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腿叔叔》中茱蒂性格及成长分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4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腿叔叔》是美国作家简·韦伯斯特于1912年创作的一部长篇书信体小说。整部小说由女主人公乔若莎·艾伯特(茱蒂)写给资助她读大学却素未谋面的孤儿院理事“长腿叔叔”史密斯先生的信件组成。作者巧妙地刻画了女主人公茱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茱蒂的成长经历。本文将简要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然后对女主人公茱蒂的人物性格及成长过程进行分析。
  一、作者简介
  小说《长腿叔叔》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简·韦伯斯特(Jean Webster)。1876年,她出生于纽约州的佛雷多尼亚,于1916年因难产逝世。简·韦伯斯特,原名爱丽丝·简·韦伯斯特,在一个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母亲是《汤姆历险记》作者马克·吐温的侄女,父亲是Charles L. Webster出版公司的合伙人。1987年,她进入瓦萨学院学习,在瓦萨学院的学习经历为她创作小说《长腿叔叔》提供了灵感。1912年,她出版了小说《长腿叔叔》。《长腿叔叔》是简·韦伯斯特众多出版书籍中最受读者喜爱和支持的小说,也被广泛列为必读的经典儿童书目,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和卡通作品。
  二、创作背景
  简·韦伯斯特出生于19世纪末,在这个年代,美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地下。在家庭与社会中,女性地位都远低于男性。20世纪初,女性的社会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这是一个女性权力逐渐崛起的时代,也是一个新旧思想融逐渐融合的时代。因此,在这样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涌现了许多用写作表达内心需求与愿望的女作家,她们用自己的作品反映着渴望提升女性地位,争取女性与男性平等權利的愿景。而通过阅读她们的作品,女性读者也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产生了提升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想法。因而,这些作品促进了女性解放与平权运动的发展。不仅如此,因受其家庭及教育的影响,简·韦伯斯特是一名活跃的政治及社会活动者,她不仅积极支持女性选举权及女性受教育权,对社会问题也十分关注。在大学期间,她积极参加大学社会中心的活动,并为纽约的穷苦人民提供帮助。与此同时,这为她的写作提供了素材,小说《长腿叔叔》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三、故事梗概
  《长腿叔叔》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小说整体由书信构成。书信体小说可以是一个人写给别人的信件,也可以是两个人相互间的通信,还可以是几个人通信的合集。《长腿叔叔》是一部由女主人公茱蒂写给“长腿叔叔”的单向书信体小说,它以第一人称“我”为主人公,用“我”的叙述将故事情节从茱蒂的视角铺展开来,使读者感受到亲切、自然与真实。女主人公茱蒂从小在一家古板的孤儿院长大,在那里,孩子们完全依靠慈善救济生活,他们穿着其他人丢弃的衣服。乔若莎这个名字是孤儿院的女管理员从墓碑上看来的,她的姓艾伯特是李皮太太随意从电话簿中选的。乔若莎高中毕业后仍在她长大的孤儿院宿舍做杂事,直到她写的一篇的题为《忧郁的星期三》的文章被孤儿院的一名董事认可。这位董事觉得她未来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所以愿意支付她在大学期间的费用。但这位董事命令茱蒂上大学以后要定期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按照理事的要求,茱蒂开始把自己生活的琐事和思想情感以及内心的秘密都写信告诉他。茱蒂不知道这位董事的名字,只偶然瞥见过墙上他被车灯拉得又细又长如长腿蜘蛛般的投影,因此称他作“长腿叔叔”。作为一个孤儿,茱蒂没有任何亲人,所以长腿叔叔就是她一切亲人的化身,有时是慈祥的祖母,有时是英俊的哥哥,但最终还是定位为叔叔。虽然她自始至终从未得到长腿叔叔的回信,但在每一次的信里,茱蒂还是向这位未曾谋面的叔叔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大学中,她与贵族出身的同学朱莉娅的叔叔,大自己十四岁的杰维相遇并相爱。茱蒂毕业后杰维向茱蒂求婚,但因为自己出身卑微,也因为不愿辜负长腿叔叔对自己的培养,茱蒂拒绝了他的求婚。在给长腿叔叔的信中,茱蒂向其倾诉了自己对杰维的爱以及拒绝的理由。这次,长腿叔叔提出与她见面,双方见面后,茱蒂才终于发现长腿叔叔原来就是杰维少爷,并最终收获了与杰维真挚的爱情。
