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国内对各种高档消费品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尤其是我国的汽车消费市场,需求在不断增长,正处在汽车将要普及化阶段的前期。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也更加强烈,无疑幸福指数已经成为了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基本指标。汽运消费对于国民的幸福指数有很大影响,其通过生活便利、社会成本、社会功能、养车成本四个方面因素直接影响国民生活幸福度,本文中将就这四个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获取相关的数据。通过对以上获取的相关数据整理分析,开展汽运消费差异与国民幸福指数的关系研究,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城市进行深入调查,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水平、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性别的购车者、消费者权益保障、不同的消费观念、不同家庭背景等因素展开研究,分析汽运消费差异与国民幸福指数的关系。
【关键词】国民幸福指数;汽运消费;模型;实证研究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关于汽运消费差异与国民幸福指数关系相关的研究还很少。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归纳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下:贾广宏等研究了京津地区城市车主汽车生活幸福指数,主要是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广大车主展开调查,包括车主年龄、收入、开车时间、汽车的便利性、用车成本、生活改善程度、用车情绪等问题,并构建了相应的幸福指数公式,计算得到了京津地区城市车主汽车幸福生活指数。姜田双等对中国都市家庭用车幸福指数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通过半年的走访,运用多样的渠道对全国20个城市,3000个车主的汽车生活幸福指数进行调查,原来汽车幸福生活从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它和车型的名贵程度关系不大,却和购车、开车、用车、售后服务的幸福程度紧密相关。巫文平以家庭轿车购买为例,分析了消费者文化价值观、动机与购买意向的因子结构,从消费者角度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实证分析法和实验法四种方法,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消费者文化价值观、动机与购买意向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基于相关理论和己有文献研究成果,提出研究假设、建立研究模型,并通过汽车意向购买客户进行若千次小规模访谈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收集整理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研究假设,最后借助实验法的相关理论,控制调节变量,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从当前的研究现状可以分析看出,关于汽运消费差异与国民幸福指数关系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匮乏,大部分研究还是处于表面的定性分析阶段,未能实现国民幸福指数与汽运消费差异关系模型的构建,因此难以进行定量的精确分析。基于此,本文在深入研究国民幸福指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实地调查,提取汽运消费中对国民幸福指数有显著影响的因子,以此构建基于汽运消费差异的国民幸福指数模型,以期为国内外城汽运消费的控制提供参考。
二、国民幸福指数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学者对幸福指数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幸福指数及其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提出看法。有的学者指出,幸福指数反映的是人们的幸福感,主要包括人们对生活总体以及主要生活领域的满意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快乐感、由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还有的学者指出,幸福指数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出的满意度评价,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背景、个人所处社会阶层、个人生存状况和改善预期及其实现程度。也有的学者把幸福指数具体化为由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六类要素构成的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2007年,北京市统计局首次对外公布了北京和谐指数和市民幸福指数,在全国公布的类似的官方调查数据中还是第一次。之后,我国有许多地方先后开始了对这一指标的研究和地方幸福指数的评价。从总体上看,影响国民幸福指数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类: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国民幸福指数的影响最大,生活富裕、物质财富充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人们的幸福感。相反,经济条件差、物质生活水平低则会大大降低人们的幸福感。正如许多专家学者强调的,物质条件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幸福感就无从谈起,提高国民幸福指数也就失去了基础。
(二)社会因素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关键环节。国民幸福指数与民生改善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国民幸福指数变化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国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生活状态的满意度。同样,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国民幸福指数。
(三)其他因素
