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古今中外,建筑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的渗透与滋养使得建筑在不同时空中迸发不同的生机与活力。文化内容与时代密不可分。建筑与文化的联系总是割舍不断。而且这种联系也应该延续并发扬。因为这为文明的多样化提供了很好的印证。文化史,即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研究分支,它是历史学和文化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一方面文化史研究或文化研究多集中于文化总体,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国民性、中西文化比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问题的研讨;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关键词】:文化史;建筑文化史;传统文化;宗教学;天人合一
近年来,关于文化史的研究蔚为大观,也出版了一些著作。
王玉德的《文化学》分为两编,上编为文化学理论,包括文化释义、文化学的创建、文化学流派、当代文化学的发展趋势、文化学理论范畴、文化学的方法等内容;下编介绍中国文化和当代世界文化思潮,探讨了哲学思维、宗教、信息传播、科学技术、人生与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问题。注重发掘历史资料,宏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关注当代社会的文化走势,着眼于现代化与全球。
吴克礼的《文化学教程》分析了原始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历史类型,分别介绍了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简史,还介绍了20世纪的文化学流派,附有外文书目。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环境艺术所涉及的学科很广泛,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学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科学技术艺术化、生活化的存在方式。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人是文化的人。人总是生活在文化中,从衣食住行等日常到各种社会活动和历史运动,都显示出明确无误的文化内涵。人类历史就是各种文化交织、相互渗透或各种文化生生灭灭的历史。艺术与设计是一种造物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只遵循功能目的或者材料目的,不可能创造任何文化价值”。[1]
艺术设计曾是建筑的一部分,德国的穆特奇乌斯、法国的柯布西埃就是例证。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是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包豪斯在德语中是“建筑之家”的意思。艺术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设计,是一种文化的设计,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设计。艺术设计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又在设计某种文化类型,艺术设计通过设计新事物改变文化价值。
一、西方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中世纪的建筑和雕塑是“石头的福音书”,文学也渗透了宗教的信仰,绘画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相同的福音书题材。
文化具有继承性。古埃及社会停滞不前的特征决定了古代及艺术的文化整体单调。印度的文化艺术是在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道德价值观的影响,泰姬陵是印度文化的象征。艺术是基督教文艺实践的直接体现,雅典建筑随着雅典政治作业的与日俱增,建筑和雕塑装饰结合,建筑精美,结构为非对称式。古罗马以建造公用建筑为特征開了世界建筑之先河。广泛使用了拱门、拱与圆顶、柱与壁柱。代表是凯旋门。在基督教教会的建筑学里,两种为主,一是住厅式,二是十字式。
二、中国文化与建筑的关系
世界各国的建筑,宗教建筑必是最先发达的一类。这是与上古为神灵崇拜时代的历史事实紧密相联的。那时候,人们在经营自己的居室之前,多先要竭力建筑神祠。唯独中国例外,最先即竭力建筑宫室住宅,而对于宗教建筑少有顾及。[注:参见王力《中国古代常识图典》,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页。]。我国的传统建筑思想是以和谐思想与风水学为最主要思想,来体现民族精神与哲学的。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宗教化、神权化,中国古建筑却是始终以君权为核心,神权相对君权来说,始终处于次等的地位。
中国的文化核心是一个“礼”字。“礼者天地之序”。传统文化是中國建筑的思想根源,因此中国建筑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等级制及封建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因地处封建帝国的都城,四合院在其院落的进深、建筑格局以及大门、影壁、屋瓦、房脊装饰等细节上,都鲜明地体现出古代民居的等级色彩。中国古代传统的四合院式的民居建筑格局与数千年来的封建伦理道德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衬托,彼此呼应。
礼的本质是序。中国历来讲究器以载道,故宫及其皇家收藏凝聚了传统的特别是辉煌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几千年中国的器用典章、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以及学术、艺术等积累的结晶,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物。
中国建筑风水文化是建立在周易文化的基础上,是周易应用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周易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才有了“灵魂”,那就是基于“天人合一” “人天和谐”原则的风水理论。中国古建筑始终是“天人合一”与“礼法、宗法制度”的联合体现。“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礼法、宗法制度”注重等级制和规矩。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三、总结
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互为表里的,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从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空间组合、构图手法、意念表达等继承和运用、有所发展创新。
注释:
[1]注:参见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古代常识图典[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 .
[2]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巴兰坦 .建筑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吴良镛, 季羡林.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
[5]吴克礼.文化学教程[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12.
