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必然要求,然而当前,一些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何深入地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实表现、原因及内外双重对策分析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关键词:诚信缺失;原因;对策
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即恪守信用,言行一致。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弘扬诚信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的高等学校,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培养具有信用素质、诚信精神的人。然而,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令人担忧,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成为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实表现
(一)抄袭成风、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的现象在大学已司空见惯,在网上下载论文,东拼西凑,几个小时就完成一篇“大作”,有点甚至直接剽窃。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对作业抄袭、实验数据假想、论文拼贴、剽窃的现象持不赞同的态度,但是有不少学生表示对此也能够理解。
(二)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有调查显示,有28.1%的学生表示有过作弊行为,并且认为男生作弊比女生高,来自农村学生作弊的比例比来自城市、乡镇的要低。①另有调查显示,大学生考试有作弊行为者达51.97%,其中经常作弊的占11.03%,并占学校受处分的总人数的50%。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尽管都有进行诚信考试教育,但几乎每年仍有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记过甚至开除,而且学生的作弊方式越来越层出不穷,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
(三)有意拖欠学费或助学贷款。大学里有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一年级欠缴学费最少,二、三年级不按时交学费的学生越来越多,毕业班成了欠费追缴工作的老大难。处理欠学费问题成了学校管理的难题,尽管有的学校实行“三证”扣押、担保等措施,但仍然有不少毕业生就是不还款,以至于有的学校不得不开起了毕业证书保管仓库。助学贷款是国家为扶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政策,是完全意义上的信用贷款。据《21世纪人才报》(2002年6月19日)报道,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从1999年9月开始向各高校发放贫困生助学贷款1.8億元,从2001年12月20日开始有1250名毕业生进入还款期,但未按期还款的人数达到近10%,这个比例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比例的5%。③
(四)弄假证明骗取困难生补助和无息助学贷款。为了能使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需抵押,还发放各种困难生补助。学校面对大量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容易弄清谁是最困难的,也没有一个标准的衡量标准,加之学生开具出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又非常容易,这就给有意骗取困难生补助的同学造成可乘之机,这往往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这是大学生诚信素质低劣的重要表现。
(五)求职材料造假、随意毁约。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作文章,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伪造获奖证书以及虚假的学生干部头衔、虚构经历等。少数大学生缺少诚信观念和契约意识,在就业过程中心猿意马,个个签约,然后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毁约,全然不顾学校和个人信誉以及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随意跳槽,而且跳槽不与企业打招呼,使企业措手不及,影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二、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和内因相互起作用。社会急剧转型、高校滞后的德育教育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部原因,而被忽视的家庭诚信教育和个人缺少诚信意识和实践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
(一)外在原因:社会和高校教育
1、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了社会大量失范现象,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失信行为,如政治上的贪污受贿、政绩工程、经济上的欺诈、假冒伪劣、制假售假、偷税漏税、文凭造假、虚假广告等。大学也是半个社会,社会上的诚信缺失现象必然会投射到校园,一些人依靠不道德的欺骗手段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利益而又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诚信和公平受到了质疑,社会上这些负面效应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2、高校诚信教育的滞后。目前,学校诚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均比较简单,说理的多,约束的少,定性的多,定量的少,缺少说服力和针对性,因而教育的实效性不强。教育手段、方式单一,重灌输、轻引导,重课堂、轻课外。其次高校仍以学习成绩作为对学生的主要评价指标和衡量标准,是否获得奖学金、是否有成绩挂科成为学生能否评优、能否入党的硬指标。三是惩罚机制不健全。学校对隐瞒或篡改真实情况学生的处罚力度不够,使造假的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如评选奖学金或申请助学贷款有造假被查出的话,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前途等问题,处罚通常是仅仅取消评选资格,对学生不构成警示作用,处罚没有明文规定从某种意义上助长了这种现象的出现。
(二)内在原因:家庭和个人
