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成组呈现,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要对成组诗文的主题认真分析,对诗文中的文言字词要正确深入理解,对诗文内涵要在语境内进行把握,在“知人论世”上需下功夫,并且教师还要在诗文中获得感动,从而感动学生,完成高质量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统编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困惑
随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教师逐步认识到统编语文教材的特点、优点,以及在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仅就教材中的古诗文部分来看,其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成组呈现,且文言字词、诗文内容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讲解,都是较大的任务。本文针对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困难,对统编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提出浅薄的意见和建议。
一、教师教授古诗文的困惑分析
(一)古诗文教学的困惑及原因
经调查统计,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遇到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言诗文教学任务重,规定课时内不能完成;2.文言字词讲解枯燥、零碎,影响诗文的整体性;3.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基础薄弱、学习方式机械,无法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
认真分析以上问题,原因分别是:1.对成组诗文不能做到统一把握,对诗文内涵理解欠缺;2.不能深入解读诗文,对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文化审美、文人心态缺少全面了解;3.对教学古诗文缺少热情,对传统文化不够热爱,教学方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
(二)提出解决办法
(1)对教材要有整体系统的把握、详细的分析;(2)多读书,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化、古代名家要有准确全面的了解;(3)备课时对学情、课标、课后问题等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路;(4)讲解文言诗文要融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分析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困惑和原因,本文将结合教材中具体的文本,论述几点浅薄的看法。
二、怯谈款学寡闻
(一)成组诗文的主题分析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不再是以独篇的形式呈现,而是成组出现。如何在规定的两至三个課时内完成四五首古诗词或者两三篇古文的教学,需要教师对成组古诗文的主题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将多篇古诗文在同一主题下进行统一而有序的讲解,分析其异同,如此既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更好地理解成组诗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课文《古代诗歌四首》选取了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四首诗词的安排就很有意思,它们都和行旅有关,都是诗人在行旅中抒发不同的情感,或抒怀展志,或思乡怀人。当然,我们根据单元导读“日月经天……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的介绍,可以将这级诗词的主题理解为描写“四时美景”的写景抒怀诗歌,不同的分析便有不同的课堂切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从时代背景、诗歌的发展、诗歌体裁上去发现四首诗歌的异同,以更好地理解每首诗歌的内涵。
(二)文言字词正确深入理解
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决定了对整首(篇)诗文的把握,对字词理解不深入会造成对内涵把握不深刻。古人写诗讲究炼字,杜甫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也留下了“推敲”的典故。这是唐代,更遑论宋代江西诗派“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诗歌创作理论了。古人写诗尚且如此认真,我们今人在读古诗文的时候,更应认真深入地研读文言字词,否则,我们将无法正确深刻地把握诗文的内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选编了初唐诗人王绩的《野望》,为了更好地教学教师可以阅读顾随先生的《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只有将“徙倚”“依”正确理解,才能深刻体会诗人当时茫然无着落的心境;疑问词“何”是诗人对自己内心的问询,也要深入理解。这组诗里还有杜甫的《春望》,其中“感时”“恨别”是古代汉语中的因动用法,应理解为“因时而感”“因别而恨”,若是教师笼统模糊地理解为“感动时”“遗憾离别时”,就完全不能正确深刻地理解杜甫在安史之乱时的忧思痛苦了。
在鉴赏古诗文时,正确深入地理解关键文言字词,就像一把钥匙解开古诗文世界的大门,帮助教师走进作者的情与志。
(三)诗文内涵要在语境内的把握
教师讲解古诗文,首先自己要深刻地理解诗文的内涵,这不仅需要教师对关键文言字词进行深入理解,还要将诗句放在特定的语境内去把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中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歌展现了不同时空的几个画面,前两句写在四川梓州做官的李商隐所见的凄凉暗夜的秋雨景象,随着夜雨的积累,秋池的水涨,诗人的情绪也在慢慢堆积,对远方知己的思念也变得浓郁悠长。后两句是对未来的畅想,畅想未来诗人与友人秉烛夜谈,画面温暖美好,秉烛畅谈,正是回忆此时。这种“此时一未来一此时”的时空变化,正是诗人想象和回忆的结果。只有在语境内把握诗歌的内涵,才能体会“此时的凄凉在未来的回忆中会变得温馨美好”的情感。
(四)“知人论世”需下功夫
《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最早告诉后人知人论世的重要性。要想深刻理解古诗文,教师需要在知人论世上下功夫。
解读王绩的《野望》,若不了解由情入唐的历史,便不能体味“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中诗人的彷徨无依之感;不通读王绩传记,不知道“东皋”在其生活中的重要性,就无法体味“树树皆秋色……猎马带禽归”四句所饱含的深情;不了解王绩简傲的个性,就不能理解“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中诗人隐居的情怀与决心。这首诗歌中诗人的情绪是有变化的,这需要教师结合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才能发现,否则便会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从而会曲解诗歌,误导学生。
(五)教师要在诗文中获得感动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只有自身从古诗文中获得感悟和收获,才能在课堂上感动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教师和学生情感碰撞的课堂。
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让人感动的古诗文有很多,仅诗圣杜甫的诗歌就有五首,分别是《望岳》《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忆舍弟》和《江南逢李龟年》。教师读诗圣杜甫,鲜有不被杜甫的精神感动的。青年时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会让人想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和伟大人格;中年时期安史之乱之时,《石壕吏》中的无奈与心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忧国忧民甚至舍己为国的牺牲精神,《月夜忆舍弟》和《江南逢李龟年》中在动乱背景下的亲情和友情,无不让人感动。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将自己的感悟与感动分享给学生,展现了教师的见解和人格魅力,也与学生获得了情感交流。
