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视角下双语教育实施的必要性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语教育最终目的应是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少数民族能融合到主流社会中去。它是解决“国家一体”与“民族文化多元化”冲突的有效手段。双语教育的实施有效的整合了多元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构建多元文化认知结构,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国家认同自觉意识不断提高。本文侧重点在于分析基于文化视角下双语教育实施的必要性研究,强调双语教育的实施對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多元文化;双语教育;认知结构;国家认同
  “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即在由有多元文化的群体组成的社会中共存的意义。这种多样性,不仅在于它们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在于它们为社会的更新和适应新变化提供了资源。”[1]语言本身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智慧的集中凝聚,以时间为基本轴线,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双语现象的出现,是各民族间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融合的结果。伴随着国家认识到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独特性时,开始重视民族教育时,双语教育成为民族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双语教育的实施,一方面为了促进国家的政治统一,维护国家稳定,另一方面为了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接受主流社会文化的熏陶,使受教育者成为“双文化人”,提高进入主流社会的生存能力,最终实现该少数民族的和谐进步和发展繁荣。
  一、整合多元文化教育
  双语教育是指以两种语言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使用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2]民族双语教育,是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使用其本族语言和主流语(族际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学系统。民族双语教育是双语教育中的一种形式,是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设计的双语教育形式。[3]
  (一)多元文化融合促进学校教育方式的改变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校也同时存在不同民族的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或者大部分的学生都属于同一个少数民族。语言是这些不同民族的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载体,共同的语言能够使他们更好的交流与融合,所以,学校应该给予学生们一个学习共同语言的平台和途径。社会交际语(汉语)成为全校学生共同学习的通用语。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还有一个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传承文化的基础。所以借助少数民族本族语来学习更多的本族文化以及借助本族语辅助课程的学习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学校推行双语教育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双语教育的实施也使得学校传统的教育方式得到改变。
  (二)文化传承的需求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文化离不开创造、发现、选择和传递,学校和学校教育就是以文化贡献为基本使命的社会文明实体,教师就是文化创造、发现、选择和传递的承担者。作为传播壮汉文化的主要群体,对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均应该有创造、发现、选择和传递的职责。双语教育是两种文化的传播,是教会学习者认识、接受和欣赏不同的文化、种族、差异等,是使儿童和青少年在他們发展的关键期形成在民主、平等与公平社会中工作所必备的责任心和公共性。这就要求双语教师必须要有文化传承的意识和知识、能力的储备,即“双文化教师”。有基于内在价值观的文化判断力,有基于多元文化素养的文化变通力,这是专业化双语教师的基本素质。所以,双语教育对于文化传承的不断需求本身就促进双语教师专业化素质的不断提升。
  二、构建多元文化认知结构
  (一)壮汉双语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后,壮文推行使用工作得到恢复,广西开始进行壮文进校实验,开展壮汉双语教育工作。在壮汉双语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壮汉双语教育呈现出过渡性、母语递减性、保留性以及多种模式实验并存性等基本特征。
  由于壮族地区交际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所以根据划分的不同类型区,采用不同类型的双语教育模式。其中采用最广泛的属于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其中“以壮为主”是前提、基础,“壮汉结合,以壮促汉”是方法、手段,“壮汉兼通”是目标。[4]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主要集中运用于以壮语为主要交际语言的壮族农村地区的学前预备班和小学阶段,在学前预备班教学以壮语、壮文为主,壮族儿童熟练掌握壮文声、韵、调和拼音方法,具备壮文音节的直呼能力。到小学阶段使用同一内容壮汉两种文字版本教材,由同一位教师按“先壮后汉”进行壮文课和汉文课教学,壮汉互为辅助。利用母语优势和壮语文教学功能,促进汉语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经过双语同步教学达到小学毕业生壮语文和汉语文能力水平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二)同步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构建多元文化认知结构
  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较为科学的处理了学校教学用语和学生语言基础的关系,符合儿童语言、文字的习得规律,也使学生逐渐构建起壮汉两种语言所负载的两种文化认知的结构。壮汉双语教学在课堂上交叉进行,符合该地区的学校社会语言生态环境,较好的处理了学生在上学前语言环境下形成的“认知结构”与上学后在学校由于汉语作为教学媒介和内容的完全陌生的“文化模式”之间的矛盾,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因短时间内难以做到“顺应”,也无法被“同化”而造成的失败情感和对学校学习文化的恐慌,最终导致学生学业的失败的问题,同时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认知结构的构建,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从其他文化的角度来观察自己民族的文化。
  三、国家认同自觉意识的提高
  从本质上看,中国是一个自成多元生存空间的地理区域,不同的少数民族因发展出不同的文化而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适应和生存,但却同样承认并接受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演变。国家认同实际上就是对国家符号与国家共同体的认识,具体表现为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的接纳而产生的自豪感、对自己所属的族群和集体无意识的承认而产生的归属感、文化自觉以及对自身政治身份认可而产生的忠诚感。在多民族国家的语境中,国家认同源于公民对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价值观、信念、国家主权的认同。[5]
  双语教育的实施,是两种文化基因在教育场域的传承。双语教育通过“双文化教师”和“双文化教材”,使少数民族学生从进入学校这个教育场域开始,便开始体验周围人看待社会的积极的态度,同时为自己参与其中而感到自豪,那么,这些生命个体就会形成同样积极的态度,逐渐产生对家乡和祖国的归属感。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受跨文化的教育者能够达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但这并不是一个完全没有阻碍的两种文化的全盘接受。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的价值观走向,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前进,就是因为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博弈,文化间的不断弥合促进民族文化的变迁。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并不是发展中的威胁,其蕴含着多样性文化生命的存在。作为双语教育的功能,并不是去消除这种差异的存在,而是以理解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甚至是保护这种差异为教育目的,以达到受教育者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自觉意识的提高。
  注释:
  [1][美].P·K.博克著,余兴安、彭振云等译. 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中译本序言4.
