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名片
岳海江,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正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国培专家,教育部首批名师领航工程学员。
离开讲台,“既来之,则安之”的人坐不住了
以蓬户瓮牖为届,以“辣椒加盐拌饭”为食,回首幼年艰苦,岳海江坦言,“自卑虽有些许,更多的却是刚毅。”
阳光照亮世界,知识照亮人生,想要越重山跨峻岭,唯有从读书中奋发。于是,在进入中等师范班之后,除了扎实学习专业知识,岳海江如饥似渴地学习唱歌、弹琴、主持……他想,倘若身怀巨龙才能翱翔九天,那这十八般武艺,就是他的“龙之翼”。
1994年,18岁的岳海江从陕西省彬县师范学校毕业。他踩着自行车,驮着厚厚的被褥,还有电壶和脸盆,一路叮叮当当地奔赴离家30多里路的程王村小学。岳海江,正式成为了一名作育英才的“岳老师”。
岳海江是一个“既来之,则安之”的人,不挑事儿,无论学校环境有多艰苦,只管埋头苦干,“我这个人其实说不上有好多优点,就是既来之则安之,不急功近利,也不急于求成,一步步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到最好。”
作为那个年代农村少有的、正规科班出身的师范生,岳海江很快崭露头角。他的课堂教学方法新颖,板书基本功扎实,表达流畅又热睛,十里八乡远近闻名,时不时就有乡镇上的干部专程跑来听课。
这样一棵好苗子,可得好好栽培——基于这样的心态,领导大力支持岳海江外出学习交流,成长有目共睹。很快,岳海江愈发成了当地的“香饽饽”,好几所学校都争着抢着想要把他移进自家的“围墙”。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1997年,時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到陕西视察,经过岳海江的音乐课堂时,足足驻留了五分钟。随后,柳主任甚至走到讲台,满怀欣慰地拍了拍岳海江的肩膀,说“小伙子,好好干!”
领导的认可如同燎原的星火,在顷刻间激发了这位弱冠少年的信念,同时也将他的前途照得一片豁亮。不久后,岳海江因为工作上的突出表现被调入当地教育局。“转公务员,走行政”,这在当年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
然而,在教育局待了半年,沉闷的办公室生活让这个“既来之,则安之”的年轻人坐不住了,“我在教学的旅途中刚刚找到一点成就感,就离开了校园,离开了学生,心里空落落的。”再三协调、沟通之后,岳海江如愿以偿,回到了他熟悉又热爱的三尺讲台。他想,再没有比当老师更有幸福感的事情了,给千金都不换!
不执着赛教,用写作回归教育初心
“雕刻”,是岳海江重回教师岗位做的第一件事。他希望用匠人的专注,像雕刻艺术品一样打磨自己的课堂。
通常这学期还没放假,他已经在啃读新学期的教材、撰写新学期的教案了。教学之余,他也从不解怠,积极争取外出听课、培训的机会,吸收专家、名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融会贯通。
翻开岳海江的书架,里头摞着密密麻麻的听课笔记,以及翻来覆去反复研究的教学光盘。天道酬勤,2001年,25岁的岳海江通过层层选拔,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代表陕西省在“中国西部地区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以《坐井观天》精品课摘得一等奖。
从1997年到2007年,岳海江成了赛课场的“常胜将军”,先后捧回四届市级教学能手,三届省级教学能手等奖杯。鲜花着锦,声名鹊起。凡谈起陕地名师,必有岳海江一席之地。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教育之道非宁静不能致远。2007年,学校邀请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前来座谈,叶教授一句“充斥功利色彩的赛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场灾难”,掷地有声之余,也给了岳海江当头一棒。热衷赛教十年,如同南柯一梦,他于繁华喧嚣中回心向内,开始反思横亘在所有教育人面前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赛教取得的成绩表面上热闹非凡,其实真正带给学生的价值是微乎其微的。”岳海江坦言,为了赛教而赛教,会使一堂课看似花样繁多,实则缺少对学生的持续性关注和影响。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教育者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和教学土壤,让树变成树,让花开出花,让云就是云,让孩子唤醒想要成为的自己。
