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重要课程,教师以多种创新设计为手段,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学习体验活动,并在实践中形成切实认知,从而塑造学生高尚人格,丰富社会生活认知。课堂教学设计介入艺术意识,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气氛,对构建高效课堂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多元化;学习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400830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多元化特征,是帮助学生认知社会、塑造品德的重要课程,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对课堂教学设计展开多元探索,通过情景化设计、生活化引導、演绎化操作,从不同维度出发,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感知环境,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拓宽学生成长视野。
一、情景化设计,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直观情境有特殊敏感性,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展开激趣设计,自然能够引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采用案例展示、材料分析、媒体操作、课堂演绎、实地调查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情境,学生会有新奇的感觉,介入学习的主动性大增,课堂学习自然呈现高效性。
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真正的友谊”一课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歌曲视频,然后进行引导:大家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找朋友》。教师继续:对,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朋友,找到真心的朋友,等于找到了人生最大财富。你有多少好朋友呢?你能够将最好的朋友描述一下吗?学生顿时兴奋起来,开始议论纷纷,课堂学习气氛渐浓。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好朋友,有学生说:“我有很多好朋友,因为我比较真诚,所以大家都喜欢跟我交朋友。我最好的朋友是咱们班最帅的,我叫他燕青,他到底长什么样呢?如果你知道水浒传中的燕青是什么长相,自然就能够清楚他长什么样了。那就是一个字:帅。”学生发言持续中,教师不时对学生表现给出自己的点评。
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好朋友,一下点燃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展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活,通过对好朋友介绍,学生获得切实的心理认知。
二、生活化引导,接轨学生认知思维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认知有太多契合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认知基础,展开生活化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生活认知联系条件,接通学生认知思维,这不仅能够成功激活课堂学习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对塑造学生思想品质有重要作用。
例如,学习《面对欺负和威胁》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讲述自己类似的遭遇,然后发动学生给出自己的建议。有学生说:“我曾经遭遇过被别人欺负。有一次,我买了两块雪糕,当我刚进学校门时,被两个高年级的同学抢走了。这两个人还警告我说,不准告诉老师,不然后果自负。”教师发动学生针对这件事展开对策讨论。有学生给出建议:“这两个同学警告不准告诉老师,说明什么呢?说明他们最怕老师。所以,这件事一定要找他们的老师,让老师给你撑腰。”也有学生支招:“他就两个人,咱们可以找更多的人去跟他们理论,看他们还敢不敢欺负人了。”
学生对熟悉的生活场景会有亲切感,课堂教学引入生活场景,自然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心理冲动。
三、演绎化操作,拓宽学生感知视野
学生对演绎化操作有特殊情结,教师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认知进行全面整合,然后形成课堂演绎剧本,为学生参与课堂演绎提供便利条件。
例如 :在学习《抄袭害了谁》时,教师先让学生看视频片段,这是一个考场画面,有学生开始作弊,但有一个学生拒绝了同学递过来的纸条。教师设计任务:这个同学拒绝抄袭,下面剧情会如何发展呢?请同桌两个人续编这个故事,展开课堂演绎展示。学生听说要现场表演,都显得很兴奋。讨论、分工、编辑、彩排、演绎,学生按部就班地展开相关操作。这个“拒绝抄袭故事”出现了很多版本:有拒绝抄袭,感化了同伴,大家都不再抄袭了的;也有拒绝抄袭,后来被老师知道,并得到老师表扬的;还有拒绝抄袭也考出优异成绩,受到同学的称赞的。教师组织学生对各种演绎结果展开评价,形成共性认知。
经过课堂演绎活动,学生获得了全新学习认知,抄袭是可耻的,杜绝抄袭行为是诚实表现,对思想成长有重要促进作用。
《品德与社会》不是说教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多种体验性学习,而不是向学生灌输什么“大道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形成切实感知,这样的教育才是鲜活的、高效的。
(责编韦淑红)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多元化;学习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400830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多元化特征,是帮助学生认知社会、塑造品德的重要课程,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对课堂教学设计展开多元探索,通过情景化设计、生活化引導、演绎化操作,从不同维度出发,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感知环境,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拓宽学生成长视野。
一、情景化设计,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直观情境有特殊敏感性,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展开激趣设计,自然能够引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采用案例展示、材料分析、媒体操作、课堂演绎、实地调查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情境,学生会有新奇的感觉,介入学习的主动性大增,课堂学习自然呈现高效性。
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真正的友谊”一课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歌曲视频,然后进行引导:大家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找朋友》。教师继续:对,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朋友,找到真心的朋友,等于找到了人生最大财富。你有多少好朋友呢?你能够将最好的朋友描述一下吗?学生顿时兴奋起来,开始议论纷纷,课堂学习气氛渐浓。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好朋友,有学生说:“我有很多好朋友,因为我比较真诚,所以大家都喜欢跟我交朋友。我最好的朋友是咱们班最帅的,我叫他燕青,他到底长什么样呢?如果你知道水浒传中的燕青是什么长相,自然就能够清楚他长什么样了。那就是一个字:帅。”学生发言持续中,教师不时对学生表现给出自己的点评。
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好朋友,一下点燃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展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活,通过对好朋友介绍,学生获得切实的心理认知。
二、生活化引导,接轨学生认知思维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认知有太多契合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认知基础,展开生活化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生活认知联系条件,接通学生认知思维,这不仅能够成功激活课堂学习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对塑造学生思想品质有重要作用。
例如,学习《面对欺负和威胁》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讲述自己类似的遭遇,然后发动学生给出自己的建议。有学生说:“我曾经遭遇过被别人欺负。有一次,我买了两块雪糕,当我刚进学校门时,被两个高年级的同学抢走了。这两个人还警告我说,不准告诉老师,不然后果自负。”教师发动学生针对这件事展开对策讨论。有学生给出建议:“这两个同学警告不准告诉老师,说明什么呢?说明他们最怕老师。所以,这件事一定要找他们的老师,让老师给你撑腰。”也有学生支招:“他就两个人,咱们可以找更多的人去跟他们理论,看他们还敢不敢欺负人了。”
学生对熟悉的生活场景会有亲切感,课堂教学引入生活场景,自然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心理冲动。
三、演绎化操作,拓宽学生感知视野
学生对演绎化操作有特殊情结,教师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认知进行全面整合,然后形成课堂演绎剧本,为学生参与课堂演绎提供便利条件。
例如 :在学习《抄袭害了谁》时,教师先让学生看视频片段,这是一个考场画面,有学生开始作弊,但有一个学生拒绝了同学递过来的纸条。教师设计任务:这个同学拒绝抄袭,下面剧情会如何发展呢?请同桌两个人续编这个故事,展开课堂演绎展示。学生听说要现场表演,都显得很兴奋。讨论、分工、编辑、彩排、演绎,学生按部就班地展开相关操作。这个“拒绝抄袭故事”出现了很多版本:有拒绝抄袭,感化了同伴,大家都不再抄袭了的;也有拒绝抄袭,后来被老师知道,并得到老师表扬的;还有拒绝抄袭也考出优异成绩,受到同学的称赞的。教师组织学生对各种演绎结果展开评价,形成共性认知。
经过课堂演绎活动,学生获得了全新学习认知,抄袭是可耻的,杜绝抄袭行为是诚实表现,对思想成长有重要促进作用。
《品德与社会》不是说教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多种体验性学习,而不是向学生灌输什么“大道理”,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形成切实感知,这样的教育才是鲜活的、高效的。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