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mesTs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学生身边真实情境中的自然现象或科学现象入手开展探究活动,有益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可以启发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主地发现科学问题,自然形成具体的探究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实现思维的进阶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 思维能力 真实情境 探究任务 解决问题
  传统的科学教材通常是根据单元结构中的知识体系来设计每一节课的内容,采取直奔主题的“单刀直入”形式组织学习内容。从知识逻辑体系而言,这种编写方式并无不妥,但从引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动机的角度来看,这种“要我学”的呈现方式并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兴趣。而从学生身边的真实情境中的自然现象或科学现象入手开展探究活动,有益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真情境启发思考真问题
  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或科学现象,是科学学习的天然素材。《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活动需要探究学生身边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1]12。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材每一课均设置了“问题情境”栏目,以有情节的图画形式再现生活情境,并通过主题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对情境中的科学现象进行思考,产生“真问题”。比如,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磁铁玩具”中“有趣的钓鱼玩具”一课的“问题情境”栏目,通过画面呈现了孩子们用磁铁钓鱼玩具进行钓鱼游戏的情境。主题人物的一句问话“鱼竿上没有小钩,怎么也能钓起鱼呢?”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钓鱼”游戏转向思考玩具钓竿和小鱼是否有什么特殊的结构上,从而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维持和培养自己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保持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二、真问题驱动探究真任务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过程,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思维的关键要素。《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 [1]9。在“提出问题”的学段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低年段目标)或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中年段目标),或者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高年段目标)[1]10。在这里,科学知识的价值存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知识被用来解决问题时,知识就将发挥它的思维训练的价值[2]11。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遗传与进化”中“生物的变异现象”一课,呈现了黄兔妈妈和花兔爸爸生的一窝小兔子的情境。通过观察,孩子们可能会感到好奇,在这一窝小兔子里竟然没有黄色小兔,反而有全黑色小兔,它真的是黄兔妈妈和花兔爸爸生的吗?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由此,教师再引导学生收集更多的资料,认识生物的变异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活动情境化、问题化,探究任务因其源于学生自身的认识和思考,研究方法的选择、对证据的分析和解释、成果表达的方式等均由学生自主决定,学生真正掌握探究的主动权,因而更富有挑战性[3]。
  三、真任务促进发展真思维
  科学思维的培养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经历的科学问题的提出、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方法的选择、科学证据的收集和整理、结果的分析和结论的形成等科学探究要素构成的探究任务实施过程,也正是其从科学现象入手所展开的理性思维的过程。思维的进阶和发展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习得科学方法、自主建构科学概念;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基于证据和推理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得以提升。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材设计由问题情境引发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继而寻找证据,与自己的初始想法进行比较,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渐转变原有认知,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新思维模型进行解释,从而建构新概念,发展真思维。比如,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动物与环境”中“丹顶鹤生活在哪里”一课,由国画“松鹤延年”中的丹顶鹤站在松树枝上的情境,引发了一个平常不为人注意但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丹顶鹤是生活在松树林里吗?由此,驱动了一个探究任务:观察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从而初步判断它们更适宜生活在松树林还是湿地。教材设计了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探究,通过这组思维参与程度较高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动物身体的外形和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科学概念。接下来,本节课还安排了“探究适应环境的身体特征”的活动,以更多的鸟类作为学习素材,引導学生进一步认识鸟类的足、喙的外形和结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建立“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的科学概念。
  上述案例应用了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五步思维法”(暗示—问题—假设—推理—检验) [2]80-81。在“暗示”阶段,人们依靠经验和知识储备,对某种现象产生疑惑。对于以“松鹤延年”为主题的国画,人们通常从人文角度对其加以欣赏,因此并没有意识到这幅画有什么问题。但在科学课中,这幅画作为学习素材呈现出来,学生们从科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再认识,会“突然”发现丹顶鹤站在松枝上的情境与自己初步了解的科学知识之间产生了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从而产生了疑问—这就进入了“问题”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会尝试用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解释,提出假设。如果孩子们联想到丹顶鹤的身体特征与松树林的特点不相匹配,可能就会思考哪种环境更适合丹顶鹤生活。接下来,学生就会有目的地收集更多的证据,运用“推理”的方法做出判断。最后一个阶段是“检验”,用实验或其他手段获得更多的证据,检验假设是否合理,结论是否可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真正发生了,思维真切地发展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郅庭瑾.为思维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马学军.让孩子们做自己的探究[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4(4):1.
