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性格直爽,敢于直言。
9月21日,出现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地方教育基金会论坛上,与嘉宾谈及中国教育公益发展问题时,他不改性情,毫不避讳地指出国内地方许多政府热衷于喊口号,不做实事,认为政府解决教育问题上要多创造条件,让公益组织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丁学良毕业于哈佛大学,先后在美国、香港等地工作,教育与公益是他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之一。由于常年在国外学习和工作,他得以接触和研究各地的教育公益案例。与此同时,他也亲身参与公益实践,在家乡母校设立了奖学金,每年将自己的讲学报酬以及部分其他收入奖励给成绩优秀但家境贫困的学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有媒体据此将他称为“教育的知行者”。
教育公益应该是雪中送炭
中国财富:你一直关注中国教育公益的发展,你理解的教育公益是什么?
丁学良:客观来说,中国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的进步和很大的成效,这是我们应该肯定的。但回过头来看,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问题讲很多年都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有的是属于锦上添花,有的是雪中送炭,我觉得教育公益应该解决雪中送炭的问题。
中国财富:怎么理解“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不同?
丁学良:我理解的锦上添花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教育体制、调整课程设计、改善师生关系、发展教育机构等,培养出具体有创造力、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现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关注这个问题。
而公益教育则应该集中解决雪中送炭的问题,这个问题还要分很多档次,我觉得首先要解决雪最大、天最冷的问题,包括被遗弃的儿童,被虐待的儿童,要挽救和教育他们,这是一种;第二种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在这基础上再来讨论资源如何配置,民间如何参与,法律和政策如何制定,公益资源如何优化,这样才更有方向性。
北京理工大学有个很不错的项目,他们的教授是我的好朋友杨东平。几年前他就跟我讲,他们把北京比较好的几个高校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夏天的几个月到中国最偏远的地区,对那里的乡村老师进行再培训。我觉得他们这个创意就很好,不仅能帮助贫困地区的教育,同时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教育公益项目。
中国财富:在解决雪中送炭问题中,公益组织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丁学良:教育公益涉及的所有事情,公益组织都可以参与。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帮助,提供支持,能出钱就出钱,能出人就出人。更重要的是,政府要给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大环境,帮助他们提升素质和能力,然后发展成能够覆盖面广的公益组织,从而更好地解决最困难儿童的教育问题。
但在中国,有一点是很糟糕的,有些事情你小规模地做就OK,一旦做到一定规模时,就要面临管理的问题,这是很可悲的一点。
磨烦了可能有机会试一试
中国财富:在你看来,推动教育公益的发展,政府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丁学良:官方或者半官方的机构都应该支持教育公益的发展,由他们出面,提供相应的资源。比如,有些高校的学生来自很贫穷的地方,他自己或者带着同学一起回乡支教,地方政府是不是应该给予支持,提供来回路费和生活费等。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地方政府只喊口号,不做实事,我觉得与其喊口号,还不如在解决教育问题上多创造些好条件。
对于教育公益项目,社会是愿意提供支持的,只要有法律的入口,社会资本就愿意对教育进行投入和支持。但问题是,中国社会常常是不讲道理的,因为具体的政府部门或者管理部门往往会担心,民间参与容易出事,因而在法律和政策层面提出各种限制,如果不在制度层面上解决,很多社会资本即便想也进不来。中国所有的事情前提就是法律和政策必须足够讲道理,要透明,再开放和融合,而不是把所有的事情变成模式,这是很荒诞的事情。
中国财富:教育权不仅是受教育的权利,更应该包括办教育的权利,你觉得应该如何推动政府放权?
丁学良:我的很多朋友都跟我讲一个建议,说在国内要跟政府打交道,有一个办法,你跟他磨,磨烦了可能让你试一试。
实践才能对症下药提建议
中国财富:除了关注教育公益发展外,你本人还参与其中,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丁学良:并不是说所有事我都亲自去做,但是我希望有机会去学习。教育的问题具有特殊性,很难有一套统一的解决方法。我需要知道问题的特殊性在哪里,才能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发展问题。能把一辈子的时间都拿去做好事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才需要形成制度的保障。我觉得教育的公益性也是如此,要想办法去创造可持续,在可持续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中国财富:学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有人以呼吁为主,有人以行动为主,你怎么看?
丁学良:有些事我之所以有机会去做好多年,是因为我人在海外学习生活,他们的制度设计不需要我去推动,我只不过作为有心人去观摩、考察和学习。而在国内,法律和政策没有创造足够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此很多人一直在呼吁,因为他们一旦去做,马上就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募捐,一募捐可能就有人怀疑你是不是非法集资。有些规章制度的存在,确实让你不干事,不让你多干好事,这是关键。
但我觉得,不能老呼吁,也不能不做事。能呼吁的就呼吁,最后能在呼吁的同时花点心思去做一做。做过了,呼吁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点,一点实操经验都没有的话,呼吁是空泛的。学者只要稍微介入一段时间,他们的呼吁才能对症下药地提出建议来,这是实践的智慧。空谈道理大家都会,怎样在做的机制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这才是比较难的。
9月21日,出现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地方教育基金会论坛上,与嘉宾谈及中国教育公益发展问题时,他不改性情,毫不避讳地指出国内地方许多政府热衷于喊口号,不做实事,认为政府解决教育问题上要多创造条件,让公益组织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丁学良毕业于哈佛大学,先后在美国、香港等地工作,教育与公益是他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之一。由于常年在国外学习和工作,他得以接触和研究各地的教育公益案例。与此同时,他也亲身参与公益实践,在家乡母校设立了奖学金,每年将自己的讲学报酬以及部分其他收入奖励给成绩优秀但家境贫困的学子,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有媒体据此将他称为“教育的知行者”。
教育公益应该是雪中送炭
中国财富:你一直关注中国教育公益的发展,你理解的教育公益是什么?