恍然大悟后的岳海江,不再关注赛课的奖状,而是聚焦教学本身的研究以及教育写作。刚开始的时候,投出的稿件有很多都石沉大海,但岳海江越挫越勇,一边反思,一边写作,“我发现,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积累和沉淀。”
笔尖在白纸上翻飞,手指在键盘上敲打,岳海江通过不断地梳理,将教育的思考和经验凝练成一篇又一篇的教育随笔,见诸各大报端。时至今日,他已经陆陆续续在各大教育媒体发表论文80余篇,堪称教育界的“蜜蜂岳”。
常年笔耕不辍,不仅磨炼了岳海江对教育的敏锐,对写作的热爱,也感染了他的学生,有一回,岳海江外出研学,回来给孩子们带了一盒酷似石头的巧克力,没想到孩子们如马良附体,一个个开发脑洞,妙笔生花,借文字“表白”这份特别的礼物:
“我有一个可以吃的‘小石头’。它是绿色的,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它的外表像一个长满青苔的石头,凹凸不平,有的地方还被‘风化’了,隐隐显出一抹淡黑。将它立在你的面前,就像一个翘首望向远方的姑娘”;“这石头糖做得十分细致,彩色的外衣里有薄薄的一层白砂糖,最中间夹的是棕色的巧克力。它长得‘奇形怪状’,不光滑的表皮就像月球的表面一样凹凸不平”……
岳式“对话教学”,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意
除了时时审视,事事反思,写作还让岳海江懂得了“收”。
“以前我有点像人来疯,和学生打成一片,课堂氛围要多热闹有多热闹。”渐渐地,岳海江教学风格变了,变得更兼收并蓄,变得更愿意去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岳式“对话教学”自成体系。
“这个对话是基于语文学科所需要具备的思维和知识点来设计的,同时它也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岳海江所说的,正是他自己总结的一套“五感”课堂教学法,即感知、感触、感动、感悟、感召。从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开始感知,并积淀感触,体会感动,进一步深化到对生命的感悟,最后感召自己付诸实践。整个过程一直伴随着言语训练,体现着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岳海江这样评价“五感教学”——引导学生真正完成“知行合一”的教育体验。 教育要面向未来,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基于这个目的,岳海江设计了诸如“我是乡里人”“社会调查”“现场采访”等语文实践活动,既寻根历史文化,又接轨当下生活,修炼面向未来的能力。
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浩如烟海,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和选择的能力.也是岳海江思考的重点。“我们的教育比较容易走极端,总是非左即右。所以我常常在课堂上开展主题辩论,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正反持方轮换,在不断“交战”中,让学生学会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同时也锻炼了他们活动组织、语言运用、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一举数得。
芬兰教育被认为是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之一,自2014年发布新—轮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改革后,其“基于现象的项目学习”(phenomenon-based project)吸引了全球关注。2018年8月,岳海江被西藏教育厅选派到芬兰参加“基础教育名校长、名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他把芬兰的“现象教学法”带回了学校。
简而言之,就是把生活和课堂结合起来,不执着于某个知识点,也不只盯着某个学科,而是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学习,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岳海江说:“比如五一劳动节我让学生采访工人、农民、清洁工、交警等,使他们了解备行各业劳动者的工作,既看到劳动的艰辛,又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对劳动者心怀敬畏,从而明白祖国这座大房子需要每个长大的孩子去建设它。”
山水情怀,孕育藏区教育的蓬勃生机
