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即利国利民,又关乎政府形象,要把这项工作与树立政府形象结合进来做好、做实民。
一、建设美丽乡村与政府形象的辩证关系
1.建设美丽乡村是各级政府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而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就是建设美丽中国在农村地区的具体行动。
2.建设美丽乡村是政府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几十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过度消耗资源,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近年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
3.建设美丽乡村是政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具体体现。推进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政府提出的农村建设的新理念,是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际步骤,对于提高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度,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政府形象建设在农业农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在农村工作中树立良好形象。尤其是近十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部涉农,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但是各级政府在农村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不说也不做。有些地方官对该说该管的事不说不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例如,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大事,然而,一些农村学校的危旧校舍已经存在多年,夏天漏雨,冬天无暖,地方官员不闻不问不管,导致群众集体上访。二是说了也不做。有些官员刚上任时信誓旦旦,列出多项“宏伟目标”,然而几年过去,却碌碌无为,“宏伟目标”到头来成了“画饼充饥”。如,某县在当年的目标中定下了为贫困乡村建路灯的计划,结果两年过去了,一根电线杆都没见到,政府公信力何在?三是说不好就直接做。这个现象主要反应在农村改造中。对于一些钉子户,当地政府不是耐心地讲政策做说服工作,而是直接“动武”,倒逼群众武力相对,最终造成人员伤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此外,还有些地方官不做调查研究,强令农民种植一些农作物;有的地方为了迎接上级检查,临时搭建假墙假楼将临街的脏乱差房屋挡住,用国家的钱,用百姓的人力为自己遮羞。用这样的欺骗手段搞形象建设,只能得到百姓的唾骂,政府形象的丧失。
三、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提升政府形象
美丽乡村建设既能考查政府的能力,又能考验政府为民谋福的决心,是一项实实在在受群众拥护的政府形象工程。因此,政府应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提升政府形象有效结合,说到不仅要做到,而且要做好、做实,在为农民谋的同时,提升政府形象。
1.制定合理的规划,展示政府信心。各级政府要对辖区内农村现状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掌握一手资料,寻找优势,梳理问题,结合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群众能接受、确保能实现的建设规划,切忌不切实际“放空炮”。2016年初,河北省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从民居改造、安全饮水、汗水治理、街道硬化、清洁能源利用等12个方面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意见》中提出一个重要原则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农民自愿。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急于求成,不强迫命令,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基本要求,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政府在实施过程中与群众出现矛盾冲突。
2.保障措施得力,维护农民利益,体现政府能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采取超常规举措,确保见到实效。
一是尽快完善美丽乡村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已经进行了4年多,随着建设工作的实施,会发现一些实际问题,要对原有的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增强可操作性,做到心中有数,贴近实际,最终得到农村群众支持。河北省提出了按照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加快建设三类村。对保留村,一村一策、就地改造。对中心村,增减挂钩、联村并建。对撤并村,整合资源、有序整治。二是建设投融资平台,满足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需求。政府要建设一个投融资平台吸引资金参与建设,平台中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还可以鼓励群众自愿加入。如吉林省2015年设立专项资金1.8亿元,重点支持421个重点村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605个项目。安徽省绩溪县仁里村通过网络平台众筹资金,群众自愿捐款,而村里根据捐款数额对群众给予奖励,众筹为期一个月,5万元的目标得到了16000余人的捐款588623元。三是建设美丽乡村要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在拆迁改造过程中,尽量注意工作方式,多与农民沟通,多做说服工作。拆迁旧农舍、占用山林农田前,先规划建设新农舍、划出新农田,让农民有房可住,有田可耕,并及时给付补偿金,让农民能感受到新生活环境的优越性,减少或者避免矛盾的发生。这样农民才会相信政府,配合政府完成拆迁改造工作。如,在一些山区农村,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离世后也安葬在自家的农田里,政府需要占用其农田时必须注意当地的传统习俗,可以考虑在附近风景优美的地方规划出一处陵园,将逝者迁往陵园安葬。但前提是必须出台合理的政策,少收费或者不收费,同时做好家属的说服工作。
3.建设美丽乡村为农民谋利,树立政府威信。美丽乡村建成后,政府应发挥好服务作用,开发旅游项目,吸引外地投资等,使用多种手段解决农村剩余人口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教育条件,美化生态环境,让农民充分享受到建设美丽乡村带来的福利。建设美丽乡村是各级政府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办好这件事,不但能够为农民谋福利,更能够考验我党执政为民的能力,提升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让政府的良好形象深深地植根于农民群众的心中。
作者简介:商金芳(1976.06—)女,汉。籍贯:河北省保定市。所在院校:河北行政学院。职称:教授。学历:本科硕士。研究方向:文化管理。马亚敏(1987.01—)女,汉。籍贯:河北省邯郸市。所在院校:河北行政学院。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管理。
※基金项目:河北行政学院资助项目.
