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描述】
很多数学评优课、示范课、展示课,在新课程的标签下一味地追求“新、奇、艳”,大多数课堂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的书难得打开,偶有看书的行为,也只是对所谓的概念或结论机械式读几遍,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起到阅读的效果。所以出现了对题意理解不透、不喜欢看数学课外读物等系列现象;还有的课堂在老师揭示课题后,师生一起忙着研究、探究 ,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不打开书,似乎数学课本在课堂上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我认为数学课上,必要的阅读不仅不能少,而且有些时候还应该强化,要读出数学的精彩。平时的教学中我身体力行,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枚数学阅读的种子。
片断一:研究课《用字母表示数》
在教学“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与略写”时
师:请学生阅读书上106页的一段话
(出示自学要求:乘号前后怎样变化的?数字与字母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
师:你们喜欢的“茄子老师”,他有简写的秘诀耶。
课件出示:
(1)字母与字母间的乘号也可写成小圆点,通常也省去不写。如X×y)通常写成xy。
(2)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如1×n或n×1都记作n。
(3)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可以写成平方的形式。如a×a通常写成a2, a2读作“a的平方”。
(4)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如24+x不能写成24x。
这样巧妙地把出现在课本例题和练习中的有关简写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一些规定性的知识如果让老师一味的告诉、灌输,势必显得多余与机械,而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就能掌握的陈述性知识,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片断二:家常课四年级下册《找规律》
例1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搭配方法的种数=木偶的个数×帽子的顶数,练习时这样一道题:两个小朋友去商场买书包,有五种书包可选(出示的是书包图),他们一共有多少种选购方法?受例题的影响,发言的基本上是2×5=10(种),但有一个不同,他讲的是5×5=25(种)。对这个独一无二的解法,我首先肯定他是对的。见其他学生很茫然,我立即给2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再读题目,特别是要读懂图意,建议动手连一连。交流时先和例1比较,接着让那个同学重新介绍他的做法、想法,同学们终于点斗认同了。
试想,当学生茫然的时候,没有临时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理解,下面的学生能豁然开朗吗?能产生共鸣吗?
【反思与分析】
数学中那些内容需要阅读,怎样去阅读呢?
一、有关概念、法则要多读
数学中许多定义是一种规定的解释,这就需要学生多读,记熟定义去判断概念外在的东西。比如,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教学中,让学生抓住这段话中的“既有”、“又有”、“先算”、“再算”这几个词语认真阅读,再对照相应的题目,理解其运算顺序。朗读指导在这儿就显得大为重要了,只有先读懂了,才会计算。
二、 有关式子要巧读
读式子可以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读中观察式子特点,从而得到解题的目的。如1000÷25×4、1000÷(25×4),把这两道题对比着读,就明白了:前者是1000除以25的商再乘以4,最后一步算乘法;后者是1000除以25乘4的积,最后一步算除法。这样巧妙读题,运算顺序不会错,就不会出现两题得数相等的情况。
三、文字题、应用题要细读
小学教学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掌握知识。而让学生读题本身就是一种参与过程,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提高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其实,小学的文字题、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多数是读出来的,为分析、综合、辨别等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
语文课要听到书生朗朗,同样数学课也要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数学课的朗读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读题整体感知题意。知道题目讲什么,跟什么有关?如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这道题初读就要明白跟长方形面积有关,大脑中就要闪现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第二步,再读弄清已知和未知 ,并划出已知和未知 ;第三步,自读画图分析解题。要求出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就要知道花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而宽可以根据长增加了3米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求出来。学生几经反复,至少把题目阅读了三遍,此时做题应是水到渠成。
教完例1后,“试一试”,我没急于讲解。这道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后能举一反三进行思考,如果老师过多地讲解就会将变式题变成基本题,从而是学生失去加深理解的机会。因此,此时让学生认真读题,目的是学生初步了解题目叙述了什么事,然后让学生多读关键词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教学中可以指名读、齐读、默读,但应以默读为主 ,培养学生默读解题的习惯。因为学生需要思考,齐读会干扰别人,默读便于学生集中精力思考。
四、几何图形要深读
“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教材中没有出现定义性的句子,类似的描述也没有,只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上相应部分标出了名称。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提问:叫“腰”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接着出示不同方位的等腰三角形,即顶角的位置忽左忽右,忽上忽下,这个时候哪个角是顶角,为什么?最后组织学生用语言说说顶角、底角的概念。不是泛泛而读,而是深层次地读,读懂了图外之意。做练习时,学生这个知识点掌握得很牢固。
五、容易忽略的地方要精读
平时批改作业、试卷,我发现,很多时候学生不是不会做,而是拿到手没好好读题,就急乎乎地做,当然做不对了。在学生的数学日记中,我经常读到这样的话“太可惜了,要是题目没看错,就不会扣掉4分了。”“这么简单都没做对,都怪自己审题不清。” “下次可要认真读题了,不然又考不好。”看来他们自己也在反思了。针对这种情况,分析试卷时,我重点找做错的题目,指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题,在读中触目惊心、恍然大悟。
六、一些课外书籍要广读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实际上数学阅读不只包括对数学教材的阅读,还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因此,可以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实施“课内学一点,课外带几点”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真正让学生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要在合适的时机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当书上出现数学知识及伟人介绍时,我推荐学生读一读精彩的数学家故事、数学趣题和数学发展史料。如《数学西游记》、《数学动物园》、《数学智斗记》等,这些书把一些难题用生动的故事演绎出来,在充满趣味的童话故事中,一道道数学谜题被巧妙地破解,学生读得饶有兴味……
