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已死 未来将惧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凭借《动物农庄》和《1984》享誉世界文坛,相对而言,他的《上来透口气》则受人关注不多,但是这部作品却蕴含着作者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破坏自然和谐与人性完美的质疑与批判态度,以及作者敏感的政治预言性——对战争的预言。本论文试图从殒落的往昔岁月、恐惧的世界末日、无处遁逃的现实处境三个方面解读作品的主题意蕴,透析作品蕴含的警示意义。
  关键词:乔治·奥威尔;工业文明;主题
  
   20世纪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凭借《动物农庄》和《1984》享誉世界文坛,相对而言,他的《上来透口气》却受人关注不多。许多评论者认为《上来透口气》是一部过渡性作品,它集中了奥威尔30年代的贫困小说中探索的主题,预示了接下来的10年中他将写出的政治讽刺作品。[1]而英国评论者对这部小说则评价较高,《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评论者称赞《上来透口气》是部“警世之作”,“有着热情洋溢而又无比诚实的想象”。因此探讨这部作品的主题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奥威尔的政治讽刺小说有很大裨益。
  《上来透口气》中塑造了一个中等偏下阶层的保险推销员乔治·保灵的形象,作者借助保灵苦闷的生存处境表达了这部小说的主题——过去已死,未来将惧。英国往昔的美好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它已被一种现代化、高效的然而又枯燥乏味的工业文明所取代,不仅如此,而且战争不可避免,它将把昔日残留一扫而光。在这种不动声色的文字当中流淌着作者汹涌奔腾的愤怒、良知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蕴含着一种深刻的痛切感。乔治·奥威尔以他那种知识分子的良心体验生活,关心底层人民的命运,关注在战争阴影笼罩下的人们的生存处境。在他的作品中流淌着一种“正直”与“真诚”。作者无意告诉我们该怎么生活,而是通过描述一种人类处境,启迪人们反思工业化和战争带给人类的创伤,反思人类该何去何从,这也是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警示意义。
  一、殒落的往昔岁月
  奥威尔凭借知识分子的道德良心创造了《上来透口气》。这部作品通过保灵战前和战后生活的对比,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自然和谐与人类生活和心灵的破坏,表现了作者对工业化社会的质疑与批判。田园诗般的往昔岁月,其实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自由、安静、平和的生活状态。那时的生活虽然不比现在,但是人们却拥有一种安全感——一种“明天还会继续”的感觉,一种前景不是让人觉得害怕的感觉。正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一天二十四小时有种与众不同的活力,那种投身于某些事上的力量,好像长大成人后就不能投身于那个了。还有那种面前的时间是无穷无尽的,以及不管你做什么,都能永远不变地做下去的感觉。”[2]奥威尔在讲述保灵田园诗般的生活时选取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事情——钓鱼。在保灵的记忆中从八岁到十六岁全是有关钓鱼的事情。保灵回忆说钓鱼是那种世事氛围的典型代表。钓鱼的那种环境和人心的宁静不属于现代社会,而是属于战前。在下宾非尔德可供钓鱼的地方特别多,每个池塘,每条溪流里都有鱼。人们可以到磨坊外的水道里、护城河里、池塘里,甚至到泰晤士河里钓鱼。每个池塘周围都是茂密葱郁的树林,柔软的草地,缠满树篱的野玫瑰花,以及长到膝盖那么高的金凤花。钓鱼累了,可以躺在池塘旁边的草地上欣赏天上飘着的缕缕白云,或是有点像绸缎的绿阴,欣赏远处连绵的矮山和环绕着上宾非尔德的隐隐显着蓝色的树林。总之,那时人陶醉于自然之中,人的生命充满活力。而在工业化的时代,所有的池塘都没了水,小溪被工厂里排出的化学品毒化,伦敦方圆一百英里的地方都没有鱼可钓了,人们只能到那么几家死气沉沉的钓鱼俱乐部利用人造的苍蝇钓人工养殖的鱼。
  奥威尔借助保灵幻想的破灭,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自然以及对人类生活状态的破坏,保灵想上来透口气,但是现在没有空气了,现实的生活中没有了平和与宁静,所拥有的是工业化的喧嚣。乔治·奥威尔在不动生色的笔下对工业文明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而且他知道仅靠缅怀过往的岁月是于事无补的,他用嘶哑的声音呐喊,目的是想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去阻止社会的衰退、人性的丧失。
  二、恐惧的世界末日
  如果说《上来透口气》的主题仅仅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质疑,这还不能凸现奥威尔创作的独特性。这部作品的开拓性在于它包含了政治性的预言——对战争的预言。这种预言借助于保灵对曾经的战争和战后的记忆、对生活的敏感性表达出来。战争毁灭了人类平和的生存状态,威胁着人类的生命,销蚀了人类的情感,战后的贫困也威胁着人类的命运。作者通过保灵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他对战争的预言与批判。