  四、人物性格分析
  相较于其他许多同题材的以女性角色的刻画为主,突出强调女权意识的作品而言,茱蒂具有典型的这一类作品女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及性格特点。她出身贫寒,在孤儿院中被抚养长大,成长过程中缺少关爱与照顾。孤儿院资助她完成初高中的课程,她则要在孤儿院照顾小孩子,做杂活回报孤儿院,还要忍受刻薄古板的李皮太太的责骂。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却保持着坚强、乐观的心态,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一点作者在第一章也是唯一一章的第三人称叙述中向读者直接展现了出来:茱蒂被通知去找李皮太太,本以为自己是犯了什么错误要被责骂十分担忧,但她看到一名身材修长的董事被车灯投影在墙上手脚都被拉得修长,她觉得十分有趣还在心中暗暗称他为“长腿叔叔”,完全忘记了烦恼。而在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孤儿院和李皮太太的束缚,茱蒂这种乐观自信的天性得到了解放。她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篮球队招新时她知道自己个子小不占优势,但她觉得自己反应敏捷,身体强壮,可以在别人跳到半空中的时候从她们脚下穿过抢到球,所以仍旧积极地争取机会。茱蒂的拉丁文课没有过,她虽然说着她很抱歉,但她其实不太在意,因为她这学期读了十七本书和一堆诗,这比死读拉丁文要学得多。茱蒂就是这样一个天性乐观的女孩,即使在在压迫的环境中也能发现生活的乐趣,处于劣势也积极地争取,不过多沉溺于失败带来的沮丧。
  除了积极乐观,这一类女性角色还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这也符合女性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想要提升女性地位,为女性争取到更多平等权益的写作诉求。茱蒂无疑是独立自强的,她有很强的自尊心和平等意识,她也更像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在第一章中,李皮太太告诉茱蒂,一位董事想要资助她上大学继续她的学业,而这位董事以往只会挑选孤儿院中上进的男孩子继续资助他们进入大学深造,无论女孩子的表现有多优秀都不会考虑,但他这次破例挑中了茱蒂。李皮太太原本是想突出茱蒂有多幸运,想让她怀有感恩之心,可茱蒂在给这位“长腿叔叔”的第一封信中就称呼他为“亲爱的恨女人先生”以表达她对董事这种具有性别歧视的行为的不满。进入大学后,她努力地在各处尝试发表作品,想要尽快拿到稿酬偿还“长腿叔叔”的资助。有一次,在信中,茱蒂提到了她跟同伴去纽约买春装,看到商店中漂亮的帽子十分心动,她不禁感慨如果有钱能够随意买下自己喜欢的帽子该有多好。“长腿叔叔”在看到这封信后给茱蒂寄了一张五十元的支票来满足她的愿望。可茱蒂并没有感到高兴,反而生气地退回了支票并写了一封简短的回信表明自己无意乞讨。茱蒂这种看似有些过激的行为实则源于她的独立意识,她将自己看作为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任何额外的金钱资助都让她感到负担。所以,她想要尽快挣钱还清“长腿叔叔”的资助,摆脱目前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赢得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但茱蒂也有与典型“贫民女主”在性格上不同的一点,她并不是总是积极乐观、充满单一正能量的,相反茱蒂有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负面情绪。许多同体裁女主人公无论遇到何种境遇都始终积极乐观,充满感恩敬畏之心,逆来顺受、以德报怨让她们的善良无限放大。而茱蒂就显得没那么“善良”,她憎恨给她童年带来太多束缚与压制的孤儿院,讨厌冷漠刻薄的李皮太太,在信中这一点时时可见。教授说她的写作具有不寻常的创造力,茱蒂感慨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过去的十八年在孤儿院接受的训练就是要把她们全部九十七个孤儿变成一模一样的人。她希望“长腿叔叔”在她说孤儿院坏话的时候不要不高兴,虽然茱蒂知道这听起来有些粗鲁无礼,但孤儿院不是训练淑女的地方,所以也不能指望她有礼貌。在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里,李皮太太来信说茱蒂如果暑假无处可去,孤儿院可以收留她,让她用工作来赚取报酬,支付她在大学的开销。但茱蒂非常明确地拒绝了这个提议,因为她恨透了孤儿院,死也不要再回去。她对孤儿院的不满从不掩藏,总是以一种最直白的方式袒露出来,這种直率大胆的表达方式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展现了茱蒂对于孤儿院给她童年带来压迫的深深恨意。
