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4年教师节,习总书记提出“四有好教师”标准,以此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学校三年规划,我校在2016年提出打造岳小“四有良师”,即有情怀、有视野、有涵养、有艺术的优秀教师,这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目标,也是学校教师研修的主方向。三年来,学校立足四有良师教师团队建设目标,基于 “一师一分享”的理念,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多层次的研修活动,使不同层面的老师卷入式、滚动式地参与到研修中来,同伴互助,思维碰撞,促进校本研修的有效落实和教师的内生发展,使老师们怀揣“享”的理念,成就“有”的自我。
关键词:“一师一分享”;结构化
一、问题的分析
成功的路上总有磕绊,研修之路亦然。剖析校本研修现状,我们会发现校本研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参与被动,交流走过场
由于日常忙碌的教学,显得常规的教研活动在教师每天的日常教学中影响不大,只有少数的教师参与,比如组长,骨干,年轻教师,而他们只占了整个学校人数的三分之一,那么多数老师呢?他们更愿意呆在舒适区,这些老师多数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参与其中,交流不充分,研讨不深入,各管各的,走走过场,这无疑对于研修的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二)安于现状,排斥新事物
今天的学生,是数字化时代里的“原住民”,从小就接触数字化产品,体验数字化环境,可是有部分老师,他们抵触新技术,他们排斥新技术,而如果不正视这个现实,坚守在固有传统经验之上,就会被自己的学生和先进的技术所淘汰。
(三)忙于应杂,缺乏融合力
超融合(HCI)在时下越来越热,技术需要超融合,需要迭代发展,教师的能力也是如此,当老师不易,需要做好教学,需要自我发展,还需要处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每天要通过各种途径完成各种任务,老师忙于应付,缺乏的是超融合的能力。
二、我们的做法
(一)转研修理念:“享”中更添情怀
为了让每个老师都有说的机会,都有表达自己不成熟或是独到的见解、理念的舞台,开发了三个平台。一个是新青年“导讲台”,一个是中青年“导论坛”和骨干群“导言台”。很多学校也有这样的平台,但我们想通过这样的三个平台体现“享”中更添情怀的理念。
1.分层式搭台,全员研讨共分享
因为每个老师经验不一样,怎样让全体教师参与分享,两个字——“分层”,同一群体间的分享让他们更愿意讲,导讲台主要针对35周岁导论坛是中青年教师,导言台是骨干中心团队成员,分层式搭台,让分享更有针对性。
2.主题式论坛,互相支招迸激情
推进主题系列式分享,让教师更有话可讲,让讲的内容显得更有情怀,比如青年教师做“课堂外”的分享:教育中的故事、学习中的困惑、阅读中的感悟、生活中的点滴,让青年教师的活力辐射全体,比如“课堂内”的分享:或解读教材,或辩疑解惑,或陈述案例,或设计练习,让主流教师的经验得到共享。
3.常态化研修,专业成长更迅捷
分享要形成常态,而不搞形式主义。如何让研修更家常、更实效,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呢?让本来就繁忙的老师再挤出时间,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我們采用的频率是单周一导言,双周一导讲,单周四中午的教研活动时间是中青年导言台,中心团队的集中时间是骨干群的导言台。双周工作会前的五分钟是青年教师导讲台。如此,在常态化分享中让全体老师转变理念,专业化成长更迅捷。
(二)加参与力度:“享”中开阔视野
课堂是主阵地,每个学校都有展示课堂的平台,可是往往我们看到的是新教师,骨干教师忙碌在舞台上的身影,而其他多数的老师呢?他们也许已经好几年没有站在公开课的舞台,他们处在舒适区,不想动了,那么,如何在课堂展示上加大每位教师的参与力度?