一、建设美丽乡村与政府形象的辩证关系
1.建设美丽乡村是各级政府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而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就是建设美丽中国在农村地区的具体行动。
2.建设美丽乡村是政府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几十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过度消耗资源,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近年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
3.建设美丽乡村是政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具体体现。推进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政府提出的农村建设的新理念,是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际步骤,对于提高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度,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政府形象建设在农业农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在农村工作中树立良好形象。尤其是近十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部涉农,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但是各级政府在农村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不说也不做。有些地方官对该说该管的事不说不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例如,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大事,然而,一些农村学校的危旧校舍已经存在多年,夏天漏雨,冬天无暖,地方官员不闻不问不管,导致群众集体上访。二是说了也不做。有些官员刚上任时信誓旦旦,列出多项“宏伟目标”,然而几年过去,却碌碌无为,“宏伟目标”到头来成了“画饼充饥”。如,某县在当年的目标中定下了为贫困乡村建路灯的计划,结果两年过去了,一根电线杆都没见到,政府公信力何在?三是说不好就直接做。这个现象主要反应在农村改造中。对于一些钉子户,当地政府不是耐心地讲政策做说服工作,而是直接“动武”,倒逼群众武力相对,最终造成人员伤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此外,还有些地方官不做调查研究,强令农民种植一些农作物;有的地方为了迎接上级检查,临时搭建假墙假楼将临街的脏乱差房屋挡住,用国家的钱,用百姓的人力为自己遮羞。用这样的欺骗手段搞形象建设,只能得到百姓的唾骂,政府形象的丧失。
三、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提升政府形象
美丽乡村建设既能考查政府的能力,又能考验政府为民谋福的决心,是一项实实在在受群众拥护的政府形象工程。因此,政府应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提升政府形象有效结合,说到不仅要做到,而且要做好、做实,在为农民谋的同时,提升政府形象。
1.制定合理的规划,展示政府信心。各级政府要对辖区内农村现状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掌握一手资料,寻找优势,梳理问题,结合实际制定可操作性强、群众能接受、确保能实现的建设规划,切忌不切实际“放空炮”。2016年初,河北省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从民居改造、安全饮水、汗水治理、街道硬化、清洁能源利用等12个方面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意见》中提出一个重要原则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农民自愿。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急于求成,不强迫命令,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基本要求,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政府在实施过程中与群众出现矛盾冲突。
2.保障措施得力,维护农民利益,体现政府能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采取超常规举措,确保见到实效。
一是尽快完善美丽乡村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已经进行了4年多,随着建设工作的实施,会发现一些实际问题,要对原有的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增强可操作性,做到心中有数,贴近实际,最终得到农村群众支持。河北省提出了按照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加快建设三类村。对保留村,一村一策、就地改造。对中心村,增减挂钩、联村并建。对撤并村,整合资源、有序整治。二是建设投融资平台,满足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需求。政府要建设一个投融资平台吸引资金参与建设,平台中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还可以鼓励群众自愿加入。如吉林省2015年设立专项资金1.8亿元,重点支持421个重点村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605个项目。安徽省绩溪县仁里村通过网络平台众筹资金,群众自愿捐款,而村里根据捐款数额对群众给予奖励,众筹为期一个月,5万元的目标得到了16000余人的捐款588623元。三是建设美丽乡村要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在拆迁改造过程中,尽量注意工作方式,多与农民沟通,多做说服工作。拆迁旧农舍、占用山林农田前,先规划建设新农舍、划出新农田,让农民有房可住,有田可耕,并及时给付补偿金,让农民能感受到新生活环境的优越性,减少或者避免矛盾的发生。这样农民才会相信政府,配合政府完成拆迁改造工作。如,在一些山区农村,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离世后也安葬在自家的农田里,政府需要占用其农田时必须注意当地的传统习俗,可以考虑在附近风景优美的地方规划出一处陵园,将逝者迁往陵园安葬。但前提是必须出台合理的政策,少收费或者不收费,同时做好家属的说服工作。
3.建设美丽乡村为农民谋利,树立政府威信。美丽乡村建成后,政府应发挥好服务作用,开发旅游项目,吸引外地投资等,使用多种手段解决农村剩余人口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教育条件,美化生态环境,让农民充分享受到建设美丽乡村带来的福利。建设美丽乡村是各级政府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办好这件事,不但能够为农民谋福利,更能够考验我党执政为民的能力,提升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让政府的良好形象深深地植根于农民群众的心中。
作者简介:商金芳(1976.06—)女,汉。籍贯:河北省保定市。所在院校:河北行政学院。职称:教授。学历:本科硕士。研究方向:文化管理。马亚敏(1987.01—)女,汉。籍贯:河北省邯郸市。所在院校:河北行政学院。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管理。
※基金项目:河北行政学院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