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项目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型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dan718121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现实的教学情境中,知识点、单课时、讲授灌输、纸笔测试,可以说是一套备受教师青睐的组合拳。知识中心大行其道,训练主义甚嚣尘上,教学胶着于知识的表层结构,导致知识学习符号化、知识管理碎片化、知识测评单一化。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孤立理解的浅层学习,无法实现由低阶学习向高阶学习的有序推进和螺旋进阶。教与学固守着传统的舒适区,遑论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回应和破解现实教学困境的过程中,项目学习有力促进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转型,有效改变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通过“做事”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学生在做中学、悟中学,在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由此可见,语文项目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有效方式。
  一、语文项目学习能够促进新课改理念的落地生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倡学习任务群教学,而任务群教学与项目学习一脉相承,都融入了杜威的“做中学”和克伯屈的“任务驱动”两种重要的学习理念。“做中学”为整个学习活动的支点,“任务驱动”是言语实践的主线,“每个学习任务是一个学习项目,多个学习项目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学习任务群”。有鉴于此,可结合新课改所提倡的“大项目、大主题、大任务”理念开展大单元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大项目为载体,以大主题整合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以大任务统摄具体的学习活动,力求改变语文教学中知识点的逐项解析和能力的机械训练模式,破解学生成为配合教师作秀的课堂道具的尴尬局面。在探索新教学的过程中将学习中心、整体性学习、协同学习等新课改理念落到实处。
  1.从学习者中心走向学习中心
  以学习为中心是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迭代升级,也可以理解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教师应提高站位,从“教”的设计转向“学”的设计,站在学生的立场定位学习,让学习这个中心统领学生、教师、教材、环境、技术等学习要素,聚合并借助这些要素促进学,实现学。以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为学,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激情,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在学生“学会”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会学”的问题。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学习,从“学后用”走向“做中学”,在问题解决的实践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培育素养。
  2.从碎片化学习走向整体性学习
  语文项目学习本质上是核心素养导向下整体性单元学习,体现了由碎片到整体的嬗变。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文本为起点,围绕知识点对文本进行肢解式分析,而项目学习围绕学科核心概念设计项目,用学科核心概念统摄单元主题,再用主题聚合单篇文本。在项目学习视角下,“文本不是学生在研习、模仿甚至膜拜后到达的终点,而是学生面对生活与成长中的种种困惑,在一定的情境下促使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辅助性材料”。如此,学生在整体的项目单元的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素养,从而解决了“课时主义”造成的知识碎片化、技能训练过度化等问题。
  3.从个体学习走向协同学习
  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收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协同合作、交流演讲等学生在未来社会所必需的素养。而项目学习则给学生提供了接触沸腾的社会生活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了协同合作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活动预演的机会。小组伙伴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提高,从而超越了传统的竞争学习。例如,在进行“人生规划”主题学习时,需要小组成员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合作设计生涯人物访谈提纲;参加“激扬青春”主题演讲评选前,先在组内进行模拟演讲,请同伴提出改进意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完成了对未来生活和社会关系的预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社会人格。
  二、语文项目学习是基于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
  语文项目学习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基于核心素养整合学习内容,通过设计与学生现在或未来生活相关的真实情境与挑战性任务而开展的言语实践活动。而深度学习以核心素养为旨归,是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强调内容整合与真实性问题解决,促进跨情境的迁移应用。由此可见,项目学习与深度学习有着共同的诉求,二者有着内在的同构性,都具有情境性、整合性、高阶性等特征,项目学习本质上是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情境性
  符号化的知识只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情境是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桥梁,是解决问题的舞台。项目学习关注的是真实的生活情境,即便是虚拟的,也应当是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教师设计项目时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认知经验,围绕学生的需要演绎与升华,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现实问题。例如,撰写高中生生涯报告、开展高中生学涯规划等活动。基于这样一种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开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思考人生、积极探索,从而能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境中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2.整合性
