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教学一得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i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色鹿》是一则民间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学生很乐意读,而且一读便懂,所以这是一篇被许多人公认的“浅文”。但就是这样的一篇“浅文”,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人应当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不应当见利忘义。
  一、 存在的困惑
  基于这篇课文的以上特点,所以教师面对它至少有以下两大困惑:
  1. 课型难把握。在教学时,一不留神就会上成思想品德课,或者是情节分析课,或者是小品表演课。
  2. 不知教什么。凡是教过《九色鹿》的教师都知道,这篇课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了解课文内容,说出九色鹿和调达的人物特点,知道作者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并能抓住几处关键词句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于是乎,这样的课文只要让学生自己读读就可以了,可是作为“例子”还能来教些什么、学些什么呢?
  二、 解决的策略
  1. 找准核心任务。关于第一个困惑,我们只要自始至终保持头脑的清醒,找准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那么,这篇课文不管是民间故事还是其他的文体,它被编入了语文书里,在语文教师的眼里,就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这样定位后,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语文不放松,自然就不会上成上述的三种课了。
  2. 深入研读文本。关于第二个困惑,我们只要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文本,就会挖掘到那些学生不易发现隐藏较深的教学价值。有时,只要抓住文中一两个看似平常却并不平常的字眼,就能让你既捕到“言”又捕到“意”了。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就《九色鹿》这篇课文而言,通过对两个词语的“找碴”,却实现了言意双赢。
  三、 课堂的印证
  1. 看似失礼却见真人。在课文的第4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九色鹿时用了一个词——“打断”。细细研读,你会发现这个词是“贬义褒用”,妙不可言。于是,笔者在课堂上这样“找碴”:调达在对九色鹿谢恩,可九色鹿却打断了他的话,这是多不礼貌的事啊!这分明是在贬低九色鹿,作者是不是用错词了?这样的“找碴”,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煽起了学生的情绪,也把他们的思维推向了深入。学生联系上下文,得出“打断”一词妙在:看似失礼却见真人!先联系上文调达所说的话,知道九色鹿“打断”的是调达报恩的话。再联系九色鹿“打断”调达话后说的一番话,发现话语虽然很朴实,却让人感动。原来九色鹿认为救调达是理所应当的,压根就不要调达的任何回报。一句“快回家吧”,更是在为调达着想,让他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言谢上,而是赶快回去与家人团聚,免得家人担忧。
  2. 看似违理却见智者。在课文的第8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时,后面却跟了个“说”字。深入研读,你会发现这个词是“泛义精用”,妙不可言。于是,笔者在课堂上这样“找碴”:这个“说”字用得好像有些违背常理,原因是九色鹿已经很气愤了,此时应该是指着调达“怒斥”甚至“怒吼”才合乎情理啊!作者是不是用詞不准?学生本来对这个“说”字不会在意,可是教师这样一“找碴”,就把他们的思维从“无意”引向了“有意”,学习就要从大家容易忽视的平常字眼中看到作者的匠心独运。学生思考后发现“说”字妙在:看似违理却见智者!作者此处不用“怒斥、怒吼”,却用了个极为普通的泛义词“说”,正是表明了九色鹿的心胸豁达,同时更体现了九色鹿的智慧——有理不在声高。因为九色鹿虽然是指着调达在说,实则是在对国王说,所以在国王面前怒斥、怒吼是失礼了,极有可能不仅得不到国王的理解,反而会引起国王的不满。相反,虽怒却不失控,有理却不高声,反而会赢得国王及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最后再引导学生看九色鹿“说”了什么,尤其是怎么“说”的,发现九色鹿在说话时,能顾及到国王的身份,巧用设问和反问,不仅没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国王永久的保护,足见九色鹿的智慧。
  不难看出,通过这样的“找碴”,学生在品出作者遣词造句之妙的同时,对九色鹿的形象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岂不是言意双赢?而这样的“找碴”,一定要建立在找准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深入研读文本、尊重学情的基础上。
  (作者单位: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超××是一个让我头疼的孩子。教他已经几年了,几乎所有的方法都已经试遍,可他还是没有多大的转变。其实,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课堂上难题的解答经常是他第一个举手,数学试卷经常考第一第二。他的问题大概因为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以至于他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越来越成问题。他有着一个特殊的家庭:家里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兄长,父亲对他有些漠不关心,母亲有轻微的神经质,虽满腔是爱却不知如何爱他。  曾经有一段时间,对他可