1.交锋课堂,加大参与力
首先,建立课堂立体展示空间——多层次的课堂展示平台,新教师推门听课,分阶段乐乐赛课,名师工作室等,再次重点推进“乐乐”赛课也就是全员赛课活动,每学期每个教研组都会根据年龄层次逐步分阶段推进全体教师赛课,邀请学科教研员等专家指导活动,对选手进行打分、评比,以“赛”促“研”。2018学年第二学期,所有学科35周岁以下教师举行赛课,2019学年第一学期,所有学科40周岁教师进行赛课,参与面广,促进作用较大。
2.抽签研课,加深参与度
我们都很清楚,研修的过程尤为重要,在赛课、研课的推进过程中,实现课堂高效和研修提质同频共振尤其重要,同课异构和同课同构是重要的两种形式, 如何避免看客效应,加大参与度,我们对乐乐课堂赛课进行了创新,要求全员赛课,根据赛课结果,确定一人上课,其余人抽签决定一人进行同课异构,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互动,让参与更有效度,更有深度,更有广度,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三)拓学术时空:“享”中提升涵养
注重学术研究,提升教师“钻研”“提炼”能力,针对现下教师闲余时间少、分身学习乏术的现状,在“集中交流”的传统方式基础上,采用线上、线下“双线”研学的新型方式解决工学矛盾,开拓了学习的新时空,增加了教师们的学术提升时间。
1.线下:常规集中研学
活跃“绿洲学社”,下设“绿洲读书会”、“绿洲科研坊”、“绿洲大讲堂”等,定期开展主题活动,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 “绿洲读书会”如期为每位教师购买书籍、定时阅读分享;“绿洲科研坊”以“笔”会友,促进理论提炼;“绿洲讲堂”主题论坛展示教师风采,提升教育自信。
2.线上:变式隔空研学
采用“钉钉直播”“视频会议”“微视课堂”等新态式的线上研讨方式,进一步夯实论坛笔会、科研坊、读书会、名师工作室、相约星期三等线下研修,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立体推进教师的学术成长。这是我们与新疆的线上隔空研修,下阶段将着力推进省政府民生项目之“共享课堂”,我们将和结对学校白杜小学通过“互联网+”开展课堂研究。
(四)融学技心态:“享”中更有艺术
1.用开放心态“迎接”新技术
我校在完成钉钉、云桌面、互动课堂等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同时,组织教师开展了各项新教学技能培训与竞赛,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新技术。近三年来,组织了录制微视频、制作课件、直播现场等“新技术”类比赛,通过比赛,树立教师们与时俱进“驾驭”新技术的意识,走向课堂新技术的使用终端。
2.用整合心态“驾驭”新技术
通过新旧信息技术整合,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如互联网视频资源与教师现场讲解技能的整合、钉钉投屏与互动课堂的整合、优教信使与教学助手的交替使用等,将各类新技术融合并创新,使教学变得灵动、高效。
以上实践与做法,我们将之总结为“一师一分享”的结构化校本研修模式。通过“一师一分享”的理念,让每个教师都怀揣“享”的理念,通过实施结构化分层研修——群体结构化、空间结构化、时间结构化、技术结构化,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多层次的研修活动,使不同层面的老师都参与到研修中来,同伴互助,思维碰撞,促进校本研修的有效落实和教师的内生发展,逐步实现“四有良师”的教师培育目标。
作者简介:
王萍芳,范雪萍,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岳林中心小学。
关键词:“一师一分享”;结构化
一、问题的分析
成功的路上总有磕绊,研修之路亦然。剖析校本研修现状,我们会发现校本研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参与被动,交流走过场
由于日常忙碌的教学,显得常规的教研活动在教师每天的日常教学中影响不大,只有少数的教师参与,比如组长,骨干,年轻教师,而他们只占了整个学校人数的三分之一,那么多数老师呢?他们更愿意呆在舒适区,这些老师多数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参与其中,交流不充分,研讨不深入,各管各的,走走过场,这无疑对于研修的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二)安于现状,排斥新事物
今天的学生,是数字化时代里的“原住民”,从小就接触数字化产品,体验数字化环境,可是有部分老师,他们抵触新技术,他们排斥新技术,而如果不正视这个现实,坚守在固有传统经验之上,就会被自己的学生和先进的技术所淘汰。
(三)忙于应杂,缺乏融合力
超融合(HCI)在时下越来越热,技术需要超融合,需要迭代发展,教师的能力也是如此,当老师不易,需要做好教学,需要自我发展,还需要处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每天要通过各种途径完成各种任务,老师忙于应付,缺乏的是超融合的能力。
二、我们的做法
(一)转研修理念:“享”中更添情怀
为了让每个老师都有说的机会,都有表达自己不成熟或是独到的见解、理念的舞台,开发了三个平台。一个是新青年“导讲台”,一个是中青年“导论坛”和骨干群“导言台”。很多学校也有这样的平台,但我们想通过这样的三个平台体现“享”中更添情怀的理念。
1.分层式搭台,全员研讨共分享
因为每个老师经验不一样,怎样让全体教师参与分享,两个字——“分层”,同一群体间的分享让他们更愿意讲,导讲台主要针对35周岁导论坛是中青年教师,导言台是骨干中心团队成员,分层式搭台,让分享更有针对性。
2.主题式论坛,互相支招迸激情
推进主题系列式分享,让教师更有话可讲,让讲的内容显得更有情怀,比如青年教师做“课堂外”的分享:教育中的故事、学习中的困惑、阅读中的感悟、生活中的点滴,让青年教师的活力辐射全体,比如“课堂内”的分享:或解读教材,或辩疑解惑,或陈述案例,或设计练习,让主流教师的经验得到共享。
3.常态化研修,专业成长更迅捷
分享要形成常态,而不搞形式主义。如何让研修更家常、更实效,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呢?让本来就繁忙的老师再挤出时间,这就需要合理的安排。我們采用的频率是单周一导言,双周一导讲,单周四中午的教研活动时间是中青年导言台,中心团队的集中时间是骨干群的导言台。双周工作会前的五分钟是青年教师导讲台。如此,在常态化分享中让全体老师转变理念,专业化成长更迅捷。
(二)加参与力度:“享”中开阔视野
课堂是主阵地,每个学校都有展示课堂的平台,可是往往我们看到的是新教师,骨干教师忙碌在舞台上的身影,而其他多数的老师呢?他们也许已经好几年没有站在公开课的舞台,他们处在舒适区,不想动了,那么,如何在课堂展示上加大每位教师的参与力度?
