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探讨了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闡述: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课题。二、联系实际教学数学概念。三、联系实际进行推理。只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才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才能让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实际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 G42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107-02
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属。《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
1 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你能想知道课桌有多长吗?你准备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几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学生自由量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同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 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测量物体都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请仔细观察商品图片上的规格参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单位来标记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
这个课题的引入,将生活实际导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找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的同时,使学生明白测量长度必须统一测量工具,还必须统一度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 联系实际教学数学概念
数学中的概念,光凭文字描述往往是十分抽象的,如果从实物中抽象概括出来,那学起来就变得很容易了,学了以后还会记得更牢。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许多轴对称物体,让学生感受轴对称物体在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是一种美。再从多个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中抽象出轴对称图形,如从电视机屏幕抽象出长方形,从方手帕抽象出正方形,从圆形钟面抽象出圆形,然后通过对折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发现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从而抽象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那就是“沿着某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接着,再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去判断一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最后判断生活中的物体是不是轴对称。由实物经过抽象概括到发现轴对称的特点,再根据轴对称的特点去判断轴对称图形或轴对称现象,这一学习过程,学生既较好地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又经历了抽象概括数学概念的过程,抽象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不再枯燥泛味了。
3 联系实际进行推理
数学中的公理、定理或推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有一些基础的生活经验,如果直接告诉他们公理,虽然公理是大家公认的真理,在他们心中也只是一头雾水。这时候,我们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教学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首先提问:“同学们,要到一个地方去,你是选择走直路呢?还是绕着走弯路呢?”这时,百分之百的学生会回答走直路,他们甚至会怀疑老师怎么会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这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点A和B,并要求学生画出回答的路线。学生会很快连接这两个点成一条线段。老师顺势利导,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什么说是公理呢,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大家都公认的一个真理,连三岁小孩都知道,我们就叫他公理。接着老师出示题目:
“小明和小军同在A地”,他们都要到B地去玩,可小明需要先去C地才能去B地。(注意:C点不在线段AB上或线段AB的延长线上)
(1)小军怎样走最近?(2)小明怎样走最近?
(3)如果小军和小明同时出发,速度相同,他们谁先到。
對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小军走线段AB最近,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描粗刚才的线段AB。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先作提示:“小明先到C点,怎样走最近呢?”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先画出走的路线,得到线段AC,再提示:“小明再从C到B点怎样走最近呢?”学生回答后,同样要求学生画出走的路线,得到线段BC。
对于第三个问题,可作提示:“小军走的路线有什么特点?小明从A地到B地走的路线有什么特点?”最后老师引导归纳,小军走的是线段AB,小明走的是线段AC和线段BC,从A地到B地,走线段AB最近,因为“两点之间,线段线最短。”
解决完三个问题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小明和小军走的路线,它们围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三角形。小军走的是三角形的一条边,小明走的是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就这样,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非常自然地让学生明白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非常轻松地证明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定理。比起简单地出示公理,再说出这个定理,学生更容易理解。
总之,教学数学知识应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只有将二者相结合起来,学习数学才不会那么枯燥。只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教学,才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才能让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教育月刊》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2年7、8月合刊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实际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 G42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107-02
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属。《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
1 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你能想知道课桌有多长吗?你准备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请几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学生自由量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同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 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测量物体都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请仔细观察商品图片上的规格参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单位来标记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
这个课题的引入,将生活实际导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找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的同时,使学生明白测量长度必须统一测量工具,还必须统一度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 联系实际教学数学概念
数学中的概念,光凭文字描述往往是十分抽象的,如果从实物中抽象概括出来,那学起来就变得很容易了,学了以后还会记得更牢。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许多轴对称物体,让学生感受轴对称物体在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是一种美。再从多个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中抽象出轴对称图形,如从电视机屏幕抽象出长方形,从方手帕抽象出正方形,从圆形钟面抽象出圆形,然后通过对折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发现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从而抽象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那就是“沿着某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接着,再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去判断一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最后判断生活中的物体是不是轴对称。由实物经过抽象概括到发现轴对称的特点,再根据轴对称的特点去判断轴对称图形或轴对称现象,这一学习过程,学生既较好地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同时又经历了抽象概括数学概念的过程,抽象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不再枯燥泛味了。
3 联系实际进行推理
数学中的公理、定理或推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有一些基础的生活经验,如果直接告诉他们公理,虽然公理是大家公认的真理,在他们心中也只是一头雾水。这时候,我们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教学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教师首先提问:“同学们,要到一个地方去,你是选择走直路呢?还是绕着走弯路呢?”这时,百分之百的学生会回答走直路,他们甚至会怀疑老师怎么会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这时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点A和B,并要求学生画出回答的路线。学生会很快连接这两个点成一条线段。老师顺势利导,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为什么说是公理呢,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大家都公认的一个真理,连三岁小孩都知道,我们就叫他公理。接着老师出示题目:
“小明和小军同在A地”,他们都要到B地去玩,可小明需要先去C地才能去B地。(注意:C点不在线段AB上或线段AB的延长线上)
(1)小军怎样走最近?(2)小明怎样走最近?
(3)如果小军和小明同时出发,速度相同,他们谁先到。
對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小军走线段AB最近,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描粗刚才的线段AB。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先作提示:“小明先到C点,怎样走最近呢?”学生回答后要求学生先画出走的路线,得到线段AC,再提示:“小明再从C到B点怎样走最近呢?”学生回答后,同样要求学生画出走的路线,得到线段BC。
对于第三个问题,可作提示:“小军走的路线有什么特点?小明从A地到B地走的路线有什么特点?”最后老师引导归纳,小军走的是线段AB,小明走的是线段AC和线段BC,从A地到B地,走线段AB最近,因为“两点之间,线段线最短。”
解决完三个问题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小明和小军走的路线,它们围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三角形。小军走的是三角形的一条边,小明走的是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就这样,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非常自然地让学生明白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非常轻松地证明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定理。比起简单地出示公理,再说出这个定理,学生更容易理解。
总之,教学数学知识应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只有将二者相结合起来,学习数学才不会那么枯燥。只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教学,才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才能让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教育月刊》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2年7、8月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