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ou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舱在月球着陆。他们在月球上度过了21个小时,21日从月球起飞,24日返回地球。当时身为指令长的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尘土堆积的表面,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他所说的“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成为世界航天发展史上的名言。2012年8月25日下午2时45分,阿姆斯特朗因心脏搭桥手术后的并发症逝世,享年82岁。
  16岁拿下飞机驾驶执照
  尼尔·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出生于俄亥俄州沃帕科内塔,喜爱飞机和飞行。阿姆斯特朗6岁时第一次坐飞机,从此开始醉心于航空,学习制作飞机模型,自制风洞试验设备。他15岁参加飞行课程,16岁生日当天获得飞机驾驶执照。大学期间,他选择就读印第安纳州珀杜大学航空工程专业。学业还没有结束,19岁的阿姆斯特朗便应召入伍。从1949年至1952年,他在美国海军服役,是一名海军飞行员。
  阿姆斯特朗从美国海军退役后重返校园,1955年获珀杜大学航空工程专业理学硕士学位。此后,阿姆斯特朗开始试飞员生涯,参加测试过200多种机型,包括滑翔机和喷气式飞机。
  1962年,阿姆斯特朗入选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第二期宇航员培训班,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接受训练。一次训练中,阿姆斯特朗所用登月训练机出现故障,在大约30米高度失灵。阿姆斯特朗果断启动弹射座椅,逃过一劫。
  1968年,阿姆斯特朗成为“阿波罗8”号飞船替补指令长,见证了指令长弗兰克·博尔曼和其他两名宇航员环绕月球100圈。这一经历,为他1969年担任“阿波罗11”号指令长成功登月奠定了基础。
  白宫事先炮制“登月悼词”
  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正展开风风火火的太空竞赛。1961年,美国提出要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
  阿姆斯特朗后来回忆说,当时自己和另外两名同伴—柯林斯和奥尔德林承载了整个国家的希望。“我们希望做到最好,希望不犯任何错误。”
  不过,与宇航员们的信心满满不同,当时美国高层实际上对登月成功并无十足把握。英国《星期日电讯报》爆料说,美国当时的总统尼克松十分担心“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会以失败告终,他坚持要求准备一份宇航员遇难的悼词。为防患于未然,白宫演讲稿撰写人比尔·萨菲尔在1969年7月18日写出了感人肺腑的“登月悼词”。
  因登月舱燃料箱漏气差点长眠月球
  1961年,在“双子座8”号飞船上执行了一次不太成功的太空任务,完成第一次航天器的对接“练手”后,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作为指令长执行了他最后一次太空任务—“阿波罗11”号。和他一起升空完成这次任务的,还有登月舱驾驶员巴兹·奥尔德林和指挥舱驾驶员迈克尔·柯林斯。
  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3秒(休斯敦时间),阿姆斯特朗驾驶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在当时的电视转播中,阿姆斯特朗平静的语气,让全世界大多数人都以为登月完美无缺,但“圈里人”都知道,这是一次有惊无险的旅程。
  2009年,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准备庆祝人类首次登月40周年纪念日之际,一本名为《飞向月球》的书首次披露,阿姆斯特朗和同伴奥尔德林乘坐的“鹰”号登月舱,由于燃料箱漏气差点坠毁在月球。
  据悉,当“鹰”号登月舱与指挥舱分离之后飞向月球表面时,登月舱的燃料箱开始轻微漏气。登月舱正飞向月球表面一个巨大陨石坑边缘的乱石堆,这些月球乱石个个都像小汽车一般庞大,如果登月舱在那儿降落,肯定会立不住脚,摔得散架。意识到危险的阿姆斯特朗立即将“自动驾驶”模式更改为“手动控制”,飞过了迎面逼来的月球乱石堆。这时,登月舱的燃料已不够使用30秒,舱内发出了严重超负荷警告。幸运的是,阿姆斯特朗终于成功找到了一处安全着陆点,平稳降落。
