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世的村庄不老的树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dran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棵老树,遗世独立。方圆几十里,一说到老树,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就像外地人眼中的百脈泉,不用详说就知道在章丘一样,成了一个村庄的地标。
   树叫梭罗树,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锦葵目,是梧桐科的常绿木本乔木,生长在神秘的高海拔南方。十多年前,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采风,下榻的宾馆,名字就叫“梭罗宾馆”。起初,以为这是宾馆老板故作玄虚,拉来美国波士顿的瓦尔登湖搞的一个噱头,没有在意为什么叫“梭罗”。没想到,扎西桑吉,当地的一位朋友说,梭罗是棵神树,当年的摩诃摩耶就是在梭罗树下生出佛祖的,让我汗颜了好多年。
   十多年以后,在低海拔的北方,在济南章丘的梭庄,与梭罗树不期而遇。
   来到的时候,长白山的上空,飘荡着若有若无的云朵,而云朵的光影下,斑驳的村庄,像一页岁月的化石,远离喧嚣的城市,孤独地散落在时间之外。一座单孔的小石桥,一棵干枯的老槐树,还有几棵不知名的杂树,混合着夏日的银色光线,倾倒进了晒得有些发烫的小河里。瞬间,炫目的光影,五官的深沉,像一张静默的筛网,过滤着时间遗留下来的泥沙,让鸟儿叫着飞起的地方,渐渐变得清晰。
   像西北边陲的遗存,村口的明代石砌拱门,静寂无声。拱门之上,矗起的三间瓦房,看起来有些单薄。这是村里的文昌阁。文昌阁,供奉文曲星的地方,也是读书人崇拜的地方。我曾经走过不少的村落,发现大凡底蕴深厚的,或大或小地都有文昌阁,这是精神与文化的象征,就像西双版纳的傣族村镇都有一座寺庙一样。有了一个这样的文昌阁,梭庄人津津乐道的“一门三代七举人五进士”才不是传说。
   绿色的藤蔓,有粗有细,像历史的筋脉,刻意爬上毕陡的斑驳砖墙上。砌墙的青砖很大,烧制得方方正正,砌垒的框架,像现代人打造的圈梁,只是墙体的夯土,早已失去黏性,受到轻微的力,像溃败的身体,扑簌簌地能掉下鳞片似的皮屑,让人不敢触摸,更不敢碰撞。从低处的石板路上向它注视,联翩浮现遥远而真切的读书场景,仿佛涵泳而壮魄的琅琅声,震得日月发抖。
   梭庄的西大门,拱门的门洞狭长,像条过滤的管道,嘶嘶的风声和弱弱的微光,从这头吞进热浪,从那头吐出宽泛的微爽。发券的拱顶,裸露着两边的石头,但洞壁光滑,闪着微微的幽光,不知多少贩夫走卒、商贾流民曾在这里穿梭,又有多少车马驴骡从这里通过。城堡历经了四百多年,却异常坚固。不知出自哪位神人之手,更不知这位神人施了怎样的魔法,如此这般的巧思和艺术,使得高高上举的文昌阁,像一个须发皆白的历史老人,淡然而立,用满脸的沧桑打量着来往的行人,波澜不惊。
   穿过拱门,一路向东,都是石板路。路是杂色的,很是平整、光滑,串起了清代的老宅、民国的旧院,还有散步的鸡鸭、牛羊、看门的土狗。而明代的药王殿、元音楼、大戏楼却颓崩成了万历年间的遗址……眼前的一切,看起来都是破房子旧屋,是落后的景象,但能够让人感受到朴实的味道。然而,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文明程度越高,心机越重,而越来越重的心机,丢失的却是最为朴实的东西。
   来梭庄,我不是旅行者,而是寻觅者,寻觅被现代人丢失的朴实。迎面走来的这位老妪,脸容有些消瘦,但面色宛然,看上去很是慈祥,像信佛的母亲。她推着一辆铁制的独轮车,车上横放着豆腐盒子,把手上还吊挂着叫卖的木头梆子。见有外乡人来,她的脸上堆满可掬的笑容,说她的豆腐是原浆豆腐,细腻鲜嫩得很,问客人知不知道啥叫原浆豆腐,她的自问自答让我知道,原浆豆腐原是豆浆发酵成酸浆以后“点”出来的。她说,不信你尝尝,吃起来一点也不沙楞楞的,人家乾隆皇帝都说俺梭庄的豆腐好吃咧……的确,老妪的豆腐,切口干净,软硬适中,具有豆腐特有的香气。
   李家祠堂,村里最为古老的建筑。据说,前身是一座名叫“啸园”的花园,只是眼前既没有花,也没有园,看起来还有些破败,但五间老屋,形制独特,气度不凡:屋顶的云瓦,青灰色,很小,排得很密;檐头的滴水瓦当,也是“临清官窑”烧制的,印着精美的祈福花纹;屋脊的抱同瓦,似乎与云瓦有些脱节,长出几棵狗尾巴草,一尺多高,随风摇摆着,看起来倒也可爱。而老红油漆的门,花格子的窗,不着油漆的廊柱,和几通古旧的石碑,孤独、决然,营造出的意境和姿态,与黄土地融合在了一起,漫漶出一种安详的气息。
   君子堂前,长着一棵老树。老树高大,树干挺粗,一个人搂也搂不过来,而树冠像天然的巨型大伞,将炙热的阳光“挤”到了外面。有了这样的树冠,应该能够猜得到,黑暗中的树根,一定倒影般盘错,而且也一定沉入深渊,要不然何以能够供养星星般的花儿?