本文中,研究对象以汽运消费为价值标准的评价载体,通过汽运消费行为来对自身的生活情况作出满意度评价。这种满意度评价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经济状态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都息息相关。
三、汽运消费中个体追求高的幸福指数行为分析
消费者是指为个人的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内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为了满足生活消费需要,围绕着消费品的购买所产生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和外在行为过程的总和。汽车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指汽车消费者在一定的购买欲望支配下,为了满足对汽车的需求而购买汽车的过程。消费者行为并非不可捉摸的,通过精心设计和调查,消费者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和把握的,消费者行为虽然多种多样,但在这些千差万别的行为背后,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或特征。
(1)经济状况的提高促进汽运消费的选择。个人的经济善对其消费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可用于消费的收入、对待消费与的态度及借贷的能力。尤其是汽车对一般人来说属于一种文档而用消费品,个人的经济状况达不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可能购买汽车的;并且经济状况较好的人与经济状况一般的人所选购的有所差别的。
(2)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追求促进汽运消费的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活活方式表明它所选择的分配方式以及对闲暇时间的安排,一个人对汽车产品的选择实质上是在声明他是谁,他想拥有哪类人的身份。消费者常常选择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汽车产品与特定的生活方式群体之间的联系。
(3)个性与自我观念的彰显需要汽运消费为媒介。个性是指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它使个人对环境做出相对一致和持久的反应。例如,有的人稳健保守,有的人则勇于冒险。个性不同会导致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进而影响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品牌的选择。自我观念与个性有关,可以理解为自我定位,它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是:消费者往往会选择与他们的个性及自我定位相吻合的汽车产品。
四、汽运消费差异与国民生活幸福指数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前文分析,拟定汽运消费差异因子,包括地域差异、消费观念差异、收入差异等,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等。总结汽运消费中直接影响国民生活幸福度的主要因子,归纳为四个方面:生活便利、社会成本、社会功能、养车成本。以此为基础,设计汽运消费差异与国民生活幸福指数调查问卷,如表1所示。
五、汽运消费差异与国民生活幸福指数调查结果分析
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经典的因子分析方法对汽运消费差异与国民生活幸福指数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并构建基于汽运消费差异的国民生活幸福指数因子分析模型。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有效度及可信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数据有效度及可信度都满足要求。
结合因子分析与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62%的车主认为汽车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便利,48%的车主则对汽车的带来的生活便利感受不明显,可以看出,汽运消费在提升国民生活应付指数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并非效果巨大。74%的位于县城城区的车主认为,汽车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较为便利,而仅仅45%的市区车主认可这一数据,说明不同区域的车主在对汽车的依赖程度有所差异。90%的市区、市区周边车主认为汽车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占据大量停车位影响公共空间,这一数据在农村地区为30%,可以推测,农村地区使用汽车带来的舒适感较市区更好,因为堵塞使车辆运行速度下降,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其经济学本质就是增加时间成本,并降低服务质量,降低了居民汽车生活幸福指数;汽车产生的尾气与噪音无形中增加了汽车社会成本,使得居民幸福指数下降。与此同时,汽车数量过多会导致停车位紧缺。
养车成本1000元及以下的车主,认为汽车给生活带来很大便利的比例仅为35%,而养车成本为3000~5000元的车中,高达92%的比例认为汽车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因此,从养车成本的角度,也能够折射出用车的频繁程度、油耗、油价、停车费等综合因素会影响国民幸福指数。
六、结论
通过研究汽运消费差异与国民幸福指数的对应关系,构建相应的分析模型。汽运消费差异对国民幸福指数有一定的影响,各类差异因子对国民幸福指数的影响程度不一。综合而言,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下,具有一定收入水平的个体,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都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受所在区域和收入水平的影响,与学历、性别、年龄等因素相关性较小。但是,个人消费观念对汽运消费有显著影响,对于愿意接受较大贷款额度的群体而言,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很高。因此,汽车的分期贷款销售具备很好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贾广宏,包崇美,刘文慧.京津地区城市车主汽车生活幸福指数调研报告[J].汽车工业研究,2015(7):20-24.
[2]张祖新,姜田双,杨艳,等.中国城市教师汽车消费调查 教师汽车生活幸福感调查[J].家用汽车,2014(9).
[3]孙晓炜,杨艳,姜田双,等.影响汽车幸福生活的负能量[J].家用汽车,2014(4).
[4]王秋蓉.公益让汽车生活更美好 2014首届汽车公益创新研讨会召开[J].WTO经济导刊,2015(1):79-79.