1、长期以来,诚信教育在家庭教育一直处于缺位状态,当孩子上了大学后,家长们更是认为像把孩子送进了保险箱一样,前途无忧了。当代的大学生普遍家庭生活环境较为宽裕,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淡薄,意志薄弱,心理脆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同时,大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开放意识,容易受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2、当代大学生缺少自我的诚信修养与诚信实践。她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思想活跃,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同时又任性好强,辨别能力差。而且他们在年龄、心理、生活阅历等方面尚不成熟,极易接受不良现象的影响,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感到困惑,容易将观察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做社会本质,不能辩证地看待党内的腐败现象,把握不住社会的主流,往往放弃了诚信原则,从而导致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各方面的诚信缺失。
三、新时期大学生诚信建设的内外双重对策
(一)制度他律:大学生诚信教育建设的外在建设
1、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应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致力于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采取各种措施,积极营造出“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校园氛围。比如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的资源,将诚信条例、荣誉守则等规范放到学校主页,以便学生随时查阅,还可以利用校刊、校报扩大宣传诚信守则等。通过这样的措施,形成浓厚的诚信校园文化氛围。
2、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有个关于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调查显示,④有55%的学生在问及所在的学校是否建立了大学生诚信档案时表示“不清楚”,26.2%的学生表示“没有”,而当问及“在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您的态度是什么?”,完全赞同和有一定作用的总计比例高达94.5%。通过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真实记录学生的在校行为,进行全面地动态采集,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科学计算,对每个学生的诚信及不诚信行为进行考量,并最终量化为数值,来表现以往信用状况,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更适合社会需要的评估报告。还要把诚信档案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与学生评优入党、竞聘干部、综合测评、保送升学、就业推荐等工作结合,使个人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个人的第二身份证和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3、建立切实可行的诚信评价惩罚机制。诚信素质的培养,仅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诚信评价机制。通过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赏罚纪律,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学生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三好生评选、入党申请人考察、助学贷款等行为的主要依据。比如对不诚信行为制定有效的约束机制,在学籍管理制度中加重对考试舞弊的处罚力度;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对违约行为要有相应的制度约束;对未缴纳学费又无特别理由的学生,一律不能参加期末考试,取消学生本年度的评优资格,延缓毕业生鉴定和推荐就业等。
4、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诚信教育的作用。辅导员是思政教育的基层堡垒,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与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也更频繁,容易掌握真实、可靠的资料。因此,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是使诚信制度落到实处,诚信教育深入人心的关键步骤。
(二)诚信自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在建设
“诚信”包括对自己的诚和对他人的信。“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⑤也就是说诚信首先是对自己的诚,即“内诚于心”。所以,大学生诚信建设,不仅要有外在制度的约束,还要做到“内诚于心”,让诚信价值深入到主体内在的价值世界,把诚信观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的一部分。
1、自省、自重。自省就是发挥人的自律性、自觉性,在内心深处用人生标准对自己进行衡量、检查、反省,找出坏毛病、坏思想,并主动加以批评和抵制,另一方面强化自己的内在道德力量。诚信的基础是信仰,我们现在的诚信道德之所以差是因为没有信仰,没有敬畏。信仰使人们相信在现实世界以外还有一个敬畏。敬畏就是建立在现实社会的最大利益之上,一个人如果有一种敬畏,就会有一种信仰,有信仰就会有诚信,诚信是信仰的一种表现方式。因此,通过自省、自重加强大学生的诚信信仰教育,让学生真正从内心认可并遵循诚信信念。
2、自警、自励。自警就是经常警戒自己不要做违背道德规范的事情,以自己过去的错误为鉴,也要以他人的错误特别是那些反面典型为鉴。自励就是自己经常鼓励、鞭策自己朝更高的道德修养目标前进,使自己不甘于满足现状、不甘于平庸。在内心建立了对诚信的基本情感认知基础上应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情感,激发诚信情感的过程是促使诚信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提升诚信责任感,认识到诚信应该是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去遵守的优良品质。
注释:
①杨劍梅:《法律诚信与大学生诚信品德教育》,中国农业教育,2003年第6期。
②许瑞芳:《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分析和对策》,理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12期。
③兰瑞芳:《法律视野下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9月第28卷第5期。
④参见姚英华:《对加强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科教前沿》2007年第6期。
⑤朱子语类,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86。
参考文献:
[1]胡巧云.浅析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应对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第5期。
[2]陶书中.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理性审视[J].黑龙江高教,2005(1)。
[3]黄理稳.加强诚信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人格[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4]扬茜.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6)。