【摘要】:古今中外,建筑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的渗透与滋养使得建筑在不同时空中迸发不同的生机与活力。文化内容与时代密不可分。建筑与文化的联系总是割舍不断。而且这种联系也应该延续并发扬。因为这为文明的多样化提供了很好的印证。文化史,即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研究分支,它是历史学和文化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一方面文化史研究或文化研究多集中于文化总体,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国民性、中西文化比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问题的研讨;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关键词】:文化史;建筑文化史;传统文化;宗教学;天人合一
近年来,关于文化史的研究蔚为大观,也出版了一些著作。
王玉德的《文化学》分为两编,上编为文化学理论,包括文化释义、文化学的创建、文化学流派、当代文化学的发展趋势、文化学理论范畴、文化学的方法等内容;下编介绍中国文化和当代世界文化思潮,探讨了哲学思维、宗教、信息传播、科学技术、人生与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问题。注重发掘历史资料,宏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关注当代社会的文化走势,着眼于现代化与全球。
吴克礼的《文化学教程》分析了原始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历史类型,分别介绍了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简史,还介绍了20世纪的文化学流派,附有外文书目。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环境艺术所涉及的学科很广泛,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宗教学、环境生态学、环境行为学等学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科学技术艺术化、生活化的存在方式。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人是文化的人。人总是生活在文化中,从衣食住行等日常到各种社会活动和历史运动,都显示出明确无误的文化内涵。人类历史就是各种文化交织、相互渗透或各种文化生生灭灭的历史。艺术与设计是一种造物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只遵循功能目的或者材料目的,不可能创造任何文化价值”。[1]
艺术设计曾是建筑的一部分,德国的穆特奇乌斯、法国的柯布西埃就是例证。1919年成立的包豪斯是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包豪斯在德语中是“建筑之家”的意思。艺术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设计,是一种文化的设计,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设计。艺术设计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又在设计某种文化类型,艺术设计通过设计新事物改变文化价值。
一、西方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中世纪的建筑和雕塑是“石头的福音书”,文学也渗透了宗教的信仰,绘画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相同的福音书题材。
文化具有继承性。古埃及社会停滞不前的特征决定了古代及艺术的文化整体单调。印度的文化艺术是在婆罗门教、佛教和印度教道德价值观的影响,泰姬陵是印度文化的象征。艺术是基督教文艺实践的直接体现,雅典建筑随着雅典政治作业的与日俱增,建筑和雕塑装饰结合,建筑精美,结构为非对称式。古罗马以建造公用建筑为特征開了世界建筑之先河。广泛使用了拱门、拱与圆顶、柱与壁柱。代表是凯旋门。在基督教教会的建筑学里,两种为主,一是住厅式,二是十字式。
二、中国文化与建筑的关系
世界各国的建筑,宗教建筑必是最先发达的一类。这是与上古为神灵崇拜时代的历史事实紧密相联的。那时候,人们在经营自己的居室之前,多先要竭力建筑神祠。唯独中国例外,最先即竭力建筑宫室住宅,而对于宗教建筑少有顾及。[注:参见王力《中国古代常识图典》,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页。]。我国的传统建筑思想是以和谐思想与风水学为最主要思想,来体现民族精神与哲学的。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宗教化、神权化,中国古建筑却是始终以君权为核心,神权相对君权来说,始终处于次等的地位。
中国的文化核心是一个“礼”字。“礼者天地之序”。传统文化是中國建筑的思想根源,因此中国建筑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等级制及封建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因地处封建帝国的都城,四合院在其院落的进深、建筑格局以及大门、影壁、屋瓦、房脊装饰等细节上,都鲜明地体现出古代民居的等级色彩。中国古代传统的四合院式的民居建筑格局与数千年来的封建伦理道德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衬托,彼此呼应。
礼的本质是序。中国历来讲究器以载道,故宫及其皇家收藏凝聚了传统的特别是辉煌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几千年中国的器用典章、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以及学术、艺术等积累的结晶,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物。
中国建筑风水文化是建立在周易文化的基础上,是周易应用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周易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才有了“灵魂”,那就是基于“天人合一” “人天和谐”原则的风水理论。中国古建筑始终是“天人合一”与“礼法、宗法制度”的联合体现。“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礼法、宗法制度”注重等级制和规矩。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三、总结
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互为表里的,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从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空间组合、构图手法、意念表达等继承和运用、有所发展创新。
注释:
[1]注:参见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古代常识图典[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 .
[2]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巴兰坦 .建筑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吴良镛, 季羡林.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
[5]吴克礼.文化学教程[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