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学习支架,有效开展习作教学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aox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支架是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搭建的“脚手架”,具有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了解学生需求,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帮助,协助学生内化知识的功能。在习作教学中搭建学习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架构表达的密码,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动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实现有效的习作教学。那么,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如何搭建学习支架,使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呢?笔者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这儿真美”为例,阐述搭建学习支架的三条路径。
  一、习作内容的精准切入,让支架有物可搭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写作也不例外。只有在生活中看到、听到过,在实践中充分体验到、感受到,才能言之有物。所以,写作教学应该从内容入手,先解决“写什么”。但是很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常常不知道该“写什么”。因此,一个精准的写作切入点的选择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与确定“这一次习作该写什么”,而且在习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时地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这一次习作写什么”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举一反三地解决其他习作的内容问题。
  前不久,笔者去农村的一所学校送教,教的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这儿真美”的指导课。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如可以“果园、花园、小河、田野”等我们周围常见的地点为写作对象,让学生对生活产生美好的回忆。
  “果园、花园、小河、田野”等地点是学生司空见惯的,并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如何让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进入学生的视野,成为习作的内容呢?笔者根据农村地区的特点,在教学上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以校园为切入点,设计了“美景在我身边”的课前观察记录单,带领学生一起观察、一起填写“记录单”。记录单的内容包括:观察的地点,观察的时间,观察的发现(看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别的,听到什么、感觉怎样,闻到什么、感觉怎样)以及观察的感受。
  第二步,让学生自己选择熟悉的地点,进行自由观察,并自己填写“记录单”。有了第一步的铺垫,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身边的美景,并填写观察记录单,学生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可见,教师如能找准切入点,写作教学的开展就会比较有效。教学之道无他,唯其善导而已。在任何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如能够精准切入,巧妙引导,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习作情境的有效借用,让支架有境可搭
  学生知道了写什么、写的要点是什么,是不是意味着就会写了呢?显然不是。特别是农村的学生,由于受到所处地区条件的限制和环境的影响,他们的阅读习惯没有很好地养成,导致他们在语言积累方面比较薄弱,表达的能力也比较不足。所以,他们对习作难有兴趣,甚至对习作存在畏惧心理。因此,如何触发学生的言语开关,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摆在农村语文教师面前亟须解决的课题。这次送教活动,为了达到示范、引领的作用,笔者采取“情境借用”的策略,做了一次示范教学。
  在之前通过观察记录单引路之后,笔者相机借用了本人在原学校所执教的班级的教学情境,意在通过借鉴同龄人如何“找美”,给送教班级的学生建立概念,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
  学校一角(花圃)——学生在学校里发现了美丽的花圃,花圃的四周环绕着雪白的栅栏,就像给花圃镶上了一道白色的花边!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草坪上嵌着各种各样的石头,多美啊!
  江滨公园(桥、栈道、荷叶)——哇!江滨公园的桥弯弯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就像一个圆圆的大月亮。公园里的栈道曲曲折折,就像红色的飘带。栈道旁的花儿开得正艳!粉的像霞,黄的赛金,白的似雪,真像一幅美丽的画!
  梅岭公园(花、树、小亭子)——花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开放!那一株古老的榕树就像一頂撑开的绿绒大伞。人们游玩时,还可以坐在山腰的小亭子里休息,山风吹来,让人神清气爽!
  公园、果园、小溪……到处都有美景!
  学生不但拍了照片,而且还填写了观察记录单,收获特别多!回到学校里,他们把美说给同学听,把美写下来!把美留在了心里!