  惊险还没结束。当“鹰”号登月舱准备飞离月球表面时,竟然只剩下一台发动机可以工作。雪上加霜的是,启动登月舱发动机的电路开关也失灵了。在无数次尝试都无效后,奥尔德林拿起一支旧圆珠笔,将圆珠笔顶端的铜芯卡进了电路中。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发动机启动了。
  人类从月球上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开灯”
  “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卻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阿姆斯特朗的这句经典名言,是从月球传来的第一句话吗?美国广播公司认为,“这取决于你问谁了”。阿姆斯特朗的同伴奥尔德林说,自己才是说第一句话的人。当“鹰”号登月舱快要登陆月球时,他喊道:“开灯。”或许,这才是人类从月球上听到的第一句话。
  报道称,当“鹰”号登月舱降落的时候,阿姆斯特朗开始操纵系统,搜寻地面上更平缓的着陆点。在飞行过程中,“鹰”号登月舱大量消耗燃料,为了节省燃料,他们关了灯。当“鹰”号登月舱快要接近地面的时候,奥尔德林喊了一声“开灯”。否则,在17秒之后,休斯敦太空中心就会告诉宇航员放弃登陆,点燃上升发动机返回。
  另一位宇航员的“一念之差”,铸就了阿姆斯特朗的辉煌
  美国媒体爆料称,阿姆斯特朗能成为登月第一人,也有赖于另一位宇航员的“一念之差”。
  在阿姆斯特朗登月前的1968年12月,“阿波罗8”号飞船成功实现了绕月飞行。实际上,“阿波罗8”号已经具备了登陆月球的能力,指挥官伯尔曼也获准登陆月球。但伯尔曼感到没有必要“触地得分”,而且他的妻子不想让他冒生命危险,因此他选择了常规的绕月飞行。由于伯尔曼的“一念之差”,铸就了阿姆斯特朗的辉煌。
  很多人可能认为,阿姆斯特朗是美国太空中心精挑细选出来的。但据美国广播公司透露,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有一套轮流执行任务的系统,每个小队都是某一次飞行任务的后备力量,然后成为第三次任务的宇航员。巧合的是,阿姆斯特朗就是“阿波罗8”号的后备指挥官,因此他才能幸运地成为“阿波罗11”号的指挥官。
  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却毁了家庭
  时至今日,阿姆斯特朗仍然是地球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不过,阿姆斯特朗也为盛名所累。因为登月,他失去了很多,由于工作太忙,他没有时间陪伴家人。
  阿姆斯特朗返回地球后,随之而来的是种种摆脱不了的名誉和光环。可是,阿姆斯特朗对自己的成名并没有心理准备,他无法应付和承受。渐渐地,阿姆斯特朗变得越来越孤僻。他两岁的女儿死于脑癌,最初似乎并未影响阿姆斯特朗太多,可后来“后遗症”慢慢显露出来—这位父亲会看着女儿过去的照片发呆。曾经有人建议阿姆斯特朗多出去走走,到各地散散心,可这个倔强的人只说了一句话就堵住了所有人的嘴:“我连月球都去过了,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吸引我呢?”
  由于工作需要,阿姆斯特朗很忙,而且需要经常出差,根本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家人,两个儿子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他很少参与。从月球返回之后,他的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妻子珍妮特渐渐厌倦了这样的日子。1989年底,珍妮特在餐桌上留了一张纸条给他,提出离婚的要求。1994年,阿姆斯特朗与共同生活了38年的妻子珍妮特正式离婚。阿姆斯特朗回忆当时的情景,唏嘘不已:“我想挽留她,可在当时那样的情景中,我能说什么呢?我们的婚姻,就像一次失败的飞行,无声地崩溃了……如果可能,我还要说,我爱妻子。我很抱歉,我们的婚姻,成为我成功的最大代价。”
其他文献
豆腐这东西,论外貌,跟“美”字实在扯不上关系。白是白,却白得一览无余。不酸,不甜,不苦,不辣,不成,五味里,它一味也不沾边儿。淡淡的,素素的,甚至寡寡的。  然而,它的可贵之处也很明显:简直像极了旧时代出身于底层的小家碧玉,遵了媒妁之言或父母之命,不论跟了谁,都能尽心尽意地融入新家庭,做一个合格的小主妇。素炒?行。红烧?可以。清蒸也飘逸,凉拌也清俊,荤素清腴任你搭配。更叫人惊叹的是,它跟它牵手的那
期刊
人喜欢看图片,猴子也是。人甚至为了看图片付钱,猴子也是。著名杂志《当代生物学》上的一项研究,可以证明这一点。这项研究的题目耐人寻味:猕猴付钱,看具有社会意义的照片。它们拿什么付钱?至今还没见猴子整出一套通用货币呢。研究者发明了一种甜果汁,猴子可以选择喝一满杯果汁,或者主动放弃果汁来看图片。  研究表明,猴子爱看比它们地位高的猴子照片。显然,对上流社会的关注,是人与动物共同的基本需求。为了看猴王的照