很多数学评优课、示范课、展示课,在新课程的标签下一味地追求“新、奇、艳”,大多数课堂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的书难得打开,偶有看书的行为,也只是对所谓的概念或结论机械式读几遍,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起到阅读的效果。所以出现了对题意理解不透、不喜欢看数学课外读物等系列现象;还有的课堂在老师揭示课题后,师生一起忙着研究、探究 ,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不打开书,似乎数学课本在课堂上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我认为数学课上,必要的阅读不仅不能少,而且有些时候还应该强化,要读出数学的精彩。平时的教学中我身体力行,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枚数学阅读的种子。
片断一:研究课《用字母表示数》
在教学“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与略写”时
师:请学生阅读书上106页的一段话
(出示自学要求:乘号前后怎样变化的?数字与字母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
师:你们喜欢的“茄子老师”,他有简写的秘诀耶。
课件出示:
(1)字母与字母间的乘号也可写成小圆点,通常也省去不写。如X×y)通常写成xy。
(2)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可以省略不写。如1×n或n×1都记作n。
(3)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可以写成平方的形式。如a×a通常写成a2, a2读作“a的平方”。
(4)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如24+x不能写成24x。
这样巧妙地把出现在课本例题和练习中的有关简写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一些规定性的知识如果让老师一味的告诉、灌输,势必显得多余与机械,而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就能掌握的陈述性知识,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片断二:家常课四年级下册《找规律》
例1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搭配方法的种数=木偶的个数×帽子的顶数,练习时这样一道题:两个小朋友去商场买书包,有五种书包可选(出示的是书包图),他们一共有多少种选购方法?受例题的影响,发言的基本上是2×5=10(种),但有一个不同,他讲的是5×5=25(种)。对这个独一无二的解法,我首先肯定他是对的。见其他学生很茫然,我立即给2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再读题目,特别是要读懂图意,建议动手连一连。交流时先和例1比较,接着让那个同学重新介绍他的做法、想法,同学们终于点斗认同了。
试想,当学生茫然的时候,没有临时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理解,下面的学生能豁然开朗吗?能产生共鸣吗?
【反思与分析】
数学中那些内容需要阅读,怎样去阅读呢?
一、有关概念、法则要多读
数学中许多定义是一种规定的解释,这就需要学生多读,记熟定义去判断概念外在的东西。比如,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教学中,让学生抓住这段话中的“既有”、“又有”、“先算”、“再算”这几个词语认真阅读,再对照相应的题目,理解其运算顺序。朗读指导在这儿就显得大为重要了,只有先读懂了,才会计算。
二、 有关式子要巧读
读式子可以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读中观察式子特点,从而得到解题的目的。如1000÷25×4、1000÷(25×4),把这两道题对比着读,就明白了:前者是1000除以25的商再乘以4,最后一步算乘法;后者是1000除以25乘4的积,最后一步算除法。这样巧妙读题,运算顺序不会错,就不会出现两题得数相等的情况。
三、文字题、应用题要细读
小学教学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掌握知识。而让学生读题本身就是一种参与过程,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提高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其实,小学的文字题、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多数是读出来的,为分析、综合、辨别等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
语文课要听到书生朗朗,同样数学课也要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数学课的朗读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读题整体感知题意。知道题目讲什么,跟什么有关?如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这道题初读就要明白跟长方形面积有关,大脑中就要闪现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第二步,再读弄清已知和未知 ,并划出已知和未知 ;第三步,自读画图分析解题。要求出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就要知道花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而宽可以根据长增加了3米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求出来。学生几经反复,至少把题目阅读了三遍,此时做题应是水到渠成。
教完例1后,“试一试”,我没急于讲解。这道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后能举一反三进行思考,如果老师过多地讲解就会将变式题变成基本题,从而是学生失去加深理解的机会。因此,此时让学生认真读题,目的是学生初步了解题目叙述了什么事,然后让学生多读关键词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教学中可以指名读、齐读、默读,但应以默读为主 ,培养学生默读解题的习惯。因为学生需要思考,齐读会干扰别人,默读便于学生集中精力思考。
四、几何图形要深读
“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教材中没有出现定义性的句子,类似的描述也没有,只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上相应部分标出了名称。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提问:叫“腰”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接着出示不同方位的等腰三角形,即顶角的位置忽左忽右,忽上忽下,这个时候哪个角是顶角,为什么?最后组织学生用语言说说顶角、底角的概念。不是泛泛而读,而是深层次地读,读懂了图外之意。做练习时,学生这个知识点掌握得很牢固。
五、容易忽略的地方要精读
平时批改作业、试卷,我发现,很多时候学生不是不会做,而是拿到手没好好读题,就急乎乎地做,当然做不对了。在学生的数学日记中,我经常读到这样的话“太可惜了,要是题目没看错,就不会扣掉4分了。”“这么简单都没做对,都怪自己审题不清。” “下次可要认真读题了,不然又考不好。”看来他们自己也在反思了。针对这种情况,分析试卷时,我重点找做错的题目,指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题,在读中触目惊心、恍然大悟。
六、一些课外书籍要广读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实际上数学阅读不只包括对数学教材的阅读,还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因此,可以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实施“课内学一点,课外带几点”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真正让学生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要在合适的时机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当书上出现数学知识及伟人介绍时,我推荐学生读一读精彩的数学家故事、数学趣题和数学发展史料。如《数学西游记》、《数学动物园》、《数学智斗记》等,这些书把一些难题用生动的故事演绎出来,在充满趣味的童话故事中,一道道数学谜题被巧妙地破解,学生读得饶有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