  战争破坏了保灵一家平和的生活,正如保灵自己说:“我意识到我那有活力的日子——如果我真的有过的话——在我十六岁时就结束了。”[3]因为十六岁正是保灵经历战争的开始。战争的经历消蚀了他的情感世界,即使在母亲的葬礼中,穿着新的呢料马裤的少尉军装也并未完全从他的脑子里消失。战争使保灵远离了田园般的生活,战后的遭遇使保灵不再相信任何事情的感觉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现实生活中到处弥漫着新的战争的信息:轰炸机不时地在人们的头顶上盘旋;报纸上充斥着将要爆发战争的新闻;空袭警报不时被拉响;左派读书会的演讲者在煽动人们对希特勒的仇恨之情。对现实的愤恨使得保灵感到他处于一种先知先觉的精神状态之下,这多少让他预见到世界末日。当保灵站在父母坟前时,头顶飞过的一架轰炸机突然投下一道令人心悸的阴影。这揭示了奥威尔在这部作品中的另一个主题:战争不可避免,它将把昔日残留一扫而光,而英国人民却是一群生活在其中麻木无知的梦游人,保灵是在梦游人之城中唯一一个清醒的人。
  其实,保灵对战争的预言来自于奥威尔的亲身经历,《上来透口气》写于奥威尔参加西班牙内战之后。西班牙的经历留给奥威尔的不仅仅是喉咙部位的子弹伤痕,更多的是战争对他造成的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奥威尔曾在索思伍德镇向康诺利谈起他目睹战争以后感到悲伤得“心都快碎了”。[4]在《我为什么要写作》中奥威尔也曾说到:“西班牙内战和1936~1937年之间的其他事件决定了天平的倾斜,从此我知道了自己站在哪里。”[5]保灵对战争的恐惧、敏感以及他战前的焦虑与惊慌都表现了奥威尔对战争的批判态度。奥威尔通过保灵的内心世界向我们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悲伤之情,我们可以看到奥威尔在用自己的道德良知唤醒更多人的良知,正如奥威尔所言他的创作目的在于:“我有一个事实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我最先关心的事就是要有一个让大家来听我说话的机会。”奥威尔塑造的乔治·保灵传达了他的心声,让我们看到在简洁平静的文字风格中流淌着一颗知识分子的道德良心。
  三、无处遁逃的现实处境
  田园诗般的往昔岁月已经殒落,而将来的生活却是充满恐惧和毁灭性的,保灵在消失的过去和毁灭性的未来之间进退维谷,最后不得不回家再次面对无处遁逃的现实生活。这是奥威尔向我们描述的底层人民的生活,令人窒息与苦闷。苦闷之余留给我们的是反思,我们要思考人类的生活该走向何方,正如保灵在寻找自己的生活目的一样。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工业化的进程,家庭生活的琐碎与贫困,失业的威胁,战争的恐惧。房子、铁路、工厂、电影院,发电站到处蔓延;橡胶、不锈钢、彻夜不熄的弧光灯、头顶上的玻璃屋顶,充斥于生活之中,这一切都在一点点地榨干人的生命活力。保灵与妻子的关系也表明了现实中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令人更加郁闷的是即使自己非常努力,也要面临失业的威胁,除此之外生活中到处弥漫着战争即将到来的硝烟。保灵曾经参加过一战,他懂得战争给人的精神世界造成的创伤,以及战后人们的糟糕生活,所以他害怕战争,即使再有战争来,即使他年轻,他也不会去参加战争。现实生活如一潭死水,保灵为了逃避才瞒着妻子到自己曾经有过美好生活的下宾非尔德住上一周,以求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呼吸一大口新鲜的空气,寻找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可是下宾非尔德到处是房子、工厂的海洋,那里同样弥漫着战争的气息。在他住在那里时就曾发生一起爆炸事件,死亡3人。保灵记忆中的下宾非尔德已经面目全非,他意识到过去已死,未来也将是恐惧的,他不得不又重新回到自己的家里,回来之后还要面对没有生气的妻子和孩子,继续没有活力的生活,并且还要面对这次欺瞒妻子旅行的后果,因为他处心积虑编织的谎言已经被妻子识破。一场比一战更加恐惧的社会战争即将来临,而一场与妻子的家庭战争也是在所难免。小说结尾的调子奇特怪诞,令人忧心忡忡。保灵昔日的幻想遭到破灭,人生的真正目标还在飘忽不定,即将到来的明天却要迎接充满弹药味的战争。保灵如生活在海底的大海龟,连爬上水面来透口气的愿望都无法实现,他所拥有的只是无处遁逃的现实处境。
  奥威尔的小说的结局多以失败告终,《缅甸岁月》中的主人公弗洛里,最后饮弹自杀;《上来透口气》中的乔治·保灵幻想破灭,不得不生活在无处遁逃的现实处境中;《动物农庄》中的动物庄园主最后和人类成为了朋友,庄园恢复了起义以前由人类控制的老样子;《1984》中的温斯顿最终被洗脑,接受了重新教育,他也热爱“老大哥”了。虽然这些作品都是有关失败的结局,但是每部作品都可以看成是关于失败的反抗,关于个体生命为摆脱过去所做出的努力,尽管这种努力最终是失败,却给我们后人留下反思与警示的意义。在这些失败的反抗中,蕴藏着一种虽败犹荣的力量,正如在《上来透口气》中的题记所写:“他死了,但他不愿躺下。”这也是乔治·奥威尔的作品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也是他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心”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美]杰弗里·迈耶斯.乔治·奥威尔传[M].孙仲旭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265.