  在知識爆炸、瞬息万变的今天,整合具有重大的力量。教师应具有整合的视野和意识,敢于打破学科课程壁垒,开展跨学科、跨媒介的学习,有意识地将不同学科的内容统整到语文课程中。例如,将新课改、新高考所强调的生涯规划教育融入语文课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灵活的思维学习语文。当然,还可以将丰富的互联网资源、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方式等纳入整合的视野,重建任务群学习生态,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学习结构,体现语文学习的丰富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
  3.高阶性
  项目学习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改变了以往学习从低阶开始且主要在低阶附近徘徊的局面。其所强调的“做”,“不只动手,更需动脑,学生要在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驱动下,边实践,边反思,边成长”。“做”不是目的,思考解决问题,促进思维能力提升才是学习的目的。例如,在开展“人生规划”主题学习时,学生首先要思考本质问题“人生需要规划吗”,再将本质问题转化为驱动问题“何以为生”“以何为生”“何以为学”,并基于这些驱动问题设计驱动性任务。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分析”“评价”“创造”三个层级的高阶思维进行判断决策,从而超越“记忆”和“应用”的低阶能力,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能力。   三、语文项目学习是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019年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以“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两条线索组织单元,引导学生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沉浸在单元主题所聚合的多样化的言语活动中。基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特点,笔者以为设计主题式项目较为适宜。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单元的“人文主题只是一个主体人的人文教育指向,并不涵盖这些教学资源的全部价值,因此不能窄化这些资源的理解”。需要教师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与成长需求,围绕学科大概念和主题,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基于核心素养聚合材料,将诸多语文元素有机融入主题单元。围绕确定主题与目标、设计情境与任务、整合内容与资源、开展活动与探究、设计作品与评价等五大环节设计项目学习。其中任务驱动是主线,它指向主题与目标,链接学习情境,统摄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规范作品与评价。下面以“人生规划”主题为例,展现项目学习的具体路径。
  1.确定主题与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结合单元主题“青春的价值”“劳动之歌”“学习之道”提炼大概念“人生规划”,引导即将成年的高中生认识自我、思考社会、追求理想。其后围绕“人生规划”主题确定项目学习的单元目标(必修上册):一、阅读教材第一单元选文及相关网络资源,思考青春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二、阅读第二单元选文,思考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个人应具备的职业品质;三、阅读第六单元选文,思考学习的意义,探索学习的方法,规划并管理好高中三年的学习;四、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访谈的实施步骤,把握人物访谈、演讲稿、报告的文体格式和写作要求。
  2.设置情境与任务
  设置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发小组同学共同参与,走向真实问题的解决,助推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情境:为了让即将成年的我们更清晰地描绘自己的未来图景,让前进的脚步更有力量,学校将在高一下学期开学初举办高中学生生涯规划学习作品评比及展示交流活动,届时将邀请专家、老师、家长及学生代表组成评审团,对提交的“生涯规划报告”进行评选。
  项目学习的驱动任务为核心任务,核心任务是大任务,还可以将核心任务分解为二级子任务,以支持核心任务的完成。如本项目的核心任务为:阅读相关资源,学习生涯规划,提交一份《生涯规划报告》。根据整合后的单元主题“对话青春与认识自我”“劳动之歌与职业品质”“学习之道与学涯管理”的顺序,将大任务分解为三个子任务:一是写一篇“礼赞青春,激扬青春”主题演讲稿并参加班级或学校的演讲比赛;二是选择你所心仪的职业,对从事这一职业的家乡精英人物进行采访,拟写访谈实录;三是梳理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管理,写出高中三年的学习计划及每一年的进阶目标。
  3.整合内容与资源
  在对必修上册的第一、二、六单元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的基础上,围绕“人生规划”主题编织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网状连接,同时将教材上的一些静态陈述性知识(比如“访谈方法”“访谈表”“写演讲稿”等)转换成支持任务完成的动态的程序性知识。此外,还要发挥网络平台、移动终端等新媒介的作用,将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跨媒介开展学习。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架,促进问题的解决。例如,将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海明威的《真实的高贵》、王选的《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及网络时文《人工智能与未来职业变化》推荐给学生线上学习,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青春”与“初心”主题视频。
  4.开展活动与探究
  语文项目学习聚焦言语实践活动,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大语文活动中进行探究,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即“语文的学习同时涉及语文内容的學习和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因此,应将内容学习与语言文字运用相结合,不能偏离语文的性质,从而演变为对纯主题的探讨。
  阅读与鉴赏:阅读教材及数字化网络资源,对多样化的文本进行鉴赏分析。
  表达与交流:撰写演讲稿并参加“激扬青春”演讲比赛;对职场精英人物进行采访;小组成员合作研讨,撰写生涯规划报告。
  梳理与探究:通过学习交流会、辩论赛梳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职业理想、学习规划以及进阶路径,深入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5.设计作品与评价
  项目作品是项目学习区别于一般学习方式的独特之处。作品是多样的,包括激扬青春演讲视频、精英人物访谈实录、生涯活动新闻报道、小组生涯报告汇编手册,等等。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仅要关注显性作品,更要关注学生对核心概念“人生规划”的深度理解,包括团队任务的完成过程、小组汇报的项目经验以及作品展示时学生获得的代入感、仪式感等隐性成果。