2018年被岳海江称为育人生涯的“幸运之年”,他成功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同时组建“岳海江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的图标有青山、绿水、阳光,小小的符号蕴含着大大的初心:陽光心态,山水睛怀。
工作室落户于岳海江所在的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也暗藏深意一身处三秦之地,肩负西藏雪域高原人才培养的重任,联络藏陕两地教育水乳交融,齐头并进。
事实上,早在工作室成立之前,岳海江就已然肩负起了培育藏区教师的使命。他多次承担西藏“国培”“区培”和师范生实践授课的任务,受邀在自治区名教师论坛和班主任培训班开展示范课、做报告,影响数千“园丁”向阳生长。
西藏自然条件艰苦,每一位坚守藏区教育一线的身影都平凡又伟大。光有情怀还不够,岳海江为这些可爱的园丁种下了更灿烂的花种,“在我的理解中,教育人就应该是完美主义者,只有树立一个更高的追求,才能在教育这份慢事业中始终向前。”
刘小庆是岳海江名师工作室的一名90后,刚参加工作不久。今年4月,她成功完成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节校外展示课。初出茅庐,备课的时候都是惶恐煎熬,她在心底偷偷埋怨,“岳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来一次指导到位,老是让别的老师不断给我点评,磨课,磨课,课没磨好我都快被折磨废了……”
直到公开课即将开讲的前几日,“姗姗来迟”的岳海江才总算给刘小庆做了一回细致的点拨。短短三段文字,岳海江讲了近三个小时。雀跃之余,刘小庆对岳海江“迟到”的做法颇有微词。岳海江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说,“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最忌人云亦云。吸收其他老师的点评,是为了让你看到短处,同时打开思维,逐渐形成特色,而不是做一个只懂得模仿,只会听指令的‘牵线木偶’。”岳海江用心良苦,刘小庆也受益匪浅,回首磨课之路,她才真正发现了自己的“不见其长,日见其长”。
此外,推动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是工作室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万丈高楼,起于垒土。为克服学生在写作上的“老大难”问题,工作室以《小学第二学段活动型习作实践研究》课题为依托,采用“双导师引领 项目研究 同伴互助 成果辐射”的机制,力求通过“活动型习作”构建新型课程,让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思考、自由表达。
2019年1月,工作室在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开展了一场基于课堂、生活、网络三大场域,运用广读、多说、勤写、巧导、精评五大策略探讨小学习作的教学模式的课题研讨活动,这是工作室首次举行大规模、多学科、跨学段的参与式工作坊活动。
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作室成员畅所欲言,踊跃互动。拉姆次仁说:“为了使自己不与孩子形成教学代沟,我们应该多从‘生活场域’去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圈,了解孩子们的迥异思维究竟是从哪里来,从而去更好地组织课堂。”高中语文教师朱传弟也说到,“抽象的思维将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走向具体化和可视化,教师一定要自己去写、去观察、去实践,才能真正触及教育教学的难点、重点以及突破点。”
由此可见,虽然岳海江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但不同于很多以某一个学科理念而聚集的工作室,他的工作室真正实现了“跨地域、跨学段、跨学科”的融合,与他名字的山岳江河,奔涌向海的含义不谋而合。
目前,岳海江工作室共有成员50位,8个子团队,在教育部“双名工程”领航基地海淀进修学校和西藏自治区师资处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岳海江说,“我们学校脚踩两地,工作室不仅仅是个平台,还可以是更多人的家园。我们希望以此为纽带,加深藏区学子与内地学生的联系,促进老师们在教学技能上友好切磋、取长补短,并进一步推动民族理解与融合。未来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我现在是想到一点,就赶紧做一点。”
以梦为马,以风传信,岳海江拟三年为期,将雪域高原上的教育故事出版成书,树立一个独具魅力的工作室品牌,也让更多人听到藏区教育花开的声音,看到藏区教育蓬勃的生机。
名师面对面
本刊记者:教育要面向未来培养学生,这也需要老师具备面向未来的能力,那您是如何理解“未来教师”的呢?
