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的课堂情境。然而,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情境才是教学所需?——因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师而异。现以“化合价和化学式”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创设课堂情境几个策略。
【关键词】课堂情境 “化合价和化学式” 教学 理解 策略
教学情境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或活动,其特点和功能是能够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感活动等,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的课堂情境。然而,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情境才是教学所需?——因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师而异。现以“化合价和化学式”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创设课堂情境几个策略。
1.激活经验,类比迁移
第一阶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从字面上看你对价的含义的理解是什么?
答:是商品的价格、价值。
问:价格应该体现一种什么样的基本原则?
答:公平原则。
问:什么时候交易会发生?
答:发生在有供需要求时。
问:商品价值的体现是什么?
答:货币。
第二阶段,进行模拟交易活动。
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假如有甲、乙、丙三位同学各持有1元(甲)、2元(乙)、3元(丙)面值的货币各若干枚,市场上有A、B、C单价为1元(A)、2元(B)、3元(C)的商品三种。问:在不找零的前提下,最简单的成交方式共有几种?用甲、乙、丙,A、B、C,1、2、3这九个符号组合在一起表达成交情况,,看哪一组的表达方式最简洁明了。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请部分小组的代表公开研讨的结果。
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基于个人经验来理解化合价这一抽象概念就有了表象依附,新知便附于旧识之上,找到了适当的“固着点”,认知便水到渠成。
2.由此及彼,架设桥梁
对学生的展示结果给予恰当的评价后,请学生回顾化学变化的本质:原子的重新结合。告诉学生这种重新结合就是一种交换,在确定条件下的双赢甚至多赢交换,其结果是:变幻出自然与生命世界的万千气象。这种交换公正、合理,绝无打折与讨价还价。
而后,教师展示新的问题:
元素的价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产生正、负价态的原因何在?如果没有元素间的化合,价存在吗?看看你所学过的化学式,交易公平吗?这种买卖的货币是什么?如何简洁、明了地记录这种买卖?
请结合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积极探讨、得出结论。
3.协作学习,发现规律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展开充分的协商、研讨,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在小组意见统一的基础上,由小组学生代表概括出本节知识的要点和规律,看看还有没有遗漏的或不够全面的地方,然后加以归纳整理。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验证练习,效果评价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练习活动:
出氯、溴、硫、氧的负价,钠、镁、钙、铁、铝的正价,请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写出元素间两两化合所得物质的化学式;
判断下列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HCl、Cl2 、HClO、HClO3、NaClO4。
由于大多数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认知的过程,且类比的方法在日常经验与认知对象之间架起了通畅的桥梁。所以,练习的进展会比较顺利,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投入、结论基本正确。这时,教师尤其要注意对存在潜在的学习困难或容易丧失学习动力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和积极地肯定与表扬。
对诸如化合价一类的概念教学,教师要切忌抛弃认知规律、脱离主体经验而让学生死记一些元素的价态或化学式、或者某个概念叙述。指望学生们在被动的机械记忆的乏味学习中,在感官的表象感知中,真正理解化学是不可能的。这种教学的不良影响会在后期学习中越发凸显。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以往只注意由现象引申出结论的传统做法,代之以引导、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完成认知升华的心路历程,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体验探究与思考所带来的快乐,以点滴的成功培养他们的兴趣,增进他们挑战自我的意识。同时,教师应弱化课堂教学管理者、传授者的心态,树立建设者、服务者的意识并付诸实施,使教学有利于认知主体的内部探究动机在活动中得以强化,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积极的认知活动中来。这是通向理解的根本道路。
【关键词】课堂情境 “化合价和化学式” 教学 理解 策略
教学情境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或活动,其特点和功能是能够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感活动等,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的课堂情境。然而,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情境才是教学所需?——因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师而异。现以“化合价和化学式”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创设课堂情境几个策略。
1.激活经验,类比迁移
第一阶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问:从字面上看你对价的含义的理解是什么?
答:是商品的价格、价值。
问:价格应该体现一种什么样的基本原则?
答:公平原则。
问:什么时候交易会发生?
答:发生在有供需要求时。
问:商品价值的体现是什么?
答:货币。
第二阶段,进行模拟交易活动。
教师提出驱动性问题:假如有甲、乙、丙三位同学各持有1元(甲)、2元(乙)、3元(丙)面值的货币各若干枚,市场上有A、B、C单价为1元(A)、2元(B)、3元(C)的商品三种。问:在不找零的前提下,最简单的成交方式共有几种?用甲、乙、丙,A、B、C,1、2、3这九个符号组合在一起表达成交情况,,看哪一组的表达方式最简洁明了。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请部分小组的代表公开研讨的结果。
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基于个人经验来理解化合价这一抽象概念就有了表象依附,新知便附于旧识之上,找到了适当的“固着点”,认知便水到渠成。
2.由此及彼,架设桥梁
对学生的展示结果给予恰当的评价后,请学生回顾化学变化的本质:原子的重新结合。告诉学生这种重新结合就是一种交换,在确定条件下的双赢甚至多赢交换,其结果是:变幻出自然与生命世界的万千气象。这种交换公正、合理,绝无打折与讨价还价。
而后,教师展示新的问题:
元素的价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产生正、负价态的原因何在?如果没有元素间的化合,价存在吗?看看你所学过的化学式,交易公平吗?这种买卖的货币是什么?如何简洁、明了地记录这种买卖?
请结合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积极探讨、得出结论。
3.协作学习,发现规律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展开充分的协商、研讨,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在小组意见统一的基础上,由小组学生代表概括出本节知识的要点和规律,看看还有没有遗漏的或不够全面的地方,然后加以归纳整理。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验证练习,效果评价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练习活动:
出氯、溴、硫、氧的负价,钠、镁、钙、铁、铝的正价,请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写出元素间两两化合所得物质的化学式;
判断下列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HCl、Cl2 、HClO、HClO3、NaClO4。
由于大多数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认知的过程,且类比的方法在日常经验与认知对象之间架起了通畅的桥梁。所以,练习的进展会比较顺利,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投入、结论基本正确。这时,教师尤其要注意对存在潜在的学习困难或容易丧失学习动力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和积极地肯定与表扬。
对诸如化合价一类的概念教学,教师要切忌抛弃认知规律、脱离主体经验而让学生死记一些元素的价态或化学式、或者某个概念叙述。指望学生们在被动的机械记忆的乏味学习中,在感官的表象感知中,真正理解化学是不可能的。这种教学的不良影响会在后期学习中越发凸显。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以往只注意由现象引申出结论的传统做法,代之以引导、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完成认知升华的心路历程,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体验探究与思考所带来的快乐,以点滴的成功培养他们的兴趣,增进他们挑战自我的意识。同时,教师应弱化课堂教学管理者、传授者的心态,树立建设者、服务者的意识并付诸实施,使教学有利于认知主体的内部探究动机在活动中得以强化,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积极的认知活动中来。这是通向理解的根本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