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自“觉”自“悟”的时空里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20682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阳六中是一所“调整校”——由两所撤并的农村高中和一所郊区初中、一所城区初中在丹阳西郊“组装而成”;更是一所“新校”——1996年组建、开办。然而,就是这样一所“新校”、“调整校”,在开办短短10年后的2006年就被认定为省四星级高中,如今,学校的“生本教育”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新疆内高班”为载体的民族特色教育经验全国闻名,女子足球队即将走出国门,代表中国赴巴西参加世界中学生女子足球比赛……
  短短15年时间,丹阳六中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能形成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答案只有一个:一切源自于融文化自觉和教育自悟于一体的“觉悟文化”!
  价值引领:“觉悟文化”内涵的领悟
  佛教视“觉悟”为“无上正真道”、“无上正等正觉”。丹阳六中的校长、省高中数学特级教师朱万喜虽无礼佛之心,却深具佛教悟性:“觉悟”与其说是一种办学理念,不如说是一种生命理念。我们始终要有一种十分清醒的自我意识,十分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而“永远向上、追求卓越”这一“觉悟文化”的内涵,常常作为一种价值引领,使我们在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弥补不足的过程中再造新的优势、再创新的局面。
  纵观丹阳六中短短15年的发展历程,人们不难发现,这种“永远向上”的价值引领,体现在他们对发展机遇的一次次准确而及时的把握上。
  学校初创的1996年,正值丹阳市教育现代化工程全面展开之时。作为丹阳高中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丹阳六中坚定地实施“建学校与建队伍同步、抓硬件与抓软件同步、抓管理与抓质量同步、抓稳定与抓发展同步”的“四同步方案”,使学校的整个初创过程成为教育现代化理念付诸实践的演练场。
  1999年,丹阳六中在古城西郊126亩的原野上神奇地崛起,人们用“西郊明珠”来称赞她对区域现代化建设、对拉动丹阳市西郊经济社会建设的意义。然而,“一上跑道,就得咬住金牌”的丹阳六中,又一次发起了向省重点高中办学目标的冲刺。他们确定了“质量立校、改革活校、队伍建校、科研强校”这十六字办学方针,希望能脚踏实地培育出一所新型的现代化名校。2000年,学校一举跨入省重点中学行列。
  2003年,全省新的重点高中将转评为“省三星级高中”。丹阳六中清醒地认识到:“转评”并不是仅仅学校价值在称谓上简单的更换,它是一次“星级标准”的办学洗礼,是促进学校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的一次跨越。成功转评为省三星级高中以后,丹阳六中迅速走上了内涵发展轨道。
  在“主体共同发展、教育文化自觉、办学特色鲜明”的战略定位上,丹阳六中的自“觉”自“悟”在创建省四星级高中的不懈努力中得到了新的印证。边调整边实施,边学习边实践,“觉悟文化”的全方位渗透,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品牌特色等各个层面的全员努力和全程推进,使丹阳六中呈现出独有的“精、气、神”。2006年10月31日,丹阳六中成功地通过了省四星级高中的评估验收,内生式的发展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自主建构:“觉悟文化”要义的感悟
  朱万喜校长告诉我们:“文化自觉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学校保持凝聚力、生命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许多学校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名牌学校,学校文化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不自觉、无意识之中形成的。针对新校的特点,我们的文化建设更多的是注入了一种自主建构的成分,既重视软件设置,又突出硬件配置,既体现了主旋律,又呈现了多样化,校园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在走向立体化、品位化的同时,师生就会形成一个自主建构责任共同体。责任孕育了文化自觉的核心内容,成就了自主建构的一张张学校名片……”
  名片一:自主管理的“青年志愿者行动”生机勃勃。和丹阳六中的发展同步,由学校团委组织开展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已有十五个年头。在丹阳六中,佩戴“志愿者行动”标志的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学校的任何管理,从常规服务、岗位执勤到餐厅、阅览室、自习课的监管,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从学校的文化活动到社会实践,常常可以看到飘扬的“丹阳六中青年志愿者”旗帜。2009年,丹阳六中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名片二:自主发展的优质师资建设体系充满活力。丹阳六中不断强化学校团队建设,积极推行年级管理委员会制度、优化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实行优秀团队评比制度等三项制度,一方面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团队的协作精神、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又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益和教育质量。学校还按照《丹阳六中教师培养和发展规划》,围绕建设“合作、进取、创新的教师团队”这一总体要求,抓好教师的“培训提高”和“人才资源开发”等两大工程,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体系。学校已有特级教师5人(其中特聘、返聘3人),硕士研究生20人,镇江市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30人,丹阳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60人,物理和政治学科被评为“丹阳市优秀教师群体”,语文和英语学科被评为“镇江市优秀教研组”,数学学科被评为“江苏省工人先锋号”。