期刊
喝酒,喝到什么时候最容易醉呢?喝到七八成的时候最容易醉。人在刚开始喝酒时,都说自己不胜酒力,但等喝到了七八成的时候,别人敬酒,来者不拒,别人劝他别喝了,他却拍着胸脯说:这点酒算什么!一个人喝酒喝到了七八成,那余下的两三成,便是底线,而底线不可逾越。  酒量,不可用尽,用尽了,必醉无疑。诚如,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话不可说尽。这不可享尽、不可用尽、不可说尽,便是底线,享尽了、用尽了、说尽了,便会超
期刊
家住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市的佩蒂·兰敦,从1968年到2017年的49年间,每年都要在《新闻论坛报》广告栏刊登内容相同的寻人启事,为的是找到被送人的亲生儿子。  那是在佩蒂上大三时,她和同班一名男同学陷入热恋,不久后怀孕。当佩蒂把怀孕的事情告诉男友时,男友却满不在乎地让她堕胎,这让她十分气愤。  在佩蒂很小时,母亲就因病去世,她一直和父亲相依为命。当得知佩蒂怀孕了,父亲也竭力主张堕胎,但佩蒂对父亲说
期刊
查韦斯是巴拉圭的一名环境工程师。因为工作的原因,查韦斯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有一次,查韦斯在首都亚松森出差,当他来到城市的西部地区时,一下子呆住了。虽然巴拉圭很贫穷,有三分之一的人处于贫困线以下,一个家庭每月的开支连150欧元都不到,但这里显然更糟糕,到处是成片的惊人的垃圾堆,很多地方都没有通电,也没有自来水。更可怜的是这里的孩子们,不仅无法吃饱穿暖,而且没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机会。一天,查韦斯吃過晚饭
期刊
提到美食,我们常说“色香味俱全”。其实除了色泽、气味和味道,食物发出的声音也极具诱惑力。  日本拍过一部《Sound of Hinata Food》。在切、倒、洗、搅、煎、磨、炸、蒸等各种“厨房之音”的衬托下,那段运用日本宫崎县的食材做饭的视频让人的大脑产生过电般的快感。  在日常从食材准备到烹饪的整个过程里,其实都存在着有关食物的声音。  优质的笋,一刀下去,“夸”一声裂开。这一声饱满而清脆,听
期刊
1997年9月,我在戏剧学院的师父,几乎朝夕相处10年的于占元先生去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在荷兰拍摄电影《我是谁》,那一刻脑子里浮现出自己7岁时被带到师父身边的情景。那时,我并不知道自己会在那里度过漫长而痛苦的10年,当然也不会知道,如果没有那10年就没有今天的成龙。身在世界各地的“元家班”成员,包括当时已经声名鹊起的“七小福”,都在尽一切力量赶到洛杉矶,参加我们师父的葬礼。我也停下电影的拍
期刊
1999年5月,金庸无偿地把《笑傲江湖》版权交给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只象征性地收取1元钱版权费。签约仪式被安排在杭州三台山一家较安静的宾馆,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电视剧制作中心的领导、制片人张纪中等人都为此事从北京赶了过来。  张纪中觉得金庸以1元钱的版权费转让《笑傲江湖》版权,足以显示对方的诚意。随后,他同相关人员座谈商议,怎样将1元钱的版权费交给金庸先生才显得郑重其事。1元钱能玩出什么创意?有人建
期刊
1933年,钱穆受钱钟书父亲之托,送杨绛从苏州坐火车去北京上清华。当时铁路局规定,三等车乘客不能进入餐车,但有餐饮推车服务。钱穆和杨绛坐的是三等座席,到吃饭时,有餐饮推车经过,卖“油腻腻、硬生生的米饭或面条”。杨绛吃不惯,便拿出带来的一匣饼干和一些水果,请钱穆吃。钱穆也带了一些点心,是小包的麻片糕之类的,不过还是吃不饱。于是,每逢到站停车,在站台上有卖油豆腐粉汤之类的小贩旁,便总能看见钱穆捧着碗在
期刊
一项研究表明,广场舞作为美国的一项娱乐活动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一直到19世纪晚期,广场舞对于美国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二战后,经历了短暂的沉寂后,广场舞再次复兴,有数百万人的受众基础。  它是从何来的呢?美国《历史》网站上说,一些欧洲舞蹈影响了广场舞的形成,这包括起源于17世纪英格兰的莫里斯舞、18世纪法国夫妇在广场上表演的“四角舞”和“沙龙舞”,以及流行于蘇格兰、斯堪的纳维亚和西班牙的民俗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