   树下,不知谁安放了一块方石。坐在上面, 透过树叶的阳光,像是被筛子过滤了一般,洒落下了一个个细碎的光点儿。看那树干,树皮纵裂,灰褐,像现代派的一尊雕塑。一只笨拙的蜗牛,沿着树干,充满幻想地缓慢爬行,留下一条如银的痕迹。头顶上的树叶,椭圆形,宽而长,开始以为是一棵北方常见的核桃树,但散落在枝叶间的细碎小花儿,朵瓣牙白,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怒放枝头,像盖上了一层雪,闪着惊奇的光芒,飘着宜人的幽香,几只野蜂,有搭无搭地嘤嘤嗡嗡着,围着朵瓣上下翻飞,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顿足忘返。
   这不是一棵梭罗树吗?是的,这是一棵梭罗树。听说,李家的先祖曾在福建的延平府做过知府,在任期间,将延平府整治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等他回北方探亲时,当地百姓送给了他这棵树。还是据说,当时的这棵树,已经长了300年……
   传说不能以史为记,但这棵树却真实存在。它从南方来,在北方扎下了根,不但没有“水土不服”,而且,奇迹般的健康生长到今天,依然茁壮,本身就是一个神奇。
其他文献
小满节到了,我竟然没有察觉。昨天的一场大雨把我从琐事中拽起,让我走出了家门到田野去。   走出村庄,放眼望去,到处是干净的:马路像是用刷子洗过,每个细小的缝隙里已没有一点灰尘。昨天的大雨让小麦着实痛快地喝了个饱,也让庄稼人省了许多财力。我虽几年不曾下地,可知道庄稼是由节气管着,每到小满,麦子开始泛黄,里面的瓤儿已经半饱,要是在青黄不接的年代,现在就可以吃烧麦、吃碾馔了。说起碾馔,它可真不好做,先
期刊
博山,鲁菜的发祥地。素有“吃了博山饭,围着天下转”的民谚。博山菜不论在家常菜还是宴席菜上都下足了功夫,尤其“年下菜”更为丰盛讲究。   小时候,每到腊月二十九,父亲一早就去取回提前预订好的猪肚子。先用清水泡洗干净,再用盐、醋反复搓洗去腥。大锅加足水把改刀好的猪头肉焯洗干净后,酱油、盐、葱姜腌渍入味。把猪肚内装满腌好的肉块,重要的是加莳萝子提味,用削尖的筷子当针把肚口的皮交叉扭插严实,然后放进酱汤
期刊
一個初秋的早晨,我偶然路过新桥,缘于故地情结,情不自禁地下车瞧瞧。走到村头,看到满垄满町的蔬菜和菜农们可掬的笑容,非常欣慰。村民老谭挑了一担满满的果蔬去赶早市,招呼着对我说:“凌主席,如今我们新桥瓜菜遍地、四季飘香,物阜民丰,多亏了当年的你们!”谭老的一番话,便勾起了我对新桥早市的回忆。   新桥村坐落在衡阳县西南边陲,与衡南县交界,自明朝开始建村,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蒸水从这里缓缓流过,绕过石
期刊
那时候家穷。  家穷了什么都稀欠,连烧炕的柴火也少之极少。没有柴火,睡干硬的土炕就会挨冻。偌大的土炕上,铺着残缺不全的竹席,竹席上赤条条地躺着一家老小,身上盖着几片破破碎碎的床单,入睡后,你拉我扯,盖住了你,那我就得裸在外面受冷。唯有将土炕煨热,才不至于受冻。  煨炕的柴火,就是野地里长的麻蒿。晒干,塞进炕洞里点燃,浓烟滚滚,呛味十足,往往会让整个屋子被浓烟包围,煨炕的人,不是祖母就是母亲,她们谁
期刊
