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决定》同时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在《决定》中提到了“学区制”,到底什么是学区制?为什么要实行学区制?学区制如何操作?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做了些肤浅的探讨。
一、什么叫学区制
根据百度词条的解释,学区制(district system),狭义上来说是盛行于英、美两国的教育制度。全名地方教育行政区域,即地方学区。广义上来说指国民教育或义务教育阶段招收学龄儿童的居住范围,即所谓的入学学区。在我国,“学区制”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的实践模式之一,是中小学实行分片划区管理的制度。在学区内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及考核评估措施,搭建交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实施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指导与帮扶,以及教育设施设备、师资和生源的均衡分配,从而缩小区域内学校间的差距。这是一种中心拉动、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整体推进的均衡发展策略。
二、实行学区制的前提
(一)理顺学校在学生各学习阶段的教育目标及任务
在我国,实行学区制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实现学校均衡发展,通过硬件设施共享、人力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保证在一定范围内学校设施设备等硬件配置均衡,保证师资力量配置均衡,保证教育教学水平管理基本均衡,从而解决家长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高要求的需要,破解择校难题。学区制实施的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即目前我国实行的小学六年加上初中三年,在这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涉及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挖掘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潜能,为进入高中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及潜能作铺垫。
(二)改革中考及高考考试制度
实行学区制以后,学区和学区之间要基本保证硬件、师资、课程均衡,否则,解决了择校问题又会出现择区情况,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要实行学区制,学生出口问题必须解决,即先改革中考高考制度,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人才的评价多元,人才的录取多元,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去向多元,好高校并不意味着就适合学生自身特长和兴趣的发展,一般高校只要适合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就应该是最好的学校。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名校效应自然就会淡化弱化,学区之间的唯升学率比较就不复存在,择区现象则不会重演。基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学区制才可能顺利实施。
三、学区制如何操作
通过实行学区化管理和推进学校联盟建设(教育集团),盘活资源存量,打破校际资源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统筹利用,形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基本实现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一)学区的地段划分
学区制是考虑学生就近入学,因此学区范围的划分不宜过大,通常以步行30分钟、车程15分钟以内为最佳,在城镇可以考虑以街道为单位,在农村可以考虑以乡镇为单位。学区内包含幼儿园、小学、初中,实行包含高中的12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可以将高中拉入学区里。教育局委任专门的学区长和副学区长,学区建立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体系,指导学区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教育局负责学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配置,保证各学区的教育教学设备、场室功能均衡。
(二)学区内师资力量配置
统一招聘教师,将教师的人事关系由学校改为教育局或学区,从均衡发展的角度考虑教师的调配和流动。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性,学区内学校不提倡通过学生流动上课来共享优质资源,由于教师不再是“学校人”,而是“学区人”或者“系统人”,师资力量共享可以通过教师“走教”的形式实现,即部分科目的教师必须同时在学区内几所学校任教。在学区制实施的初级阶段,不宜将所有科任教师实施走教形式,为保证良好班风、级风的形成,班主任应相对稳定,语、数、英等课时比较多的主要学科需稳定。教育局属下的教育发展中心依然承担着教师的业务培训以及名师的培养责任。
(三)学区内的课程进度
学区内的不同学校相同年级之间,课程进度一样,测试题和测试时间一样等,各学区每年至少组织两次统一的质量检测,统一试卷、统一评卷、统一分析,并将每一次的分析结果进行备案,以利于学区内的横向与纵向的分析评价,有效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学生在学区内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可以依据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考试成绩,升入高中就读。
学区制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广泛开展,河南郑州已在2010年开展试点,成效如何尚不清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点还是教师的跨校授课问题。如果只限于名师流动授课,显然普及面太窄,不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对于学区制中的教师编制归属问题、学区范围划定问题、确定走教科目等方面是急需研究和探讨的。还有实行学区制后,各学区之间的考核评价也是政策制订者们需正视的问题,因为考核评价决定了学区制的落实和成功与否。
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是每个公民的理想期盼。学区制的实行,目的就是实现公办学校校际之间资源配置均衡、师资力量均衡,这样才能保障教育健康、有益地发展,才能保障每个受教育人的权利。
