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14日,“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韦棣华(玛丽·伊丽莎白·伍德)女士的曾外孙女苏姗妮·罗兰和她的丈夫埃利斯·罗兰向国家图书馆无偿捐赠了包括韦棣华书信手稿、照片、剪报和民国时期非正式出版物在内的19件珍贵文献。这些文献向人们生动展现了这位中国近代新图书馆运动先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交往中的细节,为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韦棣华女士1861年生于美国纽约州杰纳西县埃尔巴镇,是中国公共阅读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她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出生在富裕并且又重视教育的家庭的表姐就引导她通过书籍认识世界,鼓励她走出去了解世界。这也让她与书籍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并且拥有了独自来华的勇气。
创办“文华公书林”
1899年正值义和团运动爆发,韦棣华最小的弟弟韦德生牧师与美国失去了联系。因为担心弟弟的安全,韦棣华来华看望他,被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文华书院聘为英语教师。工作中她很快发现文华校园内图书资料贫乏,教师学生没有教学参考书籍,甚至在整个武汉也没有一座可供大众阅读的图书馆。于是1901年她开始从美国募捐英文书刊,并发动教员捐献图书,自己也到处搜集、自费购买书刊,在文华书院校园的八角亭内陈列,供师生借阅。
这个小阅览室的成功让韦棣华萌生了建立“文华公书林”的想法,坚定了要把西方的公共图书馆观念引进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图书馆事业服务的决心。于是,韦棣华于1906年返回美国圣公会总部,递交申请,成为了一名平教士,并在同年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普拉特学院图书馆学校进修一年,同时筹集资金,筹建文华公书林。韦棣华的付出没有白费,1910年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成立,韦棣华担任总理(馆长)。
创办“文华图书科”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韦棣华清楚的知道想要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单单依靠她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为此,韦棣华女士培养学生了解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1914年和1917年,韦棣华在教会的帮助下分别资助沈祖荣先生和胡庆生先生赴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学校留学,开创了中国学会赴海外攻读图书馆学的先河。1920年,两名学生学成归国与韦棣华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学高等教育机构——文华图书科,即今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前身。文华图书科培养了很多了不起的人。他们中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还有一部分人成为了美国第一批东亚图书馆的馆长。这也为美国近代汉学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强了中美文化的交流。
韦棣华女士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不忘自身的知识补充。1918年,韦棣华又到波士顿西蒙斯大学图书馆学院进修。对此,西蒙斯大学表示,韦棣华是他们学院最早的“国际学生”,因为在她最早的学籍档案里的地址是武昌,并没有提及她是美国人。在当时,韦棣华先生也是非常受人尊敬的,是进修学员中较为独特的一位,她并不是为学历而进修,而是为了提升自己对图书馆事业的认识,获取更先进的知识来完善图书馆的工作。
利用庚子赔款,建设中国的图书馆
1923—1924年韦棣华带着中国250位各界名流的请愿书,只身前往美国,用6个月的时间,游说400多位美国国会议员,成功地促使美国政府将退还中国的最后一笔庚子赔款用于发展图书馆事业,建立了国立北平图书馆、清华学堂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松公府新馆、科学社明复图书馆和武汉大学图书馆。
韦棣华的成功游说为中国所带来的收获,不仅仅体现在图书馆的建设上,她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况。1924年,韦棣华邀请美国图书馆协会颇受尊重的鲍士伟博士来华考察图书馆事业,成功地促使了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并把新图书馆运动推向了高潮。
1927年9月韦棣华先生赴英国爱丁堡参加英国图书馆协会50周年纪念大会,代表中华图书馆协会与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挪威、瑞典、美国、瑞士等15个国家的图书馆协会代表联合倡议,共同签署了正式成立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的协议,使中国成为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发起国之一。这对当时的中国有着非凡的意义。
