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一件事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ongxi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14日,“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韦棣华(玛丽·伊丽莎白·伍德)女士的曾外孙女苏姗妮·罗兰和她的丈夫埃利斯·罗兰向国家图书馆无偿捐赠了包括韦棣华书信手稿、照片、剪报和民国时期非正式出版物在内的19件珍贵文献。这些文献向人们生动展现了这位中国近代新图书馆运动先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交往中的细节,为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韦棣华女士1861年生于美国纽约州杰纳西县埃尔巴镇,是中国公共阅读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她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出生在富裕并且又重视教育的家庭的表姐就引导她通过书籍认识世界,鼓励她走出去了解世界。这也让她与书籍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并且拥有了独自来华的勇气。
  创办“文华公书林”
  1899年正值义和团运动爆发,韦棣华最小的弟弟韦德生牧师与美国失去了联系。因为担心弟弟的安全,韦棣华来华看望他,被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文华书院聘为英语教师。工作中她很快发现文华校园内图书资料贫乏,教师学生没有教学参考书籍,甚至在整个武汉也没有一座可供大众阅读的图书馆。于是1901年她开始从美国募捐英文书刊,并发动教员捐献图书,自己也到处搜集、自费购买书刊,在文华书院校园的八角亭内陈列,供师生借阅。
  这个小阅览室的成功让韦棣华萌生了建立“文华公书林”的想法,坚定了要把西方的公共图书馆观念引进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图书馆事业服务的决心。于是,韦棣华于1906年返回美国圣公会总部,递交申请,成为了一名平教士,并在同年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普拉特学院图书馆学校进修一年,同时筹集资金,筹建文华公书林。韦棣华的付出没有白费,1910年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成立,韦棣华担任总理(馆长)。
  创办“文华图书科”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韦棣华清楚的知道想要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单单依靠她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为此,韦棣华女士培养学生了解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1914年和1917年,韦棣华在教会的帮助下分别资助沈祖荣先生和胡庆生先生赴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学校留学,开创了中国学会赴海外攻读图书馆学的先河。1920年,两名学生学成归国与韦棣华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学高等教育机构——文华图书科,即今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前身。文华图书科培养了很多了不起的人。他们中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还有一部分人成为了美国第一批东亚图书馆的馆长。这也为美国近代汉学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强了中美文化的交流。
  韦棣华女士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不忘自身的知识补充。1918年,韦棣华又到波士顿西蒙斯大学图书馆学院进修。对此,西蒙斯大学表示,韦棣华是他们学院最早的“国际学生”,因为在她最早的学籍档案里的地址是武昌,并没有提及她是美国人。在当时,韦棣华先生也是非常受人尊敬的,是进修学员中较为独特的一位,她并不是为学历而进修,而是为了提升自己对图书馆事业的认识,获取更先进的知识来完善图书馆的工作。
  利用庚子赔款,建设中国的图书馆
  1923—1924年韦棣华带着中国250位各界名流的请愿书,只身前往美国,用6个月的时间,游说400多位美国国会议员,成功地促使美国政府将退还中国的最后一笔庚子赔款用于发展图书馆事业,建立了国立北平图书馆、清华学堂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松公府新馆、科学社明复图书馆和武汉大学图书馆。
