏误。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全”和“都”的用法并且对比它们的用法,其次在基于HSK作文预料库的基础上进行语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留学生在这两个词上出现偏误的情况,并简述偏误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全;都;偏误
一、“全”和“都”的用法
1.“全”的用法
“全”作为副词主要分为:范围副词和程度副词。
“全”作为范围副词表示范围内无例外,用法如下:(1)概括的对象放在“全”之前;如:稻子全收完了。(2)“全”所概括的对象可以任指,疑问代词用在“全”后;(3)“全”还可以用在让步状语中,放在不论、无论、不管后面,如:“无论唱歌还是看电影,我全喜欢。”
“全”作为程度副词,表示程度上百分百的,用法如下:(1)可以用来修饰形容词当定语,如:全新的电视;(2)修饰动词,对动作程度的限制。如:他很努力,全身心奉献在事业上。
2.“都”的用法
“都”作为副词,和“全”的意思相当:(1)表示总括全部,所总括的对象也是放在“都”前面。比如:你们都60岁了。(2)所总括的对象也可以用任指的疑问代词;如:怎么办都可以。(3)疑问句中,主语(总括的对象)放在“都”的前面,如:你都说了些什么?(4)可以和“不论、无论、不管”连用;(5)与“是”字连用,说明事情的原因、理由。
3.小结
由此可以看出,“都”和“全”的用法很相似,都可以放在概括的对象之前,表示整体性,可以互换。
但是他们在用法上有些差别。首先在表达范围上,《对外汉语教学释例201例》中指出“全”强调的是事情的全部,它前面有个确定的范围。如:“这些东西我全喜欢。”中,范围就是全部的这些东西;而“都”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同性,如:“谁都不想去那。”中表示的是所有人都一致地、相同地不想去那。
二、偏误分析
1.理论依据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而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
2.“都”的偏误类型
(一)遗漏
遗漏就是在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到的某个成分时,漏用了这个成分。遗漏是四种偏误类型中,出现率最高的。例如:
?大家没水喝了。
?大家会这样的啊,你假如要管我的话,每个人要管的。
留学生在上面句子中该用“都”的地方,都漏用了。例?、?表示大家毫无例外,需要用上“都”。
(二)混用
混用是指把两个相同或相近的单位相混淆,用错了地方。“都”和“全”在总括性上很相似,所以留学生学习汉语“都“的混用偏误主要发生在与“全”混用上。例如:
?对这种现象,大部分人全感到非常不满。
?他什么全不想吃。
3.“全”的偏误类型
(一)错序
“全”的位置是留学生学习“全”的难点,句子稍微复杂一点,全的位置就会被运用的不当。例如:
?创始人当然没有人指导他,而靠全自己的力量做事,有的时候失败,有的时候孤独,但是有了信心之后什么都不怕。
?在是全女生的班上,本性是怕羞的她们以为咱们是同类,就能随意行动。
?他们的观点全不是无理的。
(二)漏用
?每年不是全班第一名,就是班第二名。
?在世界上有几个人能满足自己的生活、职业呢?
三、产生偏误的原因
首先,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当母语的某些语言项目与目的语的语言项目相差很大、或者相似的时候,母语的某些语言习惯会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叫母语的负迁移。其次是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全”和“都”的错序偏误说明了这一点,规则是“全”和“都”应该放在被概括的对象的后面,例如:大家全来上学了。学生们都完成了作业。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如教材的问题,对“全”和“都”的用法和具体语境解释的不细致;还有教师教学的问题,教师解释的不细致,在“全”和“都”的讲解上可以进行辨析,在解释语法点的时候可以多补充并且做恰当的练习。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彭小川.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简介:曾素玲(1994),性别女,籍贯江西省赣州市,黑龙江大学学生,在读研究生,汉语国际教育方向。
【关键词】全;都;偏误
一、“全”和“都”的用法
1.“全”的用法
“全”作为副词主要分为:范围副词和程度副词。
“全”作为范围副词表示范围内无例外,用法如下:(1)概括的对象放在“全”之前;如:稻子全收完了。(2)“全”所概括的对象可以任指,疑问代词用在“全”后;(3)“全”还可以用在让步状语中,放在不论、无论、不管后面,如:“无论唱歌还是看电影,我全喜欢。”
“全”作为程度副词,表示程度上百分百的,用法如下:(1)可以用来修饰形容词当定语,如:全新的电视;(2)修饰动词,对动作程度的限制。如:他很努力,全身心奉献在事业上。
2.“都”的用法
“都”作为副词,和“全”的意思相当:(1)表示总括全部,所总括的对象也是放在“都”前面。比如:你们都60岁了。(2)所总括的对象也可以用任指的疑问代词;如:怎么办都可以。(3)疑问句中,主语(总括的对象)放在“都”的前面,如:你都说了些什么?(4)可以和“不论、无论、不管”连用;(5)与“是”字连用,说明事情的原因、理由。
3.小结
由此可以看出,“都”和“全”的用法很相似,都可以放在概括的对象之前,表示整体性,可以互换。
但是他们在用法上有些差别。首先在表达范围上,《对外汉语教学释例201例》中指出“全”强调的是事情的全部,它前面有个确定的范围。如:“这些东西我全喜欢。”中,范围就是全部的这些东西;而“都”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相同性,如:“谁都不想去那。”中表示的是所有人都一致地、相同地不想去那。
二、偏误分析
1.理论依据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而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
2.“都”的偏误类型
(一)遗漏
遗漏就是在一个句子中本该用到的某个成分时,漏用了这个成分。遗漏是四种偏误类型中,出现率最高的。例如:
?大家没水喝了。
?大家会这样的啊,你假如要管我的话,每个人要管的。
留学生在上面句子中该用“都”的地方,都漏用了。例?、?表示大家毫无例外,需要用上“都”。
(二)混用
混用是指把两个相同或相近的单位相混淆,用错了地方。“都”和“全”在总括性上很相似,所以留学生学习汉语“都“的混用偏误主要发生在与“全”混用上。例如:
?对这种现象,大部分人全感到非常不满。
?他什么全不想吃。
3.“全”的偏误类型
(一)错序
“全”的位置是留学生学习“全”的难点,句子稍微复杂一点,全的位置就会被运用的不当。例如:
?创始人当然没有人指导他,而靠全自己的力量做事,有的时候失败,有的时候孤独,但是有了信心之后什么都不怕。
?在是全女生的班上,本性是怕羞的她们以为咱们是同类,就能随意行动。
?他们的观点全不是无理的。
(二)漏用
?每年不是全班第一名,就是班第二名。
?在世界上有几个人能满足自己的生活、职业呢?
三、产生偏误的原因
首先,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当母语的某些语言项目与目的语的语言项目相差很大、或者相似的时候,母语的某些语言习惯会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叫母语的负迁移。其次是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全”和“都”的错序偏误说明了这一点,规则是“全”和“都”应该放在被概括的对象的后面,例如:大家全来上学了。学生们都完成了作业。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如教材的问题,对“全”和“都”的用法和具体语境解释的不细致;还有教师教学的问题,教师解释的不细致,在“全”和“都”的讲解上可以进行辨析,在解释语法点的时候可以多补充并且做恰当的练习。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彭小川.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简介:曾素玲(1994),性别女,籍贯江西省赣州市,黑龙江大学学生,在读研究生,汉语国际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