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而新生代农民住房问题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文主要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住房现状,探讨其面临的住房保障困境,进而对解决住房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新生代农民工 住房保障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由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组成,整体呈现年龄构成年轻化、受教育程度高等特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超过一亿人,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力量。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农民工具有更强烈的融入城市的意愿,他们的土地情结逐步弱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趋于城市化。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力量,但是在此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成为制约其在城市工作、落户、真正融入城市的制约因素。
一、新生代农民工住房现状
1.居住类型多样性。相对城镇居民,新生代农民工住房自有率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人没有永久性居住地。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最主要的居住方式是用人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和租赁住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农民工通过市场租赁住房,仅有0.4%的农民工享受到廉租住房。同时,农民工居住形式与从事行业相关,餐饮服务业提供工作地附近的多人出租房,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多居住于临时性简易房,而制造业单位多提供集体宿舍。
2.居住状态不稳定。由于农民工劳动权益尚未得到全面有效保障,部分行业的用人单位与农民工尚未签订劳动合同,从而导致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缺乏稳定性,而农民工主要根据工作地点选择居住地,部分用人单位为其提供单位集体宿舍,当用工期限满则停止提供居住场所,导致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状态呈现较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受各方面限制因素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没有固定的居住地。
3.住房空间隔离度高。相对于城镇职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整体偏低,而大部分农民工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城市商品房的高房价与其支付能力形成较大反差,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只能选择用人单位提供的居住场所或者租赁房屋,同时受收入水平的限制,其居住房屋简陋、环境恶劣、区位空间较差,大多集中在房租低廉、流动人口聚集、繁杂的城市边缘地区,从而形成住房空间隔离,缺少与城市居民的沟通交往,无法正常享受城市发展成果,容易形成封闭性群体,更加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生活。
二、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住房保障困境
1.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限制多。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中提到,要全面放宽升学和参军进城的农村学生、长期在城市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和新生代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落户条件。此方案的出台将进一步促使部分省市放宽落户政策,也将为新生代农民工解决住房问题铺垫基石。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城市融入意愿,对于自身居住条件和质量有一定偏好,更愿意在城市购房定居。但是城市商品房的房价大多处于农民工承受能力之外,因此商品房模式难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而与之相应的保障性住房更能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需求。通过研究诸多城市住房保障政策,不难发现大多数地方政府将本市户籍居民作为主要保障对象,对于城市非户籍人口申请保障性住房有较多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因不具有城市居民户籍,从而游走在住房保障制度的保障范圍之外,很难获取保障性住房的房源,无法真正从住房保障政策中受益,户籍制度的门槛使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保障性住房望而却步。同时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中准入门槛高,收入水平、居住年限等条件要求严格,部分城市中未涉及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保障问题,诸多限制性因素最终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无法有效通过住房保障走出住房困境。
2.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落实难。2014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实施范围。除了中央层面的政策引导外,部分省份也相继制定相关政策,探索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政策的出台代表了政府对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但是从实践效果来看,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保障政策的具体实施存在诸多限制,大多数政策带有浓厚的倡导色彩,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实践经验,同时各种措施缺乏明确的制度规定与法律方面的回应,从而使得政策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
3.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资源缺乏。将新生代农名工住房保障问题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必然导致城市资源的重新分配,部分城市面对本已紧缺的城市资源,如何有效协调空间资源、财政资源等,也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资源缺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需求差异化的忽视,二是对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投入欠缺。首先,政府逐步认识到农民工住房问题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农民工差异化的住房需求却少有关注,城市实施统一的保障政策设计,建设中以集中建设为主,空间布局边缘化,造成农民工入住率低,仍然选择通过市场租赁房屋解决住房问题。其次,对于农民工住房保障的投入欠缺主要体现在供给主体机制缺失、租房市场空间狭窄两方面。农工民住房保障问题的具体实施主体由各级地方政府主导,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合作机制与责任机制,各个主体间参与方式、参与程度均未明确规定,导致各主体供给动力不足。同时,在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尚不完善之余,农民工只能通过市场途径租住房屋,但目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市场租房空间逐步向城市边缘地区转移,即使在城市中心租住房屋,仍然存在严重的歧视现象。
三、相关对策建议