岳海江:一方面,“未来教师”须具有对教育本质及教育对象客观、清醒、深刻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有未来性的。教师的事业无限朝向未来,具体来讲就是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民族复兴培养人,因此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教师既要坚定“儿童立场”,又要前瞻性地看待教育对象,既要有教育家的情怀,又要有教书匠的精神;另一方面,“未来教师”要不断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变革,让教育多发生在真实场域,更加动人、更加美好,所以终身学习力、自主发展力、求异创新力、实践变革力、学习转化力等方面在师范教育及教师专业发展中亟须关注和重视;同时,“未来教师”还要把反思当成每日必修课,在“教”与“学”、“学”与“思”中成就学生,发展自我。
岳海江,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正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国培专家,教育部首批名师领航工程学员。
离开讲台,“既来之,则安之”的人坐不住了
以蓬户瓮牖为届,以“辣椒加盐拌饭”为食,回首幼年艰苦,岳海江坦言,“自卑虽有些许,更多的却是刚毅。”
阳光照亮世界,知识照亮人生,想要越重山跨峻岭,唯有从读书中奋发。于是,在进入中等师范班之后,除了扎实学习专业知识,岳海江如饥似渴地学习唱歌、弹琴、主持……他想,倘若身怀巨龙才能翱翔九天,那这十八般武艺,就是他的“龙之翼”。
1994年,18岁的岳海江从陕西省彬县师范学校毕业。他踩着自行车,驮着厚厚的被褥,还有电壶和脸盆,一路叮叮当当地奔赴离家30多里路的程王村小学。岳海江,正式成为了一名作育英才的“岳老师”。
岳海江是一个“既来之,则安之”的人,不挑事儿,无论学校环境有多艰苦,只管埋头苦干,“我这个人其实说不上有好多优点,就是既来之则安之,不急功近利,也不急于求成,一步步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到最好。”
作为那个年代农村少有的、正规科班出身的师范生,岳海江很快崭露头角。他的课堂教学方法新颖,板书基本功扎实,表达流畅又热睛,十里八乡远近闻名,时不时就有乡镇上的干部专程跑来听课。
这样一棵好苗子,可得好好栽培——基于这样的心态,领导大力支持岳海江外出学习交流,成长有目共睹。很快,岳海江愈发成了当地的“香饽饽”,好几所学校都争着抢着想要把他移进自家的“围墙”。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1997年,時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到陕西视察,经过岳海江的音乐课堂时,足足驻留了五分钟。随后,柳主任甚至走到讲台,满怀欣慰地拍了拍岳海江的肩膀,说“小伙子,好好干!”
领导的认可如同燎原的星火,在顷刻间激发了这位弱冠少年的信念,同时也将他的前途照得一片豁亮。不久后,岳海江因为工作上的突出表现被调入当地教育局。“转公务员,走行政”,这在当年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
然而,在教育局待了半年,沉闷的办公室生活让这个“既来之,则安之”的年轻人坐不住了,“我在教学的旅途中刚刚找到一点成就感,就离开了校园,离开了学生,心里空落落的。”再三协调、沟通之后,岳海江如愿以偿,回到了他熟悉又热爱的三尺讲台。他想,再没有比当老师更有幸福感的事情了,给千金都不换!
不执着赛教,用写作回归教育初心
“雕刻”,是岳海江重回教师岗位做的第一件事。他希望用匠人的专注,像雕刻艺术品一样打磨自己的课堂。
通常这学期还没放假,他已经在啃读新学期的教材、撰写新学期的教案了。教学之余,他也从不解怠,积极争取外出听课、培训的机会,吸收专家、名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融会贯通。
翻开岳海江的书架,里头摞着密密麻麻的听课笔记,以及翻来覆去反复研究的教学光盘。天道酬勤,2001年,25岁的岳海江通过层层选拔,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代表陕西省在“中国西部地区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以《坐井观天》精品课摘得一等奖。
从1997年到2007年,岳海江成了赛课场的“常胜将军”,先后捧回四届市级教学能手,三届省级教学能手等奖杯。鲜花着锦,声名鹊起。凡谈起陕地名师,必有岳海江一席之地。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教育之道非宁静不能致远。2007年,学校邀请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前来座谈,叶教授一句“充斥功利色彩的赛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场灾难”,掷地有声之余,也给了岳海江当头一棒。热衷赛教十年,如同南柯一梦,他于繁华喧嚣中回心向内,开始反思横亘在所有教育人面前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赛教取得的成绩表面上热闹非凡,其实真正带给学生的价值是微乎其微的。”岳海江坦言,为了赛教而赛教,会使一堂课看似花样繁多,实则缺少对学生的持续性关注和影响。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教育者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和教学土壤,让树变成树,让花开出花,让云就是云,让孩子唤醒想要成为的自己。