  名片三:自主融合的教育科研平台硕果累累。借助于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力量,丹阳六中成立了“江苏省教科研基地”和“江苏省丹阳六中学校发展研究中心”。近年来,丹阳六中参与了11个省级以上的课题研究,2005年起独立承担了国家级科研课题“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2007年学校承办的“校长圆桌”、“学术沙龙”、“新秀PK名师”等系列活动受到了省教科院和省教科研基地学校的一致好评。2009年11月,江苏省中学教育科研协进会暨“师陶杯”颁奖仪式在丹阳六中举行,期间,学校承担的国家级课题“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以优异的等第通过鉴定。到目前为止,学校承担的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已有6项结题,有3项获得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二、三等奖,教师每年发表和获奖的教科研论文达500余篇。近三年,在江苏省“和谐杯”赛课、江苏省教科研基地以及全国中学教师优质课赛课活动中,有20余名青年教师获得一、二等奖。学校被评为“全国科研兴校先进单位”、“镇江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名片四:自主自能的以女子足球为标志的励志教育独具魅力。2005、2007年,丹阳六中女子足球队两次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中学生女子足球比赛总决赛并均获冠军;2006、2010年,丹阳六中女子足球队两次代表镇江市参加江苏省第十六届、第十七届全运会,均获得第一名,两次受到镇江市委、市政府记集体三等功的嘉奖。目前,丹阳六中有10多名女足队员被选拔进入国青队、国少队和江苏省队。2007年,丹阳六中成为“江苏省女子足球重点校”;2008年,丹阳六中女子足球项目列入“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获得“江苏省足球运动突出贡献奖”。女足的带动使丹阳六中的体育工作跨越了新的高度。在阳光体育的实施中,学生的体能测试取得镇江市同类高中第一名的好成绩,在丹阳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中,丹阳六中取得了全市高中组团体总分五连冠的优异成绩。学校被镇江市体育局授予“镇江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被全国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名片五:自主完善的民族教育特色建设凸显品牌效应。2005年8月,镇江市内地新疆高中班落户丹阳六中。六年来,丹阳六中坚持“民族型、有特色、现代化、高质量”的办学目标,资金优先保证,设施优先提供,师资优先配备,政策优先落实,管理优先到位。教育部内高班办公室调研小组领导、江苏省民委领导、镇江市教育局、宗教局领导多次来丹阳六中调研,对丹阳六中内高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人民政协报》、《镇江日报》以及江苏电视台、镇江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对丹阳六中内高班进行了报道,学校先后被镇江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9年内高班首届毕业班、2010年第二届毕业班97.5%的学生跨入了高校殿堂。目前,丹阳六中内高班已经达到2轨8个班。
  共同发展:“觉悟文化”愿景的体悟
  “觉悟文化”追求的愿景是什么?朱校长给出的是四个字:“共同发展”。所谓“共同发展”,是指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和谐发展,它的显性标志是“生本课堂”的出现。
  这是高中生学习的课堂吗?课还没有上,学生的学案已经形成,学生的练总是在讲之前;上课了,学生可以直奔讲台,或用投影展示自己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或手执教鞭把自己的体悟讲给大家听;碰到难点,“老师,你别忙,我们先来讨论解决”,中心组成员(所谓的尖子学生)率先登台作答,现身说法;一旦一个同学回答得特别精彩,“评分员”马上唱分,“记录员”马上记分,现场评比嘉奖……一个50多人的班级分成了6个中队、18个小队,实行队长负责制;中队内人人有责任:策划小队、订正小队、纠错小队、“防腐败”(唱分,记分)小队,用人所长,因人设岗……整个课堂学习就是一个“俱乐部”形态,抑或是“沙龙”模式。
  这就是丹阳六中的“生本课堂”,它所折射的是“觉悟文化”在课堂教学改革领域里呈现出的生态魅力!在这里,“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真正变成了现实。难怪慕名而来的“生本教育”理论创始者和倡导者郭思乐教授大加赞赏:“在丹阳六中,我终于找到了生本教育理论的实践者。”
  丹阳六中的“生本课堂”源自他们承担的国家级课题“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的研究,而引领“生本课堂”改革的,是该校数学老师荆志强。许多学生认为,听荆志强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享受尊严,享受自己的价值”。正是基于荆志强老师“领先一步、敢为人先”的丰厚基础和鲜活典范,学校出台了《“生本教学”特色实施方案》,拉开了全面推进“生本课堂”的帷幕,组建了跨学科的“生本教学行动小组”和实践团队,由点到面地推出“生本教学”实验课、展示课,分阶段召开“生本教学”推进会和总结会,同时积极调整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制定了《丹阳六中“生本课堂”教学评价细则》。
  目前,随着“生本课堂——生本教学——生本教育”这一发展链的形成,丹阳六中正在由个体示范扩大到群体推动,由课堂的和谐延伸到生命的和谐。山东、吉林、湖南、安徽、宁夏、重庆以及省内的苏州、江阴、淮安等省、市纷纷邀请朱万喜校长和荆志强老师作专题报告或者前来考察。在2010年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中,丹阳六中体现“生本”理念和模式的“普通高中‘自主课堂’建构研究”获得了二等奖。
