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实践应用探讨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is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首次确立了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进行继续审查的制度。这对于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切实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桂林市城郊地区检察院依托派驻检察工作优势,率先推进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开展,取得了突出成效。
  关键词:羁押必要性审查;实践应用;成效
  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首次确立了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进行继续审查的制度。这对于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切实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发挥刑事诉讼法人权保障的功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我国刑事诉讼中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由此得以确立。为正确履行这一新增职责,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新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中,对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进行了细化,规定了审查在检察机关内部采取“侦监部门和公诉部门主导,监所检察部门配合”的模式。桂林市城郊地区检察院依托派驻检察工作优势,率先推进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开展,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发挥派驻优势,突出传统领域
  维护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是监所检察职能的重要方面。目前,看守所求医、就医的在押人员较多,为了确保不发生因疾病而引发的意外事件,驻所检察室充分发挥深入监管场所、掌握羁押动态的优势,督促看守所加强日常监控、日常治疗,尽量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的同时,对“严重病犯、怀孕或哺乳期妇女以及羁押期限届满”三类法定不适宜羁押的情形,率先在派驻检察传统领域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主要是听取狱医的意见和审查其病例、就诊情况,作出是否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确定好羁押风险,使之成为羁押必要性审查中独具监所核心价值的特色领域。如审查的黎某因病不适宜羁押变更强制措施案、郭某入所后发现怀孕变更强制措施案等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效地维护了监管场所的稳定。在实践中可由监所部门进行告知,告知书可以和看守所的告知事项印制在一起,在被羁押人入所时就告知。在有被害人、证人的案件中,检察机关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时,应当考虑被害人、证人权利的保护问题,建立告知制度,及时了解被害人、证人对案件及犯罪嫌疑人羁押或解除羁押决定的看法,听取其意见,并做好释法说理工作。
  突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工作重点。主要评估被审查人员有无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能否保证诉讼顺利进行。要充分考虑已羁押时间与可能判处刑罚是否相适应,避免因羁押导致量刑失衡现象发生。重点审查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管制、拘役、免予刑事处罚案件及独立适用附加刑的轻型犯罪案件。从思想上转变认识,改变构罪即捕,一押到底的旧观念,注重在押人员的人权保护。具体而言,对于具有犯罪未遂、过失犯罪、具有自首、立功、从犯、初犯、偶犯、积极退赃或赔偿、同被害人达成刑事和解等情节以及由于身体、生理、年龄等原因不适合羁押的在押人员,在羁押必要性审查时可以依法重点审查。严格按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有关职能分工,不断强化驻所检察职能,制定程序規范、可操作性的新的法律文书和格式,即制作《在押人员羁押必要性审查意见书》和《在押人员羁押必要性审查审批表》,写明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案件事实、监所部门对必要性的认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体状况和客观表现以及监所部门提出继续羁押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意见及理由,层报检察长审批决定,向办案单位发出书面《检察建议书》。
  二、优化审查机制,突出审查质量
  为确保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质量,逐步探索建立了一套集发现、评估、审查、督促和跟踪五位一体的审查机制。通过加强权利告知拓宽依申请审查线索、通过筛选法确定依职权审查重点线索,在羁押必要性评估过程中除法定不适宜羁押的特殊情形外采取涵盖罪名、情节、羁押表现、悔罪表现、社会危险性、可能判处刑罚情况、证据固定情况等综合内容的分值制评估办法,在审查过程中采取了书面审查与征求意见相结合的方式,发出羁押必要性审查后在回复时限内及时督促沟通并补充证据。同时,特别为防止变更强制措施后可能出现的风险,维护监所检察部门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公信力,建立《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羁押必要性审查强制措施变更后跟踪制度》,通过重申权利义务、特别是逃跑或传唤不到案的后果,区分类型商请当地村委会、居委会、派出所或综合治理部门协助对被变更强制措施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帮扶教育以及对于办案周期较长的案件汇报思想动态方式强化后续跟踪管理。