恍然大悟后的岳海江,不再关注赛课的奖状,而是聚焦教学本身的研究以及教育写作。刚开始的时候,投出的稿件有很多都石沉大海,但岳海江越挫越勇,一边反思,一边写作,“我发现,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积累和沉淀。”
笔尖在白纸上翻飞,手指在键盘上敲打,岳海江通过不断地梳理,将教育的思考和经验凝练成一篇又一篇的教育随笔,见诸各大报端。时至今日,他已经陆陆续续在各大教育媒体发表论文80余篇,堪称教育界的“蜜蜂岳”。
常年笔耕不辍,不仅磨炼了岳海江对教育的敏锐,对写作的热爱,也感染了他的学生,有一回,岳海江外出研学,回来给孩子们带了一盒酷似石头的巧克力,没想到孩子们如马良附体,一个个开发脑洞,妙笔生花,借文字“表白”这份特别的礼物:
“我有一个可以吃的‘小石头’。它是绿色的,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它的外表像一个长满青苔的石头,凹凸不平,有的地方还被‘风化’了,隐隐显出一抹淡黑。将它立在你的面前,就像一个翘首望向远方的姑娘”;“这石头糖做得十分细致,彩色的外衣里有薄薄的一层白砂糖,最中间夹的是棕色的巧克力。它长得‘奇形怪状’,不光滑的表皮就像月球的表面一样凹凸不平”……
岳式“对话教学”,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意
除了时时审视,事事反思,写作还让岳海江懂得了“收”。
“以前我有点像人来疯,和学生打成一片,课堂氛围要多热闹有多热闹。”渐渐地,岳海江教学风格变了,变得更兼收并蓄,变得更愿意去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岳式“对话教学”自成体系。
“这个对话是基于语文学科所需要具备的思维和知识点来设计的,同时它也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岳海江所说的,正是他自己总结的一套“五感”课堂教学法,即感知、感触、感动、感悟、感召。从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开始感知,并积淀感触,体会感动,进一步深化到对生命的感悟,最后感召自己付诸实践。整个过程一直伴随着言语训练,体现着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岳海江这样评价“五感教学”——引导学生真正完成“知行合一”的教育体验。 教育要面向未来,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基于这个目的,岳海江设计了诸如“我是乡里人”“社会调查”“现场采访”等语文实践活动,既寻根历史文化,又接轨当下生活,修炼面向未来的能力。
社会发展迅速,信息浩如烟海,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和选择的能力.也是岳海江思考的重点。“我们的教育比较容易走极端,总是非左即右。所以我常常在课堂上开展主题辩论,训练学生的批判思维”。正反持方轮换,在不断“交战”中,让学生学会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同时也锻炼了他们活动组织、语言运用、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一举数得。
芬兰教育被认为是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之一,自2014年发布新—轮基础教育核心课程改革后,其“基于现象的项目学习”(phenomenon-based project)吸引了全球关注。2018年8月,岳海江被西藏教育厅选派到芬兰参加“基础教育名校长、名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他把芬兰的“现象教学法”带回了学校。
简而言之,就是把生活和课堂结合起来,不执着于某个知识点,也不只盯着某个学科,而是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学习,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岳海江说:“比如五一劳动节我让学生采访工人、农民、清洁工、交警等,使他们了解备行各业劳动者的工作,既看到劳动的艰辛,又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对劳动者心怀敬畏,从而明白祖国这座大房子需要每个长大的孩子去建设它。”
山水情怀,孕育藏区教育的蓬勃生机
2018年被岳海江称为育人生涯的“幸运之年”,他成功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同时组建“岳海江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的图标有青山、绿水、阳光,小小的符号蕴含着大大的初心:陽光心态,山水睛怀。
工作室落户于岳海江所在的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也暗藏深意一身处三秦之地,肩负西藏雪域高原人才培养的重任,联络藏陕两地教育水乳交融,齐头并进。