丁学良:客观来说,中国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的进步和很大的成效,这是我们应该肯定的。但回过头来看,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问题讲很多年都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有的是属于锦上添花,有的是雪中送炭,我觉得教育公益应该解决雪中送炭的问题。
中国财富:怎么理解“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不同?
丁学良:我理解的锦上添花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改革教育体制、调整课程设计、改善师生关系、发展教育机构等,培养出具体有创造力、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现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在关注这个问题。
而公益教育则应该集中解决雪中送炭的问题,这个问题还要分很多档次,我觉得首先要解决雪最大、天最冷的问题,包括被遗弃的儿童,被虐待的儿童,要挽救和教育他们,这是一种;第二种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教育问题。在这基础上再来讨论资源如何配置,民间如何参与,法律和政策如何制定,公益资源如何优化,这样才更有方向性。
北京理工大学有个很不错的项目,他们的教授是我的好朋友杨东平。几年前他就跟我讲,他们把北京比较好的几个高校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夏天的几个月到中国最偏远的地区,对那里的乡村老师进行再培训。我觉得他们这个创意就很好,不仅能帮助贫困地区的教育,同时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教育公益项目。
中国财富:在解决雪中送炭问题中,公益组织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丁学良:教育公益涉及的所有事情,公益组织都可以参与。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帮助,提供支持,能出钱就出钱,能出人就出人。更重要的是,政府要给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大环境,帮助他们提升素质和能力,然后发展成能够覆盖面广的公益组织,从而更好地解决最困难儿童的教育问题。
但在中国,有一点是很糟糕的,有些事情你小规模地做就OK,一旦做到一定规模时,就要面临管理的问题,这是很可悲的一点。
磨烦了可能有机会试一试
中国财富:在你看来,推动教育公益的发展,政府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丁学良:官方或者半官方的机构都应该支持教育公益的发展,由他们出面,提供相应的资源。比如,有些高校的学生来自很贫穷的地方,他自己或者带着同学一起回乡支教,地方政府是不是应该给予支持,提供来回路费和生活费等。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地方政府只喊口号,不做实事,我觉得与其喊口号,还不如在解决教育问题上多创造些好条件。
对于教育公益项目,社会是愿意提供支持的,只要有法律的入口,社会资本就愿意对教育进行投入和支持。但问题是,中国社会常常是不讲道理的,因为具体的政府部门或者管理部门往往会担心,民间参与容易出事,因而在法律和政策层面提出各种限制,如果不在制度层面上解决,很多社会资本即便想也进不来。中国所有的事情前提就是法律和政策必须足够讲道理,要透明,再开放和融合,而不是把所有的事情变成模式,这是很荒诞的事情。
中国财富:教育权不仅是受教育的权利,更应该包括办教育的权利,你觉得应该如何推动政府放权?
丁学良:我的很多朋友都跟我讲一个建议,说在国内要跟政府打交道,有一个办法,你跟他磨,磨烦了可能让你试一试。
实践才能对症下药提建议
中国财富:除了关注教育公益发展外,你本人还参与其中,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丁学良:并不是说所有事我都亲自去做,但是我希望有机会去学习。教育的问题具有特殊性,很难有一套统一的解决方法。我需要知道问题的特殊性在哪里,才能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发展问题。能把一辈子的时间都拿去做好事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才需要形成制度的保障。我觉得教育的公益性也是如此,要想办法去创造可持续,在可持续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中国财富:学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有人以呼吁为主,有人以行动为主,你怎么看?
丁学良:有些事我之所以有机会去做好多年,是因为我人在海外学习生活,他们的制度设计不需要我去推动,我只不过作为有心人去观摩、考察和学习。而在国内,法律和政策没有创造足够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因此很多人一直在呼吁,因为他们一旦去做,马上就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募捐,一募捐可能就有人怀疑你是不是非法集资。有些规章制度的存在,确实让你不干事,不让你多干好事,这是关键。
但我觉得,不能老呼吁,也不能不做事。能呼吁的就呼吁,最后能在呼吁的同时花点心思去做一做。做过了,呼吁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点,一点实操经验都没有的话,呼吁是空泛的。学者只要稍微介入一段时间,他们的呼吁才能对症下药地提出建议来,这是实践的智慧。空谈道理大家都会,怎样在做的机制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这才是比较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