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托马斯·哈代是一位世纪之交的作家,新旧思想的共存与碰撞造就了哈代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矛盾。《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淑在她的思想见解与实际行为之间存在着分裂性,她勇敢挑战,但又畏惧退缩。就是这样一个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在寻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障碍重重,最终导致了她精神上的畸变和崩溃。
关键词:心理分析法 畸变 叛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最有成就的一本书,描述了现代人精神上的扭曲和畸变。主人公淑生活的那个时代,经济发展迅速,民主觉悟日益高涨,达尔文等人的进化观点动摇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除此之外,她读了很多具有反叛精神的书籍。这极大的影响了她在爱情,婚姻,宗教信仰和传统价值观的反抗态度。本文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理论为基础,对哈代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主人公淑的性格进行初步的分析。
根据弗洛伊德所言,本能是有机体生命中固有的一种恢复原始状态的冲动。在主人公淑的身上蕴藏着一种生活在旧时代的新女性精神,即追求“同气相求”和“同声相应”的爱情。淑不顾世俗非议,与堂兄裘德自由恋爱,并以真爱为前提。她爱裘德,但是并不希望依附于裘德,她只希望自己能从男人世界对她规定的各种功能角色及关系网的混沌一统中分离出来,获得独立于功能角色的身份。她悖世而行的勇气还在于她和裘德与各自配偶离婚后,却拒绝再一次用铁一般的契约式的婚书来破坏双方纯洁高尚的爱情,毅然踏上被世俗法律所不齿的荆棘之路。这是淑在爱情上对男权主义的反叛,是哈代讴歌的典型。
然而,淑是一个具有反常个性的前后矛盾的的人。淑在与裘德建立恋爱关系后,她的种种乖张怪举时常表现出来,她这种似爱非爱、不爱也爱的温柔使裘德大为恼火,并感觉出她身上的某种不正常的东西。在爱情中,两性关系中的肉体性关系和精神性关系任何一方面的否定都会造成爱的残缺,两者都具有毁灭性的力量。淑无尽的精神渴求,将性爱视为罪恶,她爱的残缺和心理上的畸变扼杀了她与裘德的和谐自然的关系。
我们注意到,在哈代生活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被看成是生育的工具、欲望的对象和客体。而淑认为只有出于个人情爱和欲望的自由结合,才是完美的爱情。因裘德的介绍,淑成了费劳孙的助手。出于无知和感激,答应了费劳孙求婚的要求,后又屈服于世俗的压力跟他结婚了。
费劳孙对生活缺乏热情,是一个毫无情趣的书呆子。而淑则是一个感情细腻,充满活力的女子。结婚后,当费劳孙出现在自己床前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跳窗。她对他的厌恶发展到对肉体的排斥,不久就与丈夫分居了。她不甘永远做带着费劳孙标签的费劳孙太太,履行着契约的义务终其一生。于是淑勇敢地提出了离婚。她清醒地认识到:“而我可要反抗就是了!”正是基于对传统婚姻逆人性本质的透彻认识,她才勇敢地冲破传统婚姻观念的藩篱,以追求爱情婚姻的幸福等行为来反抗反人道,泯人性的资产阶级婚姻制度和宗教道德。从没有爱情的不幸婚姻中挣脱出来,大胆追求心灵投契的美满结合。
19世纪中后期,人们陷入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基督教的悲哀与绝望中。人们开始对基督教的虚伪的道德和僵硬的教条进行批判和质疑。淑受过高等教育,在她身上蕴藏着一种生活在旧时代的新女性的叛逆精神。她在基督寺这个全国基督教气氛最浓重的城市里买下两尊异教的塑像——维纳斯和阿波罗神像;她敢于把《新约》撕了,按自己喜好作重新排列。“我对基督堂绝对没一丝一毫敬意”“基督堂的中世纪传统得彻底垮掉才行,得把它摔到垃圾箱里头”。
哈代之所以借淑的话来怀疑、反叛基督教,是因为他“热情颂扬积极、进取、自由”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们看到在传统价值观上。也存在着叛逆和畸变的内在嬗变的体现。淑读过雪莱,吉本,穆勒等诗人的作品,又接受了正规的师范教育。她坚强、独立、敢于质疑和挑战传统的婚姻仪式和法律形式的神圣性,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以实玛利的精神”,即反对社会,反抗习俗的的精神。淑与裘德两颗反叛的心逐渐靠拢,发生碰撞产生巨大的能量,促使他们做出为世人所不容的选择,也令他们走向越来越远离世俗的道路。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把温良、驯顺、贤淑当作婚后女性的宿命,情投意合已经异化为各色交易。在这样的背景下,淑将感情因素当作两性生活中的第一要素,这无疑是对当时传统的社会道德准则的挑战。
当然,《无名的裘德》通过对淑等人不幸遭遇的描写, 反映了当时的道德、习俗、宗教等对人性的束缚与扭曲, 同时也表现出哈代对当时婚姻等制度的强烈不满, 并对全能的上帝发出了怀疑的诘问。但由于哈代自身世界观和宗教情绪的矛盾性,他以男性的审美眼光将淑神化为美丽的天使和对传统习俗的叛逆者的同时,却使她成为一个分裂的个体。但正是哈代给予了女性人物更多的人性本真的观照,预见到社会价值观念的行将改变以及所处那个时代的人的悲哀, 并在此基础上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和社会问题,才使我们的对他的创作成就有如此高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丁世忠:《人生的错位与困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二十六卷。
