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剧本分析对于演员塑造角色的重要性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meizhujiul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剧本剧本,一剧之本。阅读剧本、分析剧本和做好案头工作是一个演员对角色认识与理解的开始。剧本是演员创作的依据,无论一开始导演是否认真的组织演员进行剧本和角色的分析,演员都不能在这个环节上偷懒。只有演员自己对剧本不断的分析、理解,才能让演员获得对剧本角色的正确认识。对剧本和角色的分析是始终贯穿在演员创作的全过程之中,所以在排练过程中的分析是对于案头阶段的分析的深化和修正,这能帮助演员更好的理解和塑造角色。
  【关键词】:戏剧;剧本分析;演员;角色
  戏剧表演艺术是演员在剧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再创造出有血有肉的舞台人物形象的艺术。作为一名演员,塑造角色是一次二度创作的过程。首先要配合导演、专研剧本,分析剧本里的每个情节,琢磨剧本里每一句台词再到挖掘人物的潜台词。演员只有在认真的对剧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的对于角色获得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剧本分析是演员创作角色的第一步。
  演员创作,实际上都是以剧本中的文学形象为开始的,最后是以演员所创造出来的有血有肉的符合剧本中文学形象人物为归宿的。所以剧作家所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对于演员来说是创作的基石和依据,同时又有很大的制约性。
  初读剧本
  第一次阅读剧本的有趣之处在于它带来的新鲜感,这是演员和角色的第一次见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说过:“演员同角色的初步认识,开始于初读角色。这个创作瞬间可以比作与未来恋人、情侣或夫妻的初次邂逅、初次认识,这些最初的印象几乎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些印象保留在脑子里,不管是好的是坏的,都会深深铭刻在演员的记忆中,成为未来的体验的萌芽。”
  所以演员在拿到剧本之后,先不要急着从理性的角度上去分析它,更不要马上思考该如何去演,怎么样处理舞台调度,而是应该先抛去演员的身份,让自己成为一个普通的读者。用心的去感受剧本,看看哪些地方刺激了你的情感,哪些地方打动了你?整个剧本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等等最直观的感受。
  初读剧本的时候,有些桥段可能引起你的回忆,有些地方能够促使你产生出创造性的想象,有些地方能会让人潸然泪下或者是开怀大笑。这些初次获得的感受都是演员创作中的财富。
  案头工作
  为了更好的塑造角色,只初读剧本是不够的。还要反复的阅读剧本并且做好案头工作。挖掘剧本的主题思想,搞清楚社会和时代背景、剧本的矛盾冲突等。案头工作不是一个过场,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准备让演员对角色有所理解到加深理解,并且能够唤起演员的创作想象,引发出演员对于剧本所描述的生活的真切体验。
  比如我在初读《原野》剧本时,剧中焦母给人一种刁钻尖刻、凶狠歹毒的瞎老太婆的感觉,叫人颤栗。放下剧本,这时我就会想为什么看完剧本后焦母会给我这种感受呢?然后开始去了解《原野》的时代背景和曹禺先生所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对焦母的生存环境和她的性格的形成原因进行思考,然后整理分析。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开始把初读剧本中获得的这些感受都上升到理性的分析上了。
  其实在一部戏的开排之前,导演都应该对演员提出必须做好案头工作的要求,这是让演员为自己创造的角色找到有力的立足点。演员只有真正透彻的了解整个剧情发展的背景、地点、生活环境以及全剧的情节、事件和事实才能够理解自己所扮演角色所处的地位、关系和作用。
  所以在对焦母性格的理解上并不是单一不变的,她是在特殊的背景家庭环境中产生的心理和性格的多样化。她对儿子的专制,对儿媳妇金子的狠毒,对仇虎的阴险,归根结底都是出于对儿子大兴扭曲的母爱。她是一个可悲的人物,是封建制度下的受害者。这跟初读剧本时通过台词认识的焦母发生了变化,更对这个角色多了一份同情。所以剧本和角色的分析对于之后角色塑造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要真正深刻的认识一个角色必须经过认真细致的理性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也不是全部的理性,它是建立在一定感性分析的基础上,是两者的统一。
  演员对剧本的分析从案头工作开始,一直贯穿整个排练、修改的全过程。演员不能指望在案头工作上就能把剧本人物分析的十分透彻。认识事物是有一个过程的,演员分析剧本要经历感性入手,从剧本的台词里面找到人物行到的动因,捕捉人物的思想形象和外部形象,这些形象有些事能感觉得到有些事隐藏在剧本的字里行间里的,并不是轻易获得。
  戏剧表演艺术都是在剧本基础上二度创作的。只有对剧本与角色的反复分析、理解,才能真正的创作出角色的“人的精神生活”。剧本里面的每一句台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二度创作的宝贵财富,不能轻易丢弃,我们应当从剧本中挖掘出台词的灵魂,努力塑造好角色。
  参考文献:
  梁博龙,《戏剧表演基础》,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成为高校学生发展指导工作进一步深入、优化的动力和引擎。文章以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为研究案例,分析其在 “互联网+”环境下,在推广模式的改写、活动思路的重塑、评级体系的打造三个方面所作的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学生发展指导;互联网+;高校;大学生  随着李克强书记于2015年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