  (作者系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学前与义务教育教研室副主任,小学科学教研员)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简约语文”针对统编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课程标准统领下的“系统意识”、分清“课型功能”、优化“学生活动”设计等实施策略,达成教材编写意图,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简约语文 统编教材 系统意识 课型功能 学生活动  统编教材在全国统一使用已经三年,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这是一套很好的教材,只是内容似乎过于丰富,导致教学时间不够,教师
编者按:“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一质疑被称为“乔布斯之问”。这不仅令人思忖,若乔布斯尚健在,他会如何看待被称为“校园的海啸”的MOOCs?MOOCs是他所期待的IT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吗?本期《热点争鸣》栏目对MOOCs作了基本概述,并特邀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的团队访谈国际著名比较教育专家王英杰教授和教育媒体专家约翰·巴格利教授,为大家走近、理解和应用M
师:大家好。通过前两节课,我发现我们班是思维特别活跃的班级,也是知识比较丰富的班级。同时我也发现了我们班的一些秘密,比如班级里有“朗读担当”,有“苏轼代言人”。(学生大笑)这节课已经是第三节语文课了,大家累了吗?  生:累。  师:这节课我们相对轻松一点,以最舒适的姿态来上这节课,从阅读的最初感受来说一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我们读过很多诗歌,大家感觉什么是诗?诗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1:我认为
成都市中和中学化学教师、校团委书记,先后获得成都市高新区同课异构一等奖、辅导员技能大赛二等奖、成都市德育成果二等奖,曾荣获成都市高新区“教坛新秀”“十佳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工作8年来,在同事眼中,杨娜老师虽然性格大大咧咧,但是对待教学却一丝不苟;在学生眼中,她上课风趣幽默、亲和力强,作业还总“打5折”。  一、坚信化学是“有温度”的学科  杨老师的硕士研究方向是含Si的化合物—分子筛,是石油催
从教的第13个年头,我开始觉得自己遇到了所谓“专业瓶颈”。尽管那时我已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教学,在单元主题教学上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我感到自己仍然受制于单篇课文,手脚像被捆住似的,没有自由,难以放开施展。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一周有12节课,每天都必须备出一堂新课,工作量比较大。为了备出有效、有趣的课,要花大量的时间查找资料、写教案、做课件、出练习,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可谓费尽心思。辛苦并不怕,让
很多学生目前在写作中对于作文材料毫不怀疑,被规训出一种虚假的辩证思考的姿态。这样的写作活动无法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锻炼,更无法让学生获得在写作中深化对于自我与世界的认识的素养。笔者试图引导学生掌握自我对话的一种范式:初始观点—质疑自我—提供理由—重构观点。掌握这样的思维工具,可以让学生沿着自己的“第一直觉”深入思考下去,在完善自己的论证的同时抵达更深刻的思想,最终实现与材料的真正对话。这样的写作活动有
“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这句话一直让我觉得很“扎心”,也成为我近年来反思课堂、追溯课堂本质的一个不能绕开的话题。我真的“会”上体育课吗?“会”上一节让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吗?追问上了34年体育课的自己,我突然觉得问迟了,或者是不敢问。自以为是“老”教师,心中的那个“会”过度自我了。其实,好课堂就是在从“不会”到“会”,再从“会”到“慧”的不断挑战、不断攀升的过程中磨砺出来的。我于2014年和201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活动方式“考察探究”作了具体说明,强调基于学生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获取知识,分
继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各学段诗词教學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到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再到2017年春节期间的“中国诗词大会”,这都激发了中小学教师了解并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极大兴趣与热情。  适逢“亚圣”孟
课堂生成性资源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准确、及时地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会更加丰富多彩。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难懂,所以教学时,教师需要化难为易,基于学生的思维特征,尽可能地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捕捉课堂生成性資源,发掘学生潜能,创造课堂新思维。“古人计数”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七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