  韦棣华的成功游说为中国所带来的收获,不仅仅体现在图书馆的建设上,她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况。1924年,韦棣华邀请美国图书馆协会颇受尊重的鲍士伟博士来华考察图书馆事业,成功地促使了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并把新图书馆运动推向了高潮。
  1927年9月韦棣华先生赴英国爱丁堡参加英国图书馆协会50周年纪念大会,代表中华图书馆协会与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挪威、瑞典、美国、瑞士等15个国家的图书馆协会代表联合倡议,共同签署了正式成立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的协议,使中国成为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发起国之一。这对当时的中国有着非凡的意义。
  虔诚的教徒,家族的骄傲
  美国圣公会是新教教派,起源于英格兰教廷,主张在教育和学习等相对理性的方面服务于社会。1836年圣公会来到中国建立多所学校和学习中心。直到1950年,新中国政府让他们回国之前,一直服务于中国。韦棣华从小就是美国圣公会的教徒,圣公会的教徒彼此互相信任。所以当韦棣华向圣公会介绍她在中国的工作,表达中国的需要的时候,圣公会给予了她很大的支持。美国圣公会档案馆的档案学家表示,他们通过研究韦棣华写给圣公会的信和最后一批从武昌回到美国的传教士的口述史,发现韦棣华是一位慷慨为人,专注做事,并且对信仰极为坚定的人。
  韦棣华先生的家人也都是圣公会的教徒。他们表示韦棣华是他们整个家族的骄傲,她的故事也在家族中一辈辈的流传。家族中的女性在过节准备聚会时,总会讲起家族先人的传奇故事,而韦棣华就是被谈论最多的名字。她开朗热情、独立自信又无所畏惧的性格影响着家族中的每一个人。直到今天她的家族成员依然通过美国圣公会在做很多慈善事业。
  韦棣华先生留下是书信和文献资料一直被家族中的人一辈辈保存、传阅。韦棣华的曾外孙女苏姗妮·罗兰回忆说,她的外祖母一直把这些信件、文献放进一个大信封里,信封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笔记,应该是这些家族传承人记录的。他们小时候就知道这个放在梳妆台抽屉里的大信封是关于家族里的一位伟大女性。他们一直知道韦棣华是家族中特别的一员,但在“中国记忆”项目组成员联系他们之前,他们却不清楚韦棣华对于中国的意义那么巨大。他们刚刚发现韦棣华一生所做的这些事业在现在的中国依然被人铭记。
  这些珍贵资料的拥有者苏姗妮·罗兰在几年前得过一场重病,这让她忽然意识到这些珍贵的资料不应该仅仅流传于家族之中,而是应该放在一个安全且容易被找到的地方永久保存,服务于更多的记者、作家以及图书馆领域的研究者。为此,她拜访过很多地方,包括韦棣华家乡的图书馆、纽约州立图书馆,但最后他们还是决定把这些资料捐献给中国。因为韦棣华爱中国,属于中国,所以他们相信这样做韦棣华也会很高兴。
  韦棣华女士的一生都致力于图书馆事业,从美国到中国,她从未改变过服务于社会的决心。虽然与她在中国所做的图书馆事业相比,她在美国巴达维亚里奇蒙德图书馆任馆长时期的工作只能算作是学徒时期,但她那时开创的 “讲故事时刻”(每周五把图书馆对不允许进图书馆的孩子们开放)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被推行。而她为中国图书馆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更是让她获得了“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的美誉。然而就在人们准备庆祝她来华30年以及文华公书林成立20周年,文华图专创办10周年之际,韦棣华女士因心脏病于1931年5月1日病逝在武昌。
  这位风格高尚、无私奉献的国际友人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奉献了一生的精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尊敬和铭记。
其他文献
宋新成个性低调儒雅,对于艺术有着天然的悟性和睿智,在京求学期间,经多位名师的指点和教诲,受益匪浅。为探寻绘画的真谛,宋新成如痴如醉,勤学不倦,坚持每日一课,沉浸于天地自然之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宋新成认为,老子倡导的“自然”思想,本是教人以“自然”为法则“为无为”,其哲学思想蕴涵着人类崇尚自然美的美学内涵,反映出人类追求自然美的艺术精神
期刊
知识分子的定义和范畴  知识分子在欧美并不是受过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代名词,ILLECTUAL(知识分子)应该是关注社会、人类命运,具备“人文精神”的一族。仅仅具备专业知识的,可以称专业头衔,却不属于知识分子范畴,例如律师、医生、作家、工程师等。  那么知识分子应该具有什么基本的普遍的特质?也许有很多选项。但“理性精神”或曰“科学精神”是最基本的,是文化人格的核心。  从事文史哲的某些人一听“科学精