  [2][英]乔治·奥威尔.上来透口气[M].孙仲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362.
  [3][英]乔治·奥威尔.上来透口气[M].孙仲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416.
  [4]D.J.泰勒.奥威尔传[M].吴远恒,王治琴,刘彦娟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269.
  [5]董乐山编.奥威尔文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95.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愈来愈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而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上对体育教学所形成的片面认识的影响,中学生心中长期存在着忽视体育学习的现象,很多学生有“不需学”或“不想学”的错误念头,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对体育课的“厌学”现象,是摆在广大体育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认真思考、努力探索,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教学;魅力;学生;身体素质    众所周知,学生在进入高中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交际性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并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以实现交际的目的。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也是阅读习惯养成的最初阶段,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科学的阅读技巧,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本文拟就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材料的选择作一些思
期刊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广西城市建设学校近几年来在教学模式改革中所做的一些的创新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教学模式;技能竞赛;对接;创新;实践    序言  我校自2007年举办第一届技能大赛开始,坚持每年一届,至今已连续开展了四届技能大赛。每届技能大赛后我们都认真进行总结,然后把大赛得失的信息反馈给全体教师,采用以教学科室为单位,以教学团队为主要技术力量的形式,开展教
期刊
摘要:细节虽小,但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与价值却举轻若重。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反思、改革、重建课堂,势在必行,需要我们改变和重塑教学,而在改变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对常规教学工作中的教学细节进行反思。  关键词:细节;眼神;倾听;平等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细节可窥万物之模样,可透世界之众生态。教学细节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辩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对教师讲授信息技术知识缺乏兴趣这一状况,指出要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关键在教师。如何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学习兴趣;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效果的好坏来源于一个重要的因素——兴趣。为让学生爱学、乐学信息技
期刊
摘要:师生平等是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与此同时,还应与学生站到同样的高度,去关心、帮助所有的人。  关键词:平等;培养;根源    这个暑期,我认真研读了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一书。通过学习李镇西老师的著作,被李老师那神奇的教育魅力所折服;被李老师那执著的教育精神所感动。李老师在书中提出许多新的教育观点,我深受启发。今天我主要
期刊
摘要:人类进入了21世纪后,几乎一切都在变革,教育当然也不例外。而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教育在思想上都要积极地向高尚者看齐。在教学中,合理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为日后的生活夯实基础。  关键词:教学;高尚;务实    笔者从教这些年,一节一节的上课,每节课从备课到上课,直至到批改作业的所有环节,在反思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的想法和收获。那么,《新时代的劳动者》这节课
期刊
摘要: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从班级文化氛围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上进行创建。  关键词:高中;班级管理;文化建设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对班级集体进行知识、道德、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等的综合培养,使之全面健康发展。班级的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又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而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带领全班学生,将学生个
期刊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在道德上也应当具备高尚的人品和资格。  关键词:言传身教;后天培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三字经》开篇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就是说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因此,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
期刊
摘要:小学新生入学一般在6~7岁,此阶段称为学龄初期,这是学生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我们在此阶段对儿童有计划、有目的的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将对他们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据科学家研究,在此阶段的儿童入学后,想象的创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随着经验的逐步丰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大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多,想象的创造成分也随之增加,想象的内容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