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生活类新闻评论”的三个注意点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j1986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年高考各省市在语言表达题这一块都会冒出许多新题型。2009年高考,福建卷的一道语用题就值得各地考生关注与分析。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
  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
  
  [考题分析]
  
  看到这道题,笔者第一想到的是——这不就是天天在报纸上读到的新闻评论吗?笔者由衷地佩服福建卷的命题老师,这道题出得好啊!有二个极好的导向,一是要求考生能够多看报纸,关注社会、关注热点;二是要求考生平常重视、加强实用文的写作训练。参考答案:赞同网祭,摒弃陋习。通过网站祭奠已逝的亲友,既便于表达哀思,又省时省力,减少环境污染,值得提倡。对于烧冥钞、纸汽车、纸别墅等陋习,则要加以正面引导。
  
  [写作点拨]
  
  新闻评论,是新闻机构或者普通百姓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新闻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以与新闻结缘为前提,各类具有新闻价值的论说文,不拘长短,不论署名与否,均可称为新闻评论。
  写作一篇好的新闻评论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讲究时效性,不以叙代评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当然也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当时当令的蔬菜最好卖,过时的旧闻少人看。《别了,司徒雷登》是毛主席的经典之作,也堪称新闻评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听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解放前夕回国了。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评论美国对华政策的好时机,于是立即挥笔写下了这篇传世之作。所以对新闻评论感兴趣的同学要牢记,一旦你看新闻时,有感觉了,如梗在喉了,想发言了,那就要迅速地提笔成文。中学生写议论文时常犯的毛病就是文章中有大段的叙事。以叙代议,这更是新闻评论的大忌,新闻评论中对新闻事件的回顾可以一笔带过,评论才是重点,才真正见出作者的功力。评论时必须紧扣现实生活,因为只有立足现实的评论才有意义,读者才会感兴趣。例如:
  又见父母双亡作文卷
  欧木华
  不是父母离异,就是父母双亡,考生作文里涌现出太多“悲情故事”。高考评卷老师感叹:作文编造痕迹太明显,考生的假悲情难博同情分(6月20日《重庆晚报》)。
  笔者以为,目前我们的作文教育存在着两大问题,要么是古板落后,要么是借“创新作文”之名哗众取宠。
  古板落后的作文教育,套路化很明显,甚至可以称之为作文八股。写一件好事,那就是捡到钱或手表交给警察叔叔,写第一次做了什么事情,往往是写烧饭烧糊了,自己很担心,父母却很大度,“第一次嘛”。当然,这都是笔者小时候的作文教育套路,现在的孩子未必如此,但想必换汤不换药,内容变“时尚”了,实质还是古老的“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那种“为作文而作文”的陈旧模式。
  而近年的所谓“创新作文”大行其道,虽然有其好的一面,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作文老师提倡“反弹琵琶”,于是就出现很多为历史上的奸臣翻案的作文;老师提倡“逆向思维”。学生们就敢于写出“赞美死亡”、“歌颂自杀”等让老师家长看着触目惊心的作文。
  实际上,作文教育的这两大类问题都指向了一个核心的本质问题:我们的作文教育并没有把真实表达、真实感受作为作文的第一要义。不论是作文教育的古板落后型还是创新型,都存在着有意无意迫使或鼓励学生弄虚作假、胡编乱造的问题。没有做过好事,却要人人写一篇好事作文,这不是逼着学生造假吗?
  笔者相信,“父母双亡”的悲情作文之所以在高考中大量出现,正是我们的作文教育不注重引导学生“真情作文”的结果。其实作文教育原本没那么复杂,当年鲁迅先生谈到“作文秘诀”时强调作文应该“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话在今天仍然有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作文教育首先应该重在培养学生们“说真话”,这既是“作文”,又是“做人”的道理。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是作文教育的重点。(选自2009年6月21日《扬子晚报》)
  此文时效性非常强,高考评卷还没结束,问题就先暴露出来了。本文作者正是站在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这一角度来批判当前中学作文领域内的假大空现象,观点尖锐,醍醐灌顶。
  
