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像梭罗一样活着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872889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置身图书馆,面对书架上数百万册图书,都忍不住慨叹书海的浩瀚无涯,然而,能通过一本薄薄的《瓦尔登湖》结识大卫·梭罗,可以说是一生的幸运。《瓦尔登湖》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可以说,《瓦尔登湖》是一本与急躁无缘的书,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静静阅读——如果你的心灵安静不下来,是无法品读《瓦尔登湖》的妙趣的。读一本好书,如同品一壶好茶或尝一块糕点,目的并不在解渴或充饥,因而需要仔细品尝与慢慢回味,急躁不得。
  找一个静静的下午,在静静的阳台上,手捧一杯静静的咖啡,伴着静静的冬日的阳光,一个人静静地重新读完这本书,合上墨绿色封面的时候,一股清凉的湖水早已汇入心田,澄澈见底,仿佛经受过洗礼一般,整个心灵都被荡涤得如一泓清潭,纤尘不染。身心惬意之余,笔者忍不住开始遐思:今天的我们若能像梭罗一样活着,又该如何呢?
  不得不说,在后工业化时代的今天,若能像梭罗一样活着,确实也是件幸福的事儿。那么梭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根据记载,尽管他毕业于哈佛大学,但却不愿跟同窗好友们一样去为官为宦或经商发财:尽管到处是升官发财的机会,但他却独自_人拎着斧头跑进康科德森林,在偏僻的瓦尔登湖畔上盖起一座木屋,自给自足,过起了最简单朴素的生活;尽管他生前物质生活极其贫困,但精神却异常富足,并为后人留下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瓦尔登湖》;尽管他这本书在刚出版之时不为世人接受,但却经受住了时间之火的炼煅,被公认为一部哲思散文的经典之作,一部塑造人类灵魂的心灵之书,一部倡导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绿色圣经”:尽管他只在尘世停留了40余年,英年早逝,终身未娶,一生孑然,但他却因《瓦尔登湖》而被世人铭记,彪炳史册,万世不朽;尽管生前文名寂寥,著作颇受诟病,死后数十年方才有人赏识,但其思想在今天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而他本人也被奉为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人物,被供奉在美国文学的圣坛上……
  打开《瓦尔登湖》,追随着梭罗的生花妙笔,我们可以在静谧祥和的湖畔沉思,在啾啾啼鸣的鸟雀间流连,在满地花草蘑菇的松林里徜徉,在淘气可爱的松鼠前驻足,去切身体验自然和生活的那种纯净无瑕的美趣。也许只有像梭罗一样孤独而清醒,坚定而睿智,单纯而宁静的人,才会抛开俗世的繁芜与庞杂,丢掉一切忧愁和烦恼的包袱,轻装简行,走进丛林,去找寻灵魂的圣地——瓦尔登湖。在书中,他这样写道:“我走进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活得深刻,我要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以免在临终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他建在湖畔的小木屋就是他心灵的朝圣之所,松林里的蜿蜒小径就是他灵魂的朝圣之路,每天在湖畔的徜徉散步就是他灵魂的朝圣之旅。
  我们或许不能理解梭罗抛开繁芜复杂的世俗的真正动机,我们或许不会赞同他倡导简单生活的深邃思想,但他那种内心深处的宁静安详,那种远离世俗的毅然决然,那种超脱物欲的自律精神,无不让世人折服。他只是简单洒脱地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闲坐观云,静卧听雨,好不悠然快哉。对此,我们既羡慕,又嫉妒。本欲乘风归去的我们,却有太多的世俗的物欲羁绊和割舍不下。于是只好自我解嘲:不是我们不想,也不是不能像梭罗一样生活,而是他的这种生活方式为现代社会所不容——如今科技那么发达,人口那么众多,去哪里找寻瓦尔登湖这样的灵魂圣地与心灵净土呢?去哪里亲近自然、思考社会与人生、思索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真谛呢?我们甚至连读书的时间、空间和精力都不被给予——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早已将你我异化成为忙忙碌碌的两足动物。
  于是,为了能过上别人眼中的富足、奢华的生活,为了能让自己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有一席之地,许多人恨不能十项全能、三头六臂,为此花费再多的时间、再大的力气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太害怕被这个世俗社会所嘲笑、所拒绝、所摒弃卜而这一切,都缘自精神家园的荒芜与贫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单单靠粮食活着——离开物质上的食粮,人类尚可残喘一时,但是若没有精神上的食粮,人类一刻也不能存活。当人类穷得只剩金钱之时,便是地球毁灭之日。