作者简介:王静,女,1980—,宁夏固原人,本科,教师,研究方向:传媒学,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心理分析法 畸变 叛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最有成就的一本书,描述了现代人精神上的扭曲和畸变。主人公淑生活的那个时代,经济发展迅速,民主觉悟日益高涨,达尔文等人的进化观点动摇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除此之外,她读了很多具有反叛精神的书籍。这极大的影响了她在爱情,婚姻,宗教信仰和传统价值观的反抗态度。本文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理论为基础,对哈代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主人公淑的性格进行初步的分析。
根据弗洛伊德所言,本能是有机体生命中固有的一种恢复原始状态的冲动。在主人公淑的身上蕴藏着一种生活在旧时代的新女性精神,即追求“同气相求”和“同声相应”的爱情。淑不顾世俗非议,与堂兄裘德自由恋爱,并以真爱为前提。她爱裘德,但是并不希望依附于裘德,她只希望自己能从男人世界对她规定的各种功能角色及关系网的混沌一统中分离出来,获得独立于功能角色的身份。她悖世而行的勇气还在于她和裘德与各自配偶离婚后,却拒绝再一次用铁一般的契约式的婚书来破坏双方纯洁高尚的爱情,毅然踏上被世俗法律所不齿的荆棘之路。这是淑在爱情上对男权主义的反叛,是哈代讴歌的典型。
然而,淑是一个具有反常个性的前后矛盾的的人。淑在与裘德建立恋爱关系后,她的种种乖张怪举时常表现出来,她这种似爱非爱、不爱也爱的温柔使裘德大为恼火,并感觉出她身上的某种不正常的东西。在爱情中,两性关系中的肉体性关系和精神性关系任何一方面的否定都会造成爱的残缺,两者都具有毁灭性的力量。淑无尽的精神渴求,将性爱视为罪恶,她爱的残缺和心理上的畸变扼杀了她与裘德的和谐自然的关系。
我们注意到,在哈代生活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被看成是生育的工具、欲望的对象和客体。而淑认为只有出于个人情爱和欲望的自由结合,才是完美的爱情。因裘德的介绍,淑成了费劳孙的助手。出于无知和感激,答应了费劳孙求婚的要求,后又屈服于世俗的压力跟他结婚了。
费劳孙对生活缺乏热情,是一个毫无情趣的书呆子。而淑则是一个感情细腻,充满活力的女子。结婚后,当费劳孙出现在自己床前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跳窗。她对他的厌恶发展到对肉体的排斥,不久就与丈夫分居了。她不甘永远做带着费劳孙标签的费劳孙太太,履行着契约的义务终其一生。于是淑勇敢地提出了离婚。她清醒地认识到:“而我可要反抗就是了!”正是基于对传统婚姻逆人性本质的透彻认识,她才勇敢地冲破传统婚姻观念的藩篱,以追求爱情婚姻的幸福等行为来反抗反人道,泯人性的资产阶级婚姻制度和宗教道德。从没有爱情的不幸婚姻中挣脱出来,大胆追求心灵投契的美满结合。
19世纪中后期,人们陷入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和基督教的悲哀与绝望中。人们开始对基督教的虚伪的道德和僵硬的教条进行批判和质疑。淑受过高等教育,在她身上蕴藏着一种生活在旧时代的新女性的叛逆精神。她在基督寺这个全国基督教气氛最浓重的城市里买下两尊异教的塑像——维纳斯和阿波罗神像;她敢于把《新约》撕了,按自己喜好作重新排列。“我对基督堂绝对没一丝一毫敬意”“基督堂的中世纪传统得彻底垮掉才行,得把它摔到垃圾箱里头”。
哈代之所以借淑的话来怀疑、反叛基督教,是因为他“热情颂扬积极、进取、自由”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们看到在传统价值观上。也存在着叛逆和畸变的内在嬗变的体现。淑读过雪莱,吉本,穆勒等诗人的作品,又接受了正规的师范教育。她坚强、独立、敢于质疑和挑战传统的婚姻仪式和法律形式的神圣性,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以实玛利的精神”,即反对社会,反抗习俗的的精神。淑与裘德两颗反叛的心逐渐靠拢,发生碰撞产生巨大的能量,促使他们做出为世人所不容的选择,也令他们走向越来越远离世俗的道路。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把温良、驯顺、贤淑当作婚后女性的宿命,情投意合已经异化为各色交易。在这样的背景下,淑将感情因素当作两性生活中的第一要素,这无疑是对当时传统的社会道德准则的挑战。
当然,《无名的裘德》通过对淑等人不幸遭遇的描写, 反映了当时的道德、习俗、宗教等对人性的束缚与扭曲, 同时也表现出哈代对当时婚姻等制度的强烈不满, 并对全能的上帝发出了怀疑的诘问。但由于哈代自身世界观和宗教情绪的矛盾性,他以男性的审美眼光将淑神化为美丽的天使和对传统习俗的叛逆者的同时,却使她成为一个分裂的个体。但正是哈代给予了女性人物更多的人性本真的观照,预见到社会价值观念的行将改变以及所处那个时代的人的悲哀, 并在此基础上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和社会问题,才使我们的对他的创作成就有如此高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丁世忠:《人生的错位与困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二十六卷。
作者简介:王静,女,1980—,宁夏固原人,本科,教师,研究方向:传媒学,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