[5]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北京: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
关键词:诚信缺失;原因;对策
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即恪守信用,言行一致。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弘扬诚信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的高等学校,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培养具有信用素质、诚信精神的人。然而,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令人担忧,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成为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实表现
(一)抄袭成风、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的现象在大学已司空见惯,在网上下载论文,东拼西凑,几个小时就完成一篇“大作”,有点甚至直接剽窃。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对作业抄袭、实验数据假想、论文拼贴、剽窃的现象持不赞同的态度,但是有不少学生表示对此也能够理解。
(二)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有调查显示,有28.1%的学生表示有过作弊行为,并且认为男生作弊比女生高,来自农村学生作弊的比例比来自城市、乡镇的要低。①另有调查显示,大学生考试有作弊行为者达51.97%,其中经常作弊的占11.03%,并占学校受处分的总人数的50%。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尽管都有进行诚信考试教育,但几乎每年仍有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记过甚至开除,而且学生的作弊方式越来越层出不穷,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
(三)有意拖欠学费或助学贷款。大学里有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一年级欠缴学费最少,二、三年级不按时交学费的学生越来越多,毕业班成了欠费追缴工作的老大难。处理欠学费问题成了学校管理的难题,尽管有的学校实行“三证”扣押、担保等措施,但仍然有不少毕业生就是不还款,以至于有的学校不得不开起了毕业证书保管仓库。助学贷款是国家为扶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政策,是完全意义上的信用贷款。据《21世纪人才报》(2002年6月19日)报道,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从1999年9月开始向各高校发放贫困生助学贷款1.8億元,从2001年12月20日开始有1250名毕业生进入还款期,但未按期还款的人数达到近10%,这个比例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比例的5%。③
(四)弄假证明骗取困难生补助和无息助学贷款。为了能使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需抵押,还发放各种困难生补助。学校面对大量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容易弄清谁是最困难的,也没有一个标准的衡量标准,加之学生开具出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又非常容易,这就给有意骗取困难生补助的同学造成可乘之机,这往往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这是大学生诚信素质低劣的重要表现。
(五)求职材料造假、随意毁约。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作文章,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伪造获奖证书以及虚假的学生干部头衔、虚构经历等。少数大学生缺少诚信观念和契约意识,在就业过程中心猿意马,个个签约,然后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毁约,全然不顾学校和个人信誉以及由此引起的法律后果。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随意跳槽,而且跳槽不与企业打招呼,使企业措手不及,影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二、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和内因相互起作用。社会急剧转型、高校滞后的德育教育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部原因,而被忽视的家庭诚信教育和个人缺少诚信意识和实践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
(一)外在原因:社会和高校教育
1、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了社会大量失范现象,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失信行为,如政治上的贪污受贿、政绩工程、经济上的欺诈、假冒伪劣、制假售假、偷税漏税、文凭造假、虚假广告等。大学也是半个社会,社会上的诚信缺失现象必然会投射到校园,一些人依靠不道德的欺骗手段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利益而又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诚信和公平受到了质疑,社会上这些负面效应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2、高校诚信教育的滞后。目前,学校诚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均比较简单,说理的多,约束的少,定性的多,定量的少,缺少说服力和针对性,因而教育的实效性不强。教育手段、方式单一,重灌输、轻引导,重课堂、轻课外。其次高校仍以学习成绩作为对学生的主要评价指标和衡量标准,是否获得奖学金、是否有成绩挂科成为学生能否评优、能否入党的硬指标。三是惩罚机制不健全。学校对隐瞒或篡改真实情况学生的处罚力度不够,使造假的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如评选奖学金或申请助学贷款有造假被查出的话,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前途等问题,处罚通常是仅仅取消评选资格,对学生不构成警示作用,处罚没有明文规定从某种意义上助长了这种现象的出现。
(二)内在原因:家庭和个人
1、长期以来,诚信教育在家庭教育一直处于缺位状态,当孩子上了大学后,家长们更是认为像把孩子送进了保险箱一样,前途无忧了。当代的大学生普遍家庭生活环境较为宽裕,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淡薄,意志薄弱,心理脆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同时,大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开放意识,容易受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2、当代大学生缺少自我的诚信修养与诚信实践。她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思想活跃,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同时又任性好强,辨别能力差。而且他们在年龄、心理、生活阅历等方面尚不成熟,极易接受不良现象的影响,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感到困惑,容易将观察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做社会本质,不能辩证地看待党内的腐败现象,把握不住社会的主流,往往放弃了诚信原则,从而导致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各方面的诚信缺失。