虔诚的教徒,家族的骄傲
美国圣公会是新教教派,起源于英格兰教廷,主张在教育和学习等相对理性的方面服务于社会。1836年圣公会来到中国建立多所学校和学习中心。直到1950年,新中国政府让他们回国之前,一直服务于中国。韦棣华从小就是美国圣公会的教徒,圣公会的教徒彼此互相信任。所以当韦棣华向圣公会介绍她在中国的工作,表达中国的需要的时候,圣公会给予了她很大的支持。美国圣公会档案馆的档案学家表示,他们通过研究韦棣华写给圣公会的信和最后一批从武昌回到美国的传教士的口述史,发现韦棣华是一位慷慨为人,专注做事,并且对信仰极为坚定的人。
韦棣华先生的家人也都是圣公会的教徒。他们表示韦棣华是他们整个家族的骄傲,她的故事也在家族中一辈辈的流传。家族中的女性在过节准备聚会时,总会讲起家族先人的传奇故事,而韦棣华就是被谈论最多的名字。她开朗热情、独立自信又无所畏惧的性格影响着家族中的每一个人。直到今天她的家族成员依然通过美国圣公会在做很多慈善事业。
韦棣华先生留下是书信和文献资料一直被家族中的人一辈辈保存、传阅。韦棣华的曾外孙女苏姗妮·罗兰回忆说,她的外祖母一直把这些信件、文献放进一个大信封里,信封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笔记,应该是这些家族传承人记录的。他们小时候就知道这个放在梳妆台抽屉里的大信封是关于家族里的一位伟大女性。他们一直知道韦棣华是家族中特别的一员,但在“中国记忆”项目组成员联系他们之前,他们却不清楚韦棣华对于中国的意义那么巨大。他们刚刚发现韦棣华一生所做的这些事业在现在的中国依然被人铭记。
这些珍贵资料的拥有者苏姗妮·罗兰在几年前得过一场重病,这让她忽然意识到这些珍贵的资料不应该仅仅流传于家族之中,而是应该放在一个安全且容易被找到的地方永久保存,服务于更多的记者、作家以及图书馆领域的研究者。为此,她拜访过很多地方,包括韦棣华家乡的图书馆、纽约州立图书馆,但最后他们还是决定把这些资料捐献给中国。因为韦棣华爱中国,属于中国,所以他们相信这样做韦棣华也会很高兴。
韦棣华女士的一生都致力于图书馆事业,从美国到中国,她从未改变过服务于社会的决心。虽然与她在中国所做的图书馆事业相比,她在美国巴达维亚里奇蒙德图书馆任馆长时期的工作只能算作是学徒时期,但她那时开创的 “讲故事时刻”(每周五把图书馆对不允许进图书馆的孩子们开放)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被推行。而她为中国图书馆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更是让她获得了“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的美誉。然而就在人们准备庆祝她来华30年以及文华公书林成立20周年,文华图专创办10周年之际,韦棣华女士因心脏病于1931年5月1日病逝在武昌。
这位风格高尚、无私奉献的国际友人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奉献了一生的精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尊敬和铭记。
韦棣华女士1861年生于美国纽约州杰纳西县埃尔巴镇,是中国公共阅读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她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她还很小的时候,出生在富裕并且又重视教育的家庭的表姐就引导她通过书籍认识世界,鼓励她走出去了解世界。这也让她与书籍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并且拥有了独自来华的勇气。
创办“文华公书林”
1899年正值义和团运动爆发,韦棣华最小的弟弟韦德生牧师与美国失去了联系。因为担心弟弟的安全,韦棣华来华看望他,被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文华书院聘为英语教师。工作中她很快发现文华校园内图书资料贫乏,教师学生没有教学参考书籍,甚至在整个武汉也没有一座可供大众阅读的图书馆。于是1901年她开始从美国募捐英文书刊,并发动教员捐献图书,自己也到处搜集、自费购买书刊,在文华书院校园的八角亭内陈列,供师生借阅。
这个小阅览室的成功让韦棣华萌生了建立“文华公书林”的想法,坚定了要把西方的公共图书馆观念引进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图书馆事业服务的决心。于是,韦棣华于1906年返回美国圣公会总部,递交申请,成为了一名平教士,并在同年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普拉特学院图书馆学校进修一年,同时筹集资金,筹建文华公书林。韦棣华的付出没有白费,1910年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成立,韦棣华担任总理(馆长)。