  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写的那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无数的艳阳和夏日。”在梭罗看来,我们完全可以放弃一些世俗的欲望,换一种更简单、更自然的活法。只有活得自然,才能活得潇洒:人只有活在自己澄明的心湖上,才能活出真实而快乐的自我来。俗话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世上纵有湖泊万千,我们最终要找寻的,还是心灵深处的那片清澈深邃的瓦尔登湖。
  临湖而居,不过是梭罗逃离纷繁芜杂的世俗羁绊的一种姿态,一种理论上的可能,而他在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两年又两个月的时光,更像是一段心路历程:思想的高度取决于内心那片湖水的深度——泉水淙淙,深水无声——如果心静了,世界就静了。假如梭罗今天还活着的话,他或许也会用电脑写作、用煤气做饭、用暖气取暖,但他依然会去劈柴,喂马,周游世界……而他的心灵也依然会面朝瓦尔登湖,春暖花开。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和分布式应用的发展,信息资源愈来愈呈现出异构、海量、动态的分布特点,同时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构建的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由于彼此缺乏有效的协作,数据之间的交换性和共
初见斯伯丁女士,是在2008年5月一个煦阳高照的下午。那天,外语学院院长陪着一位一袭白衣的美国女士来到会议室,据说她是依阿华州德瑞克大学英语系的教授,来为我院师生做一个
前苏联著名作家爱伦堡1891年1月14日出生于基辅一个犹太家庭。今年适逢他诞辰120周年。前些天与友人谈及有关外国人名的译法,忽然联想到爱伦堡。因为父亲曾写过一篇短文《译
当今社会,知识成为经济增长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创造是一个组织产生有价值的新观点、新方案的能力,是创造新知识代替旧知识的过程。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过程之一,知识创造过程是企业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交互记忆系统(TMS)是一种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帮助团队成员进行知识管理,团队成员通过互相交流来加强和管理各成员记忆,有利于团队的知识创造,提高团队的绩效。质量管理实践是指组织为了改善产品质量、降低
摘 要:朱利安·巴恩斯在《终结的感觉》一书中以主人公的记忆叙事构建起两次重要的情节突变,深刻揭示了记忆叙事的不可靠性。本文将运用克莫德虚构理论中的前置记忆与即时记忆分析巴恩斯如何巧妙驾驭上述两种记忆叙事,构建出出人意料却又与之前情节环环相扣的精彩突变,揭示主人公删改即时记忆的心理诱因。  关键词:《终结的感觉》;记忆叙事;情节突变  作者简介:兰岚(1980.5-),女,汉族,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
本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债权治理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金融改革和公司治理的实践,应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银行作为贷款人对目标公司的治理问
一    美国曾有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他诞生于1894年,在著名的国立美术学院接受正规训练后,选择了一条通俗艺术或者说是实用艺术的道路,终生几乎都在为杂志创作封面画,以至于在漫长的岁月里,被一些经典画家所不屑与排斥。令他欣慰的是,美国普通民众却格外喜欢他那极其鲜活生动的作品。在他离世前一年即1977年,美国总统甚至将国家最高荣誉的“自由奖章”,授予这位已届83岁高龄的艺术家。  他,就是诺尔曼
期刊
印度的新德里车站,一如往常,人头攒动。人群嘈杂忙乱,整个车站仿佛嗡嗡作响的大蜂巢。乡下来的农民,头上顶着行李,赤脚在站台上来来回回,试图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再找出一个立锥之地i穿着讲究的城里人,已经找好座位安顿了下来,却又和列车员吵得不可开交。月台上,乞丐时不时地对丢来施舍的人们唱一首赞歌,而旁边的小贩们,则守着自己的摊位不住地骂骂咧咧。再看那些候车的人们,躺在地上呼呼大睡,浑然不顾身边大包小包的行
期刊
期刊
盈利预测信息作为一种前瞻性的信息,由于其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性,日益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由于盈利预测信息具有不可预见性和风险性,世界各国对其披露的监管制度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