三、新时期大学生诚信建设的内外双重对策
(一)制度他律:大学生诚信教育建设的外在建设
1、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应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致力于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采取各种措施,积极营造出“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校园氛围。比如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的资源,将诚信条例、荣誉守则等规范放到学校主页,以便学生随时查阅,还可以利用校刊、校报扩大宣传诚信守则等。通过这样的措施,形成浓厚的诚信校园文化氛围。
2、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有个关于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调查显示,④有55%的学生在问及所在的学校是否建立了大学生诚信档案时表示“不清楚”,26.2%的学生表示“没有”,而当问及“在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您的态度是什么?”,完全赞同和有一定作用的总计比例高达94.5%。通过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真实记录学生的在校行为,进行全面地动态采集,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科学计算,对每个学生的诚信及不诚信行为进行考量,并最终量化为数值,来表现以往信用状况,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更适合社会需要的评估报告。还要把诚信档案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与学生评优入党、竞聘干部、综合测评、保送升学、就业推荐等工作结合,使个人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个人的第二身份证和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3、建立切实可行的诚信评价惩罚机制。诚信素质的培养,仅靠诚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诚信评价机制。通过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赏罚纪律,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学生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三好生评选、入党申请人考察、助学贷款等行为的主要依据。比如对不诚信行为制定有效的约束机制,在学籍管理制度中加重对考试舞弊的处罚力度;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对违约行为要有相应的制度约束;对未缴纳学费又无特别理由的学生,一律不能参加期末考试,取消学生本年度的评优资格,延缓毕业生鉴定和推荐就业等。
4、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诚信教育的作用。辅导员是思政教育的基层堡垒,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与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也更频繁,容易掌握真实、可靠的资料。因此,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是使诚信制度落到实处,诚信教育深入人心的关键步骤。
(二)诚信自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在建设
“诚信”包括对自己的诚和对他人的信。“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⑤也就是说诚信首先是对自己的诚,即“内诚于心”。所以,大学生诚信建设,不仅要有外在制度的约束,还要做到“内诚于心”,让诚信价值深入到主体内在的价值世界,把诚信观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的一部分。
1、自省、自重。自省就是发挥人的自律性、自觉性,在内心深处用人生标准对自己进行衡量、检查、反省,找出坏毛病、坏思想,并主动加以批评和抵制,另一方面强化自己的内在道德力量。诚信的基础是信仰,我们现在的诚信道德之所以差是因为没有信仰,没有敬畏。信仰使人们相信在现实世界以外还有一个敬畏。敬畏就是建立在现实社会的最大利益之上,一个人如果有一种敬畏,就会有一种信仰,有信仰就会有诚信,诚信是信仰的一种表现方式。因此,通过自省、自重加强大学生的诚信信仰教育,让学生真正从内心认可并遵循诚信信念。
2、自警、自励。自警就是经常警戒自己不要做违背道德规范的事情,以自己过去的错误为鉴,也要以他人的错误特别是那些反面典型为鉴。自励就是自己经常鼓励、鞭策自己朝更高的道德修养目标前进,使自己不甘于满足现状、不甘于平庸。在内心建立了对诚信的基本情感认知基础上应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情感,激发诚信情感的过程是促使诚信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提升诚信责任感,认识到诚信应该是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去遵守的优良品质。
注释:
①杨劍梅:《法律诚信与大学生诚信品德教育》,中国农业教育,2003年第6期。
②许瑞芳:《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分析和对策》,理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12期。
③兰瑞芳:《法律视野下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9月第28卷第5期。
④参见姚英华:《对加强大学生诚信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科教前沿》2007年第6期。
⑤朱子语类,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86。
参考文献:
[1]胡巧云.浅析新时期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应对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第5期。
[2]陶书中.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理性审视[J].黑龙江高教,2005(1)。
[3]黄理稳.加强诚信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社会人格[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4]扬茜.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6)。
[5]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北京: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