1.交锋课堂,加大参与力
首先,建立课堂立体展示空间——多层次的课堂展示平台,新教师推门听课,分阶段乐乐赛课,名师工作室等,再次重点推进“乐乐”赛课也就是全员赛课活动,每学期每个教研组都会根据年龄层次逐步分阶段推进全体教师赛课,邀请学科教研员等专家指导活动,对选手进行打分、评比,以“赛”促“研”。2018学年第二学期,所有学科35周岁以下教师举行赛课,2019学年第一学期,所有学科40周岁教师进行赛课,参与面广,促进作用较大。
2.抽签研课,加深参与度
我们都很清楚,研修的过程尤为重要,在赛课、研课的推进过程中,实现课堂高效和研修提质同频共振尤其重要,同课异构和同课同构是重要的两种形式, 如何避免看客效应,加大参与度,我们对乐乐课堂赛课进行了创新,要求全员赛课,根据赛课结果,确定一人上课,其余人抽签决定一人进行同课异构,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集体互动,让参与更有效度,更有深度,更有广度,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三)拓学术时空:“享”中提升涵养
注重学术研究,提升教师“钻研”“提炼”能力,针对现下教师闲余时间少、分身学习乏术的现状,在“集中交流”的传统方式基础上,采用线上、线下“双线”研学的新型方式解决工学矛盾,开拓了学习的新时空,增加了教师们的学术提升时间。
1.线下:常规集中研学
活跃“绿洲学社”,下设“绿洲读书会”、“绿洲科研坊”、“绿洲大讲堂”等,定期开展主题活动,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 “绿洲读书会”如期为每位教师购买书籍、定时阅读分享;“绿洲科研坊”以“笔”会友,促进理论提炼;“绿洲讲堂”主题论坛展示教师风采,提升教育自信。
2.线上:变式隔空研学
采用“钉钉直播”“视频会议”“微视课堂”等新态式的线上研讨方式,进一步夯实论坛笔会、科研坊、读书会、名师工作室、相约星期三等线下研修,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立体推进教师的学术成长。这是我们与新疆的线上隔空研修,下阶段将着力推进省政府民生项目之“共享课堂”,我们将和结对学校白杜小学通过“互联网+”开展课堂研究。
(四)融学技心态:“享”中更有艺术
1.用开放心态“迎接”新技术
我校在完成钉钉、云桌面、互动课堂等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同时,组织教师开展了各项新教学技能培训与竞赛,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新技术。近三年来,组织了录制微视频、制作课件、直播现场等“新技术”类比赛,通过比赛,树立教师们与时俱进“驾驭”新技术的意识,走向课堂新技术的使用终端。
2.用整合心态“驾驭”新技术
通过新旧信息技术整合,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如互联网视频资源与教师现场讲解技能的整合、钉钉投屏与互动课堂的整合、优教信使与教学助手的交替使用等,将各类新技术融合并创新,使教学变得灵动、高效。
以上实践与做法,我们将之总结为“一师一分享”的结构化校本研修模式。通过“一师一分享”的理念,让每个教师都怀揣“享”的理念,通过实施结构化分层研修——群体结构化、空间结构化、时间结构化、技术结构化,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多层次的研修活动,使不同层面的老师都参与到研修中来,同伴互助,思维碰撞,促进校本研修的有效落实和教师的内生发展,逐步实现“四有良师”的教师培育目标。
作者简介:
王萍芳,范雪萍,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岳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