  项目学习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专家、家长都可以是评价者。例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及整体过程进行评价;学生对上传网络平台的演讲视频和生涯报告进行互评;教师、专家、家长、学生共同制定生涯报告评比方案并对《生涯规划报告》进行评比。项目学习评价的方式多样化,以表现性评价为主。重点关注小组成员在与真实情境的持续互动中分析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采用传统的纸笔测试的方式,关键是在测评中设置真实的情境与任务。例如: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高考“3+1+2”选科,高一学生小张陷入了困惑,父母建议选择物理,这样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可以选择的空间很大,未来也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小张本人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历史科学研究,并且憧憬未来可以成为历史研究专家。面对选科矛盾,小张很苦恼。请你以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自主选择学习科目的看法,并给出适当的建议。
  在当前课程由知识中心向核心素养位移的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坚守语文初心,敢于改革创新,通过项目学习引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言语活动中发展素养,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建构者、对话者和反思者,从而摆脱独白与灌输的角色,突破知识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探索活动中实现语文教学的转型。
  [作者通联:安徽凤台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日前,拜读了胡双全老师《〈拿来主义〉教学实录及感言》,现将读后的一些粗浅想法呈于读者,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方家、同仁尤其是胡双全老师批评指正。  一、“促进生成”还是“阻碍生成”?  生成性教学指的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世界以及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生成性课堂最
期刊
《谈文学》是朱光潜专门写给青少年朋友的文学启蒙读本,收录了朱光潜先生的文艺论文集,属于文艺随笔。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本书多为经典篇目,适合高中生阅读,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其中篇目《咬文嚼字》入选人教版教材,《文学的趣味》入选职教版中职语文课文,足见《谈文学》对高中阶段学生的重要性。  新课
期刊
基于整本书阅读体系的构建,创设活泼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既定专题进行阅读、研讨,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素养,丰富精神世界,从而解决课程设置的整本书阅读问题的教学方案,即整本书的情境化阅读任务。这种理解来自笔者的实践探索,更多源于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理解领悟。  课程标准中,“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任务群確定了课程内容。任务,是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
期刊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唐朝诗人白居易明确指出,文学应该关注时代、关注现实。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诗坛开始抒写人的内心世界,抒写内心的体验与感悟、隐秘与幽微,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发掘和探索,虽然在诗歌的表达深度和表现方法上有所表现外,大多是无关痛痒、无病呻吟之作,甚至云雾弥漫、不知所云。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的诗歌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诗人们好像躲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自我吟唱、自娱
期刊
有人说,中国当代诗歌日益丰富和发育的过程,就是诗歌的地域文化与美学属性不断生长的过程。在当代诗歌创作格局中,某些诗人或某些诗人群体明显地带有地域色彩,或者说具有地域意识,如徐俊国的“鹅塘村”、江非的“平墩湖”、路也的“江心洲”,如北京、上海、广东、大西北和大西南等的诗人群。他们的创作在文化特质和诗歌精神方面都个性鲜明,为中国当代诗歌影像奉献了多元而丰富的资源与景观。诗人哨兵喝着洪湖水,长在长江边,
期刊
“塞纳河在密腊波桥下扬波/我们的爱情应当追忆么/在痛苦的后面往往来了欢乐//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我们就这样手拉着手脸对着脸/在我们胳膊的桥梁底下/永恒的视线/追随着困倦的波澜//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爱情消逝了像一江流逝的春水/爱情消逝了/生命多么迂回/希望又是多么雄伟//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过去一天又过去一周/不论是时间
期刊
著名教师于漪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初中起始阶段正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良好起点,也是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保持良性发展的基点。这个阶段是小学过渡到中学的关键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关键期,虽然其理性思维有限,知识经验和心理品质还带有小学的幼稚,但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快速发展,思维能力大为提高。这样一个“承前启后”
期刊
多少个春天的夜晚  面对你的诗句  却读不懂你的沉默  你的悲伤与惆怅  轻轻的合上你的诗集  满是你困惑的眼神  你梦想的翅膀在春天里折断  而你的诗歌却在春天里高亢  已经春暖花开了  可为什么那些在季节里  穿行的春风  却难度你的心田  春天因为你的诗歌而美丽  春天也因为你的诗歌而忧伤  诗歌就是你年轻的生命  一首比一首凄凉悲壮  春天的深处  仿佛在向人们述说  一个圣洁的诗人  要
期刊
【设计说明】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散文,作为一篇有关语言文字运用的论述文,其最大写作特色在于借例说理。文章通过列举语言运用的实例,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咬文嚼字的道理,从而阐明了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的观点。作者以漫谈的方式,娓娓道来,看似随意却很用心,无形中给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  本课抓住文末“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一句切入,紧紧围绕教学目
期刊
第一部分 文本解读综述  中秋词兴起于北宋,后绵延数代。在中秋词的发展过程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谓是其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首。前有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后有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古往今来,研究《水调歌头》之人数不胜数,现简要梳理如下:  一、作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