在《决定》中提到了“学区制”,到底什么是学区制?为什么要实行学区制?学区制如何操作?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做了些肤浅的探讨。
一、什么叫学区制
根据百度词条的解释,学区制(district system),狭义上来说是盛行于英、美两国的教育制度。全名地方教育行政区域,即地方学区。广义上来说指国民教育或义务教育阶段招收学龄儿童的居住范围,即所谓的入学学区。在我国,“学区制”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的实践模式之一,是中小学实行分片划区管理的制度。在学区内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及考核评估措施,搭建交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实施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指导与帮扶,以及教育设施设备、师资和生源的均衡分配,从而缩小区域内学校间的差距。这是一种中心拉动、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整体推进的均衡发展策略。
二、实行学区制的前提
(一)理顺学校在学生各学习阶段的教育目标及任务
在我国,实行学区制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实现学校均衡发展,通过硬件设施共享、人力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保证在一定范围内学校设施设备等硬件配置均衡,保证师资力量配置均衡,保证教育教学水平管理基本均衡,从而解决家长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高要求的需要,破解择校难题。学区制实施的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即目前我国实行的小学六年加上初中三年,在这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涉及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挖掘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潜能,为进入高中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及潜能作铺垫。
(二)改革中考及高考考试制度
实行学区制以后,学区和学区之间要基本保证硬件、师资、课程均衡,否则,解决了择校问题又会出现择区情况,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要实行学区制,学生出口问题必须解决,即先改革中考高考制度,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人才的评价多元,人才的录取多元,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去向多元,好高校并不意味着就适合学生自身特长和兴趣的发展,一般高校只要适合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就应该是最好的学校。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名校效应自然就会淡化弱化,学区之间的唯升学率比较就不复存在,择区现象则不会重演。基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学区制才可能顺利实施。
三、学区制如何操作
通过实行学区化管理和推进学校联盟建设(教育集团),盘活资源存量,打破校际资源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统筹利用,形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基本实现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一)学区的地段划分
学区制是考虑学生就近入学,因此学区范围的划分不宜过大,通常以步行30分钟、车程15分钟以内为最佳,在城镇可以考虑以街道为单位,在农村可以考虑以乡镇为单位。学区内包含幼儿园、小学、初中,实行包含高中的12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可以将高中拉入学区里。教育局委任专门的学区长和副学区长,学区建立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体系,指导学区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教育局负责学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配置,保证各学区的教育教学设备、场室功能均衡。
(二)学区内师资力量配置
统一招聘教师,将教师的人事关系由学校改为教育局或学区,从均衡发展的角度考虑教师的调配和流动。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性,学区内学校不提倡通过学生流动上课来共享优质资源,由于教师不再是“学校人”,而是“学区人”或者“系统人”,师资力量共享可以通过教师“走教”的形式实现,即部分科目的教师必须同时在学区内几所学校任教。在学区制实施的初级阶段,不宜将所有科任教师实施走教形式,为保证良好班风、级风的形成,班主任应相对稳定,语、数、英等课时比较多的主要学科需稳定。教育局属下的教育发展中心依然承担着教师的业务培训以及名师的培养责任。
(三)学区内的课程进度
学区内的不同学校相同年级之间,课程进度一样,测试题和测试时间一样等,各学区每年至少组织两次统一的质量检测,统一试卷、统一评卷、统一分析,并将每一次的分析结果进行备案,以利于学区内的横向与纵向的分析评价,有效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学生在学区内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可以依据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考试成绩,升入高中就读。
学区制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广泛开展,河南郑州已在2010年开展试点,成效如何尚不清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点还是教师的跨校授课问题。如果只限于名师流动授课,显然普及面太窄,不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对于学区制中的教师编制归属问题、学区范围划定问题、确定走教科目等方面是急需研究和探讨的。还有实行学区制后,各学区之间的考核评价也是政策制订者们需正视的问题,因为考核评价决定了学区制的落实和成功与否。
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是每个公民的理想期盼。学区制的实行,目的就是实现公办学校校际之间资源配置均衡、师资力量均衡,这样才能保障教育健康、有益地发展,才能保障每个受教育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