  完善程序,建立在押人员羁押必要性审查评估表。向办案单位和部门了解被审查在押人员的具体案情,评估在押人员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了解被审查人员是否具备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了解案件进展情况和相关证据是否已经固定,如果对被审查人员变更强制措施是否会影响案件的办理,所犯罪行是否可判处缓刑或者免于刑事处罚。建立继续羁押量化评估机制。对继续羁押必要性进行量化评估。承办人制作《在押人员羁押必要性评估表》,对在押人员是否存在继续羁押必要性进行量化分析,即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与羁押必要性相关的因素逐一分析打分,将分数合计后与事先确定的维持羁押分数比较,高于该分数则维持羁押,否则建议解除羁押。通过认真审查讯问笔录、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书证、物证、鉴定结论等对案件进行全面了解,初步了解在押人员的社会环境、犯罪动机,掌握犯罪时的心理状况。
  三、注重羁押风险,提高审查能力
  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最关键的是案件的性质、数额、以及量刑方面的综合认识,因此,在开展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上,必须全面考虑,综合评估,特别是数额不大、积极退赔退赃的盗窃案件;社会危险性低且具备监护条件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羁押期限届满而案件尚未办结的案件;辩护方提出羁押必要性审查申请的案件,此外,针对“零口供”的在押人员应进行重点审查,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制作《羁押必要性审查告知书》,告知在押人员有申请和委托变更强制措施的请求权。载明羁押期间可以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的具体条件和受理审查的部门(监所检察科驻看守所检察室),以及受理后的审查期限、是否变更强制措施的书面通知和本人或委托其辩护律师、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书面提出申请的具体要求等告知事项,方便在押人员行使请求权。   及时为因身体原因不能羁押的罪犯做好羁押审查工作,降低羁押风险。针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永寿县检察院严格按照《暂予监外执行规定》将“问题”在押人员列为羁押必要性审查的重点。及时将信息向市院进行汇报。同时,严格杜绝因保外就医产生的司法腐败,通过对暂予监外执行各个环节的检察监督,有效的杜绝了因保外就医产生的司法腐败。
  四、加强沟通联系,建立相关机制
  对在押人员律师或者近亲属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的,我科收到在押人员或其律师申请后,启动审查程序,就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理由进行社会调查,到社区了解其反映的事项是否属实,其家庭成员是否需要其照顾等,符合条件的及时向办案机关提出变更强制措施建议。
  与相关办案单位建立捕后变更强制措施事前沟通机制。我院监所科认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羁押的必要,提出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与相关办案单位建立统一的捕后变更强制措施事前沟通机制,充分协商,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后方能变更。在监所科与相关办案部门会商后形成意见后,再报监所科主管副检察长审批。这样以便更好地统一执法尺度,形成合力,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与公安、法院联合建立不羈押风险防控机制。公检法三家应联合建立不羁押风险防控机制。分阶段确定风险防控的主体,定期与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保证人、监管单位取得联系,及时跟踪了解非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心理动态和行动踪迹,提前告知讯问、开庭的时间。加强思想教育,确保被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按时接受讯问和出庭。
  参考文献:
  [1]谢小剑.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实效研究[J].法学家,2016(02)
  [2]周丽.论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6(06)
  [3]吴丹.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研究[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11)
  [4]林喜芬.分段审查抑或归口审查: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改革逻辑[J].法学研究,2015(05)
  [5]杨永华,王秋杰.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完善路径——以北京市检察机关监所检察实践为视角[J].人民检察,2015(13)
  [6]魏湘粤,吴铭.羁押必要性审查试点改革研究[J].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15(02)