期刊
女画家古仪(励国仪)选择了宁波天一阁这个中国著名的藏书楼来举办的个人绘画作品展。天一阁是宁波名胜古迹,一个16世纪留存下来的老建筑,近几年,宁波市政府为更好保护文物,把就近的古建筑都拆移到一起,在天一阁形成一个古建筑群,亭台楼阁,回廊花窗,在桂花树下摆上了一排排明式椅子,在青石板路上铺设了红红的地毯,画展的开幕式就这样开始了。  古仪是我国著名的画家,现任潘天寿基金会会长,日本国际水墨画协会理事,
期刊
姜怡翔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画展并获奖,其笔下的写意花鸟墨色素雅、色彩迷离,弥散着中国画水墨之古韵,思构着自己内心的花鸟世界,其作品中的“花非花,竹非竹的墨痕时空意境”让人感悟颇多。刘文西先生对其作品评价说:“姜怡翔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清逸、亲切、意外之感。”杨晓阳先生也称赞说,“姜怡翔先生的画,施色以水墨加入,沉稳冲和各种色相都在不露痕迹中自然流露,让人倍觉淡雅超俗。”  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会融
期刊
“走出去”,几乎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誓言。中国文化走出去更是一个不断升温的热词。随着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的交融渗透不断加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世界认可。然而文化走出去依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瓶颈制约,如何进一步提高文化的包容性和亲和力,形成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成为一道新的课题。  几天前,在采访中国艺术国际行的团队时,他们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纽约杰曼顿布展时,史蒂文·洛克菲勒二世在看到画
期刊
艺术人生独行者  国舰,安徽省砀山县城关镇人,生于1976年9月,自幼酷爱书画,祖籍江西,祖母之父辈为当时名噪一方的父子三秀才,精于书画,在烫画上更是深有造诣。国舰从小深得真传,凭着自己的天性聪颖,以及对烙画艺术的独特爱好,他多年沉浸在对烙画的练习和钻研之中,终于掌握了一套独有的烙画技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  烙画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我国民间珍贵的稀有画
期刊
11月25日,在各地初步评价的基础上,经传统保护村落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旅游局等联合公布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共有994个村落榜上有名。自2012年以来,我国已经公布两批1561个村落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327个村落列入2014年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加上此次名单入选村落,共计2555个传统村落将被保护。  文化部筹划推行文化
期刊
“马向阳”、“大槐树村”已是大家近期茶余饭后热聊的话题了,同样《马向阳下乡记》也是观众追屏的TOP1。故事讲述了淄川区商务局市场科科长马向阳在“千名第一书记下乡”运动中临时被派往一个地处偏僻,贫穷落后且外人罕至的小山村——大槐树村。从公务员到村官,从城市到农村,马向阳感受到了自己的格格不入。虽说马向阳极不情愿来此,但经过一番思想波动后却能扎根于此。他用“大智慧”带领着村民修路、建厂、种菜,一起走向
期刊
“苗族贾理” 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流传在贵州省丹寨县全境以及周边县市的苗族部分地区。它是一种在当地苗族社会中最具权威和影响深广的独特文类,为亦诗亦歌体文学样式,总篇幅有2万多行。  “苗族贾理”是苗族的一部古籍经典巨著,内容广博精深。其主要内容有《序贾篇》《创世篇》《洪水篇》《迁徙篇》《村落篇》《婚姻篇》《案件篇》《巫事篇》等远古传说。“贾”是苗语“jax”的音译词,在丹
期刊
女画家李铎温文尔雅,行事低调。她从小受到父辈文化的熏陶,尤爱美术。十七岁始习齐派写意花鸟画技法,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如今已逾知天命之年,但对中国画的痴迷,和对艺术追求的探索却始终没有停止过。她告诉记者,自己多年来始终将“笔墨意境高下取决于画家的学养和人格高下”奉为自己人生和艺术道路上的信条,因此格外注重修养与学识的积淀,她所要做的,就是努力成为一名心无旁骛、有良知的艺术家。  纯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