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理论下农村丧偶老人精神慰藉机制的重建探究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psky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丧偶老人面对暮年丧偶的痛苦,身心健康受到一定影响。传统的农村环境具有一种天然的精神慰藉功能,但城镇化在某种程度上解构了传统的农村丧偶老人精神慰藉机制。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尝试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对当代农村丧偶老人精神慰藉机制的重建进行探讨,并从三方面提出重建农村丧偶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丧偶老人;精神慰藉;社会支持网络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农村丧偶老人引起了社会关注,“暮年丧偶”后,农村丧偶老人不仅要承受自身衰老的无助感,还要面对丧失配偶的精神痛苦,从而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需要家庭、邻里的支持与照顾。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流入城市,农村的空村化现象日益凸显,再加上农村文娱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传统的农村丧偶老人精神慰藉机制已然解体。如何重建农村丧偶老人的精神慰藉机制成为一个需要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挖掘农村丧偶老人的内在潜力,链接农村丧偶老人的周边资源,以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对当代农村丧偶老人精神慰藉机制的重建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农村丧偶老人精神慰藉机制的解体
  《乡土中国》中写道:“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都是从小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1]由血缘(即家族、宗族关系)和地缘(即聚居)建构起来的人与人直接的关系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给丧偶老人提供了绝对的精神慰藉。在传统农村地区,联合家庭是普遍存在的家庭形式,父母和子女一起生活,子女的情感联系与慰藉至关重要。当老人丧偶后,在子女的照料、抚慰及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中,丧偶带来的孤独感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可以促使其尽快适应之后的生活。此外,农村“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特点,也让老人在丧偶后能从亲族和邻里那里获得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抚慰[2]。在农村熟悉的环境中生活,邻里们的言语安慰,有助于丧偶老人忘却丧偶的痛苦,尽快扫去丧偶的阴霾,对丧偶后老人的精神恢复起到调适作用。总之,传统的农村生活中实际上具有一种对丧偶老人的天然精神慰藉机制。
  对于当代的农村丧偶老人而言,一方面,受“家本位”思想的影响,他们主要采用的养老方式仍为家庭养老。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从乡村流向城市,并且在这一流动过程中不能以家庭为单位整体迁移,使老人的家庭处于一种离散化状态[3],对家庭功能和代际关系产生影响,导致家庭中的精神慰藉缺失。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生活环境狭小封闭,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往往通过邻里之间的沟通实现。但部分老人在配偶离世后,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心境发生变化,他们害怕外界环境的刺激和有色眼光,于是自我封闭,拒绝出门交往。因此,农村丧偶老人不仅面临社会支持网络的不健全,还意味着传统生活中的精神慰藉机制已然解体。
  三、社会支持理论及其作用
  社会支持理论强调个人应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挑战的可能性与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相关。社会支持网络可以理解为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接触获得物质、信息、情绪以及新的社会参与等支持与服务,并获得身份的认可[4]。一个人拥有的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应对面临的挑战。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个人资源指自我功能及应对能力,社会资源指个人所处的社会网络中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社会支持理论认为,社会工作者可以对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利用社会网络能力不足的个体,提供正式的社会资源和非正式的社会资源。农村丧偶老人面临传统精神慰藉机制的解体,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社会支持理论,为农村丧偶老人精神慰藉机制的重建提供全方位指导。
  四、社会支持理论下社工介入农村丧偶老人精神慰藉机制——社会支持网络重建
