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生成过程,不能以教师思维或教参思维代替学生去思考、体会,也不能以个别学生的思考、体会来代替其他学生。《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个性化解读文本”以及“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老课新上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方法一——以点带面
执教九年级上册的《孤独之旅》时,班级里近一半的学生已经看过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等作品,对课文、作家作品等均有所了解,笔者深怕学生兴致缺缺。《孤独之旅》的传统教学模式侧重小说的环境描写和语言赏析,常规教学,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设计环节中,笔者从小说的定义出发,将课堂目标设置为剖析人物形象,感悟成长。教学的切入点放在人物语言上,切入点另辟蹊径,勾起了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全文杜小康说了四句话,执教本课时就以这四句以点带面,朗读,结合具体语境和说话背景,领会说话人不同的心情和形象,再串联文本,领悟成长。
笔者以简单的四句话作为这堂课的“新包装”,由浅入深,这四句话“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还是分头去找吧;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划分了全文的层次,表明杜小康成长的四个阶段,使整体文章思路清晰,节奏紧凑。以这四句话为线索,对文本进行适当剪裁,让一节45分钟的课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在品味四句话背后的“心声”时,笔者采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抛砖引玉,以第一句话作为示范后,让学生自主品读其他三句,讨论、探究、发言,既有方法指导,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理解,使之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又能学有所得。
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含英咀华,发现字词句段、标点修辞等的亮点,并将自己解读的亮点变成课堂学生学习的着眼点、切入点。
二、方法二——常教常新
这个教学理念源自毕淑敏《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同一篇文章,总会获得不同的人生体验,换个角度看问题,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例如,笔者在执教《丑小鸭》这样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话故事时,大胆放手让学生探讨,笔者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请任选这个故事中的一个形象,角色扮演,谈谈你眼中的丑小鸭。”当然,问题设置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充分挖掘文本信息。七年级的学生非常热衷这样的课堂,他们会火热地讨论,有的学生质疑“丑小鸭变白天鹅”的可能性;有的学生发现梦想的重要性;有的学生看到课文中丑小鸭倍受歧视和侮辱,却仍心存善念,向往自由,感动万分;有的学生从那些自诩关心丑小鸭的母鸡身上看到了“爱的枷锁”……原本看似简单的《丑小鸭》,却让孩子们读出了社会百态。反思这次教学经历,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学生个性化解读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喜悦。
而后在八年级的古文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中,笔者也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请学生从“藏书者、先达、媵人、同舍生”等,任选一个角色,进行创造性翻译。学生做出选择后,要划定翻译的文本区域,再结合原文信息,进行场景的创设。最后笔者在学生创造性地翻译后,提问他们眼中的宋濂,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便迎刃而解。
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聪明地抓住每一次创新教育的机会并及时用新的方法去尝试,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保持长久且热烈的求知欲。
三、方法三——互涉教学
对语文老师而言,局限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是非常狭隘的。互涉教学,可以拓宽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更活、更广、更新地教学语文。
例如前文所举的《孤独之旅》,笔者在执教时,采用了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进行互涉教学,举了曹文轩《草房子》:“他坐在那里,咀嚼着油麻地的任何一個孩子都不会去咀嚼的由大芦荡所给予他的美丽而残酷的题目。”曹文轩《感动》:“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进行穿针引线,推动课堂。
例如执教《吆喝》一文时,笔者采用了同一本书中的不同篇目进行互涉教学,《吆喝》和《京白》《老北京胡同》等,感受老北京的风韵,让学生陶醉其中。
例如执教《隆中对》和《出师表》两文时,笔者有意识地将同一原生素材的不同创作方式进行互涉比较。将二者的教学顺序进行调整,先教《隆中对》,再教《出师表》,并在两篇课文教授完毕后,引出《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以拓展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发现,同一原生素材在历史著作与小说中的异同,探究作者的文学匠心,让学生站在创作的角度重新审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尽可能给学生创新的思维空间,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方法,独立思考,设计独特的教学思路,与时俱进。老课新上,始终保持教学的热情,不断发展教学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361003)