  (郦汉章,丹阳市教育局,212300;贡永清、王强,丹阳市第六中学,212300)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起着基础作用, 而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是全部教学的难点,因此,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是当前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论述了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 小学语文 古诗 应用  情景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以及对进行语言的描绘,使得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到创作主体的
受生活环境及传统“授受”教学模式的影响,农村小学生向来羞怯怕生,总是低声低气的,紧张得不知所措;说起话来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恨不能找个地洞钻下去。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语境,引起学生想说要说的欲望,激发他们敢说会说的兴趣,让每个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起话来,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  一、“玩”中提趣  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孩子们生活的主题
为加快我市小学名特优教师队伍建设步伐,早日实现全市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目标,受江阴市教育局委托,我校于2008年9月举办了江阴市第三期小学名师基础工程培训班。两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扎根教育实践,研究教师发展,服务基层学校,促进专业成长”为宗旨,创新理念,勇于实践,真诚服务,较好地完成了培训班各项目标要求。回顾两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承载使命:打造
关于高效课堂,不同的学者各有不同的观点,因为他们所切入的观察点不同,得出的定义或者进行的诠释就不尽相同,但指向都是相同的、明确的,这就是对课堂教学效率、效果的审视。高效课堂不是新生概念,因为教育一诞生,就自然有了效果、效率这些方面的思考,有了落实的具体措施,更有评估的策略。只是前几年,以中国教师报为代表的一些媒体对此进行了规模较大的讨论,从而将这个概念或者说这个话题推到热点上了。我认为,高效课堂就
创意,指创造性的想法、意念,通过产品、行为表现出来,具有别出心裁、独具一格的美感。在教学思路的设计和教学行为的显现中,教学创意则一定会显现教学艺术的意味。语文教学创意的基本特征,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思想底色: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的统一  教学创意和艺术,首先源自于教师对教育的理解,那些意念、行为让人为之感动的,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思想的力量、情感的力量。  一、教学创意应该基于人文关怀的阳光普照,真
读薛法根老师《〈哪吒闹海〉教学实录》,我感到扑面而来的熟悉的气息:汩汩冒出的幽默,不事雕琢的自然,大开大合的结构,风流蕴藉的内容……如果分开,也许能在不少老师的课上看到;但合而融之,则是薛法根的课堂,这种种元素散发着,弥漫着,氤氲成薛法根独有的课堂文化的气息。  想起薛老师10年前的代表课《螳螂捕蝉》,里面的很多元素依然活跃在今天的《哪吒闹海》课堂上,《螳螂捕蝉》之后,还有《第八次》、《天鹅的故事
每个孩子的大脑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他们探究精神的源头是好奇心,无时不在追问我是谁、我来自何方,言语之中充满着创生和灵性。这种独特的诗性的智慧构成了儿童的基本生存状态,鲜明地表现了儿童就是一个哲学家。  嬗变:诗性智慧消失的考问  然而,随着年级的递升,知识量的增加,我们的课堂不但没有成为滋养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养料,在一定意义上反而成了禁锢学生个体精神的枷锁,儿童诗性智慧的消失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
摘要: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指教师在课程规划、资源建设、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规划力、整合力、开发力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是学校领导文化转性的标志;是课程实施从忠实取向走向创生取向的标志。课程文化是教师课程领导力的重要追求。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关键词:课程文化建设;课程领导力;西庐文化
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学校特色的重要,它是凝聚学校内涵的文化张力,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办学实践,积淀形成的学校办学的内在倾向和个性特征。学校特色不可能“横空出世”,更不是应景之作,它是贯穿学校发展生命历程的精气神,因而成为学校师生的文化自觉。本文试图以江苏省南通中学的文化发展为例,探究学校特色的文化生态。  一、学校特色是基于学校文化的追寻、拷问和坚守  学校教育既有一般的、共性的教育
一、现状分析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是以单元形式编排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安排三到四课。而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是阶梯式上升的,也就是说无论是知识,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学生的要求都是循序渐进的。可是在一线的品德学科教学研讨中,笔者发现教师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往往只以一篇课文为教学单位,忽略了整个单元。而学生的学也是满足于单一课文的学习,不关注甚至感觉不到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