1.实行差别化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农民工的住房保障应根据不同城市经济发展阶段、行业特征,实施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的保障政策,从而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多种形式的住房保障。住房保障政策中的限定条件要根据城市外来人口规模进行调整,放开户籍的限定条件要依据城市人口户籍率的高低而采取相应措施。差异化的住房保障政策有利于不同规模城市协调发展,进而有层次的保障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住房权利, 2.实施统筹兼顾的资源分配模式,有效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各部门、主体的积极合作和建设平台来明确住房保障主体,加强各保障主体间的综合协调能力,强化主体责任,将住房建设的土地、财政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城市资源的分配应坚持整体和部分相协调原则,明确主次,重视城镇化建设中的主要矛盾,依据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规模,了解农民工差异化的住房需求,按需保障,从而将有限的城市资源分配到位,发挥各项资源的最大效用。同时规范市场化资源,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在市场租赁房屋的平等地位。
3.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多元化体系。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涉及用人单位、政府、农民工自身等多方主体,面对农民工住房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当从多角度探索解决途径。首先,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需求而面临的建设用地和资金紧缺,应在不减少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农村和城市间建设用地指标流转体系;其次,完善非户籍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的相关规定,使农民工享有公平的住房权利;最后,规范用人单位对于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障,通过缴纳住房公积金等途径使农民工享有住房权利。
四、结语
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大规模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必然面临住房问题,而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主要包括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限制多、住房保障政策落实难、住房保障资源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主要提出以下建议:实行差别化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统筹兼顾的资源分配模式,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多元化体系。通过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让新生代农民工享有平等的住房权利,进一步融入城市生活,从而有效推进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韩克庆,林欣蔚.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25-27.
[2]赵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中住房保障的困境与出路[J].政法论丛,2016,(02):138-142.
[3]吴宾,张春军,李娟.城镇化均衡发展视阈下流动人口差异性住房保障政策研究[J].城市问题,2016,(07):69-72.
[4] 娄文龙,杨春江,唐学庆.农民工住房保障供给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城市问题,2016,(10):72-75.
[5]趙晔琴.论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之困境——基于准公共产品限域的讨论[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1):73-74.
关键词:城镇化 新生代农民工 住房保障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由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组成,整体呈现年龄构成年轻化、受教育程度高等特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超过一亿人,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力量。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农民工具有更强烈的融入城市的意愿,他们的土地情结逐步弱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趋于城市化。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力量,但是在此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成为制约其在城市工作、落户、真正融入城市的制约因素。
一、新生代农民工住房现状
1.居住类型多样性。相对城镇居民,新生代农民工住房自有率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人没有永久性居住地。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最主要的居住方式是用人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和租赁住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农民工通过市场租赁住房,仅有0.4%的农民工享受到廉租住房。同时,农民工居住形式与从事行业相关,餐饮服务业提供工作地附近的多人出租房,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多居住于临时性简易房,而制造业单位多提供集体宿舍。
2.居住状态不稳定。由于农民工劳动权益尚未得到全面有效保障,部分行业的用人单位与农民工尚未签订劳动合同,从而导致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缺乏稳定性,而农民工主要根据工作地点选择居住地,部分用人单位为其提供单位集体宿舍,当用工期限满则停止提供居住场所,导致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状态呈现较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受各方面限制因素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没有固定的居住地。
3.住房空间隔离度高。相对于城镇职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整体偏低,而大部分农民工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城市商品房的高房价与其支付能力形成较大反差,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只能选择用人单位提供的居住场所或者租赁房屋,同时受收入水平的限制,其居住房屋简陋、环境恶劣、区位空间较差,大多集中在房租低廉、流动人口聚集、繁杂的城市边缘地区,从而形成住房空间隔离,缺少与城市居民的沟通交往,无法正常享受城市发展成果,容易形成封闭性群体,更加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生活。
二、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住房保障困境