期刊
【摘要】:《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由演员改行当导演的电影导演处女作。影片以文革为背景,描述了在那一特定时期下生活于北京部队大院中的孩子们的生活故事。影片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本文旨在以叙事学角度来剖析电影中独特的艺术语言,尝试解读出影片中所蕴含的不一样的“姜文”。  【关键词】:《阳光灿烂的日子》;文革;叙事学;解读  引言  《阳光灿烂的日子》虽然以文革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但不同于
期刊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公众通过网络舆论规范政府权力,表达利益需求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网络舆论作为新媒体时代下行政监督的新手段,对我国行政管理监督特别是行政权力的监督,网络贪腐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结合国外对舆论监督的治理模式,理性客观地提出对策,最终,能为我国在新媒体时代下更好规范网络舆论监督,促进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建言献策。  【关键词】
期刊
【Abstract】: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anslations of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famous American novel Rip Van Winkle by Chen Dengyi and Wan Zi & Yu Ning. Through the detailed di
期刊
【摘要】:在戏剧表演中,演员如何自然真实的创造出人物角色,让观众相信你,给观众“似曾相识”的感觉,需要演员从内而外的与角色融为一体,让演员内心也成为角色本身。演员塑造角色时需要借助行动的帮助,然而如果仅仅只是表演出做作的热情、做作的“形象”,这样机械、模式化的表演也是错误的。如何在表演中真正的去行动,而不是直接地去表演情绪是本文想要探讨的。  【关键词】:表演;行动;表演情绪;规定情境;《北京大爷
期刊
【摘要】:不同地域的民族国家拥有着风格迥异的文化背景,但以本土地域音乐特色的动画影片,便是试图把音乐融合与画面之中,以组合出全新的视听语言,从而传递出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情怀,使传统的民族音乐获得新生。启迪我们的思维,助我们大开眼界。  【关键词】:民族;音乐;影视动画   民族音乐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世界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全人类历史进程中独树一帜的文化瑰宝。把动画影片与传统音乐这两种看起
期刊
【摘要】:乡镇文化广播电视为乡镇文化事业新闻的核心基础,通过这一基层媒体,乡镇人民日常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文化色彩,娱乐性大大提升。当然,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导致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新闻仍旧包含不足。本文通过现状分析,制定了优化改进乡镇文化广播电视新闻的科学对策。对全面提升乡镇文化事业核心实力,优化广播电视行业体系,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乡镇;文化;广播电视  1、前言  乡镇文化广播电视行业在我
期刊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傲慢与偏见》是享誉世界的文学经典作品,故事诙谐幽默,引人入胜,曾经数次被搬上荧幕。其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1940年美国米高梅公司拍摄的黑白电影,1995年英国BBC拍摄的六集电视剧以及2005年英国导演乔·怀特翻拍的最新版本。  一.为什么热衷于改编文学作品?  文学与电影之间是由改编这座桥梁进行沟通的。甚至同一部作品会被多次搬上银幕,这是一种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从经
期刊
广播电视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之一,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中央、省级媒体的采编播工作比较细化,而企事业单位的电视台由于受硬件和软件的局限性,经常是集采编播工作于一身,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一专多能”型新闻主播。如何做到一专多能?除了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等,还需要不断增强自身把握全局的能力,要全程参与、全程创新,成为栏目的“灵魂”人物,做一名“伸手能拍、动笔能写、张嘴能说”
期刊
【摘要】: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新媒体的出现与繁荣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过程中,新媒体也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它革新了公共文化的传统服务模式,不仅能够精准地根据个体来匹配信息,还能够为文化传播搭建一个移动化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它能够帮助社会重塑公共文化环境,促进了信息的双向传播、网络的构建和媒介的融合。本文力求通过以上两大方面的论述来从公共文化服务的层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