  农村丧偶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重建,不是单靠一两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社会工作者要以专业的态度和方法,帮助丧偶老人挖掘其内在潜能,实现助人自助,同时链接家庭、邻里等共同整合丧偶老人的社会资源,重建农村丧偶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一)个人支持系统重建
  个人支持系统主要是由社会工作者通過心理疏导去帮助丧偶老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重拾生活的信心。首先,社工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工作缓解老人丧偶后的哀伤情绪,帮助老人认识到丧偶并不意味着失去一切,停止生活,同时让老人了解到自己的情况并不是个例,而是老年群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而使丧偶老人在与朋辈群体的相处中情绪得到宣泄[5]。其次,帮助老人消除自责心理。社会工作者可通过个案工作,引导丧偶老人回想与老伴儿度过的快乐时光,多回忆人生中的幸福时刻,或者引导老人把丧偶的伤痛转移到子女及其下一代对自己的需求上。最后,鼓励丧偶老人走出家门。社工可以鼓励老人多参加村社活动,多与年轻人交流,感受生命的朝气;也可以鼓励老人探寻自己的兴趣与技能,多感受新鲜事物,争取“活到老,学到老。”
  (二)家庭支持系统重建
  在老人丧偶的初期接受阶段和中期怀念阶段,老人最需要的就是来自家人的关怀[6]。融洽的家庭关系、子女的支持能缓解丧偶老人的孤寂与抑郁情绪,使其得到一定的心灵慰藉,进而改善情绪状态,提高生活质量[7]。社会工作者要增强农村丧偶老人的家庭支持功能。一方面,引导家庭成员重视精神赡养问题。社工可通过电话联系外出工作子女,定期给父母打电话或视频,嘘寒问暖聊聊家常,有条件的话采用就近就业的方式,“常回家看看”也是一种孝顺,履行好自己精神赡养的义务。另一方面,重视运用家庭介入法。社工可以在子女回家探望父母时,以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为基础,利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来开展辅导,改善丧偶老人家庭结构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方式,开展小组活动时,鼓励子女和老人说出心里话,缓和代际矛盾,营造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氛围,满足丧偶老人和谐代际关系的精神需求。   (三)邻里支持系统重建
  当下,农村文娱活动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动员社区民众照料农村丧偶老人困难较大。因此,选择较小的邻里系统,能够为农村丧偶老人精神慰藉系统重建提供有效支持。友邻支持能显著提升农村老人的心理健康,其中情感支持影响最大[8]。“远亲不如近邻”,邻里是日常生活中老人直接和方便接触的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采用多种方式培育邻里互助精神,鼓励邻里间团结互助,充分发挥这一潜在的支持网络对改善丧偶老人生活状态的作用。在实践中,其一,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走访了解丧偶老人周边邻居的情况,对其进行访谈,根据邻居的现实情况来发动和建立邻里支持系统。其二,在征得邻里同意后,社会工作者可以将邻里组成助老服务小组,主要工作就是在闲暇时间与老人聊聊家常,帮助老人做一些家务,为老人提供基本的日常照料。其三,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村委,建立丧偶老人档案,组织全村在家人员壮大助老服务队,定期与老人沟通,做到事事有回音。
  五、结语
  农村丧偶老人的精神慰藉机制重建,是老年人享有幸福晚年生活的重要一环。在传统农村生活中的天然精神慰藉机制解体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可以借助社会支持理论,重建老人的支持网络:在个人层面,引导老人适应丧偶后的角色,帮助老人消除自责心理,鼓励丧偶老人走出家门;在家庭层面,运用家庭介入法,引导家庭成员重视精神赡养问题,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在邻里层面,成立助老服务小组,鼓励邻里间团结互助,培育邻里互助精神。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4-5.
  [2]栗志强.城市化背景下丧偶老人抚慰机制的解构与重建[J].社会工作,2007(6):34-35.
  [3]刘筱红,施远涛.“四化同步”发展下留守妇女家庭离散问题治理研究:基于中西部六省农村的实地调查[J].人口与发展,2014(1):81-89.
  [4]东波.社会工作理论与农村反人文贫困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J].学习与探索,2010(4):56-58.
  [5]劉荣,唐尧.加强社会工作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J].知识经济,2011(7):84-85.
  [6]王欢.城市丧偶老人精神赡养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28-29.
  [7]DAHLBERG L,ANDERSS0N L,MCKEE K J,et al. Predictors of Loneliness Among Older Women and Men in Sweden: A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J]. Aging and Mental Health,2015(5):409-417.
  [8]孙薇薇,石丹妮.社会支持的影响机制与农村老年心理健康[J].社会学评论,2020(4):77-87.
