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胃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比较。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7月到2013 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胃癌肝转移患者60例,胃癌加肝转移灶切除 23 例,术后肝局部灌注化疗19例,不规则治疗18例。结果:肝转移灶切除患者中,中位生存期20个月,单叶或孤立转移灶切除患者,中位生存期为 26个月,而多发转移灶切除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灌注化疗患者,中位生存期18个月,肝转移灶切除患者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过局部灌注化疗组和单叶或孤立转移灶切除组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不规则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8个月,与上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肝转移患者,采用肝转移灶治疗,可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单叶或孤立转移灶患者治疗,宜选择切除治疗,而局部灌注化疗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胃癌;肝转移;效果对比;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7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11-01
胃癌肝转移的发病率较高,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当前,在是否能够对肝转移灶行切除术及其指征的把握,观点各不相同,而观点不一的主要原因在于肝转移灶切除术的效果整体无法令人满意[1]。本研究即探讨胃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及效果对比,现报告如下。
1. 治疗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7月到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癌肝转移患者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9.3±4.5)岁。所有患者均行胃癌切除术,胃癌全切除14例,大部分切除46例,胃体癌14例,胃窦癌35例,贲门胃底癌11例。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36例管状腺癌, 13例乳头状腺癌, 9例印戒细胞癌 ,3例未分化癌。此外还有38例伴肝转移,34例肝内单叶或孤立转移灶和26例多发转移灶。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60胃癌肝转移患者分为3 组:23例肝转移灶切除组、19例肝转移灶局部灌注化疗组和18例不规则治疗组。
1.2 方法
1.2.1 肝转移灶切除组
多发转移灶切除8例、孤立或单叶转移灶切除15例,以及异时发现肝转移8例、同时伴肝转移15例。手术指征把握:排除肝脏部位、淋巴结转移和腹膜种植转移,转移灶最大径≯6cm,多发灶≤3枚。按患者身体状况,可行转移灶切除手术。 转移灶在肝部,状如尾状叶,且肝第八段。大血管相邻,手术难度大,手术指征把握需谨慎。 由于同时伴肝转移灶切除风险大、创伤多,本研究中,手术难度大患者,暂未行手术治疗。 肝转移灶切除后,再行化疗16例,据患者病情,并未制定统一的化疗方案。术后,7例患者无进行其他治疗。
1.2.2 肝转移灶局部灌注化疗组
该组患者19例,行中门静脉或肝动脉埋泵灌注化疗6例,2 例经1、2次局部灌注化疗后,由于导管堵塞,转行肝动脉插管灌注治疗。 治疗方法:顺铂 60 mg/㎡、d1表阿霉素40mg/㎡、dl或奥沙利铂85 mg/㎡、d1或亚叶酸钙200mg/㎡,d1~5。微泵1日维持>12 h。另外13例采用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顺铂60 mg/㎡或奥沙利铂85 mg/㎡,丝裂霉素10 mg/㎡或阿霉素40 mg/㎡,氟尿嘧啶750mg/㎡或亚叶酸钙200 mg /平方米。按照肝动脉造影结果,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是否需要超液化碘油5~15 ml加表阿霉素40 mg/㎡。根据患者的肿瘤大小和数量增减化疗药物。肝转移灶局部灌注化疗平均为3.8次/例。
1.2.3 不规则治疗组
60例患者中18例为不规则治疗,主要是民间中医中药治疗,并未采用肝转移灶局部治疗。
1.2.4 随访
本研究随访期为4~66个月,而中位随访期为18个月,方式包括电话、信访和门诊等方式。胃癌患者生存期为行胃癌肝转移切除术后到随访结束或者患者死亡,分别观察1、3和1年的生存率。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处理,生存率的计算则采用Kaplan-Meier 法 ,组间生存时间的比较杂采用Log-rank 法,不同治疗方法与临床参数均采用χ2检验进行检验,P<0.05则视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转移灶切除组
23 例行胃癌肝转移切除术患者,生存超过1年的患者16 例,占比为69%,生存其超过3年的患者6 例,占比为26%,生存超过5 年患者2例,占比为8%,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单叶或孤立转移灶切除和多发转移灶切除,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6个月、10 个月,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局部灌注化疗组
19例行局部关注化疗患者,生存期超过1年患者14例,占比73%,超过3年5例,占比26%,無超过5年以上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
2.3 不规则治疗组
18例行不规则治疗患者,生存超过1年患者6例,占比33%,无生存超过3年患者,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与局部灌注组和肝转移灶切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关注化疗组与肝转移灶切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图中的可以看出,多发转移灶切除效果劣于局部灌注化疗组,而后者劣于孤立或单叶转移灶切除组。
图1 组间生存率曲线对比示意图
3. 讨论
胃癌肝转移灶切除术后,患者生存期差异较大。因此,是否对患者行肝转移灶切除,目前仍有不同的观点。常规的化疗、放疗治疗,无法显著延长中远期生存率,一些患者术后无法再接受化疗。因此,一些西方国家开始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方法。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局部灌注化疗组的临床效果优于不规则治疗组,表明该方法可延长患者生存期[2]。
而把握胃癌肝转移灶切除适应症的程度不同,则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也比较大。胃癌孤立肝转移或单叶肝转移,适合采用肝转移灶切除术,而多发肝转移灶,由于风险大、手术困难,一般不采用切除术。通过本研究,得出结论有:一是多数肝内多发转移灶有微小、难发现的转移灶,彻底根治比较难;二是多发转移灶手术困难,风险大,无法延长生存期;三是局部灌注化疗,由于可提高局部化疗药物浓度,具有安全性、微创性优点,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3]。
参考文献:
[1] 姚长东,朱云杰,张春英.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量泵持续 5-Fu 静脉化疗在胃癌肝转移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29-30.