[5]黄升.国民幸福指数[J].安徽省情省力,2011(2):42-43.
[6]黎昕,赖扬恩,谭敏.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J].东南学术,2011(5):66-75.
作者简介
薛章锐(1994-),男,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12级本科生。
【关键词】国民幸福指数;汽运消费;模型;实证研究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关于汽运消费差异与国民幸福指数关系相关的研究还很少。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归纳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下:贾广宏等研究了京津地区城市车主汽车生活幸福指数,主要是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广大车主展开调查,包括车主年龄、收入、开车时间、汽车的便利性、用车成本、生活改善程度、用车情绪等问题,并构建了相应的幸福指数公式,计算得到了京津地区城市车主汽车幸福生活指数。姜田双等对中国都市家庭用车幸福指数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通过半年的走访,运用多样的渠道对全国20个城市,3000个车主的汽车生活幸福指数进行调查,原来汽车幸福生活从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它和车型的名贵程度关系不大,却和购车、开车、用车、售后服务的幸福程度紧密相关。巫文平以家庭轿车购买为例,分析了消费者文化价值观、动机与购买意向的因子结构,从消费者角度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实证分析法和实验法四种方法,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消费者文化价值观、动机与购买意向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基于相关理论和己有文献研究成果,提出研究假设、建立研究模型,并通过汽车意向购买客户进行若千次小规模访谈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收集整理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研究假设,最后借助实验法的相关理论,控制调节变量,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从当前的研究现状可以分析看出,关于汽运消费差异与国民幸福指数关系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匮乏,大部分研究还是处于表面的定性分析阶段,未能实现国民幸福指数与汽运消费差异关系模型的构建,因此难以进行定量的精确分析。基于此,本文在深入研究国民幸福指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实地调查,提取汽运消费中对国民幸福指数有显著影响的因子,以此构建基于汽运消费差异的国民幸福指数模型,以期为国内外城汽运消费的控制提供参考。
二、国民幸福指数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学者对幸福指数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幸福指数及其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提出看法。有的学者指出,幸福指数反映的是人们的幸福感,主要包括人们对生活总体以及主要生活领域的满意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的快乐感、由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还有的学者指出,幸福指数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出的满意度评价,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背景、个人所处社会阶层、个人生存状况和改善预期及其实现程度。也有的学者把幸福指数具体化为由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六类要素构成的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2007年,北京市统计局首次对外公布了北京和谐指数和市民幸福指数,在全国公布的类似的官方调查数据中还是第一次。之后,我国有许多地方先后开始了对这一指标的研究和地方幸福指数的评价。从总体上看,影响国民幸福指数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类: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国民幸福指数的影响最大,生活富裕、物质财富充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人们的幸福感。相反,经济条件差、物质生活水平低则会大大降低人们的幸福感。正如许多专家学者强调的,物质条件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幸福感就无从谈起,提高国民幸福指数也就失去了基础。
(二)社会因素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关键环节。国民幸福指数与民生改善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国民幸福指数变化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国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生活状态的满意度。同样,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国民幸福指数。
(三)其他因素
本文中,研究对象以汽运消费为价值标准的评价载体,通过汽运消费行为来对自身的生活情况作出满意度评价。这种满意度评价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经济状态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都息息相关。
三、汽运消费中个体追求高的幸福指数行为分析