其他文献
摘 要:精神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以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为主要治疗方式。在康复期,精神障碍人士出现私自减药、换药、停药等行为,此举易使疾病复发,给其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损害。个案工作介入提高精神障碍人士服药管理能力和药物依从性具有积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于此,文章提出通过加强社会工作者对精神疾病知识的学习、协助精神障碍人士建立良好家庭支持系统以及链接社区资源,发挥社区作用等措施,提高精神
期刊
摘 要:本文先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就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然后以重庆市梁平区为例,就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行归纳总结,并从巩固脱贫成效、制度化建设、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相对贫困治理方面,提出梁平区“四转变+一统筹”衔接策略,最后就具体衔接中的注意事项一一进行阐述。  关键词:梁平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自2015年精准扶
期刊
摘 要:工伤是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意外事故,会给个体带来沉重的负担,具有突发性、危机性和损害性较强的特点。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为介入理论,对工伤患者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介入过程、方法,总结成效。研究发现,在社会支持理论指导下,社会工作不仅可以缓解工伤患者的负面情绪,而且可以增加患者关于工伤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患者的成长与工伤维权的成功。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支持理论;工伤患者;个案  一线工人们的辛
期刊
摘 要:“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河南省信阳市帅洼村融合社区营造理念进行乡村建设,开展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帅洼村的社区营造现状,以内生发展理论为基础,分析帅洼村的资源、技术、产业、文化等内生性动力,了解其优势与不足,并尝试从多个层面激发帅洼村的内生性动力,以期推动帅洼村的振兴与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社区营造;内生发展理论;内生性动力 
期刊
摘 要:网络成瘾现象危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青少年个人发展、人际交往,甚至引发犯罪,这一系列危害致使青少年社会化进程迟缓。针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社会工作拥有专业的理论指导和实务方法,能够更为有效地改善和解决其问题。本文立足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对青少年所处的环境以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微观系统进行划分,根据各个系统对青少年的影响,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和原因,从多层面提出介入对策,总结社会工作介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仍有部分学生因为贫困无法安心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从国家到各高校都应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太原工业学院在实际资助工作中尽管已经建立起完善的资助体系,但是贫困认定无法量化给基层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大困难。为解决这一困难,本文将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的“相对比较法”引入贫困认定工作,分析排序法、强制分配法、配对比较法的优点以及使用对象,以大大提高贫困认定效率,并为后期审查提
期刊
摘 要:村改居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异化现象。从空间实践视角来看,村改居的异化实则为空间关系的异化,其表现在村民与居住环境的生态关系中、居民之间的交际关系中、居民与象征符号的认同关系中、居民与政商之间的权力关系中。人地分离的居住环境、立体封闭的住宅设计、造成区隔的符号消费、缺失主体的项目进程共生了这种异化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居住空间,打造舒适环境;制定适宜政策,满足居住需求;创建公共空间,
期刊
摘 要:本文是在医养结合理念下,将智慧健康养老模式和运用“时间银行”的储蓄式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相结合,进一步探索结合二者之优点的智慧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机制、服务平台的建立,以及该模式运行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关解决办法。  关键词:医养结合;智慧互助养老;养老平台建设  基金项目:河北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 科研业务费研究项目《医养结合下的智慧互助养老模式探究》(项目编号:JXC2019006)。  我
期刊
摘 要:独生子女的意外死亡让失独家庭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对失独家庭现状进行分析,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探究社会工作介入路径,以期能为解决失独家庭心理健康疾病严重、家庭结构解体风险、物质生活保障危机、社会支持网络缺失等问题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失独家庭;社会工作;介入路径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国策,倡导“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
期刊
摘 要:中国已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在全面脱贫后对特殊群体的贫困进行精准识别并厘清其影响因素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利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基于“非经济”视角,借鉴A-F方法,从健康状况、生活条件、社会参与及社会保障四个维度分析老年人多维贫困特征,并进一步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老年群体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年人健康状况、生活条件、社会参与三个维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