  茱蒂同时也是脆弱敏感、自卑犹疑的。在大学中,她始终隐藏着自己是孤儿的身份,也从未对任何人提到自己来自孤儿院。她刚入学分配宿舍时,她的另外两个同学分到了同一间房,而她自己分到了一件单人房,她嘲讽自己能够分到一间单人房是因为注册组的人认为将孤儿与在正常家庭中长大的人分到一起住不妥当。茱蒂总是敏感地将生活中的一些不同之处牵强地与自己孤儿的身份联系在一起,用冷嘲热讽表现过往的心酸,掩盖自己苦涩自卑的心绪。这种自卑脆弱看起来与她性格中的乐观自信十分矛盾,但这种矛盾基于茱蒂的成长环境与成长经历又是合理的,这种矛盾的性格也让茱蒂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而真实。
  五、人物成长分析
  《长腿叔叔》整部小说可以说是女主人公茱蒂的成长史,小说展现了茱蒂从离开孤儿院,依靠着“长腿叔叔”的资助进入大学到最后大学毕业完全取得独立并收获爱情的成长历程。这种成长在茱蒂的信中逐步而全面地得到了展现。
  在大学生活中,茱蒂狭小的交际圈得到了拓展,她从一开始只有与长腿叔叔的单方通信关系到后来拥有自己稳定的社交圈;她的学识更为广博,她在大学接受的教育让她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都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开始让她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她的思维模式更加成熟,这四年在文学上的学习和实践让她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作家的职业理想。茱蒂也从刚进入校园完全依附于长腿叔叔的资助,到自己慢慢投稿做家教挣钱偿还长腿叔叔的资助,再到最后完全偿还请长腿叔叔的债务,拥有绝对的独立和自由。
  在人格独立和思维模式不断成熟的同时,茱蒂内心来自童年时期在孤儿院受到的情感创伤也在不断愈合。茱蒂刚进入大学时期的信件总是可以看到她对自己孤儿身份的冷嘲热讽和对孤儿院不加隐藏的深深厌恶与憎恨。她同时也对这种身份感到自卑,所以她小心翼翼地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掩盖自己过往的痕迹。她将李皮太太随意从墓碑上看到的名字乔若莎改为了茱蒂,这让她听起来像在精心呵护、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她隐瞒自己来自孤儿院的身世,说自己双亲去世,是由一位好心的老先生资助她上大学的;她在收到新衣服的时候会忍不住回想起高中只能穿救济箱中的旧衣服,被同学嘲讽的经历。但伴随着她在大学的生活一步步发展,茱蒂的这种负面情绪带给她的影响不断地削弱。她给长腿叔叔的信中,那些带有生活伤痛的冷嘲热讽越来越少,信中流露出的情绪更加地健康平和。对于过往孤儿院中的悲惨回忆越来越少,她开始感恩生活中中的点点滴滴。甚至她开始不再憎恨过往孤儿院的经历,开始将过往的经历当成一种财富。她拜托长腿叔叔向孤儿院传达自己的爱,因为她在过去四年中在大学里感受到的暖意融化了她在孤儿院中感受到的冷漠。她坦诚地表示自己刚到大学中因为错失了其他女孩所拥有童年而感到愤怒不公,可现在她将孤儿院的那段经历视为“一段冒险的旅程”,这段旅程赋予了她别人所没有的世界观。茱蒂得到了对过往伤痛的治愈,在成长中对童年的缺失释怀,她接纳了自己的缺陷,与过往的自己和解,茱蒂最终蜕为自尊自强、视野开拓、价值观完善的独立女性。
  (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作者简介:赵若琳(1998-),女,河北保定人,本科,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杨玉环作为唐代社会一个备受争议的女性形象,她和李隆基的爱情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不断地被改写。不同版本、不同体裁、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大都反映了爱恨情仇与历史衰败的主题。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有无数个版本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无论是白居易《长恨歌》笔下美丽痴情的妃子、白朴《梧桐雨》笔下的“红颜祸水”、洪昇《长生殿》笔下温婉美好的宫女,还是导演陈凯歌《妖猫传》镜头下依附于男人而存在的女
期刊
我国古代艺术戏曲著作中有这么两部巨著被后人广为传颂——《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艺术戏曲之所以从古至今一直被后人所敬仰和追捧,是这两部作品中体现了坚贞不屈、敢于挑战封建礼教束缚,为爱而不惜违背封建正统的精神,张生与崔莺莺,杜丽娘与柳梦梅,他们之间的爱情可歌可泣,这四个人能在戒律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为爱而挑战正统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林黛玉之口称赞《西厢记》:“曲词警人,余
期刊
《白毛女》《江姐》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开启了中国歌剧民族化的道路,之后,民族歌剧已经逐步被大众所喜爱并接受。回首成功歌剧中的经典唱段文本,民族歌剧要赢得大众的喜爱,必须故事好看、音乐好听,做到入眼入耳。当下,我国民族歌剧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如何适应大众新的审美观,坚守民族歌剧的阵地,是民族歌剧工作者不懈追寻的目标之一。本文将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轨迹进行简要概述,并以民族歌剧《八月桂花满地开》《