期刊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做好课题,我们课题组对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调查表共设计了10个题目,1~9题为选择性题目,第10题为开放性题目,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调查指向一年级儿童的学前阅读量、最喜欢的阅读类型以及当前对阅读的兴趣程度等。  从统计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儿童课外阅读习惯需要加强培养,专注于阅读的程度还有待提高;儿童们在课外阅读中对知识的获得、理解、迁移、运用等能力都还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评价更有效呢?我总结出课堂评价的“四化”举措:  一、 引导互动,展示评价的多元化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评价阐释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优生评后进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容易使评价失去应有的价值和功能。其实,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只要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的功能,无疑就起到了示范性的主导作用。同
期刊
近年来,我校对大组教研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采取了深度教研的模式。深度教研,就是团队以教材为起点,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提高教材解读的深度与高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使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定尽可能地趋于合理。  這是一个全新的模式,集结团队的智慧,充分调动了所有成员的主体意识,使所有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都能行动起来,有所收获。尤其是在评课环节
期刊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节奏有张有弛,气氛有动有静, 使学生的学习进入学生的生命,进入学生的心里呢?  一、 少一点浮光掠影,多一点潜心会文  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潜心读书的空间,一个细细品味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的想象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空前的。教师有责任引导他们潜心会文,让学生在文本提供的精神殿堂里徜徉,用心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让他们拥有独
期刊
苏教版六上练习4《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学会解釋”。教材中呈现的是三幅情境图(上学迟到向老师解释、爸爸不准儿子看课外书、扶起了跌倒的小孩却遭人不理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将这三幅情境图作为课堂教学的示范点。可在课堂中,学生的反应却让我所料不及,让我彻底地改变了原来的设想。  【案例1】  师(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被人不理解,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情况?学生纷纷举手,讲述了自己的故
期刊
前段时间,在市优质课展示中,有两节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在课堂上拓展了一些资料,从教学效果来看,都延伸了学生的理解,学生反响很好。  【案例一】《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园子呢?  生:这个园子是无拘无束的,作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生:这是一个充满欢乐的园子,记录着作者童年时的欢声笑语。  生:我认为这个园子是一个幸福的园子,我能感
期刊
“低层低密度”的住宅,是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写照;而“低层低密度”的别墅住宅是大家向往的居住环境。只有“高层低密度”住宅同时具备了低层住宅的宜人尺度、空间环境与自然的亲近感和高层住宅对土地资源的较高利用率,因而渐渐成为许多城市规划师及建筑师所提倡的一种居住模式。由此笔者不禁想到小学语文复习的课堂,也有着同样的向往。  一、习惯的悲哀——“低层高密度”复习课现状  【镜头一】刚刚宣布完本
期刊
一、 深切体验,承受挫折之力  小学生心理脆弱,心理承受力更需要锤炼,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课程特点,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力,需从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入手,以便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笔者抓住人物形象及人物所处的环境,引导学生们进行分析:伯诺德夫人一家身处德国强盗中间,在凶神恶煞般的眼神下,仍然镇定自若与敌人周旋,巧妙移走烛台。学生们在分角色朗读、感悟中深深体会
期刊
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不能局限于书本。建设良好的语文实践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了新途径,寻找到了新方法,而语文学习团队的建设则是语文实践环境创设中的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组建  1. 精心划分小队。各小队人员人数适宜,一般为6人,其中成绩优劣平均,性格互补,性别比例适中。如将男生和女生均匀搭配,将学习成绩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搭配,将性格外向的和性格内向的分到一起。  2. 精选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