唱响理想之歌体现忧国爱民情怀的作品有很多,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瑾的《满江红》等,语文教师对此类诗词的动情讲授,对学生高尚品德素养的养成将起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统编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困惑
随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教师逐步认识到统编语文教材的特点、优点,以及在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仅就教材中的古诗文部分来看,其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成组呈现,且文言字词、诗文内容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讲解,都是较大的任务。本文针对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困难,对统编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提出浅薄的意见和建议。
一、教师教授古诗文的困惑分析
(一)古诗文教学的困惑及原因
经调查统计,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遇到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言诗文教学任务重,规定课时内不能完成;2.文言字词讲解枯燥、零碎,影响诗文的整体性;3.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基础薄弱、学习方式机械,无法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
认真分析以上问题,原因分别是:1.对成组诗文不能做到统一把握,对诗文内涵理解欠缺;2.不能深入解读诗文,对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文化审美、文人心态缺少全面了解;3.对教学古诗文缺少热情,对传统文化不够热爱,教学方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
(二)提出解决办法
(1)对教材要有整体系统的把握、详细的分析;(2)多读书,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化、古代名家要有准确全面的了解;(3)备课时对学情、课标、课后问题等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路;(4)讲解文言诗文要融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分析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困惑和原因,本文将结合教材中具体的文本,论述几点浅薄的看法。
二、怯谈款学寡闻
(一)成组诗文的主题分析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不再是以独篇的形式呈现,而是成组出现。如何在规定的两至三个課时内完成四五首古诗词或者两三篇古文的教学,需要教师对成组古诗文的主题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将多篇古诗文在同一主题下进行统一而有序的讲解,分析其异同,如此既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更好地理解成组诗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课文《古代诗歌四首》选取了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四首诗词的安排就很有意思,它们都和行旅有关,都是诗人在行旅中抒发不同的情感,或抒怀展志,或思乡怀人。当然,我们根据单元导读“日月经天……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的介绍,可以将这级诗词的主题理解为描写“四时美景”的写景抒怀诗歌,不同的分析便有不同的课堂切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从时代背景、诗歌的发展、诗歌体裁上去发现四首诗歌的异同,以更好地理解每首诗歌的内涵。
(二)文言字词正确深入理解
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决定了对整首(篇)诗文的把握,对字词理解不深入会造成对内涵把握不深刻。古人写诗讲究炼字,杜甫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也留下了“推敲”的典故。这是唐代,更遑论宋代江西诗派“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诗歌创作理论了。古人写诗尚且如此认真,我们今人在读古诗文的时候,更应认真深入地研读文言字词,否则,我们将无法正确深刻地把握诗文的内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选编了初唐诗人王绩的《野望》,为了更好地教学教师可以阅读顾随先生的《中国古典诗词感发》。只有将“徙倚”“依”正确理解,才能深刻体会诗人当时茫然无着落的心境;疑问词“何”是诗人对自己内心的问询,也要深入理解。这组诗里还有杜甫的《春望》,其中“感时”“恨别”是古代汉语中的因动用法,应理解为“因时而感”“因别而恨”,若是教师笼统模糊地理解为“感动时”“遗憾离别时”,就完全不能正确深刻地理解杜甫在安史之乱时的忧思痛苦了。
在鉴赏古诗文时,正确深入地理解关键文言字词,就像一把钥匙解开古诗文世界的大门,帮助教师走进作者的情与志。
(三)诗文内涵要在语境内的把握
教师讲解古诗文,首先自己要深刻地理解诗文的内涵,这不仅需要教师对关键文言字词进行深入理解,还要将诗句放在特定的语境内去把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中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歌展现了不同时空的几个画面,前两句写在四川梓州做官的李商隐所见的凄凉暗夜的秋雨景象,随着夜雨的积累,秋池的水涨,诗人的情绪也在慢慢堆积,对远方知己的思念也变得浓郁悠长。后两句是对未来的畅想,畅想未来诗人与友人秉烛夜谈,画面温暖美好,秉烛畅谈,正是回忆此时。这种“此时一未来一此时”的时空变化,正是诗人想象和回忆的结果。只有在语境内把握诗歌的内涵,才能体会“此时的凄凉在未来的回忆中会变得温馨美好”的情感。
(四)“知人论世”需下功夫
《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最早告诉后人知人论世的重要性。要想深刻理解古诗文,教师需要在知人论世上下功夫。
解读王绩的《野望》,若不了解由情入唐的历史,便不能体味“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中诗人的彷徨无依之感;不通读王绩传记,不知道“东皋”在其生活中的重要性,就无法体味“树树皆秋色……猎马带禽归”四句所饱含的深情;不了解王绩简傲的个性,就不能理解“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中诗人隐居的情怀与决心。这首诗歌中诗人的情绪是有变化的,这需要教师结合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才能发现,否则便会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从而会曲解诗歌,误导学生。
(五)教师要在诗文中获得感动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只有自身从古诗文中获得感悟和收获,才能在课堂上感动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教师和学生情感碰撞的课堂。
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让人感动的古诗文有很多,仅诗圣杜甫的诗歌就有五首,分别是《望岳》《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夜忆舍弟》和《江南逢李龟年》。教师读诗圣杜甫,鲜有不被杜甫的精神感动的。青年时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会让人想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和伟大人格;中年时期安史之乱之时,《石壕吏》中的无奈与心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忧国忧民甚至舍己为国的牺牲精神,《月夜忆舍弟》和《江南逢李龟年》中在动乱背景下的亲情和友情,无不让人感动。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将自己的感悟与感动分享给学生,展现了教师的见解和人格魅力,也与学生获得了情感交流。
唱响理想之歌体现忧国爱民情怀的作品有很多,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瑾的《满江红》等,语文教师对此类诗词的动情讲授,对学生高尚品德素养的养成将起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