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效问题激活诗歌教学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3933420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着眼于高中诗歌教学的困境,提出通过提出有效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帮助更好达成教学目标的设想。在此基础上,以《杜甫诗五首》之《蜀相》《又呈吴郎》《登岳阳楼》的教学为例,进一步阐述设计有效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有效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诗歌课堂的困境
  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诗歌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优秀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在高考中,古诗文默写题和诗歌鉴赏题占有一定的比重,且多数师生认为这是不可错过的夺分点。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此重要的诗歌课堂却难以受学生欢迎。
  (一)教师难以从“套路”中自拔
  诗人背景与创作背景、诗歌情感与写作特色,诗歌教学的重、难点离不开此,的确,掌握了这几点,一首诗歌似乎也就读懂了。然而,不少教师却在课堂中把教学要点直接变为教学环节,机械地依次进行提问甚至展示“答案”给学生。每首诗歌似乎都可以用这样的“套路”去操作,然而,教学任务是完成了,教学过程也没什么难度,学生也似乎听懂了,不会提出什么质疑,但学生是真能体会诗人情感,真能感受诗歌美感吗?学生不提出质疑,或许只是他们也明白只需要按老师的“套路”做好笔记就好,不疑往往是因为不思。
  (二)学生缺少真实的情感体验
  诗歌的创作年代距今久远,诗人的生活经历更是学生们难以代入的,十六七岁的他们如何能那么轻易地有忧国忧民、壮志难酬、思乡怀远等情感体验呢?而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诗歌创作也不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在诗歌创作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将深沉的情感浓缩在短短数十字中,等等,这些关于诗歌创作的问题不会吸引学生的思考。因此,如果我們没有精心的设计和引导,是很难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的情感因诗歌的情感而变化,也很难有学生提出更进一步的思考,更不用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了。
  二、有效问题的定义和重要性
  “新课标”提出“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模式,这要求语文课堂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师生的互动,而师生问答无疑是实现这一模式最常见的方式。
  然而,这一趋势又容易让语文教学“矫枉过正”,部分课堂从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教师为了提问而提问,有些问题显得明知故问,有些问题又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有的课堂就是在不断的一问一答中度过,问题琐碎而没有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促进教学重点的落实、难点的解决,从而让教师事半功倍地达成教学目标。反之,单一化、一般化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往往反应平淡,甚至最终沦为教师的自问自答。为此,在语文教学,尤其是重要而又陷入上述困境中的诗歌教学里,教师设计出“好问题”,对让学生“走进”诗歌中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所谓“好问题”,即“有效问题”,即追求提问效益的问题。有效问题应该能引起学生好奇、矛盾的心理,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让师生在课堂中实现双边对话,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用有效问题激活诗歌课堂的教学实践
  笔者以自身对教材《杜甫诗五首》之《蜀相》《又呈吴郎》《登岳阳楼》①的教学实践阐述关于诗歌课堂“有效问题”的探索。
  《杜甫诗五首》是粤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依据作者归类的组诗,意在引导学生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较全面地了解历史上的著名诗人及其作品。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基于学生在此前已接触过不少杜甫的作品、对杜甫有所了解的学情以及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歌字面大意不难理解的教材特点,笔者认为学生再学杜甫诗歌应着重探究诗人的情感内涵和精神境界,故笔者把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感悟三首诗的情感,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诗歌情感,并结合杜甫生活的年代及其个人经历等探究“诗圣”杜甫何以为“圣”。
  基于上述教学设想,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设计问题:
  (一)循序渐进,化繁为简
  组诗的教授,如果每一首都是独立讲解,那么不但显得单调乏味,而且不能体现教材编排的用意,所以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考虑三首诗歌的共同点,以及思考编者将这几首诗歌编排在同一课的用意,进而用问题将三首诗歌统领起来,以问题引领,最终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精神世界的高贵。这个教学过程,笔者提出三个问题:(1)三首诗歌中,诗人分别因谁触发情感?(2)诗人都通过什么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他分别是怎么形容的?(3)三首诗中,诗人都哭了,他因何而哭?这三个问题从最简单的找到诗歌的叙写对象入手,循序渐进,让学生明确诗人情感,但又避免了一首一首单独分析的繁冗和俗套。
  在对《登岳阳楼》②进行讲解时,笔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失意的杜甫有怎样的人生选择?带着这一问题走进诗歌,学生会发现,不管有多失意,杜甫始终不放下国家与百姓,他把个人悲苦与国家忧患放在一起,表面上是表现终登岳阳楼的喜悦,实际上流露出早年抱负至今未实现的抑郁,但悲个人的老病孤弱之时,他不只想到自己,更想到国家的忧患。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学生相当于直击要点,把握了诗歌的重点,但同时又避免了许多琐碎的讲解。
  (二)抓易被忽略的细节
  短短数十字的诗歌能成为经典,自然是有不少值得品味细嚼 之处,抓住看似平凡却蕴含深意的细节进行提问,往往能四两拨千斤,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在讲解《蜀相》③时,笔者提问:诗中为何题为“蜀相”而不是“诸葛亮”?蜀相指的就是诸葛亮,两个称谓说的都是同一个人,乍一看,这是一个多余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个易被忽略的细节,如果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就能深刻体会杜甫心中的痛。因为就杜甫的视角而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使他更专注到诸葛亮作为一个能够施展抱负的“吏”的身份以及由此派生的忠诚、忠直和美政上来。“蜀相”是个充满历史感的政治名词,杜甫这里显然更乐于从诸葛亮政治身份上来赞叹和凭吊他的历史功绩,这个角度既切合他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大唐江山的处境,同时准确地暗示出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的郁闷和隐痛。   (三)抓事物的矛盾点
  抓住事物的冲突点进行提问,能引起学生内心的矛盾心理,从而激发学生探寻答案的兴趣。如在《又呈吴郎》④中笔者提出“妇人的‘扑枣’的行为属于偷窃吗”这一问题,因看上去像是法律问题而非语文问题,故给了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实际上是为了提醒学生留意诗中的“任”字,并由此字明白妇人并未正式征得诗人的同意就扑枣了,但诗人为什么任由她呢?因为她理解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更体恤她“只缘恐惧转须亲”。由此再引起学生思考为何诗人能如此体贴和怜悯妇人乃至广大百姓,最终让学生明白一生漂泊的杜甫实际也是受“征求”和“戎马”影响的黎民,因此他特别能感受百姓的苦中苦,平视百姓。而这种对百姓之苦感同身受的情怀正是我们希望学生理解的难点——杜甫何以为“圣”。因此,这一问题是既能启发学生思考又有助于教学难点的解决的。