1.新生代农民工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限制多。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中提到,要全面放宽升学和参军进城的农村学生、长期在城市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和新生代农民工等重点人群的落户条件。此方案的出台将进一步促使部分省市放宽落户政策,也将为新生代农民工解决住房问题铺垫基石。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城市融入意愿,对于自身居住条件和质量有一定偏好,更愿意在城市购房定居。但是城市商品房的房价大多处于农民工承受能力之外,因此商品房模式难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而与之相应的保障性住房更能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需求。通过研究诸多城市住房保障政策,不难发现大多数地方政府将本市户籍居民作为主要保障对象,对于城市非户籍人口申请保障性住房有较多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因不具有城市居民户籍,从而游走在住房保障制度的保障范圍之外,很难获取保障性住房的房源,无法真正从住房保障政策中受益,户籍制度的门槛使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保障性住房望而却步。同时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中准入门槛高,收入水平、居住年限等条件要求严格,部分城市中未涉及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保障问题,诸多限制性因素最终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无法有效通过住房保障走出住房困境。
2.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落实难。2014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逐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实施范围。除了中央层面的政策引导外,部分省份也相继制定相关政策,探索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政策的出台代表了政府对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但是从实践效果来看,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保障政策的具体实施存在诸多限制,大多数政策带有浓厚的倡导色彩,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实践经验,同时各种措施缺乏明确的制度规定与法律方面的回应,从而使得政策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
3.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资源缺乏。将新生代农名工住房保障问题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必然导致城市资源的重新分配,部分城市面对本已紧缺的城市资源,如何有效协调空间资源、财政资源等,也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资源缺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需求差异化的忽视,二是对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投入欠缺。首先,政府逐步认识到农民工住房问题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农民工差异化的住房需求却少有关注,城市实施统一的保障政策设计,建设中以集中建设为主,空间布局边缘化,造成农民工入住率低,仍然选择通过市场租赁房屋解决住房问题。其次,对于农民工住房保障的投入欠缺主要体现在供给主体机制缺失、租房市场空间狭窄两方面。农工民住房保障问题的具体实施主体由各级地方政府主导,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合作机制与责任机制,各个主体间参与方式、参与程度均未明确规定,导致各主体供给动力不足。同时,在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尚不完善之余,农民工只能通过市场途径租住房屋,但目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市场租房空间逐步向城市边缘地区转移,即使在城市中心租住房屋,仍然存在严重的歧视现象。
三、相关对策建议
1.实行差别化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农民工的住房保障应根据不同城市经济发展阶段、行业特征,实施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的保障政策,从而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多种形式的住房保障。住房保障政策中的限定条件要根据城市外来人口规模进行调整,放开户籍的限定条件要依据城市人口户籍率的高低而采取相应措施。差异化的住房保障政策有利于不同规模城市协调发展,进而有层次的保障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住房权利, 2.实施统筹兼顾的资源分配模式,有效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各部门、主体的积极合作和建设平台来明确住房保障主体,加强各保障主体间的综合协调能力,强化主体责任,将住房建设的土地、财政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城市资源的分配应坚持整体和部分相协调原则,明确主次,重视城镇化建设中的主要矛盾,依据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规模,了解农民工差异化的住房需求,按需保障,从而将有限的城市资源分配到位,发挥各项资源的最大效用。同时规范市场化资源,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在市场租赁房屋的平等地位。
3.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多元化体系。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涉及用人单位、政府、农民工自身等多方主体,面对农民工住房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当从多角度探索解决途径。首先,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需求而面临的建设用地和资金紧缺,应在不减少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农村和城市间建设用地指标流转体系;其次,完善非户籍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的相关规定,使农民工享有公平的住房权利;最后,规范用人单位对于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障,通过缴纳住房公积金等途径使农民工享有住房权利。
四、结语
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大规模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必然面临住房问题,而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主要包括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限制多、住房保障政策落实难、住房保障资源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主要提出以下建议:实行差别化的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实施统筹兼顾的资源分配模式,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多元化体系。通过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让新生代农民工享有平等的住房权利,进一步融入城市生活,从而有效推进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韩克庆,林欣蔚.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25-27.
[2]赵宁.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中住房保障的困境与出路[J].政法论丛,2016,(02):138-142.
[3]吴宾,张春军,李娟.城镇化均衡发展视阈下流动人口差异性住房保障政策研究[J].城市问题,2016,(07):69-72.
[4] 娄文龙,杨春江,唐学庆.农民工住房保障供给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城市问题,2016,(10):72-75.
[5]趙晔琴.论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之困境——基于准公共产品限域的讨论[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