期刊
罗伯特·舒曼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及音乐评论家,也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舒曼的音乐创新深刻地展现出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舒曼的钢琴作品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及诗意特点,钢琴旋律展现出的古特性,源自其音乐诗化的发展理念。罗伯特·舒曼的浪漫主义音乐创作,是欧洲音乐文化中一种特定的音乐思潮及創造风向,其继承了贝多芬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并借用舒伯特的套曲形式,将自身诗人般的情感浓缩于钢琴曲
期刊
伊丽莎白·巴莱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女诗人。她的诗歌在英语文学史上颇负盛名。1856年,勃朗宁夫人完成了她的史诗巨著《奥罗拉·利》,并大获成功。《奥罗拉·利》是勃朗宁夫人最长的一部诗集,也是她自认为最好的诗集。主人公奥罗拉·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自己和堂兄罗姆尼·利的爱情故事。全诗采用无韵诗的形式,共九本。一些评论家们曾对该诗的篇幅、体裁、语言、情节、人物塑造及对传统的反叛方面颇有微
期刊
色彩是奥尔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的重要意象,特别是“红”这一颜色,作为书名呈现,显示出它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俄国著名艺术家列宾说“色彩,在我们不过是一种工具,它应该用来表现我们的思想”,又说“色彩,就是思想”。色彩往往包含着深层的文化隐喻,帕慕克的这部小说中的“红”色不仅具有文化隐喻的功能,而且映射出帕慕克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体现了其作品的文化混杂性。  一、红:故事的底色  据统计,除了作为
期刊
《机缘》是加拿大女性作家艾丽丝·门罗小说集《逃离》中的一篇短篇小说。其作者门罗被誉为“当代的契科夫”“现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她的写作以短篇著称,因此门罗的短篇小说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2013年,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国学者对门罗及其作品的研究逐渐增多,一场门罗研究热潮在我国掀起。《逃离》是门罗的优秀作品之一。其中的《机缘》以主人公朱丽叶为中心,描写了年轻时的朱丽叶与埃里克的感情故事。在小说中
期刊
“死而复生”母题在中西方广泛存在,本文将中国的刑天与希腊的狄俄尼索斯放在“变形神话”的范畴内进行讨论,探究神话与仪式共同组成的意义,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走向,即中国文化强调抗争,西方文化受“酒神精神”的影响更深厚。  死亡无时无刻不在窥视着生命:植物短暂的青绿,动物有限的生命,甚至是天空那巨大的发热天体也无法抗拒每日“消失”的命运,可以想见,如此集中的死亡现象带给初民的震撼与惊恐。死亡是人类要面临
期刊
余华的《第七天》涉及了很多种声音,其在文本中分别表现为:人物的对话;非人的自然界及其社会上形形色色物品发出的声音;作者直接发出的声音和隐含的叙事者的声音。它们召唤记忆,使人回顾生命,感悟生命的真善美,同时引导着情节的发展;它们暴露事实的真相,揭露现实的残忍,以死的永生引人深思,同时表露作者的隐含心声。  余华在其《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一书中向读者透露了音乐对其写作的影响,其在开篇写道:“(对音乐的
期刊
音乐教育资源作为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方高校音乐院系而言,其无论是历史沿革、办学定位、服务对象,都有着深刻的“地方属性”烙印,因此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在进行课程音乐教育资源开发时,从地方属性出发,强化对本土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至为重要。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不同地方区域特色各有不用,而地方音乐资源是地方文化特色的代表,也是文化产品开发的“富矿”,对于地方高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