  [2][加拿大]W·F·麦凯、[西班牙]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5.
  [3]韦兰明. 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论[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4:38.
  [4]韦兰明. 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论[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4:103.
  [5]孙杰远.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基因与教育场域[J].教育研究,2013(12).
其他文献
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受,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教师在可以在人的精神世界中遨游,从而获得精神世界的幸福,这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带给教师的特殊的幸福。  走笔之一:种棵幸福的兰花  有这样一则故事: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经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嘱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得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弟子们一时疏忽
期刊
【Abstract】:Language learning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ultural accumulation, as well as learning English translation. How to use more appropriate words to translate English into Chinese or translate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最重大的任务当属扶贫攻坚工作。根据中央及贵州省委、黔东南州委的相关要求,天柱县需于2018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脱贫攻坚任务,非遗传承人如何开展工作?这是摆在42万天柱人民面前的一个难题。为此,笔者拟从非遗传承保护的角度,以文化扶贫为写作调子,浅谈天柱天柱农文旅一体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非遗;文化;旅游;扶贫  一、天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一)宗祠文化。天柱宗祠文
期刊
【摘要】:餐具是我们的生活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文化的差异,各自使用的餐具也有所不同。筷子的出现和使用基于是农业文明的结果,而刀叉的使用则是游牧文明和畜牧业文明的结果。筷子和刀叉的区别即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区别。[1]本文旨在研究不同餐具文化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  【关键词】:筷子;刀;人类文明;餐具文化;中国;西方国家  回到新石器时代,大约7或8千年前,人类用火和石
期刊
【摘要】: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傣族人常以佛教信徒居之,傣族的“洼”与佛教文化的渗透离不开关系,且从“洼”的意思上就可以看出。“洼”是静坐下来恭听诵读经文的意思,开始进入听经坐禅为“豪洼”,而结束听经坐禅为“奥洼”。本文拟从“洼”的由来、内涵来讨论,探究傣族的思想文化。  【关键词】:傣族;“洼”;小乘佛教 ;文化内涵  傣族所信仰的小乘佛教又叫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印度,经东南亚的中南
期刊
【摘要】:笔者针对中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对美国近十所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翻译与分析研究,其中包括佛罗里达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印第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华盛顿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高校。同时,在美国西肯塔基大学、曼斯菲尔德大学、泽维尔大学进行了实地调研,旁听了其音乐系的具体课程。美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及具体实施的教学环节中非常注重实效
期刊
【摘要】:把音符与休止符按照拍型结构进行组合,叫做音符时值组合法,简称为音值组合法。音符時值的合理组合,使音符和休止符各自归入到所属的节拍位置,并体现了乐音与休止符的长短关系与强弱关系。音值组合法将短时值的音符或者休止符按照“拍”为单位相结合,以便于识谱,并且对演奏(唱)者的演奏或者是演唱有着指导意义,因此,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或者是专业的音乐学习者,音值组合法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
期刊
随着电子信息科技飞跃的发展,儿童游戏从传统的民间游戏转向了游戏机,而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电子类游戏的安装及携带更加便利,新一代的儿童——生长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土著居民”——更是深陷其中。笔者就智能手机游戏的特点、分类、儿童所处的环境及智能手机游戏对儿童成长有利等方面分析了儿童玩智能手机游戏的必然性。游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是儿童的一种特殊生活样态,蕴含着丰富的儿童文化。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一种天性;
期刊
【摘要】:目前,教育是全民大力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适应目前市场的发展趋势,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改革力度。高等教育应该顺应教育改革的要求,与当前市场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艺术设计专业的包装设计课程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课程设计与市场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需要对艺术设计专业包装设计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包装设计课程符合美学规律,制作出更多符合市场要求的优秀包装作品。  
期刊
【摘要】:生态翻译学是基于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它将翻译活动放在整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中重新解释,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从翻译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出发,探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观念在翻译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整体与关联;翻译课堂  1. 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始于2001年,是由清华大学的胡庚申教授在第三界亚洲翻译家论坛上提出的。胡教授从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