  二、论点要新鲜,评论要有说服力,给读者留下启示
  就一篇新闻评论而言,论点是灵魂。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例如:
  超载的公交不可能无隐患
  李晓亮
  成都市的公交惨剧引发了一系列深思,其中时“事故责任”的拷问是目前舆论的主题。无论是现场的三把逃生锤,还是空调车的封闭窗户,都是话题。而沈阳公交的一纸“取消空调车”的禁令更是引起了坊间“懒政”的讥笑。
  可是应该能想到的是,如果公交车上还超载,你再完善的措施也无法发挥救生的作用。篮球评论员有一句话:哪怕你能跳两米高,紧贴着一面墙你去跳跳看?就拿这次公交车的事故来讲,即使逃生锤就在手边。窗户一砸就能破,可是100人的摩肩接踵之下,你又能做出什么动作?
  成都公交车上那种挤得只能容一只脚沾地的“非典型性超载”,几乎是几条主要干线每个上下班高峰期时的常态——有时甚至因超重而爆胎。所以可以想象,到天回镇的9路车上,在那种比篮球战术上的“包夹”更为形象的正宗的“人贴人”情况下,估计就算拿着救生锤,连挥动胳膊砸玻璃的空间都没有——这么说似乎稍显夸张,但有时候这就是现实。
  假如这次真是人为纵火,那么这样的环境无疑是犯罪嫌疑人最理想的作案环境。因为人挨人,挤得你头都低不下去时。假如这时车内混进一两个携带危险可燃物品的人,那么他做些小动作,可能别人都无法及时发现并制止。曾经有人拿中国的公交超载恶搞。说哪怕有恐怖分子来破坏,没经验休想挤上公交车。但是若我们顺着这一思路。进 一步延展下去会发现一个令人心惊的事实,假如他挤上了车呢?
  昆明公交爆炸案发生后,也有幸存者称在公交车上发现一个不明的黑色塑料袋。就如同此次目击者所称的一瓶不明液体。假如说我们提高安全意识,提高警惕性,要从注意这类不明物体开始,那么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可以扭头或低头发现那可疑的不明物体呢?
  (选自2009年6月8日《扬子晚报》)
  此文论点新鲜。在公众把目光都盯住救生锤与封闭的窗户的时候,本文作者却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严重超载,人头上架人的公交现状。因而观点就发人深思了,也显示了作者超人的思维批判力。此外真佩服本文作者睿智的眼光与超人的联想能力:联想到篮球运动员的起跳,联想到恐怖分子挤车都费劲,辛辣讽刺,入木三分。
  