消费者是指为个人的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内外部环境的刺激下,为了满足生活消费需要,围绕着消费品的购买所产生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和外在行为过程的总和。汽车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指汽车消费者在一定的购买欲望支配下,为了满足对汽车的需求而购买汽车的过程。消费者行为并非不可捉摸的,通过精心设计和调查,消费者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和把握的,消费者行为虽然多种多样,但在这些千差万别的行为背后,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或特征。
(1)经济状况的提高促进汽运消费的选择。个人的经济善对其消费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可用于消费的收入、对待消费与的态度及借贷的能力。尤其是汽车对一般人来说属于一种文档而用消费品,个人的经济状况达不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可能购买汽车的;并且经济状况较好的人与经济状况一般的人所选购的有所差别的。
(2)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追求促进汽运消费的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活活方式表明它所选择的分配方式以及对闲暇时间的安排,一个人对汽车产品的选择实质上是在声明他是谁,他想拥有哪类人的身份。消费者常常选择这样而不是那样的汽车产品与特定的生活方式群体之间的联系。
(3)个性与自我观念的彰显需要汽运消费为媒介。个性是指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它使个人对环境做出相对一致和持久的反应。例如,有的人稳健保守,有的人则勇于冒险。个性不同会导致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进而影响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品牌的选择。自我观念与个性有关,可以理解为自我定位,它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是:消费者往往会选择与他们的个性及自我定位相吻合的汽车产品。
四、汽运消费差异与国民生活幸福指数调查问卷设计
根据前文分析,拟定汽运消费差异因子,包括地域差异、消费观念差异、收入差异等,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等。总结汽运消费中直接影响国民生活幸福度的主要因子,归纳为四个方面:生活便利、社会成本、社会功能、养车成本。以此为基础,设计汽运消费差异与国民生活幸福指数调查问卷,如表1所示。
五、汽运消费差异与国民生活幸福指数调查结果分析
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经典的因子分析方法对汽运消费差异与国民生活幸福指数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并构建基于汽运消费差异的国民生活幸福指数因子分析模型。采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有效度及可信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数据有效度及可信度都满足要求。
结合因子分析与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62%的车主认为汽车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便利,48%的车主则对汽车的带来的生活便利感受不明显,可以看出,汽运消费在提升国民生活应付指数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并非效果巨大。74%的位于县城城区的车主认为,汽车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较为便利,而仅仅45%的市区车主认可这一数据,说明不同区域的车主在对汽车的依赖程度有所差异。90%的市区、市区周边车主认为汽车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占据大量停车位影响公共空间,这一数据在农村地区为30%,可以推测,农村地区使用汽车带来的舒适感较市区更好,因为堵塞使车辆运行速度下降,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其经济学本质就是增加时间成本,并降低服务质量,降低了居民汽车生活幸福指数;汽车产生的尾气与噪音无形中增加了汽车社会成本,使得居民幸福指数下降。与此同时,汽车数量过多会导致停车位紧缺。
养车成本1000元及以下的车主,认为汽车给生活带来很大便利的比例仅为35%,而养车成本为3000~5000元的车中,高达92%的比例认为汽车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因此,从养车成本的角度,也能够折射出用车的频繁程度、油耗、油价、停车费等综合因素会影响国民幸福指数。
六、结论
通过研究汽运消费差异与国民幸福指数的对应关系,构建相应的分析模型。汽运消费差异对国民幸福指数有一定的影响,各类差异因子对国民幸福指数的影响程度不一。综合而言,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下,具有一定收入水平的个体,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都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受所在区域和收入水平的影响,与学历、性别、年龄等因素相关性较小。但是,个人消费观念对汽运消费有显著影响,对于愿意接受较大贷款额度的群体而言,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很高。因此,汽车的分期贷款销售具备很好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贾广宏,包崇美,刘文慧.京津地区城市车主汽车生活幸福指数调研报告[J].汽车工业研究,2015(7):20-24.
[2]张祖新,姜田双,杨艳,等.中国城市教师汽车消费调查 教师汽车生活幸福感调查[J].家用汽车,2014(9).
[3]孙晓炜,杨艳,姜田双,等.影响汽车幸福生活的负能量[J].家用汽车,2014(4).
[4]王秋蓉.公益让汽车生活更美好 2014首届汽车公益创新研讨会召开[J].WTO经济导刊,2015(1):79-79.
[5]黄升.国民幸福指数[J].安徽省情省力,2011(2):42-43.
[6]黎昕,赖扬恩,谭敏.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J].东南学术,2011(5):66-75.
作者简介
薛章锐(1994-),男,汉族,安徽六安人,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1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