  [7]倪泽中.检察机关视角的审前羁押措施实证研究与权利救济——以S省D市为样本[J].商,2014(39)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半个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崛起如同潮汐一般将人类文明推上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高潮。最新数据显示,截止至2016年7月27日,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超过7个亿,其规模达到了全球第一。互联网席卷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使得以往必须依靠传统媒介传播的各种信息突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网络途径的信息获取比起以往任何一种方式而言都要更加高效快捷。每时每刻都有海量的信息在全球互联网中做着交互与传播,伴随着信息的迅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大学生掏鸟案”所引发的社会热议为引,浅析司法活动与立法活动的衔接问题。分别从影响司法判决的因素、司法活动中法官的裁判行为、立法中的技术偏差以及司法中心主义最终对立法的制衡几个方面来发现司法与立法存在的共通之处以及解决像“大学生掏鸟案”这样的民意与审判不符的问题的可行之法。  关键词:司法判决;立法技术;司法制衡立法;法教义学  2015年吵得沸沸扬扬的“大学生掏鸟案”,一审二审均认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将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社会出现新的矛盾。在此情况下治安管理部门原来遵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已经不能很好的发挥其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作用,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简称《治安管理处罚法》)应运而生。但是一项新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有特殊的社会背景,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方面探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制定背景。  关键词:《治安管理处
期刊
摘 要:交警出具的事故认定书作为对事故基本情况和事故责任认定的记录载体,其在超出交警职能范围的领域,就未必具有很强的证明效力。  关键词:事故认定书;事实认定;证明力  一、案情  原告:李某某;被告:某集团有限公司。  原告起诉称:原告于2014年4月起到被告的某工地工作。2014年5月31日14时25分,原告蹲在路边作业时被拖拉机撞伤,原告无责。原告与被告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原告请求判令:原告
期刊
一、案例导入  案例①:胡某由某航空公司负担部分培训费用委托培养,2003年8月毕业后与某航空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胡某从事飞行工作,合同期从2003年8月25日起至法定或约定的解除(终止)合同条件出现时止,必须服务期从2003年8月25日起至退休止;在必须服务期内,胡某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应向甲方赔偿违约金。2003年9月至2012年12月,胡某升为机长,某航空公司及某航空安徽分公司为此支付了相应的培
期刊
摘 要:贵州作为地处中国西部的一个欠发达省份,在交通、通讯、能源、水务环境、保障性住房、文教体卫、娱乐康体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很薄弱;加上本身经济实力不强,能用于建设和改善这些基础设施的财政收入又有限,因此急需采用新的投融资模式破解这一窘境。而BT模式这种从国外援引来的新的投融资模式,可以帮助发挥极大的效用,推动贵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本文首先介绍了贵州采用BT投融资模式的应用现状;其次,对采用
期刊
摘 要:送达难是各地法院都面临的一个难题,而难以送达最主要的情形便是被告地址欠详。被告地址不详从立案难发展到送达难,各地法院处理标准也不统一。同时送达制度本身也存在送达程序不规范、送达方式间的转换混乱等诸多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有社会因素、规范因素以及操作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试图以问题为导向,找到解决送达难的突破口,从顶层设计到配套措施,完善我国民事送达制度。  关键词:送达难;被告地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的国内企业纷纷立足于对海外市场的开拓,以及对海外影响力的提升。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在“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等一系列政策及条件的促进之下,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实践着“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的数量和规模也在逐年增加。但是,我国的对外投资起步较晚,实践经验不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且在实践中对外投资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
期刊
摘 要:我国金融领域目前所实行的仍为分业监管体制,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原有的分业监管体制已不能适应实质上混营的金融市场,信托业所面临的这一问题更为严重。相比于信托产品,信托性质产品只是在名义上不是由信托机构推出,但是其实质上还是以信托原理为架构,而我国的证券、银行、基金、保险市场都有此类产品的存在,因而对信托业实行功能型监管已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信托业;信托性质;产品功能型监管  一、
期刊
摘 要:诉讼制度与非讼解决机制的互补为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路径。这一理念既与我国几千年传统儒家思想延续的“情理与法”相呼应,又结合了国内外学者对ADR制度的研究理论。近年来,涉及农民工纠纷的各类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社会各界意见大多是从如何解决农民工劳动合同纠纷的视角提出的。对于在农民工群体中广泛存在的纠纷种类——雇佣合同纠纷,却因缺乏具体法律规制难于进行司法救济。完善和解、调解和仲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