  三、要控制情感,客观、理智,不能变成泼妇骂街
  每个人都有冲动的时候。尤其是看到社会上不公平的现象或者谈论到社会阴暗面时,很多人都会义愤填膺、骂不绝口。这在生活中闲谈时可以理解,但在写新闻评论时,却是不可有的,有了粗话肯定难于发表。所以关键还在于沉着冷静地细致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例如:
  还有多少事要“惊动总理”
  柏文学
  山西娄烦“8·1”特别重大排土场垮塌事故被认定是重大责任事故而非原先所说仅仅是“一起自然灾害”。之所以出现如此巨大的逆转,是源自一位记者在其博客上发表的举报信,这封信惊动了温家宝总理。
  应当承认此处此时的“惊动”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博客可能有数亿之众,如果不是博客海洋中的一滴水偶然惊动了总理。那么。山西娄烦尖山铁矿“8·1”事故,被瞒报谎报的真相,至今还可能沉在深渊。
  人民生命关天的大事,百姓财产安全的大事,难道一定要惊动总理才行?
  我们耳熟能详太多的惊动中央高层,记忆犹新的有,“山西洪洞县黑砖场大案惊动中央领导”,“湖北黑老大‘黑吃黑’惊动公安部”,“黑龙江特大坑农案惊动中央”,“惊动中央高层的罗田窝川事件”……为什么事情要惊动总理、惊动中央。才有转机,才有解决的希望?惊动总理前,有多少人旱该被惊动?
  在孙春龙的博客惊动总理前,其搭档王晓曾以举报人的身份向安监总局进行电话举报,安监总局却坚持以山西省上报的数字为准:娄烦县委宣传部再三叮嘱记者不用去现场采访:孙春龙和王晓采写的文章《娄烦:被拖延的真相》在媒体发表,被多家网站转载,可是一夜之间,所有网站转载的该文章均_无法打开:这篇文章再传真并快递给安监总局。结果又被转交给山西省政府,由当地政府查处。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关涉人民生命安全的事,是国家重中之重的头等大事,连总理都能被惊动的大事,居然那么多人都没有被惊动,可见这些人的铁石心肠,可想其麻木不仁已经到何等程度。
  如果不对这些疑问给予严查,对当事人进行依法严肃处理的话,别指望这些“铁石心肠”者能够良心发现寝食难安,别指望这些胡锦涛总书记严厉批评为“对群众生命安全麻木不仁”的人能够幡然醒悟痛悔前非,别指望这样的重大事故能从此销声匿迹。
  我们真的不希望,还会有这样那样的事去“惊动总理”了!(选自2008年10月9日《扬子晚报》)
  本篇评论捕捉到了时代的强音——腐败问题不容回避。文章题目取得非常好,既逆向思维又语重心长,主体部分用事实说话,有说服力,亦能控制好自己的情感,没有像网络上那样骂娘,理智、客观。
其他文献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试题的难点。许多考生因为自身文学素养不够。加上不注意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导致做题抓不住要点,答题不规范,得分率不高。考生可以把握如下六个“点”。来提升诗词鉴赏以及解题能力。  一、题目是切入点。古诗词的题目一般都是作者精心拟定的,它往往能揭示诗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内容、主旨等,是解读诗词最佳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理解诗词的内涵。  例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期刊
教养就是教育培养,也指文化品德的修养。一个有教养的人,一定是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人。这也应该是现代有教养的人的衡量标准。  教养是对人的行为方式的评价,有教养的特点是按社会、阶层、地域所遵从的行为方式行事,其行为方式共有的本质内涵仍然是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人的教养不应该是身份的高贵,也不该是礼仪、礼节上的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而是人性上的仁善,是对待一切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一个人的教养就
期刊
高考作文训练,除了进行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规范义体、锤炼语言等专题训练外,积累素材、恰当选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专题。在考场作文中,我们发现作文最大的几种缺陷,是学生素材运用方面的问题:材料单薄、运用不当、使用不准、滥用乱用、记忆不清、张冠李戴、生拉硬拽等。这些缺陷直接导致作文内容不丰富、缺乏新意或材料不扣观点等问题。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教给学生合理运用素材,准确引用素材,紧扣观点分析素材,应该成
期刊
在历年高考试题中, 状语从句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同时,由于状语从句种类繁多, 因此一直是高考中的一大难点。下面结合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来探讨一下高考状语从句的考查热点。    状语从句中的连接词选择    做好这类题目的关键是要熟练掌握各个连接词(组)的具体含义, 然后把选项中的连接词依次代入句中, 看是否符合语意。  【高考真题】  1. Leave your key with a
期刊
古诗中的色彩词由于增添了诗句的画面美,寄寓了作者的情感。往往成为命题者要求鉴赏的重点。下面说说色彩词在古诗中的一些用法。  1.用色彩词来代事物。如:  ①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②日沉红有影,风定堡无波。(白居易《湖亭望水》)  ③遥看青数尖,俯视绿万顷。(郭麟孙《游虎丘》)  ①中“红”代花,因夜雨,雨打花湿,故说“红湿”。②“红”代落日,“绿”代水。③“青”代山峰,“
期刊
一、句号的误用    1.少用句号,把几个句子合为一个句子  [例1]已经25岁了,我终于干上了文艺这行事业,成为一名专业合唱队的演员,遗憾的是没唱几年歌就到市里文化工作队改唱评戏。由于唱法不对路子而毁了嗓子,我被迫含着眼泪离开了舞台。  [解析]这个例子说的是三个意思:25岁时成了合唱队的演员,后来改唱评戏,毁了嗓子离开了舞台。要改成三个句子,第三和第四两个逗号要改为句号。    2.多用句号,
期刊
一、扩词法    古文今译时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古今词汇的差异。词汇的变化既快又大,除了一些基本词汇如“天地人”“日月星”“一二三”“东南西北”“上下左右”等没有变化外,大多词语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古文中能独立运用的单音节词在现代是不能单独使用的,翻译时要根据语言环境把它们译成双音节。如“众”“击”“丽”,就应翻译成“群众”“击打”“美丽”。又如:  [例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而非
期刊
[空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人物彪炳千秋,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人前进,他们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道风景。  请以“你就是一道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不限,可以展现想象、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等,但要符合材
期刊
2009年湖北省高考的一道“站在_______的门口”的半命题作文题目,激起千层浪,考生表示:很亲近,很生活化,但就是不知从何处下笔,“站在家的门口”、“站在校园的门口”、“站在诱惑的门口”——这些都容易想到,但却不知用什么材料去表达,或琐碎杂乱,或空洞无物。如何把生活素材点化成高考记叙文的作文材料,成为横亘在记叙文备考中的一道门槛。本文不去追问这问题出现的原因,而是探究点“生活之石”而成“写作之
期刊
《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中高考语文要求除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能力外,最明显的区别是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  探究,指的是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认识、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目前,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锁定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涵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