  从课堂效果来看,找出诗歌间的共同之处,并以此将诗歌进行综合分析,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而在讲解到不同诗歌时提出有新意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更能启发学生思考。应该说,这种教学方法在日后的教学中也有借鉴意义。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但也不能光为了抓住学生眼球而哗众取宠,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小结
  在对《杜甫诗五首》之《蜀相》《又呈吴郎》《登岳阳楼》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三种策略尝试设计有效问题,分别是循序渐进,化繁为简;抓易被忽略的细节;抓事物的矛盾点。相信在诗歌教学中还有更多有效的问题设计策略帮助激活课堂,值得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努力探索。因为只有激发学生主动地思考,实现和谐的双边对话,诗歌课堂才能更有生命力。
  注 释
  ①教材选自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②《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③《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参考文献
  [1]罗华俐.“效”可以“问”出来——初探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提问的四个切入点[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6).
  [2]夏优.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J]. 科技教育,2015(18).
  [3]周静.基于问题驱动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4]高攀.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中华传统化的重视也不断加深。而文言文作为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一个媒介,被人们越来越重视。虽然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和语文素养欠佳等外在因素的限制,使得小学文言文教学课堂效率停滞不前。因此,思考如何构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高效课堂,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文言文;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绘本细节,向读者传递着故事情节的推进、角色的发展变化、作者的价值观等多重信息。只有关注绘本细节,才能对文本有进一步的理解。细节阅读是侧重读图画,发现规律共性,读懂作者精心编排却没有直接表达的意图。它不同于一般的绘本阅读,不仅仅着眼于主要事物、故事情节,更关注作者有意安排却时常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通过观察、思考,在“火眼金睛”“不断叩问”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力。绘本细节阅读,是培养低段学生阅读素养
【摘要】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基本上是语文思维活动,而语言是语文思维的工具。语言是通过交流学习的,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必须有机会讲语文,通过讲清自己的思路,从而解决自己的疑惑,最后再从疑惑中走出来,把课堂变成和老师、同学互动的活动。  【关键词】说疑问;说过程;说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主要是练习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基本上是语文思维活动,而语
【摘要】隨着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已完全取代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成熟的教育技术不仅能优化教学资源,发掘教学潜能,更能为学生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情境,把教学内容由抽象变得具体生动,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提升学生能力,达到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信息化
【摘要】初中语文的阅读课花时间最多,但收效不尽如人意。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写”没有足够重视,课堂热闹,但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尤其是割裂了读与写,导致作文成为老大难。而点评式写作训练,可以将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使课堂生成更加精彩、高效。  【关键词】点评式;微写作;说人物;评文章;辩话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阅读是习得语文最主要的途径,阅读教学便是教师给予、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可创设主题阅读教学,在学生习得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提供同主题的文章,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打造递进式语文课堂。  【关键词】主题阅读;小露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是孩子接触语文、习得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孩子需要语文、渴求知识,就像是人类每天必须保证自己的粮食需求。进食时,需
【摘要】在语用理念的指导下,教学小学写景类记叙文时,要特别注重语言的积累品味,挖掘言语形式,设计“语用”练习,由扶到放指导学法,找准节点,升华迁移。  【关键词】语用理念;小学;写景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很明显,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聚焦在“语言文字的运用”,即“语用
【摘要】个性化课堂的构建是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形成个性,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己喜欢的点,进而为形成终身的语文学习意识打好基础。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味地想将学生打造成一群具有“共性”的学生,想尽各种方法将其身上的棱角磨平,而这磨平的过程也打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新让学生的棱角竖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有个性的人,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
【摘要】微课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作一些微课件,形象、生动的画面影响着学生,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激发,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微课;教学模式;新挑战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语文课堂已不适应现在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生活,他们对枯燥无味的教师讲解早已失去兴趣,导致课堂的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对学生
【摘要】“一个好习惯,终身受益”,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它将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例如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  【关键词】习惯;自律;说话;写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刚刚入校的一年级新生来说,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