  通过借用原学校所执教班级学生“找美,说美,写美”的这个写作情境与过程,让送教班级学生的思维可视化,激发起他们“乐意写”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写作中来。
  三、学习支架适时提供,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要使学生顺利进入习作情境,笔者的做法是通过设置支架,引导学生“顺着支架往上爬”,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的体验,达到降低难度的目标。在使用支架进行有效指导写作上,许多教师都采取范文“引路”的方式,来帮助学生顺利表达。虽然范文能起到“引路”的作用,但也会让学生陷入其中出不来。如何避免学生一味单纯地模仿范文呢?在“习作:这儿真美”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共同搭建支架,学会语言表达”的策略。当学生“找到美”(填写了观察记录单),学会在文章开头先用一句话“概括美”(自己观察到的美景),进而结合记录单选取景物“丰富美”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顺序地写清楚。在这个教学环节,笔者并没有一下子抛出自己的下水文,而是从笔者的观察记录单入手,通过四个步骤,和学生一起搭支架,让学生顺“架”而上。
  观察记录单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说一说。让学生说一说教师看到哪些景物,并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表达。第二,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教师是怎么把观察记录单里的景物变成一段话的。第三,比一比。让学生比一比谁写得更好。第四,读一读。让学生读一读教师对景物的描写。在进行每个步骤时,逐个出示记录单上的景物,逐个讨论,然后“拼”“凑”出下水文,最后再读一读。
  下水文:滨海新城真是风景如画!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显得那么悠闲自在。瞧!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雄伟壮观,那红色的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夺目。河水缓缓地流淌着,闪动着粼粼的水光。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像一队队士兵静静地守护着这美丽的滨海新城。
  四个步骤,环环相扣,不仅教会了学生对景物进行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还训练了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清楚、连贯地写出来。这样,学生借助支架,习得了表达方法,提升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实现了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确保了写作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笔者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前测设计,借助前测结果来了解学生的真实学情,最后基于学情进行单元内容整合的教学再设计,从而实现精准教学,为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编排意图来看,本单元例题的讲解和习题的巩固均更倾向于想加算减法。这种方法不仅需要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熟练掌握,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破十法则是从减法的意义出发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
期刊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除了合理并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要适当选用优质教学资源,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不少教师也懂得,若只是单纯地教授课本知识,英语课堂教学便会如同白米饭般索然无味。而学生仅靠学习和掌握课内基本知识来应对考试,显然不够,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科学选择多样资源,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融合,显得刻不容缓。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如何选取课外阅读素材,怎样建
期刊
听写,在20世纪80年代我初入教坛时,几乎是每一篇课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但由于形式呆板,程序固定,时间一久,学生的听写就是陷入一种被动、机械的状态,其效果免不了要大打折扣。新课改后,听写被看作是一种单调机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很少见到有人用,尤其是公开课上,听写更是无影无踪。  其实,听写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它可以促使学生重视生字和词语的学习;而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期刊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是小学第一学段学习的重点,也是该学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追根溯源,每一个汉字的横竖撇捺都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因此,笔者认为,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适度地、巧妙地利用字理,将汉字文化渗透在识字教学中,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识字,帮助学生提高识字能力。  一、图文对照,象形识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几千年前,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古代
期刊
实践证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求知,不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与阐述,期待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一、明确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要素  核心素养的概念是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步深入人心的。数学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给
期刊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亚米契斯创作的一部日记体小说,作品原名《考莱》(Cuore),出版于1886年。中譯文有几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1909年包天笑先生从日文转译过来的,取名《馨儿就学记》。1924年,夏丏尊先生对照了日文、英文两种译本翻译成中文时,把书名改为《爱的教育》。我们老一辈的教师,读的都是夏丏尊翻译的版本。从此,《爱的教育》这一书名通用至今。20世纪90年代,王干卿先生对照了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编排了一页单元导语。通过单元导语,师生就能对本单元的内容和学习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下面笔者尝试以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谈谈如何读懂单元导语。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题,是整套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二个以文体组元的单元。本单元导语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格言式的人文主题“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二是两点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和“
期刊
近年来,每次走进诸向阳老师的课堂,我都感觉耳目一新,而且感到他每年都有新的超越。他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形成“富于情趣、充满睿智”的课堂教学特色,并步入全国名师的殿堂,这与其持之以恒地研发微课程有着重要的联系。囿于篇幅,笔者从其研发的课程中择一二,对其构建课程的路径方面略作描述。  “梅花三弄”课程  诸向阳的“梅花三弄”课程造端于《卜算子·咏梅》的教学。为了教好这首词,他不但研读了大量关于梅花的诗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自三年级起每个单元便多了单元导语页,每个单元导语既揭示了整个单元内容所表达的一个宽泛的主题,又明确了该单元的语文要素,点明了该单元的阅读训练点和写作能力训练点,让教师更加明晰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要学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怎样学。要想真正读懂单元导语,就不能脱离教材体系孤立地泛泛而读,而应当要先厘清教材编排体系,研读每个学段、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
期刊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因认知偏差和方法不当,很多时候德育实效性不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德育需要更多的创新与思考。小学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小学生应参与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德育活动,通过活动激发求知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做人做事,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校德育实践中,我们要从学生的身心成长需求出发,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这不仅对学生个体具有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