[2] 孙卫东,任普海,冯晓峰,等. 介入治疗在胃癌以及胃癌肝转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交通医学,2012,26(03):217-220.
[3] 陆进,王卫东,徐平等.胃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探讨与疗效比较[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 10):814-816.
关键词:胃癌;肝转移;效果对比;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7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011-01
胃癌肝转移的发病率较高,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当前,在是否能够对肝转移灶行切除术及其指征的把握,观点各不相同,而观点不一的主要原因在于肝转移灶切除术的效果整体无法令人满意[1]。本研究即探讨胃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及效果对比,现报告如下。
1. 治疗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7月到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癌肝转移患者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9.3±4.5)岁。所有患者均行胃癌切除术,胃癌全切除14例,大部分切除46例,胃体癌14例,胃窦癌35例,贲门胃底癌11例。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36例管状腺癌, 13例乳头状腺癌, 9例印戒细胞癌 ,3例未分化癌。此外还有38例伴肝转移,34例肝内单叶或孤立转移灶和26例多发转移灶。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60胃癌肝转移患者分为3 组:23例肝转移灶切除组、19例肝转移灶局部灌注化疗组和18例不规则治疗组。
1.2 方法
1.2.1 肝转移灶切除组
多发转移灶切除8例、孤立或单叶转移灶切除15例,以及异时发现肝转移8例、同时伴肝转移15例。手术指征把握:排除肝脏部位、淋巴结转移和腹膜种植转移,转移灶最大径≯6cm,多发灶≤3枚。按患者身体状况,可行转移灶切除手术。 转移灶在肝部,状如尾状叶,且肝第八段。大血管相邻,手术难度大,手术指征把握需谨慎。 由于同时伴肝转移灶切除风险大、创伤多,本研究中,手术难度大患者,暂未行手术治疗。 肝转移灶切除后,再行化疗16例,据患者病情,并未制定统一的化疗方案。术后,7例患者无进行其他治疗。
1.2.2 肝转移灶局部灌注化疗组
该组患者19例,行中门静脉或肝动脉埋泵灌注化疗6例,2 例经1、2次局部灌注化疗后,由于导管堵塞,转行肝动脉插管灌注治疗。 治疗方法:顺铂 60 mg/㎡、d1表阿霉素40mg/㎡、dl或奥沙利铂85 mg/㎡、d1或亚叶酸钙200mg/㎡,d1~5。微泵1日维持>12 h。另外13例采用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顺铂60 mg/㎡或奥沙利铂85 mg/㎡,丝裂霉素10 mg/㎡或阿霉素40 mg/㎡,氟尿嘧啶750mg/㎡或亚叶酸钙200 mg /平方米。按照肝动脉造影结果,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是否需要超液化碘油5~15 ml加表阿霉素40 mg/㎡。根据患者的肿瘤大小和数量增减化疗药物。肝转移灶局部灌注化疗平均为3.8次/例。
1.2.3 不规则治疗组
60例患者中18例为不规则治疗,主要是民间中医中药治疗,并未采用肝转移灶局部治疗。
1.2.4 随访
本研究随访期为4~66个月,而中位随访期为18个月,方式包括电话、信访和门诊等方式。胃癌患者生存期为行胃癌肝转移切除术后到随访结束或者患者死亡,分别观察1、3和1年的生存率。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处理,生存率的计算则采用Kaplan-Meier 法 ,组间生存时间的比较杂采用Log-rank 法,不同治疗方法与临床参数均采用χ2检验进行检验,P<0.05则视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转移灶切除组
23 例行胃癌肝转移切除术患者,生存超过1年的患者16 例,占比为69%,生存其超过3年的患者6 例,占比为26%,生存超过5 年患者2例,占比为8%,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单叶或孤立转移灶切除和多发转移灶切除,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6个月、10 个月,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局部灌注化疗组
19例行局部关注化疗患者,生存期超过1年患者14例,占比73%,超过3年5例,占比26%,無超过5年以上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
2.3 不规则治疗组
18例行不规则治疗患者,生存超过1年患者6例,占比33%,无生存超过3年患者,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与局部灌注组和肝转移灶切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关注化疗组与肝转移灶切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图中的可以看出,多发转移灶切除效果劣于局部灌注化疗组,而后者劣于孤立或单叶转移灶切除组。
图1 组间生存率曲线对比示意图
3. 讨论
胃癌肝转移灶切除术后,患者生存期差异较大。因此,是否对患者行肝转移灶切除,目前仍有不同的观点。常规的化疗、放疗治疗,无法显著延长中远期生存率,一些患者术后无法再接受化疗。因此,一些西方国家开始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方法。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局部灌注化疗组的临床效果优于不规则治疗组,表明该方法可延长患者生存期[2]。
而把握胃癌肝转移灶切除适应症的程度不同,则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也比较大。胃癌孤立肝转移或单叶肝转移,适合采用肝转移灶切除术,而多发肝转移灶,由于风险大、手术困难,一般不采用切除术。通过本研究,得出结论有:一是多数肝内多发转移灶有微小、难发现的转移灶,彻底根治比较难;二是多发转移灶手术困难,风险大,无法延长生存期;三是局部灌注化疗,由于可提高局部化疗药物浓度,具有安全性、微创性优点,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3]。
参考文献:
[1] 姚长东,朱云杰,张春英.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量泵持续 5-Fu 静脉化疗在胃癌肝转移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29-30.
[2] 孙卫东,任普海,冯晓峰,等. 介入治疗在胃癌以及胃癌肝转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交通医学,2012,26(03):217-220.
[3] 陆进,王卫东,徐平等.胃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探讨与疗效比较[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 10):81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