创办“文华图书科”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韦棣华清楚的知道想要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单单依靠她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为此,韦棣华女士培养学生了解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1914年和1917年,韦棣华在教会的帮助下分别资助沈祖荣先生和胡庆生先生赴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学校留学,开创了中国学会赴海外攻读图书馆学的先河。1920年,两名学生学成归国与韦棣华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学高等教育机构——文华图书科,即今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前身。文华图书科培养了很多了不起的人。他们中的一部分在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还有一部分人成为了美国第一批东亚图书馆的馆长。这也为美国近代汉学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强了中美文化的交流。
韦棣华女士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不忘自身的知识补充。1918年,韦棣华又到波士顿西蒙斯大学图书馆学院进修。对此,西蒙斯大学表示,韦棣华是他们学院最早的“国际学生”,因为在她最早的学籍档案里的地址是武昌,并没有提及她是美国人。在当时,韦棣华先生也是非常受人尊敬的,是进修学员中较为独特的一位,她并不是为学历而进修,而是为了提升自己对图书馆事业的认识,获取更先进的知识来完善图书馆的工作。
利用庚子赔款,建设中国的图书馆
1923—1924年韦棣华带着中国250位各界名流的请愿书,只身前往美国,用6个月的时间,游说400多位美国国会议员,成功地促使美国政府将退还中国的最后一笔庚子赔款用于发展图书馆事业,建立了国立北平图书馆、清华学堂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松公府新馆、科学社明复图书馆和武汉大学图书馆。
韦棣华的成功游说为中国所带来的收获,不仅仅体现在图书馆的建设上,她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况。1924年,韦棣华邀请美国图书馆协会颇受尊重的鲍士伟博士来华考察图书馆事业,成功地促使了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并把新图书馆运动推向了高潮。
1927年9月韦棣华先生赴英国爱丁堡参加英国图书馆协会50周年纪念大会,代表中华图书馆协会与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挪威、瑞典、美国、瑞士等15个国家的图书馆协会代表联合倡议,共同签署了正式成立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的协议,使中国成为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的发起国之一。这对当时的中国有着非凡的意义。
虔诚的教徒,家族的骄傲
美国圣公会是新教教派,起源于英格兰教廷,主张在教育和学习等相对理性的方面服务于社会。1836年圣公会来到中国建立多所学校和学习中心。直到1950年,新中国政府让他们回国之前,一直服务于中国。韦棣华从小就是美国圣公会的教徒,圣公会的教徒彼此互相信任。所以当韦棣华向圣公会介绍她在中国的工作,表达中国的需要的时候,圣公会给予了她很大的支持。美国圣公会档案馆的档案学家表示,他们通过研究韦棣华写给圣公会的信和最后一批从武昌回到美国的传教士的口述史,发现韦棣华是一位慷慨为人,专注做事,并且对信仰极为坚定的人。
韦棣华先生的家人也都是圣公会的教徒。他们表示韦棣华是他们整个家族的骄傲,她的故事也在家族中一辈辈的流传。家族中的女性在过节准备聚会时,总会讲起家族先人的传奇故事,而韦棣华就是被谈论最多的名字。她开朗热情、独立自信又无所畏惧的性格影响着家族中的每一个人。直到今天她的家族成员依然通过美国圣公会在做很多慈善事业。
韦棣华先生留下是书信和文献资料一直被家族中的人一辈辈保存、传阅。韦棣华的曾外孙女苏姗妮·罗兰回忆说,她的外祖母一直把这些信件、文献放进一个大信封里,信封上布满了各种各样的笔记,应该是这些家族传承人记录的。他们小时候就知道这个放在梳妆台抽屉里的大信封是关于家族里的一位伟大女性。他们一直知道韦棣华是家族中特别的一员,但在“中国记忆”项目组成员联系他们之前,他们却不清楚韦棣华对于中国的意义那么巨大。他们刚刚发现韦棣华一生所做的这些事业在现在的中国依然被人铭记。
这些珍贵资料的拥有者苏姗妮·罗兰在几年前得过一场重病,这让她忽然意识到这些珍贵的资料不应该仅仅流传于家族之中,而是应该放在一个安全且容易被找到的地方永久保存,服务于更多的记者、作家以及图书馆领域的研究者。为此,她拜访过很多地方,包括韦棣华家乡的图书馆、纽约州立图书馆,但最后他们还是决定把这些资料捐献给中国。因为韦棣华爱中国,属于中国,所以他们相信这样做韦棣华也会很高兴。
韦棣华女士的一生都致力于图书馆事业,从美国到中国,她从未改变过服务于社会的决心。虽然与她在中国所做的图书馆事业相比,她在美国巴达维亚里奇蒙德图书馆任馆长时期的工作只能算作是学徒时期,但她那时开创的 “讲故事时刻”(每周五把图书馆对不允许进图书馆的孩子们开放)在1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被推行。而她为中国图书馆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更是让她获得了“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的美誉。然而就在人们准备庆祝她来华30年以及文华公书林成立20周年,文华图专创办10周年之际,韦棣华女士因心脏病于1931年5月1日病逝在武昌。
这位风格高尚、无私奉献的国际友人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奉献了一生的精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尊敬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