雪原   凌晨,有雪,悄无声息,昨日的星辰飘落在另一个世纪,只有故乡的麦田和月光生动在一个个旧梦里。那一年的雪好大,庄稼又是大丰收,雪纷纷扬扬洒落大地,我站立窗前,倾听季节的苍茫,那暖暖的火炉上煮着红薯,火苗嗞嗞地响着,满屋缭绕的烟和浓浓的香。   那个年月里只有一个破口琴,轻轻地吹醒了黎明的小村,吹醒了下地的父老乡亲和那个眼神懵懂的放牛娃,那轻轻的口琴吹远了山村,吹远了日月,吹不走那儿童相见
期刊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湘南的一个小山村,那时人们穿的衣服,大多是灰、蓝白三色,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按计划供应,每人每年只发定量的布票。   我家有五兄弟,我是老满,上面有四个哥哥。那个年代,几乎是老大穿过的衣服给老二穿,老二嫌小了又给老三穿。记得读小学时有一年春节,大哥带着我们两个最小的弟弟到舅舅家拜年,却没有一件新衣服。一向好面子的母亲怕娘家人笑话,便向隔壁家的小孩借了一件新衣服。待回家时,
期刊
九月的一个早晨,我似往日那般倦怠地坐在后院门口的藤椅上,漫不经心地看着我的后园。那本是一块辍耕的农田,大约是被征用过的,但却没有用,肥肥地长满了野草。一个月,两个月……原先的主人看着心痛,便又来锄耕了,栽上了时节性的蔬菜。因正对着我的后院门,慢慢地便被我当成了我的后园。   前几天下过雨,远处常处在灰蒙蒙中的山,似乎一下移近了許多,那山上的绿色植被竟那样的清晰逼人。一条弯曲的小路隐藏在这些绿色之
期刊
到肯尼亚的第一天,我们就在从内罗毕到纳库鲁的途中看到了东非大裂谷,远远望去,草原广袤,野草青青,山峦起伏,林木葱郁,也有荒凉的沙漠,沙漠中隐隐可看到湖泊点点,阳光下闪着晶莹的波光。  那些湖泊,就像滑落下来的眼泪……  博戈里亚湖  这是东非大裂谷一滴珍贵的眼泪。博戈里亚湖位于大裂谷区的边缘,这个有着30平方公里面积的湖水,流淌着的是碱性的水,它的构成成分主要是碳酸钙,碱性的湖水极具腐蚀性。湖里有
期刊
那年,我22岁,经村里的邻居介绍,认识了现在的老婆。   那天早上起来,我妈告诉我:“你大娘说,今天下午为你介绍的那个小女孩和她妈要来,让你去看看。” 吃完早饭,我到衣箱里翻腾着,想找一件好一点的合身的衣服。那时,家里还不是很富裕,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能合身穿上就已经很好了。整个上午,我的心情特别紧张,感觉好似半年的漫长。吃过午饭,我穿着一件精心挑选的用军装改过的绿色的小夹克上衣,下身穿了一条旧
期刊
印象中的二婶,是在广丰县越剧团工作,那时的她年轻漂亮,笑起来便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儿,是纯粹的江南美女。   后来我年长更事,才知道能歌善舞的二婶陈云娟来自中国越剧之乡嵊县。曾有一段时间,中国戏台上很流行越剧,于是各地都组建了越剧团,从浙江招聘演员,广丰也不例外。年轻的二婶,就这样从嵊县来到闽浙赣三省交界的江西省广丰县。当时的广丰,闭塞落后,生活困苦,文化更是贫乏,能在剧团里当演员的,属于令人羡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