一、方法一——以点带面
执教九年级上册的《孤独之旅》时,班级里近一半的学生已经看过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等作品,对课文、作家作品等均有所了解,笔者深怕学生兴致缺缺。《孤独之旅》的传统教学模式侧重小说的环境描写和语言赏析,常规教学,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设计环节中,笔者从小说的定义出发,将课堂目标设置为剖析人物形象,感悟成长。教学的切入点放在人物语言上,切入点另辟蹊径,勾起了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全文杜小康说了四句话,执教本课时就以这四句以点带面,朗读,结合具体语境和说话背景,领会说话人不同的心情和形象,再串联文本,领悟成长。
笔者以简单的四句话作为这堂课的“新包装”,由浅入深,这四句话“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还是分头去找吧;蛋!爸!鸭蛋!鸭下蛋了!”划分了全文的层次,表明杜小康成长的四个阶段,使整体文章思路清晰,节奏紧凑。以这四句话为线索,对文本进行适当剪裁,让一节45分钟的课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在品味四句话背后的“心声”时,笔者采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抛砖引玉,以第一句话作为示范后,让学生自主品读其他三句,讨论、探究、发言,既有方法指导,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理解,使之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又能学有所得。
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含英咀华,发现字词句段、标点修辞等的亮点,并将自己解读的亮点变成课堂学生学习的着眼点、切入点。
二、方法二——常教常新
这个教学理念源自毕淑敏《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同一篇文章,总会获得不同的人生体验,换个角度看问题,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例如,笔者在执教《丑小鸭》这样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话故事时,大胆放手让学生探讨,笔者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请任选这个故事中的一个形象,角色扮演,谈谈你眼中的丑小鸭。”当然,问题设置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充分挖掘文本信息。七年级的学生非常热衷这样的课堂,他们会火热地讨论,有的学生质疑“丑小鸭变白天鹅”的可能性;有的学生发现梦想的重要性;有的学生看到课文中丑小鸭倍受歧视和侮辱,却仍心存善念,向往自由,感动万分;有的学生从那些自诩关心丑小鸭的母鸡身上看到了“爱的枷锁”……原本看似简单的《丑小鸭》,却让孩子们读出了社会百态。反思这次教学经历,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学生个性化解读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喜悦。
而后在八年级的古文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中,笔者也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请学生从“藏书者、先达、媵人、同舍生”等,任选一个角色,进行创造性翻译。学生做出选择后,要划定翻译的文本区域,再结合原文信息,进行场景的创设。最后笔者在学生创造性地翻译后,提问他们眼中的宋濂,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便迎刃而解。
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聪明地抓住每一次创新教育的机会并及时用新的方法去尝试,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保持长久且热烈的求知欲。
三、方法三——互涉教学
对语文老师而言,局限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是非常狭隘的。互涉教学,可以拓宽教师和学生的视野,更活、更广、更新地教学语文。
例如前文所举的《孤独之旅》,笔者在执教时,采用了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进行互涉教学,举了曹文轩《草房子》:“他坐在那里,咀嚼着油麻地的任何一個孩子都不会去咀嚼的由大芦荡所给予他的美丽而残酷的题目。”曹文轩《感动》:“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进行穿针引线,推动课堂。
例如执教《吆喝》一文时,笔者采用了同一本书中的不同篇目进行互涉教学,《吆喝》和《京白》《老北京胡同》等,感受老北京的风韵,让学生陶醉其中。
例如执教《隆中对》和《出师表》两文时,笔者有意识地将同一原生素材的不同创作方式进行互涉比较。将二者的教学顺序进行调整,先教《隆中对》,再教《出师表》,并在两篇课文教授完毕后,引出《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以拓展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发现,同一原生素材在历史著作与小说中的异同,探究作者的文学匠心,让学生站在创作的角度重新审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尽可能给学生创新的思维空间,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方法,独立思考,设计独特的教学思路,与时俱进。老课新上,始终保持教学的热情,不断发展教学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36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