事实上,早在工作室成立之前,岳海江就已然肩负起了培育藏区教师的使命。他多次承担西藏“国培”“区培”和师范生实践授课的任务,受邀在自治区名教师论坛和班主任培训班开展示范课、做报告,影响数千“园丁”向阳生长。
西藏自然条件艰苦,每一位坚守藏区教育一线的身影都平凡又伟大。光有情怀还不够,岳海江为这些可爱的园丁种下了更灿烂的花种,“在我的理解中,教育人就应该是完美主义者,只有树立一个更高的追求,才能在教育这份慢事业中始终向前。”
刘小庆是岳海江名师工作室的一名90后,刚参加工作不久。今年4月,她成功完成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节校外展示课。初出茅庐,备课的时候都是惶恐煎熬,她在心底偷偷埋怨,“岳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来一次指导到位,老是让别的老师不断给我点评,磨课,磨课,课没磨好我都快被折磨废了……”
直到公开课即将开讲的前几日,“姗姗来迟”的岳海江才总算给刘小庆做了一回细致的点拨。短短三段文字,岳海江讲了近三个小时。雀跃之余,刘小庆对岳海江“迟到”的做法颇有微词。岳海江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说,“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最忌人云亦云。吸收其他老师的点评,是为了让你看到短处,同时打开思维,逐渐形成特色,而不是做一个只懂得模仿,只会听指令的‘牵线木偶’。”岳海江用心良苦,刘小庆也受益匪浅,回首磨课之路,她才真正发现了自己的“不见其长,日见其长”。
此外,推动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是工作室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万丈高楼,起于垒土。为克服学生在写作上的“老大难”问题,工作室以《小学第二学段活动型习作实践研究》课题为依托,采用“双导师引领 项目研究 同伴互助 成果辐射”的机制,力求通过“活动型习作”构建新型课程,让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思考、自由表达。
2019年1月,工作室在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开展了一场基于课堂、生活、网络三大场域,运用广读、多说、勤写、巧导、精评五大策略探讨小学习作的教学模式的课题研讨活动,这是工作室首次举行大规模、多学科、跨学段的参与式工作坊活动。
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作室成员畅所欲言,踊跃互动。拉姆次仁说:“为了使自己不与孩子形成教学代沟,我们应该多从‘生活场域’去了解孩子们的生活圈,了解孩子们的迥异思维究竟是从哪里来,从而去更好地组织课堂。”高中语文教师朱传弟也说到,“抽象的思维将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走向具体化和可视化,教师一定要自己去写、去观察、去实践,才能真正触及教育教学的难点、重点以及突破点。”
由此可见,虽然岳海江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但不同于很多以某一个学科理念而聚集的工作室,他的工作室真正实现了“跨地域、跨学段、跨学科”的融合,与他名字的山岳江河,奔涌向海的含义不谋而合。
目前,岳海江工作室共有成员50位,8个子团队,在教育部“双名工程”领航基地海淀进修学校和西藏自治区师资处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岳海江说,“我们学校脚踩两地,工作室不仅仅是个平台,还可以是更多人的家园。我们希望以此为纽带,加深藏区学子与内地学生的联系,促进老师们在教学技能上友好切磋、取长补短,并进一步推动民族理解与融合。未来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我现在是想到一点,就赶紧做一点。”
以梦为马,以风传信,岳海江拟三年为期,将雪域高原上的教育故事出版成书,树立一个独具魅力的工作室品牌,也让更多人听到藏区教育花开的声音,看到藏区教育蓬勃的生机。
名师面对面
本刊记者:教育要面向未来培养学生,这也需要老师具备面向未来的能力,那您是如何理解“未来教师”的呢?
岳海江:一方面,“未来教师”须具有对教育本质及教育对象客观、清醒、深刻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有未来性的。教师的事业无限朝向未来,具体来讲就是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民族复兴培养人,因此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教师既要坚定“儿童立场”,又要前瞻性地看待教育对象,既要有教育家的情怀,又要有教书匠的精神;另一方面,“未来教师”要不断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变革,让教育多发生在真实场域,更加动人、更加美好,所以终身学习力、自主发展力、求异创新力、实践变革力、学习转化力等方面在师范教育及教师专业发展中亟须关注和重视;同时,“未来教师”还要把反思当成每日必修课,在“教”与“学”、“学”与“思”中成就学生,发展自我。